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发展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发展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发展探析

摘要:自20世纪初,比较教育学便在我国进入萌芽期,并先后经历了创立、初步发展、停滞、复苏、重建与成型等诸多阶段[1]。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革,比较教育学的讨论已经由初期的学科问题演变为具体问题的探讨,预示着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将面临诸多困境,包括身份危机、生态缺失及方法失当等。因此,为突破比较教育学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升其实践定位,更好地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学科定位、学科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未来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发展

一、比较教育学的内涵

“比较教育学”的概念最早产生于法国教育家朱利安的研究,他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中对比较教育学进行了初步阐释。迄今为止,比较教育学自19世纪发展至今,已经有二百年余年的发展历程。比较教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适度融合现代新的科技手段,针对不同国家或者民族的教育问题,探索各国教育的共同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使教育价值最大化,对国民整体素质提升意义重大。尽管我国关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在概念的阐述上缺乏统一性,但经历不懈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对比较教育学有了更深度的理解。一是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特征为“比较”或“比较分析”;二是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比较法;三是研究对象覆盖教育的全领域;四是比较教育学研究空间纬度更大,具有跨国性;五是现代或者当代教育问题是研究的目标;六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借鉴。基于人类知识的发展历程看,一般都是通过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不断分化与重组的过程,因此对于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而言,同样需要通过探索、分析、改进与发展,使其在我国的发展枝繁叶茂。

二、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身份危机”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便开始了关于比较教育学“身份危机”的讨论,尤其是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专门发表了《中国比较教育的名和实》以阐述比较教育学的学术观点,在文中提出:“中国比较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体系的重任[2]。”通过该段论述可以明显感受到,顾明远先生对比较教育学发展成果的关切,以及对比较教育学未来发展的担忧。在1993年,曾任比较教育分会会长王英杰先生也在其发表的《比较教育学定义问题浅议》中提出:“由于当前比较教育学界尚未对比较教育的定义取得一致的意见,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出现了所谓身份危机[3]。”通过教育学术界之间的大量讨论,将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推向风口浪尖。2010年,陈时见教授也依据多年研究成果,发表了《比较教育学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前景》,再次对我国比较教育学进行了阐述。在二十余年间,教育界关于“身份危机”的研究与探索从未间断。

(二)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存在生态阻隔

若将教育学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则比较教育学则是其中的重要分支,如何使之在教育滋养下获得成长,应成为教育界重点思考的问题。但从现阶段的发展形态上看,其在公信力方面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然需要在前瞻性中具备一定的要求,同时这也是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特别是比较教育学作为一种研究当代教育现象与规律的方法,应具备更高的前瞻性,以适应当前世界教育格局与动态,展现更加突出的研究性。但我国在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上发展迟缓,往往是针对教育实践之后的问题进行经验借鉴,用以弥补已经存在的事实性问题,并且实质方法也是以“翻译介绍”替代“深入研究”,使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过于趋向于“拿来主义”。试想,若过于依赖这种“拿来”上的满足,将使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方法失当

长期以来,在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方法中更加侧摘要:自20世纪初,比较教育学便在我国进入萌芽期,并先后经历了创立、初步发展、停滞、复苏、重建与成型等诸多阶段[1]。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革,比较教育学的讨论已经由初期的学科问题演变为具体问题的探讨,预示着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将面临诸多困境,包括身份危机、生态缺失及方法失当等。因此,为突破比较教育学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升其实践定位,更好地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学科定位、学科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未来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策略。关键词: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发展中图分类号:G40-059.3;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129-02重于“比附”而非“比较”,导致其难以有实质性的进步。比如,张东荪在中西思想史的比较研究中提到“比附”与“比较”的方法差异,其中明显阐述了“比较以见其相异更为重要”的观点,好比观察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分而观之可感觉与他人十分相似,若以整合的方法观察,将出现完全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利用“比附”作为着眼点时,显然不会从整个体系进行理解,而是显著脱离整个语境或者情境,只一味地寻求共同点,盲目依赖于国外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未充分结合我国具体的教育实际,会导致所获得的成果空洞无意义。本质而言,在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上,一方面应注重经验的吸收与借鉴,实现成就上的认同,另一方面要科学鉴别、客观实际地寻求差异,注重深度的求异。目前我国更趋向于前者的深化,而削弱了后者的价值与意义。

