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重构与学科建设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雅乐重构与学科建设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雅乐重构与学科建设论文

一、雅乐的界定及历史作用

从广义上讲,一般泛指商、周以后上层宫廷音乐祭祀、宴飨及规范当时社会行为的礼乐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秩序的构建影响颇深。从狭义上来说,仅指配合朝廷郊庙祭祀所演奏的仪式音乐,“雅乐的主要应用场合为:郊社、尝蹄、食飨、乡射、王师大献、行军田役”[2]。一般泛指相对民间俗乐而言的宫廷音乐,主要指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的典礼音乐。在古代生活中,婚、祭、丧、征、伐、欢庆、丰收、感恩、辞别,无不以音乐来表现。儒家思想认为音乐与典礼、制度有关。《礼记•曲礼上》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在古代中国传统社会,礼之所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雅乐的核心是“礼”,而雅乐仪式化的表演正是对礼的集中表现,在今天,礼可以置换为井然有序,守法合规。我们认为雅乐可以起到重要的教化作用,是因为雅乐有着“礼”的文化内涵。“礼”的教化功能首先体现在对现代社会“德”的尊崇之上,我们重建雅乐的历程也就蕴涵着“礼”的修习过程,雅乐精神的理念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秩序、提升个人修养等方面仍有着现实意义。

二、雅乐重构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意义

考察当今我国高校的常规学科设置,普遍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和缺失,更缺乏实践和体验平台,高校的音乐教学无疑是一种对传统雅乐的传承方式。位于平顶山市新城区西侧的古应国遗址,是周武王分封第四子的诸侯国,具有鲜明的西周早期礼乐文化特质。从目前出土的文物中可证,这里曾是周代春秋晚期许国的国都。旧县四号墓出土的许公宁编钟共37枚,规模宏大,音色优美,是研究春秋时期周代宫廷音乐的重要文物。从其所在地理位置、规模数量、建造时间、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来看,在国内目前出土的编钟文物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我国雅乐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史学意义。平顶山学院依据其文化脉络的演变作为雅乐重构的基础,于2010年组建了雅乐团,不仅是把它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雅乐的文化内涵和相关知识的修习,以期在学科建设中研究、传承、发展雅乐文化。

(一)雅乐的器用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保留了实物例证

在雅乐乐队的编配上,用古老的华夏本土八音乐器,由金、石、丝、竹、土、木、匏、革等八种不同材质研发而成的乐器组成,依据中国古人独有的思想理念,在八音古老的乐器上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雅乐文化的载体。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有九重,地有八方,“九”是最大的阳性数字,“地”是最大的阴性数字,而制作这些乐器的材料都是大地的产物,所以把乐器的分类定名为“八音”。这8种乐器虽然用不同的材质制作而成,在形制和音色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只要按照统一的旋律、统一的节奏把各类乐器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特点,就能演奏出精美绝伦的乐曲,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即是雅乐中“八音克谐”的经典范本,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合作与调和的理想境界。柷和敔是属八音乐器中的木,在雅乐里是不可缺少的乐器。《律吕正义》注曰:“乐之始作,击柷以合之。乐之将终,枥敔以止之也。”是说明柷的演奏功能是乐曲开始的意思,敔的演奏功能是乐曲结束的意思。

《仪礼•乡饮酒礼》记载:“设席于堂廉东上……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入,升自西阶。”可见,乐器的方位关系都有严格的要求。柷的陈设方位对应东方,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东方和春天、乐器笙有一定的关联,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笙与生同音,都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么柷在东方就可理解为生命的开始。敔的陈设方位对应西方与秋天,与编磬有关,古人对秋天有悲秋的认知,编磬属八音乐器中的石,敲击过程没有延长音,一击即止,表示终止、结束的意思。在雅乐的八音乐器中,古琴和瑟是丝弦乐器的代表。古琴的制作材料出自于桐木和梓木,桐木为琴面,象征阳,梓木为琴底,象征阴,古人认为:桐木属阳,梓木属阴,代表阴阳和谐。琴面用于定音的十三徽正中间的一徽,象征一年里的闰月,其余十二徽象征一年里的十二个月;古琴演奏的三种音色泛音、按音和散音象征着天、地、人的和谐共和。其他的八音乐器也是如此。如:排箫的形制像凤凰,在古人的认知里,凤凰非竹不食,非梧桐不落,象征君子的高贵品德,人们把排箫所演奏的音视为“德音”。这些归类的古乐器中象征着宇宙间普遍的哲理,反映了人间的道德伦理秩序,蕴涵着早期人们的文化思想。

