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工作,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学科建设是科研单位增强科技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文章简要回顾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基本情况,总结了加强学科建设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加强院所协调联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运行机制等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加强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学科建设是科研单位工作的龙头,是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成果产出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载体和重要平台[1]。加强学科建设有利于明确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创新团队,提升科研单位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自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以来,全国涉农高校紧抓机遇、高位布局、突破创新,积极部署了一批国家优势学科,给省级科研院所科技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2]。面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需要及时做出响应和判断,坚持区域特色、错位发展、协同创新、院所联动,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开阔的视野,调整方向、创新思路,加强学科建设[3],强力支撑区域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4]。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江苏院”)为例,回顾了“十三五”以来学科建设基本情况,总结了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1优化调整学科结构
江苏院以2015年为学科建设年,调整学科布局和科研方向,在发挥品种选育、植物保护、畜牧兽医等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资源环境、设施农业等新兴交叉学科,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科学定位、层次建设、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的思路,实现了以研究室为基本单元的学科组织架构运行,初步形成了结构科学、特色鲜明、梯度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
1.2实施院三级学科建设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突破研究所、研究室壁垒,在院遴选重点学科11个、预培育学科14个、“小而特”学科13个。其中,重点学科以院为主体、学科带头人所在单位为依托,强化研究所的行政协调能力和院政策统筹支持效应,营造促进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软、硬环境;预培育学科建设目的是完善全院学科建设体系,形成学科梯度,通过前期建设发展壮大为院重点学科;“小而特”学科主要针对产业规模小、学科团队规模小,但具有显著产业或区域特色的学科,力求在某个分支、某个方向、某个研究点上形成特色。
1.3积极探索特色创新集群
重点围绕团队打造和成果培育,优化科研力量布局,提升重点学科建设质量,全面加强资源统筹,优化院科研结构,加快转变科技创新方式,积极探索“大育种”、“大兽医”、“大资环”、“大营养”等特色创新集群,引领行业发展的学科高地,创建与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科研体系、与产业链相匹配的科技链、与产业需求相对接的学科力量布局。通过一系列学科建设措施,全面分析了院学科建设基础条件,梳理了学科建设发展思路,加强了资源整合,提高了全院对学科建设的认识,开创了全院学科建设新局面,逐步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培养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加速了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国际化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建设。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加强学科建设的主要做法
2.1科学制订学科发展规划
一是瞄准科学前沿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全面分析各学科国内外优势单位和团队,准确判断学科优势和生长点,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明确学科发展思路目标,确定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制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规划;二是加大学科发展规划咨询论证力度,建立重点学科内重大项目技术方案咨询论证制度,形成学科发展的良好学术氛围,同时,加强重点成果培育,大力推进成果要素建设,确保重大成果持续产出;三是制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构建完善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明确“2+3”节点考核,坚持量化比较和综合反映的综合监测,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5]。
2.2扎实稳步推进学科建设
一是组建重点学科参照系调研小组,先后9次赴国内高水平学科建设团队开展了实地调研,对标找差、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召开院重点学科建设参照系调研汇报交流会,为做好重点学科态势分析、短板会诊、措施落实等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召开院重点学科建设推进暨中期评估预备会,开展院首期重点建设学科和预培育学科建设节点考核,初步掌握了学科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和建设成效;三是召开了院重点建设学科和预培育学科支持举措研讨会,组织院学科建设进展交流会,全面了解各学科启动建设以来团队建设、代表性产出等情况,促进了学科间学习和交流。
2.3多措并举打造学科优势
一是加强人才团队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方式,创新人才组织模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做到“一人一策”,引进的高端人才实行年薪制,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科研经费、120万元年薪、120m2住房和200m2实验室[6];二是加强学科基地平台建设,坚持科技平台发展与学科建设规划相结合,全院共建各类平台76个,基本实现“一所一平台”的条件支撑格局,初步搭建起以“中心实验室+专业平台+工程实验室+试验基地”支撑创新链主要环节的平台体系;三是加强学术生态环境和文化制度建设,结合学科特色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完善分类考核办法,激发学科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建立学科定期交流制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发挥学科依托单位和院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务、学术组织的管理作用。
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院学科建设自2015年启动实施以来,通过开展参照系调研、中期评估、学科建设进展交流会等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初步实现了阶段性建设目标。然而,与国内兄弟科研院所相比,江苏院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3.1行业影响力不够显著
学科建设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取得一定成果。然而,现已梳理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凝练不清晰、服务江苏省农业重大需求不密切、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未形成学科高峰,与兄弟科研院所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表现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较少、具备国家奖申报的成果缺乏、高水平有显示度的标志性学术产出少,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数的论文篇数不多,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够转移转化的科研成果匮乏。全院“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仅4项(含2项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2015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仅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近两年均未申报成功。
3.2人才建设梯度不够完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学科健康发展,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7]。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带头人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灵魂,江苏院各学科团队中学科领军型、战略式、高层次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前沿视野、破解农业重大科技问题的学科带头人[8]。学科团队成员数量、结构、质量与其他省级农科院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缺乏,新老衔接问题日益凸显、学术梯队断层严重等问题突出。江苏院重点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55岁,预培育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52岁,“小而特”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49岁。
3.3学科建设管理不够规范
虽然通过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有效地规范和促进了学科建设,但各学科思想认识不统一、贯彻落实不到位、重要举措不健全。调查显示,团队成员所填报学科名称与实际名称吻合度为89.5%,研究方向吻合度为80.5%,科研骨干参加学科开展的主要活动、学科采取的主要措施或出台的政策方面吻合不足30%。各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定期评价机制未形成、动态管理有待强化、绩效评估有待完善、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等,导致学科建设进度缓慢[9]。
4加强学科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4.1聚焦培育目标,促进重大成果产出
一是分门别类、区别对待,明确学科建设核心目标,细化培育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强化阶段性要素产出,兼顾过程管理和成果导向;二是对标找差、深挖潜力,重点发挥植保、质量安全、畜牧兽医等特色优势学科潜在优势,确保优势学科持续发力,争取重大成果产出连续不断;三是推进“大营养”、“大资环”和“大育种”学科发展,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强联合,积极争取重大项目、成果、基地平台等项目,着力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群。
4.2院所协调联动,合力推动学科建设
一是结合各学科和研究特色,按照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交叉平台等建设定位,制定不同学科的考核标准和要求,注重特色和优势的培养和强化,促进学科与科研的发展;二是强化依托单位的责任感,加强对研究所在学科发展支持力度、采取措施针对性和院规章制度的执行性等方面的考核与监督[10];三是深化院三级学科体系建设,做好宏观管理层面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建立学科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学科建设政策配套,在基地建设、重大项目立项、人才团队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4.3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新兴交叉学科
一是分析各学科优势和生长点,合理布局学科方向,明确学科建设发展边界,进一步整合全院优势力量,全面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培育学科发展新动能,不断挖掘发展前景好、能产出重大成果的新学科[11];三是加大优势学科支持力度,围绕建设核心目标,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优化重大项目申报、重点人才团队建设、重大平台条件建设等资源配置。
4.4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学科内涵发展
一是科学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尊重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合理运用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完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和责任制;二是创新学科管理方式,加强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通过学科建设项目的定期评估、中期交流、末期考核等加强学科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完善动态监测、实时跟踪工作方法,增强建设实效,建立学科发展长效机制;三是充分发挥院所两级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四是充分发挥学科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注重学科传承,提高学科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基础。
作者:武国峰 罗海荣 付广青 吴长付 还红华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