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医院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现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专科医院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专科医院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现状

摘要: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反映了医院竞争力强弱和整体水平高低,加强医院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实现由临床型向科研型医院转向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天津市胸科医院实施学科建设近五年的措施和成效,医院通过实施一系列激励政策及管理办法,加大投入,提高科研激励力度,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亚学科建设和多学科协作融合,促进合作交流,从而提高科研产出,推动人才梯队建设,提升了各学科水平和医院学科影响力。重点学科数量和水平稳步增长,为下一步学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科医院;医院管理;亚学科

学科建设直接反映医院的学术地位、医疗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是加强医院的综合能力,促进医院由临床型向科研型医院转向的必由之路[1-3]。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有利于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医院全面发展。学科建设对提高医院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天津市胸科医院是以一所治疗心、肺疾病,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是华北地区较大的三甲心胸专科医院,辐射天津及周边地区。2014年迁入新址,加大软硬件投入,以此为契机,规模及门急诊量等各项指标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三甲专科医院定位优势,使医院年门、急诊量超过69万人次,门诊有着相当数量的疑难及复杂的心、胸疾病的患者。我院在心血管病、呼吸系病及心胸外科领域具备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拥有最齐全的亚学科。胸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心内科、心外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天津市重点学(专)科。医院现为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南开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拥有三十余名硕博士生导师,连续培养优秀的医学硕博士研究生。设有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展心血管疾病防治与研究。在市卫计委文件要求下及在各科室配合下,对近五年医院学科建设工作进行回顾与评估。通过对各学科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学科建设成绩,发现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管理措施,巩固和提高我院学科影响力,不断精进重点学(专)科等建设管理方式,推动医院学科人才队伍优化,推动科研水平提升,医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1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实施情况

1.1加强软硬件投入,注重相关支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借由搬迁新址契机,医院加大硬件、软件投入,医院有了大跨步式发展,业务指标稳步增长。床位数增加了1倍,门急诊量由2014年39万人次,增长至2018年的69万人次。医院加大力度进行专科条件的支持,近3年累计投资500余万元用于更新相关设备。配备重症监护病房及相关配套设累计投入预计超过1亿元人民币。专科医院的特征是规模有限、功能全、技术精,但是学科单一,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受限。医院围绕心血管病、呼吸系疾病、心胸外科疾病等核心设置,适时发展相关的支撑学科,如内分泌科、康复科、放疗科、体外循环科、ICU等,相关支撑科室的建立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是“大专科、小综合”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也是支持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托举力[4]。

1.2提高科研激励力度,科研产出稳步提升

医院加大科研激励力度,注重完善学科建设的绩效管理与激励体系。积极组织、动员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对立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不低于1:1的匹配。通过制度建设,加大对科研文章及获奖成果的奖励力度,对获奖成果进行不低于1:1的比例匹配奖励,并将SCI论文与影响因子挂钩,对公开分级依次加大奖励力度,大大提高了科研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措施,我院近五年科研项目中标项目数量和获批科研经费均有大幅增长,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具体见表1、图1。加强科研管理,对科研课题进行规范的过程管理与督导,保证完成质量及优秀产出。促进新成果、新技术的产生,同时鼓励成果、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获奖数量稳步提高。

1.3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良好的人才梯度是学科建设目标、更是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合理的人才梯度是临床学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合理的人才培养、任用、选拔制度有利于在内部形成模范相应和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经过人才引进与培养,形成以学科带头人、学科后备带头人为领军人,人才梯度合理的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是指在学科领域内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具有组织领导才能,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担负学科人才群体领导工作的高层次医学人才。选拔学科带头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原则。学科带头人不仅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较强的学术组织领导能力,还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有全局观、团结协作意识,带教能力强,乐于传帮带。以心外科学科团队为例,心脏外科知名专家郭志刚院长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平均年龄42.3岁)、受教育程度高(硕士以上学历76%)、选拔注重临床能力。人才培养引进双结合,完善人才梯队。通过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竞聘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吸引了一批业务及科研能力强的专科人才加入,充实了人才梯队。此外,重点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临床实践中,给岗位、压担子,夯实技术能力,并积极创造机会到国内外进修;科研方面,设立院级课题,重点扶持青年医师项目,给予科研经费和政策支持。种种举措,使其职业素养进一步成熟。