(二)雅乐的文化内涵发挥了乐教的重要作用

雅乐的核心美学精神就是“和”,即中和、和谐。雅乐的音调与节奏缓慢优美、纯正温雅,加之与严整规范的礼制融为一体,对人们的精神与社会行为产生着极强的感染力,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教化功能,至今对我们仍有着现实的影响。雅乐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都呈现在祭典的仪式中。《周礼•地官》篇中关于舞师的记载:“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袚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说明随着仪式对象的不同,所用的雅乐舞蹈也有所不同,乐舞演奏的次数也有一定的区别,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何时乐舞,全部按“礼”的要求进行,均应受“礼”的节制,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由乐相伴,随舞而行,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雅乐中的舞蹈,其呈现形式是顺应表演者人体自然肌理的次序平定身心,使其处于一种能量平衡的状态,人体在缓慢的肢体动作中,传递出中正平和、庄严典雅之感,舞蹈的过程,最重要的不是每一个动作的精致华美,而是心灵深处的肃穆。

《乐论》记载:“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参与表演的学生能够淡定沉身,使外部的教化与内心的自我修养融为一体,久而久之,这种身心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参与表演的学生向自觉自信的状态发展。雅乐中的歌唱,可从史料中寻找星星点点的踪迹。《乐记—师乙篇》注:“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乐书》曰:“古之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其气出自脐间,至喉乃噫其词,而抗坠之意可得而分矣,大而不至于抗越,细而不至于幽散,未有不气盛而化神者矣。”《周礼—春官宗伯》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从以上记载的歌唱方法可以看出,我国早期各朝代对歌唱艺术的要求极高,尺度甚严,无论用何种方法歌唱,都要优雅自然,不可过度夸张,我们必须从头整理,追本溯源,“既不失之以偏盖全,也不失之于浮滥”。通过吸收、消化、创新、使演唱方法服从于上古音的构词特点和语音声调的行腔韵味,体现宫廷雅乐的艺术色彩。演唱中必须注意呼吸平稳、声音均匀、行腔简洁、敦厚以达到风格庄重典雅,情调平稳肃穆的效果,这需要表演者理性地把握与内在地控制,有抑有隐,慢缓入声,廖廖数音就营造出一幅肃穆悠远的意象,这种气氛正是参与表演的学生修身养性所需要的氛围。《尚书》中的《尧典》论及音乐:“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古人用这样的音乐感化人,使人们具有中和之德,平和之性的做法。

三、雅乐团对雅乐学科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雅乐团以动态的、探索的、发展的音乐形式融入高校音乐学科教育的内容,它不只局限于音乐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还有人文精神的追求。为此,我们在学科建设实践与创新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音乐学基础与雅乐文化相须为用

雅乐团把对传统雅乐的研究作为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课题。以雅乐音乐创编、演奏实践为起点,就雅乐团人员选拔、师资培训、业务训练、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划,开展了钟磬乐系列古乐器的复制和仿制工作,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雅乐制度、礼制呈现、乐器编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梳理,依据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记载,创编排练了以“古应王国与礼乐文明”为主题的雅乐曲目———《古应风云》和《诗经》专场。内容涵盖了中原地区朝觐祭祀、战争徭役、婚姻爱情、君臣燕飨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应风云》中有一些雅乐舞蹈的场境,虽然摇曳多姿,颇具艺术审美价值,但也并不是完全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是强调舞蹈动作的仪式性,亦即舞蹈对礼乐文化精神的呈现。在雅乐舞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审美的拓展,是完善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这样,使学生在感受音乐文化的同时,不断完善其自身的音乐、舞蹈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在学习音乐、舞蹈技能中体会雅乐文化内涵的价值。《诗经》是诗、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态。作为雅乐团演出必不可少的形式,承载着教化的神圣使命,可概括为“风雅精神”,泽溉后人,影响深远。《礼记•乐记》记载:“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如:在乐队编制中,使用了琴、瑟、萧、管、籥、篪、埙、缶、笙、簧、磬、鼓、鼛、贲、应、田、鞉、钟、镛、钲、柷、圉等,涉及的乐器数量有20多种。它对从事表演的师生来说,不但有着一定的古乐器学习与表演层面的技术要求,更有着礼乐的举止行为和古诗词文化层面的要求,不仅突出传统古乐器的演奏特色,还要注重雅乐文化的修习。以古乐器学习为基本内容,兼顾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教育,达到音乐学基础与雅乐文化相须为用的目的,既是对传统雅乐文化的当代展示,同时又是我们音乐学科建设创新的现实需要。

