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科建设研究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温病学科建设研究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温病学科建设研究思路

摘要:分析温病学术理论发展与温病学教学、临床应用现状,认为有关温病文献研究可从深度与广度进行再拓展、再挖掘。介绍“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结合温病学科学术性质及特点,探讨“扎根理论”在该学科学术理论建设中可行的研究模式与研究思路,剖析该研究对于温病学科学术建设的理论价值及应用前景。同时,基于“扎根理论”研究难点,提出研究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温病;扎根理论;临床疗效;定性研究

温病学作为中医经典学科中最为年轻而充满生命力的一门学科,在西医学尤其基础医学领域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指导当今临床实践,是学科发展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西医学对感染性疾病诊治方案及用药具有其先进性,但对一些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病程发展脉络尚未明晰,急需从传统中医外感热病辨治理论中汲取经验。事实上,温病学理论对于现代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诊治起着有益的指引作用,其诊治方法于这类疾病亦有较好疗效。国医大师周仲瑛[1]提出:“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温病学理论有待在充分继承古代、近现代医籍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中医诊治外感热病的思路和经验予以再提高。

1对温病学科学术理论发展及教学现状的思索

1.1深入挖掘,精确阐释

笔者回顾过往30年温病学术理论研究与继承所积累的成果认为,该理论体系在梳理当今中医名家诊治发热类外感疾病经验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而有关温病文献研究则可从深度与广度进行再拓展、再挖掘,可采用当代社会科学、医学科学所积累的知识、方法、视角予以深入研究与阐释,进而准确、完整地继承明清至当代温病学家理法方药学术思想。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再挖掘:(1)系统、准确、全面地阐述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医家学术理论,明确温病理法方药可适用于当今临床哪些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如何准确运用?(2)系统整理《温热论》《温疫论》《温热经纬》《疫疹一得》等温病学文献的学术理论内涵,制定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标准,提炼、挖掘温病学派诊治时行疫病的理法方药。(3)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指征作为温病证候区别的标志,从而实现温病证候区别的标准化。

1.2温病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温病学教学理论与临床联系有待加强。教学中,对于温病学理论如何运用于现代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讲授尚显不够,涉及的相关案例还需扩充,新近温病学临床应用成果尤其是当代名老温病学家研究经验有待进一步凝集成定性研究的新理论,既往概念依然有含混不清之处,有待修正完善。如《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薛生白医案》《王孟英医案》以及近现代温病名家如赵绍琴、蒲辅周、姜春华等医案中体现了哪些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诊治方案?运用这些方案,如何救治当今临床可见的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吸虫病、肾病综合性出血热等?若能将这些内容系统条理化编入教材,于教学中融会贯通,对于学生提高温病学学习效果将大有裨益。(2)《温病学》名著原文注入有限。原著学习是掌握和理解温病学术理论的核心环节,使经典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认知之中[2]。目前而言,不论是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由于温病学的学科特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温病教学体系固有风格等原因,尚未对温病学经典原著进行系统地整理、编辑、组织、讲授。温病名著中理法方药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还需再凝练,于教学中充分展示[3]。如《温病条辨》吴鞠通自注部分对温病医理的详细阐述可在教学中呈现;余师愚《疫疹一得》、雷少逸《时病论》中有关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诊治的方药医理等原文内容还有待详尽、系统地整理,融于温病学教材编写与教学之中。那么,温病学术理论如何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4]认为,在人们对医学及医疗的企盼及要求日新月异的当下,中医的真正优势,即具有统领全局性质、涵盖基本特征,又能效如桴鼓地解决临床难题,进而为大众广泛接受之优势究竟何在?只能借助理性的深刻反省分析,在历史的、逻辑的、哲思的比照考量中逐渐建立形成。那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先进的研究方法对温病学术理论再挖掘,是一种可行方案。

2对“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流程

“扎根理论”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定性研究方法论,是一种基于经验事实的后实证主义范式,是“质”的研究领域著名的研究方法,由BarneyGlaser和AnselmStrauss于1967年在《扎根理论的发现》一文中首次提出。该研究旨在从经验事实的原始资料中提炼出新的概念和思想。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广泛收集、系统分析文本、话语、图像、视频等形式的原始资料,构建理论框架,运用归纳、持续比较,结合质性分析软件,进行理论抽样、反复修正,逐步形成针对某一现象的概念集合,将其中包含的不同观点进行整合、浓缩,提炼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生成概念密集型形式理论,即由范畴及其特征所组成的归纳性理论。该理论相对单一的形式理论,更具实证依据,从而体现更丰富的底蕴和旺盛生机[5]。这种方法注重从第一手调查研究中获取思想、概念或理论,是一种具有先见性并可弥补过往研究不足的研究方法[6]。该研究基本流程包含4个环节,即产生研究问题、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理论构建[7]。第一阶段为产生研究问题阶段。根据研究主题和主要目的,制定标准化的实地调查问卷,或拟定实地访谈的主要问题。第二阶段为数据采集阶段。要求研究者以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在访谈、调研过程中,以客观角度捕捉理论形成的线索,对现象进行细致、缜密的描述性分析,提炼理论性阐释。第三阶段为数据处理阶段。根据提前拟定的概念类别对资料信息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剖解。运用开放式编码,进行逐字逐句地编码、标签和录入,对录入内容进行比较、辨析,从原始访谈资料中发现初始概念;运用主轴编码,将所获得的概念归类到尽可能全面的概念类属之中,通过反复推演,为既定的每一个概念类属寻找确切的属性,即形成范畴,进一步提炼出主范畴并对主范畴进行再剖析,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依据事件的背景、因果、现象、互动、结果等线索挖掘核心范畴;运用选择性编码,建立已提炼的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将各种相关联变量归纳到理论框架中,使研究结果围绕于核心范畴,并囊括较宽泛的理论范围。第四阶段为理论构建阶段。将确定的范畴、概念类属与相应的概念继续整合,勾勒初步呈现的理论,明确该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并返回原始资料进行验证,不断优化,使之更加精确。最后,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范畴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层层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8-9]。