1.4加强亚学科建设,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增强学科融合

随着医学发展,专业越分越细,推进亚学科实体化建设势在必行[5]。在近年来的学科建设中,充分发挥专科医院的优势,全面发展、突出重点,巩固我院专科优势。经过多年发展与规划,心血管内科由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等病区构成,建有“胸痛中心”“心衰中心”“心律失常中心”。心血管病研究所建设有冠心病研究室、结构心脏病研究室、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研究室、起搏电生理研究室、心血管慢性病流行病研究室、心脏外科研究室、肺脏疾病及肺血管病研究室、实验动物中心及生物样本库、医学信息室。呼吸内科形成呼吸危重症、介入肺脏病学、睡眠呼吸疾病、胸膜腔疾病、呼吸系统感染、肺血管病、呼吸生理、肺部肿瘤、气道疾病、呼吸病理学等优势亚专科。心外科根据不同亚专业分先心病外科、冠脉外科、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体外循环及体外生命支持学科等病区,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提供循证医学支持。胸外科已构建形成肺外科、食管外科、纵隔胸壁外科和微创技术与快速康复外科四个重点亚学科。亚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我院的专科优势,提升了整个学科层次。同时,建立多学科协同合作(MDT)的协作模式,增强学科融合。多个学科或亚学科团队间强强联手,以重点学科牵头,多学科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打破单个专科治疗的壁垒,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单一学科在诊疗过程中的片面性,更大程度发挥学科优势,同时强化CICU、CCU、RICU以及心外监护等相关功能学科建设,大力推进疑难危重症的救治诊疗水平。

1.5开展广泛合作交流,搭建学术、人才交流平台倡导成立医联体建设,领军“天津模式”胸痛中心建设

天津市胸痛中心建设模式被全国称之为“天津模式”,我院作为“天津模式”胸痛中心建设模式的领军者,首批国家级示范基地,带动三级医院、基层医疗的两级联动构建模式,与全市近半的一级、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签署了专科医联体协议,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医生近千人次;率先引进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实现院前急救、院内诊疗、院外随访的一体化全覆盖,大幅提高了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的救治率、治愈率。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2017年,与南开大学建立非直属附属关系;2018年,我院又与天津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初步签署了国家级科研合作协议,在国家级科研项目实现了协作新模式。国际交流方面,与国外知名院校(澳、荷、美、法、德等欧美国家)协作,搭建人才发展学术平台和科研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不定期派遣青年医生(每年3人次以上)接受中长期进修培训,鼓励并支持学成人员回院开展临床项目;定期举办国际级学术会议(每年2次以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交流讲学,掌握学科领域最新前沿。

2总结

经过实施重点学科战略,我院各学科均有提升与发展,并形成一定数量的优势亚学科,各项科研指标稳步提升。但在学科发展方面仍存在差距和问题,表现在尖端设备缺乏,人才梯度中间力量仍显薄弱,高水平人才和科研成果等比例偏低,在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刊物论文数量不多,国内、国际影响力有限等方面。

2.1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建立动态评估机制,

稳步推进学科发展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学科发展制度,制定阶段工作计划,进而准确地进行目标定位及资源配置,保障学科稳步健康发展。建立科学的学科动态评估机制,对亚学科进行评估。建立可供医院参考的指标体系,以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各亚学科发展水平及发展动态,为医院学科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根据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使资源向优势学科、优势病种倾斜。同时,不同层次学科建设目标导向要上下关联,通过分层次导向性建设,使次级学科成为上级重点学科培育的孵化器,进一步巩固专科优势。

2.2加大医院资金经费投入,合理配置,提高效益

资金支持是建设重点学科条件中最重要的一项。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科建设,医院为学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下个重点学科建设周期,按与财政资助经费至少1:1的比例配套资金,保证每个学科投入至少6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于学科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设备购置试剂耗材实验动物和技术服务等科研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及合理的资金配置与使用,可以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之间架起桥梁,从而持续改进疾病诊疗能力与研究型学科的建设,实现传统临床型医院向科研型医院转化。

2.3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医院个别学科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中间力量薄弱的问题。受传统观念制约,对于中、青年骨干力量的扶植、培养使用不利,使大量中青年骨干力量在最能出成果的黄金年龄阶段不能充分发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断层。建议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以岗位促进能力培养,在岗位上提高医教研能力。力争建成兼顾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老中青相结合、创建富有创新、优势互补的学科团队,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2.4借助高校平台,深化合作,提升科研水平

2017年与2018年,我院分别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搭建更加完善的协作平台,多渠道方式整合、配置优质科研教学资源。发挥高校与地方医疗机构的各自优势,联合科技攻关。利用高校的基础研究方面及追踪国际相关领域先进前沿方面的优势,整合医疗机构临床实践丰富、数据资源充足的优势,在科研活动中加强科研思维的碰撞,启发创新思维,冲击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产生更有效用的科研成果,开拓科研领域,进一步催化各学科科研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孙颖浩,贺祥.研究型医生研究型科室[M].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7:54-55.

[2]卢惠娟.苏州市大型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0):2570-2572.

[3]陈慧,吴昕霞,袁逸文,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6,14(2):8-10.

[4]苏义,綦瑞霞,戴菲菲,等.试论我国综合性医院的专科专病建设[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7):741-743.

[5]李超红,范小红,侯旭敏,等.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亚学科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医院,2016,20(6):59-61.

作者:黄玲玉 曲晶 韩敏 段天宇 单位:天津市胸科医院科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