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有一些问题尚待有效突破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框架已经形成,虽然许多理论认识都还有待深化,但对以下几个问题寻求突破则更为迫切:
1.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观点提炼、归纳和表述、论证,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理论掌握群众”等,研究基础很好。不同的理论表述都有经典著作的理论依据,都揭示了同一实质。“理论掌握群众”的观点,不仅意味着领导集体既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教化,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而且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求真理的力量与领导集体人格力量的统一,否则理论掌握群众便难以实现。但是,这一理论是否能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究竟如何表述更好、更科学、更准确,尚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理论交锋,深入比较论证,实现综合创新。
2.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
有的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要求这两个规律。不少研究者则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中,多概括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即适应超越规律。这两种研究是否都有必要,还是只要一种?如果两种观点都正确,那么它们是什么关系?一般来说,规律不宜提得太多,但有一种意见认为,规律是可以分层次、成体系来认识和论证的。显然,在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前提下,亟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早日达成有学科特色的共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问题。
对一个学科的基本范畴达成共识,是该学科理论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开展了一定的学理研究,但对于究竟哪些范畴是学科的基本或主要范畴,有针对性的探讨还不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研究尚未达成共识。
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问题。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多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实施方法的研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相对薄弱,已有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成果,也主要是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的,而对于更为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模型的探讨十分薄弱。同时,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理解很不一致,也欠科学。近年来发表了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方面的争鸣文章,但这方面的研究还需持续深入。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建设学术共同体、培养人才、开展元理论研究和增强学科自觉与自信都有重大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有些问题尚未取得突破是很正常的,因为一门学科在形成之初,并非已解决了所有问题,而往往是形成了基本理论框架、共同学术价值观和一定的共同话语,提出了学科要研究的问题。库恩认为,“常规科学建立在某个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先前的科学成就之上”,大家以此为范例,“有着自己的一组承诺,以及自己的如何从事研究的模型”,此外,还“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同时还会存在许多问题,以留待“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去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规约下,学术共同体一方面通过深化研究,不断解决问题,推进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不断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服务;另一方面,不断培养人才,建设学术梯队。因此,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还有这些重要问题尚未取得突破,就断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尚未形成”,显然是不正确的,是缺乏学科自觉和自信的表现。
二、有的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初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重新提出质疑
有的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名称、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等提出各种意见,有的甚至带有颠覆性,使别人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似乎是刚设立的。提出此类意见的研究者有几种情况:有后加入学科共同体的,有的因工作需要改做或兼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科研的,有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在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领导工作。在2005年底国家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该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后,对学科名称应叫“思想教育学”“思想道德教育学”还是“思想理论教育学”等的意见就已销声匿迹了,但对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或相关概念仍有一些混乱认识。其原因,一是有的转做或兼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的研究者学术功底不够,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和发展脉络,尚未进入角色便急于发表意见,只能是凭自己熟悉的事“想当然”地提些肤浅见解或质疑;二是未认真研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专著和教材,研究还不系统、不深入,便急于写文章,治学欠严谨。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学术争鸣、学术批评开展还不够
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学术争鸣有所开展,争鸣得较好、较集中深入的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但从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来看仍显不够。学术争鸣、学术批评是推进学术繁荣、促进学科理论发展完善的必经途径、强大动力和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学术争鸣之所以开展不够,是因为争鸣要求参与者就争鸣论题及相关论域以至整个学科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厚积薄发、针对性强、提出创见。因此,未深入研究的同志一般不愿贸然争鸣,但也有思想不够解放的问题。有鉴于此,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解放思想,敢于参与学术争鸣,勇于推进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严谨治学,系统深入研究和思考,以便在学术争鸣、学术批评中,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力求论证透彻、说服力强,作出学术贡献。
四、有的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科学”“没有科学性”
近年来,有的研究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科学”“没有科学性”,他们或以设立较早、更为成熟的学科为参照系来端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使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的话语体系而不屑于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他们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形态性强,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价值性,没有科学性”,而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意识形态。这些研究者实质上是认为,西方有的学科才是学科,西方没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便不是学科,或主张用“公民教育”“通识教育”等取而代之。存在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有的研究者不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唯物史观范式,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内而心在学科共同体之外,缺乏学科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较之一些老学科、更加成熟的学科的确有差距,研究者对此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加强建设的紧迫感,但也应懂得常规学科形成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新学科不能责之过苛。研究者要懂得借鉴多学科的知识开展跨学科研究必须落实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服务上,否则便很可能是“鸠占鹊巢”或“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研究者要懂得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经验,应坚持批判地借鉴的原则,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克服和防止照搬照套的弊病,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话语体系,否则不但自己会走偏方向,还有可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消极影响。
五、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强、科学性欠缺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需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强,开展科学研究应当重点开展应用课题的研究,同时注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而调查研究则是开展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基本方法。然而,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调查材料信度效度不好、科学性欠缺,甚至不能说明问题,属无效调查。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者未真正理解和掌握调查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基本功不过关。有的研究者未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调查与统计分析”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课程,或虽学过但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而未完全弄懂弄通,或虽学过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开展创新实践不够。因此,有的研究者未按照立体多元的测评思路,而试图单纯依赖一张问卷就想说明调查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或某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有的研究者虽努力运用多种办法开展调研,但起主导作用的问卷设计得不科学,或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调查与对教育对象参与教育活动后进步情况的调查分开设计成两张问卷,又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后教育对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和影响这一变化的因子的全面考察,问卷所设计的项目不全面、指标体系有缺欠,且未运用“专家测定法”加以反复检验优化便直接拿来用;有的研究者下了功夫开展调查,但不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仅仅对问卷进行了各种回答的百分比统计便据此得出结论;有的课题组人员结构欠佳,未吸收社会调查专家、教育评价或心理测量与统计专家参与合作。这些都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原因。