3“扎根理论”运用于温病学科建设中的研究思路

“扎根理论”已逐渐引起国内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中医药研究领域而言,基于中医整体性治疗的特点,其临床疗效较难以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指征进行系统、完整的评价;又因试验干预因素相对复杂,致使研究结果较难准确评价中医药的特异性疗效。在温病学经典方剂临床疗效研究中,若能结合“扎根理论”定性研究方法,详尽观察受试患者药物干预过程中病程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体身心状态、情绪动态等因素,并展开个体访谈和同组访谈,则有利于从人文的角度、感性的层面和思想认识的高度对这些复杂现象进行尽可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描述和分析,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在温病学科学术理论建设中,有必要对温病学资深专家、名老中医展开定性访谈以挖掘其思想精髓,生成新理论。可通过定性研究、“扎根理论”建设,对温病学专家的学术精神与理论观点、行医风格、中医思维方式、文化气质、诊疗技术、用药特点等非数字化信息进行抽提归纳,并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道术结合”的名老中医经验系统研究,更新温病学理论,包容现代温病学专家临床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详细收集、整理专家、名医访谈内容,分析名家医案,捕捉关键词,提炼重点概念,同时需要对访谈氛围加以关注,如老专家的言谈举止、语态、气场,都属于定性研究考量范围,将这些感性素材进一步归纳、编码、提炼概念,从而做到温病学术理论真实、生动、详尽而完整的继承[10]。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证候实质研究和标准化研究是推进温病学术理论科学化、规范化、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医证候体系具有非线性、多维多阶的特点,证候思辨包含深刻的哲学性,并具有潜在的文化内涵。“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与中医学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相切合,我们认为,引入该方法将有利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促使温病证候实质理论研究更深入细致地、多层次地展开。具体而言,可通过温病学相关古籍或近现代期刊文献研究、临床调研资料收集等,运用描述性分析,探讨温病学证候常见疾病、病因病机,或病证结合基础上主症,或核心症状(四诊信息+斑疹等微观指标)、兼证等,通过挖掘隐性变量,分析温病证候-兼证-症结构模型、各种兼证之间的关系及演变规律,构建联通病证基础上的证候判别函数式等[11]。

4“扎根理论”应用于温病学科建设中的理论价值和前景剖析

探析“扎根理论”研究于多个学科的运用情况,设想其在温病学科建设中可展现以下价值:将有助于完善学科理论目前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有助于构建更新的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新理论以指导临床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若能将“扎根理论”研究运用于温病学教学或临床,用于分析温病临床疗效评估、患者满意度研究、温病学教学效果分析等,均可发挥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温病学术理论形成的过程与政治、社会风俗、地理等各方面因素紧密关联。运用“扎根理论”,溯源温病理论形成过程,实地探访清代名医生活环境,还将有助于客观还原名家行医背景,准确把握温病学术理论形成的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温病学术理论自身具有地域性特点,温病流行病种随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如西北、华北地区夏日炎热干燥,与华东、华南地区夏暑湿热弥漫蒸腾的气候存在明显差异,流行的温病病种固然有别。运用“扎根理论”,详细探访不同地区温病形成的多方面因素,将有助于探明各地温病发病、流行情况。基于此,研究不同地区温病名家的遣方用药风格则更有据可依,从而,促进温病学术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5“扎根理论”研究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展开温病学科相关“扎根理论”研究,需以大量温病学文献阅读为前提,避免主观臆测和特定文献对研究者先入为主的思想诱导,抱持开放、客观、灵活、敏感的态度,获得本领域诸方面问题的感性认知,辨析扎根理论研究有待弥补之不足,详尽观察,体味研究访谈对象,追求研究问题的自然涌现。这要求“扎根理论”研究者必须准确掌握本学科既有理论,明确知晓目前研究症结所在[7],提出假设,汇集成数据资料,并与现有温病学相关理论与临床现实状况持续分析、比较,直到新的概念、理论、范畴等不再产生,达到“理论性饱和”为止。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如名老中医、患者等需进行充分而友好的沟通交流,开诚布公,建立相互稳定、信任的关系,以保证理论提取操作的公允性。同时,理论研究者最终获得的理论性结论,应既融合现有文献,又超出原有认知体系的范围和限制,从而拓展温病学术领域研究范畴的广度与深度,具有更加宽泛的理论覆盖[5]。综上所述,温病学作为中医经典学科之一,可结合其学科本质所具有的人文性、复杂性、哲学性思辨特征,运用现代先进理论与方法予以丰富。“扎根理论”已在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被广泛运用,并已证实了其研究价值和意义,有必要引进温病学理论研究与创新之中,以期为温病学科学术理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屠燕捷 方肇勤 郭永洁 杨爱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温病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