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论文

1海南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现状与不足

1.1重点学科分布及类型

2010年以来先后集中有限的财力对37个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优势学科所占比例依次为: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琼州学院、三亚学院及海南经济学院。从学科类型来看,自然科学类学科占60%,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占40%。海南省优势学科建设带动了高校的学位点建设。目前,全省有3所高校具有一级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博士学位点和39个一级硕士学位点先后获得授予权,分别仅占全国0.3%、0.8%。从一级博士点学科类型来看,自然科学类学科数量为社会科学类的两倍。不论从重点学科、一级学位点的分布还是学科数量、类型的构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海南省省级优势学科的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衡,优势学科基本聚集在1~2所高校中;优势学科从以自然科学类学科为主逐渐发展到与社会科学类学科均衡的发展态势。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与海南省高等教育的背景和改革有一定的关联。

1.2学科初具特色,但特色不强

海南省重点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根据区域特点及人才培养特色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优势学科主要以理工农类学科为主,如: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围绕海南特色资源高效绿色开发来开展研究,重点解决海南资源开发和化工产品研发生产中涉及的化学化工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问题,已初显“热带、海洋、绿色”的学科特色。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特色则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方面,如:琼州学院的“旅游管理”学科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与海南海之缘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三亚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等多家知名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创建“国家新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海南省优势学科特色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科的影响力较弱,影响的辐射范围较小,而且在人才培养、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以及科技创新上尤为不足。学科建设成效不突出,没有形成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品牌,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技术支撑力不强,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不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显著。

1.3交叉学科优势不突出,学科内涵发展不足

在海南省优势学科建设中,交叉学科的优势并不突出。6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除海南大学在国家三期“211工程”建设期间,构建了6个融合交叉学科在内的优势特色学科群雏形,初步形成了农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等多门类学科融合的具有“热带、海洋、特区、旅游”的学科特色外,其他高校对交叉学科的培植缺乏一定的主动性,部分学科仅在学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不自觉地融入了交叉学科。传统的学科建设模式使交叉学科成长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衍生速度过慢,学科内涵发展的力度不足,与省外同类地方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1.4国家层面人才匮乏,学术团队实力不强

虽然海南省政府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对双聘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兼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人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但在优势学科团队建设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根据海南省政府实施的“515”人才培养计划,也只有55%产生于各高校,而高校的“515”人才在优势学科中也只占67%。因此,在省级优势学科建设期间,引领学科发展的顶尖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应用型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学术团队整体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5具有相对稳定的学科平台,但平台层次不高

重点学科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支撑海南省优势学科建设的平台主要有30余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具体详见表1。优势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学科平台,一个实力较强的优势学科往往由1个或几个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等)提供支撑。比如,作物学学科依托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及“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作物新品种选育”教育部工程中心及“海南省耐盐作物生物技术”、“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等一批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作为支撑,并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建了“天然橡胶”海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为作物学学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海南省政府围绕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海南大学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吸纳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建材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中航特玻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建立了3个省属“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学科平台促进了优势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从表1看,海南省学科平台分布不均衡,数量严重不足,学科平台整体水平不高,国家层面上的学科平台相对较少,难以满足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对策

2.1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突显学科特色

地方高校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学科建设规划要求,通过资源向不同学科倾斜配置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实现不同层次学科的快速发展。高校要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使其既突出学校的特色,又突出区域社会、经济特色,使学科具有广阔的社会适应力和持久的发展活力和动力。高校要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急需应用型学科。这类学科可参照重点学科的建设模式,作为培育学科给予重点扶持和资助,期待通过3~5年的建设,逐步达到优势学科的建设目标。如此一来,高校拓展了优势学科的类型,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学科之间的相互依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协同效益增加,形成高校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学科特色得到进一步体现。

2.2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创新能力

交叉学科既可以丰富优势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又可以为优势学科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它可以实现优势学科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增强学科交叉融合的力度,促进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一是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地方高校以优势学科为轴心,积极引导其他学科向优势学科融合,进行相应的交叉渗透,在优势学科研究方向上凝练出新的增长点;强化与优势学科相关的其他诸多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和融合,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方面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二是促进不同门类学科渗透、交融,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地方高校要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形成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三是以大项目牵引,多学科支撑,打造优势学科创新集群。地方高校根据优势学科发展的需求,要有目的申报各类重大项目,并以这类项目为牵引,将多学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从学科队伍、平台资源、技术条件等多个方面支撑优势学科群建设,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若干优势学科群。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不同学科、研究领域间学术骨干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碰撞出创新火花,为孵化原创性成果做好准备。

2.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水平

国家“2011计划”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高校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引进是优势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此项工作只有得到主管部门提供的政策保障,才能保证引进工作畅通无阻。高校要善于发掘出国内外学术人才,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目的地引进应用型专业人才。只要是学科急需的人才,人事部门就应该全力配合,简化工作程序,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使人才尽快引进到位。海南省高校在人才引进中,采用柔性引进和岗位聘用新机制:一方面利用海南长夏无冬的自然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短期工作;另一方面,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采用人事方式,全职聘用的方式。同时,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收入待遇,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此外,高校根据学科实际情况,打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积极整合资源,探索和建立以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能够凝练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和构筑学科基地的工作机制,瞄准学科前沿,创新人才组织形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组建高层次的创新团队。

2.4创建协同创新中心,提高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

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是重点学科平台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旨在增强科研和创新能力,推进科研成果与产业、企业对接,促进产学研结合。海南省政府在地方高校建立了省属“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将在未来几年内充分发挥好海南良好的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凭借各高校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多渠道汇聚社会各种有利资源,鼓励校地、校企、校所协同创新,建立不同主体的共享创新平台,包括与行业大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大院名所共建校企或校所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社科文化研究中心、成果孵化育成中心,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技术牵引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绿色崛起战略提供服务。地方高校要立足优势学科,挖掘学科潜力,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争取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积极寻求社会各类合作资源,建立以高校优势学科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将协同创新作为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大学教师和社会各界贤达之士的立交通道,让一切有创新能力和业绩的社会各界创业精英参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带出一批创新人才。

2.5创新管理机制,优化学科发展生态环境

地方高校处于国内外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之下,必须要以提升优势学科实力为突破口,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的生态环境。高校要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借助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和社会等力量,形成优势学科管理、创新、评价等学科服务链条。政府部门要为学校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保障,给予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并为学科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及转化、市场风险等诸多问题发挥协调的优势,提供可靠的执行保障。高校要发挥自主特性,要构筑优势学科的基础体系和支撑结构,加强学科及相关行业的交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3总结

高校要改革现行的学科运行模式,建立适应地方高校学科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制度约束和规范管理与服务,形成人才的良性流动局面。高校要优化学科评价体系,立足优势学科性质及发展趋势,建立有别于传统的综合性学科评价体系,并采取动态评价的方式,全面地监控优势学科建设的动态发展情况,正确地发挥评估作用,将学科建设指引到注重内涵建设上来,以评促建,保障学科建设实现快捷、有序地发展。

作者:林华 邓秀成 邹文涛 单位: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