(二)雅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研究相并而行

为使参与表演的师生具有“雅者”气质,我们从站、立、走、坐、施礼、表情等诸多方面对表演者进行形体上的训练与规范,使之尽可能地体现出古代“礼”的精神内涵,在排练过程中,师生通过操作磬、瑟、篪、缶、骨笛、骨哨、埙等当代极难见到的古乐器,体验演奏的感觉,领悟深蕴其中的蓄韵高古,感受我国民族音乐初始的原始状态。这些活动都为音乐教学和音乐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刻而鲜活的实践素材,教师也必然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使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理论研究和雅乐创编联系得更加密切。古乐器独特的组合及音色,儒雅韵致,不但呈现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雅乐艺术,更唤起了师生对音乐理论研究的兴趣与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在具体实践中,雅乐团设置有歌队、舞队和乐队等三个机构,包括钟磬组、弹拨组、管乐组、打击乐组、服装组、后勤组等。我们从乐团成员中选拔各组负责人,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从中提升与人合作才能完成乐团整体和谐的理念。同时,把音乐理论研究与雅乐团的文化构建结合起来,当学生毕业、学期结束时,设计一套结业礼和成年礼与雅乐礼仪一起实施,组织学生们到郊外参加祭祀文庙、乡下祭祖、品茶、静思、打太极拳等一系列传统习俗活动,享受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让所有参加的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体验礼乐文化所带来的感受,在亲身感悟中,培养他们高雅的人格和情操。以此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及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促进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目前,许多高校是以西洋音乐理论为基础的教育体系,而雅乐团使用的乐器在今天常规的民族管弦乐队中几乎找不到,在一般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中更是空白,如编钟、编磬、瑟、骨笛、排箫、柷、敔、缶等。这些乐器具有鲜明的特色,这种独特的组合及呈现形式需要诸多学科、相关专业相互渗透,主要涉及文献史料、仪式制度、服饰舞容等音乐“外围”的专业研究和音乐专业本体的内容,如:国学经典、古诗词、乐舞、乐器音律、乐器形制、演奏法以及审美问题等。它们的和谐统一才能体现雅乐真正的文化价值,达到“乐以载道”“乐以载雅”之目的。通过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入学科建设中,真正走进师生内心,蕴养师生之心性,提升师生之审美境界,由心底喜爱中国传统音乐,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们结合雅乐团的文化与艺术特性,开设了古典舞、古乐器演奏、诗经赏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礼仪、小型古乐队训练等课程,突出与雅乐艺术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促进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与支撑。为此,我们把日常雅乐训练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集思广益、开拓思维,开展一系列学术讲座,让雅乐曲目在学院各种专业、各种学术性与社会活动中表演,从而使参与的师生从感官到感性认知,收获到专业之间艺术二度创作的亲身体验,感受到雅乐文化的熏陶和震撼。在雅乐团的实践中,我们把中国古代礼乐的精神,以新雅乐方式来加以体现,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遵循音乐学基础与雅乐文化相须为用,雅乐实践与音乐理论研究相并而行,促进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和学科建设的升华。这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实践教材,是目前高等文化教育中所缺失的特色学科,也体现着中国古代传统乐教在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回归。

四、结语

实践证明,雅乐团在从事雅乐演奏与体验的过程中,让师生从中获得的文化感受与当代民族文化建设所引发的反思,是常规教育体系不可代替的。传统雅乐重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并不可能回到古老的雅乐时代,而只能通过重建雅乐来探索中国古代传统乐教的当代回归,思考雅乐的明天和后天,为雅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找到新的基点。我们只有坚持继承、创新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深入挖掘雅乐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雅乐成为学科建设中的文化品牌,才有可能使雅乐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

作者:刘伟 单位: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