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多维度浅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多维度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多维度浅析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本文分析学风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学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指出我国高校学风存在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目标,从学生维度、专业教师维度、辅导员维度、管理者维度、社会维度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高校学风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风问题;多维

一、学风发展历程简介及涉及的核心概念

学风在古代可以被理解成为“个人勤奋”的代名词,学风概念最早源于《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古人认为学风就是“学习—请教—思考—实践的过程”,为众人所熟知的“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的故事都可以理解为古人眼中的“学风”。发展到近代,学风可以被理解为“读书救国”,在国家动荡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成为有志青年报效国家的出路。曾在青年时期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大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曾号召青年“读书救国”;数学家苏步青许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豪言壮语。这些话语和行动是由外部环境和内在个人志向共同决定的。到了今天,现代学风在曲折中谋求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一代青年进入高校学习,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目的,以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高校学风空前浓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全民经商潮的影响,高校出现了“教授卖馅饼”、学生当经理的现象,根据陋室铭改编的“教室铭”在高校“六十分万岁”广为流传,考试作弊现象抬头,高校学风整体滑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升值,学生刻苦学习,但就业压力和市场导向使不少学生热衷于“考证”和实用知识的学习,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高校学风良莠不齐。

二、我国高校学风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学习动机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有的学生有远大理想,为报效社会;有的学生只想获得好工作。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浓厚兴趣,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学习;有的学生只是被迫于社会压力而学习。有的学生是因为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勤奋读书;有的学生只是因为争强好胜,虚荣心使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入侵,浮躁、功利的“物本位”意识泛滥共同构成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因素。2.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小部分学生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学习效率不高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例如,一些学生课前没有预习需要学的课程,课后又做不到复习,学习进度跟不上老师,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越来越困难,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习兴趣丧失。3.学习行为。大学生学习行为欠缺合作性的表现有两种。第一,离群现象。当代大学生很少部分在课后与老师、同学进行学习心得和经验交流。很多大学生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造成大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团队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欠缺。第二,学习内容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不少大学生经常阅读和学习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专业参考书目以及与专业相关书目,很少有学生注重专业知识以外的阅读。4.学习态度。目前,高校中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态度消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出勤率较低,课外作业完成质量低,“出工不出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临考抱佛脚,考风不端,沉迷上网,精神萎靡。5.学习目标。学生觉得考上大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感到迷茫、空虚,进入“动力真空带”或“理想间歇期”。有些学生在父母包办就业的情况下缺少自我目标规划,有些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盲目跟风,主要表现为“考证热”“考研风”等。

三、解决高校学风问题的多维度探索

1.学生维度:求学学风建设。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动机是否明确与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息息相关。(1)明确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正确、高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体验因为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愉悦心情。相反,学习动机如果不明确,认为自己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者为了报答父母才读书,上课混日子,造成学习被动和学习落后。(2)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调节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强度、力度和深度。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首先,通过说服转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其次,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消除学习中的消极体验。再次,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专业教师维度: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道德水平、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激励和鼓舞作用。(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精辟地道出了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教学良性互动,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促进师生间平等、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形成。教师应在课余时间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目的热情,顺利实现教学目标。(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教风促学风。首先,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其次,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再次,教师应严格教学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高校应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不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监督,通过教学督导、讲课竞赛、课件竞赛、评选教学名师、院系教学评估等活动,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考核时注意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考核并重,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3.辅导员维度:导学风气建设。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学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从辅导员的角度进行学风建设,可以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三方面入手,改善大学生的学风。(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即学习动力因素的问题。因此,辅导员要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应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在工作中抓住“首因效应”的影响,加强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以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提升学生成才的动力。(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学生无法继续学业,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不小难度。辅导员作为学生生活中联系最多的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仔细排查,及时发现,积极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素养,在工作中深入班级和宿舍,走进学生内心,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按照流程及时进行相应处理,通过自身心理疏导、转介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学习成效,保障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3)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是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方面,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大学生活不再盲目和茫然。辅导员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应明确各阶段学习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并促进其不断为职业目标而行动,帮助学生做好四年学习的职业生涯规划。4.管理者维度:督学风气建设。高校管理者在学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管理者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优良学风保驾护航,端正考风考纪,以考风促进学风,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纪律观念。学院各部门要对学风建设齐抓共管,建立并完善学风建设考评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可以通过组织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术竞赛、文化体育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学风建设。5.社会维度:价值观引领建设。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高校本身就具有社会属性,高校学风不免受到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种种腐败问题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高校学风渐渐变得浮躁起来。为此,高校可以从社会维度开展价值观的引领建设。(1)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建立人才培养、服务、使用、跟踪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消除就业机会不均的现象,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2)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走向。高校应密切关注就业市场需求,把握人才需求走向并以此做出科学决策,指导高校的专业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高校应积极加强与社会各方的联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高校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实现人才培养的良好对接,使学风建设的针对性更强。

参考文献:

[1]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姚慧.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程样国,舒涛,翰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4]杨秀红.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

[5]赵治.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电力教育,2010

[6]李宇飞.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再思考[J].江苏高教,2005

[7]王丽静.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

[8]贾仕林,周春寅.新时期高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

作者:糜海燕 单位: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