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
值得强调的是,文化绝不是产业的修饰语,从现实来看,更应着重的是文化。“文化性是关于文化产业更为本质的一种属性,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形态的一个最大的属性区别,就在于它的文化性。”我国文化产业的困境就在于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容”不足,这对于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实在是一件让人难以启齿的事情。就众所周知的电视剧行业来说,愈演愈烈的韩剧持续占领着我们的市场,甚至连粗糙肤浅的泰剧也在中国大笔捞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纪以来不断的文化变革、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导致人文学科被边缘化、教条化的结果。至今,文化产业也更多的是被关注在是否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这一层面。一旦某部谍战剧、抗日剧获得成功,便立即引发一批同类题材的剧作,其目的就是要借势捞金。再如流行多年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样的口号仍时有耳闻。更有甚者,一些院校在没有展开充分调研、缺乏师资的情况下,受利益驱动,打着文化产业的金字招牌设立所谓文化产业学院,跑马圈地,吸引招生对象。文化产业固然是产业,但文化绝非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它关系到文化产品的健康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承载着民族振兴、公民教化的重大任务。过度的拜金导致文化产品缺乏文化含量,难以获得本国消费者的认同,更遑论产生文化影响。因此,就地方普通高校来说,要想建设好相关文化产业专业,就应当总结经验,遵循教育规律,结合自己的优势学科,设立方向明确的专业,并突出专业的人文属性,同时引入经济类、管理类等课程,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我国本是一个内部文化资源极为丰厚的大国,就文化的任何一个层面或领域来讲,都有浩瀚的历史资料可以挖掘。地方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要想具有自己的特色就应当突出文化的地域色彩,只有做足文化的功夫,才能使专业得到扎实的发展,才能承担好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二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从目前的学科框架上来看,文化产业本身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没有任何一门学科从整体上研究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文化产业学’还很年轻,年轻到不知道究竟应该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归属到哪一个学科内。”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什么样的学科,还有争议:一种观点是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成为一级学科,建立文化产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另一种观点就是将文化产业学科作为一个学科群来建设。不过能够公认的是,文化产业的学科建立在许多基础学科之上,其特色就是跨学科、跨行业和创新性、交叉性。从学科建设的科学性视角来看,将文化产业看作是一个学科群,从各个学科角度去进行研究和建设,这样做是比较现实的,更符合办学规律和现实情况。事物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特殊性的抽象“普遍”。文化产业包罗万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很抽象的“普遍”,但是,文化产业终究还要依影视、出版、动漫、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等具体行业的发展而发展。对于基于跨学科进行整合和创新的文化产业来说,固然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创意理念的培养,但高校首先还是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只有如此才可以较好地利用已有的实习基地,进而与市场实现对接。实习基地建设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专业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教学的结合。一些仓促上马的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教学基本上是由教学单位在课堂上完成,缺少实习基地,缺乏实践;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是文化产业教学的重要宗旨,通过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地方院校不仅可以利用优势学科原有的实习基地,而且应当努力开拓新的更具产业性质的实习基地,这是大有可为的领域,如果做得好的话,高校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教育主体,还可以发展成文化产业的实践主体。由于地处非中心城市,很多文化消费形式———比如话剧、戏曲、音乐会、展览会等比较缺乏,导致一些低俗演出占据了地方寥寥无几的文化场所和舞台,而地方群众和大城市的人们一样是具有较高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这种市场是地方院校较之中心城市院校发展文化产业学科的一大优势。地方高校可以和诸如演艺公司等地方文化经营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使优秀的文化产品进入到市场中去,通过成果的转化过程,既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在化,也提高了学生创意、经营等方面的能力,还起到了服务社会的效果。地方高校还可以还要结合地域特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产业实践活动。比如在与俄罗斯的长期经济贸易往来中,双方都认识到对方文化上的吸引力,进而可以开展具有产业性质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定期的进行艺术展、音乐节、博览会等多种形式。在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文化同样也提供了实践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总之,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要求打破以往的学科常规,做到产学研结合。
三
文化生产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和优秀的文化产品,满足的是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一切都要落实到人本身,人才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是推动文化繁荣、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要培养出具有良好文化底蕴、富有创新意识和经营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终究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叶舒宪指出:“中国是一个外贸出口大国,但又是一个文化贸易弱国。经贸上的巨大顺差,与文化贸易上巨大逆差,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根本是文化生产力的智力基础薄弱,文化产业的学术知识基础薄弱。”在文化产业研究刚刚起步不久的情况下,地方普通高校若通过师资的良好配置,和重点院校、艺术院校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差距还不会特别大。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可以发挥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经济管理、技术科学等的综合优势,成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通过对文化产业的研发与创新予以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通过组织承担国家级或省级、企业和社会的文化产业科研课题,提高文化产业的研发水平,有计划的进行师资培训,造就一个高水平的研究人才队伍是完全可能的。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强大的实践平台才能够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优质化。就人才培养层次来看,地方高校可以实行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与此同时,也可以进行网络教育和订单式培训等适应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非学历教育,满足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学科的建立与完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文化产业学科刚刚起步,正在发展,假以时日,未必不会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地方普通高校要深思熟虑自身的办学条件,放弃大而全的发展思路,避免利益驱使急功近利,依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艺术学、旅游管理等专业,结合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来理性设置文化产业专业,因地制宜地将重点放在建设一个或几个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有现实可操作性的专业上,进行专业细分,同时注意文化产业学科与文化专门学科的区别,重视实习环节,多方向、多层次、重实践开展文化产业教育,利用后发优势,做超前考虑,结合地域文化,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职业导向,才能使学科稳步发展,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邹文贵 许铁汉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