三、关于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思考

(一)明确学科定位,夯实建设之基

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要想突破“身份危机”,必须优先厘清教育中所涉及的要素,即包括教师与学生在内的基础要素。特别是完成整个教育过程的贯穿,应依赖一定的载体或者介质,这便是课程与教学路径,同时也是教育发展难以分割和回避的领域。比较教育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应当遵循比较研究法的方法论原则,通过对各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借鉴与拓展,以寻求一致性的教育规律。如今,随着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日趋深入,其已然成为教育研究中的活跃内容。那么,要想全面落实比较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有效“嫁接”,首先应重点阐述该理论是否具备了独立学科的基本特征,如爱泼斯坦(ErwinH.Epstein)认为,学科理论的构建要从三个方面加以体现,即内在一致性、互不相容性及包摄性。另外,对于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而言,在比较课程与教学论体系中保持一致性的同时,也不能妨碍对不同领域的理解。同时,避免出现互不包容性的思想,相互补充和相互启迪,彻底实现比较教育学“身份”的融通。

(二)整合教育生态,发好教育先声

“比较之道,必本于思。”比较教育学之所以能够受到广泛关切与研究,其具备的拓展与创新价值不言而喻。比较教育学尤为注重对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而非是简单地借鉴或者介绍别国教育现象。因此,比较教育学所承载的使命,理应处于教育研究的世界前沿,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教育学科发展动态,将研究成果逐步转化为教育实践,引导国家教育宏观层面上的发展。首先,强化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注重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针对当前多元文化特征进行比较,运用比较思维及定性、定量研究的结合,注重历史与因果、宏观与微观上的探索,尽可能全面地呈现比较教育学学科的科学性。其次,注重比较教育研究的创新性。挖掘和发挥独立学科的意义与价值,摒弃一味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弊病,注重自身的学术创新,通过思维、创造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协同,保证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促进我国比较教育学快速形成研究体系,构筑全新的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阵地,甚至是引领世界教育方向。最后,增强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从国内的教育实际出发,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探索、实践获得发展真理,不断实现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三)厘清学科功能,创新学科方法

比较教育学实践中的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并非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宏观内容,而更倾向于实践层面的方法,致力于对基础实践问题的解决。因此,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功能上看,具备显著的实践性特征,需以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的教育服务作为起点,为夯实我国教育基石提供助力。首先,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具象化,其内在也同样蕴含着比较研究的“血统”,不然便与一般课程与教学论无异。因而在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中,应以“比较—借鉴”作为根本,利用国际视野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比较,从而为国内教育发展提供有效借鉴。其次,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将提示教育基本规律,为教育问题提供丰富解释与解决路径。具体而言,虽然该功能并非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独有,但其最核心的差异在于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突出“比较研究法”,将更国际化的研究视野作为根本取向,使之所研究的内容有别于一般的研究风格,以发挥最大的学科效能。最后,比较课程与教学论中具备创新实践功能,即利用其与国际间教育研究对接的特征,吸取更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创新性的理论,通过与国内实际国情的融合调整,指导教育改革发展。

四、结语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若一个学科拥有了博大的胸怀和眼界,就能从根本上具备无限发展的潜力。比较教育学学科之所以能够长久屹立,且保持着独树一帜,根源便在于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对于当代我国的教育发展而言,必须要注重审时度势,不断适应教育研究领域的全新范式,尝试深度转型与创新,通过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为母体学科的研究范式转型带来积极启发。

参考文献:

[1]侯怀银,李旭.20世纪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本土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2):53-60.

[2]顾明远.中国比较教育的名和实[J].外国教育资料,1991(1):1-4.

[3]王英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成绩、挑战与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1(2):1-4.

作者:邢梦霄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