六、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书本到书本,不从实际出发,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先进经验的理论升华
有的学位论文或科研成果尽管查阅了许多资料,但不重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不全面;有的研究侧重于分析问题,有问题意识,但不重视先进经验的调查、收集和理论升华。因而,研究成果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尤其是作为落脚点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显得一般化、教条化,不外乎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几方面论述,体例公式化,未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生动丰富的实践经验,贡献新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亲身试验,又不多研究学习先进经验,其原因或者是偷懒,不去做深入调查,或者是不懂得先进经验目前虽然还是个案,但却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生动地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若注重学习先进经验、解剖典型,便能以新的观点、新的论据揭示客观规律,深化对规律的认识,从而使对策更有针对性。
七、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元理论认识尚欠一致、清晰
学界大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理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论,主要研究两大方面的理论问题,即一是理论体系结构合理性、科学性问题,二是概念、理论的解释力、科学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绪论中论述的问题多为元问题,包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基本概念范畴等。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研究不应只是研究抽象的概念性问题,而应注重从实际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理论,不仅要研究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还应构建揭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共同规律的“元思想政治教育学”。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这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理论研究上存在较多分歧,如:怎样通过元理论研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使之更加成熟?在元理论研究中怎样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元问题与元理论的关系如何?如何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在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之外,有无必要和可能构建揭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共同规律的“元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理论还只是近几年的事,刚刚开始肯定会意见纷呈,这是好事,这就逼着人们去钻研、思考如何回答、解决好这些问题。
八、跟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前沿和理论前沿不够,问题意识不强
科学研究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开展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应具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问题意识不明,为学术而学术,在概念、理念上兜圈子,低水平徘徊或重复劳动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学生科研能力弱,为了完成课程论文或取得学位论文答辩资格,随便参考几篇水平不高的论文,便拼凑出一篇文章,花钱买版面发表;二是有的研究者学风不正,治学不严谨,既不注重学术积累,又偷懒,或为评职称等原因而“临时抱佛脚”;三是有的研究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又未开展调查研究,虽然收集阅读了同行的某些成果,但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主要学术成果不甚了解,抓不住问题,进入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前沿和理论前沿。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有待于深化改革、克服制度弊端,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人才评价制度,又要求研究者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本功底的基础上,系统加强科研训练,既重视学术积累,提高捕捉前沿问题的能力,又注重亲身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结合工作多搞调查研究,积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提倡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理论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自己科研的课题,在解决问题中既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又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九、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对较弱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教育,而对隐性、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研究也相对薄弱。我们往往比较重视知性教育,而不大注重德性、情意性培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过去极少,近年开始建设,但还远谈不上丰富。这与我国一度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盛行,思想政治教育曾变成空洞说教有关。从认识上看,其原因是未能真正理解人们的接受心理、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曾说,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才是最高明的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才有利于系统思想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利于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更好地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要求,才有利于实现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和“知信转化”。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导师不同意博士生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选题,其原因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或认为“隐性”就是隐瞒观点之意,不懂得是全方位渗透,是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寓教于多样性活动之中,或认为这是西方提法而不予支持,不去探讨如何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并结合我国实际来推动本土化创新。
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尚无国家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建设起一批国家网络共享精品课资源,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尚缺乏国家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其原因主要是我们重视不够、教学改革实践不够、跟踪前沿研究不够。一方面,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跟踪前沿,勇于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在努力建设一批网络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打造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平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网络共享精品课教师要总结教学改革经验、揭示客观规律、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以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和鲜活案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互结合、协作攻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家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就一定能够跟上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取得新的突破。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标准有待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当确定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以指导和规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避免、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点、硕士点、博士点有很多,建设发展并不平衡,不少高校有专业无学科,有教学无研究,或重书本轻实践,不注重试验研究、跟踪研究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有的领导虽无研究成果也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这些都影响到学科建设的均衡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主要规定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内容、方向,还不完全等同于学科建设标准。可上下结合,从学科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组织体制队伍等方面探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统一标准,并据以加强督导,推动学科建设的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面所述当然不可能囊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所有问题,只是试图分析学科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旨在抛砖引玉,相信经过同行们的齐心协力,再接再厉,一定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上铸就新的辉煌。
作者:张耀灿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