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教育分析(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风建设教育分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风建设教育分析(3篇)

第一篇:高校学风建设体验教育途径

摘要:

基于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将体验教育引入学风建设中,分阶段、有侧重性地开展认知型、技能型和情境型体验项目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从思想上重新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改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高校;学风;体验教育

一、体验教育

1.体验教育含义

体验式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投入,去感悟人生,反思自身,获取知识,并化为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它注重对情境和环境的设置,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关注受教育者在情境和环境中通过自身参与获得的自我思考和感悟。

2.体验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各国在高等教育中,体验式的教育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美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体验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和服务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接受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自觉认同其中的道德观。日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倡体验教育,通过开设“特别活动”和体验学习,将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可见,欧美国家注重在教育中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将德育由教化向内化的现实转化。这为我们实施体验教育提供了借鉴。近年来,体验教育也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学研究者的关注,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体验教育就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这为开展体验教育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3.体验教育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体验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自感受,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情境模拟、参观调查、情感交流、角色互换等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境中,自主参与,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反思,从而获得领悟,获取知识,将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说教模式,限制防范模式,形式过于单一和枯燥空洞。体验教育寓教与乐,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如实地参观调查、开展拓展训练、模拟招投标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3)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方式的制约,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学生实际,不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效果大打折扣。体验式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自我体验,对自己和事物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在体验中成长成才,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1.学风含义

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学风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还包括学校的治学精神和教师的教学作风。狭义的学风仅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本文从狭义学风角度进行论述。在教育领域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一所学校的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到家长的信赖,社会的好评以及学生的选择,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2.高校学风现状

目前,在注册入学的招生形势下,高职学生整体生源素质下降,学风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学生不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对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对待学习不认真,借故请假,旷课,本着“60分万岁”的心态,考试前几天临时抱佛脚,进行突击。平时,将课本高高束之,虚度大学时光。

(2)学习缺乏兴趣由于对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再加上自身基础薄弱,老师讲课仍旧以填鸭式为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听不懂或没有兴趣听,认为上课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睡觉、玩手机、打游戏等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3)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高职学生出于自暴自弃或者受到在高中阶段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在进入大学后,不仅没有反思,反而变本加厉,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日常生活的享受方面,缺乏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规划,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一张毕业证。所以,他们在大学里仍旧延续着高中的生活,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利于高职学生的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影响着毕业生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影响着高校办学质量和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引入体验教育

针对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辅导员在工作中采取的用大篇幅的空话、套话向学生灌输学习的重要性的说教式方式和采取批评、处罚等限制防范型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没有任何兴趣去关注说教内容,仍旧是我行我素,效果不甚显著和理想。为此需要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体验教育克服了传统说教模式中存在的缺陷。

1.设置体验项目

体验教育重在体验项目的设置。体验项目是连接高职学生和提高学习风气的桥梁和关键所在。体验项目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风气改善和提升的程度。所以,在体验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务必要注意项目的真实性、启发性和针对性,使项目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够真正触动高职学生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效果。在体验项目的设置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学习风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设置以认知型体验项目,技能型体验项目和情境型体验项目为主的体验活动。

2.有针对性的开展体验教育

高校学制为三年。针对大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体验教育。

(1)认知型体验大一阶段,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由于高考失利,在高中阶段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学生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认知型体验活动,如通过“宝石工匠”(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属于从石头到钻石的哪种阶段,并说出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一阶段。同时向选择下一阶段的同学提问他是如何达到这个阶段,让学生了解现在自我的状态和感受处于不同自我实现程度的状态,并明确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酸酸甜甜就是我”(辅导员须事先准备学生单“这就是我”和“快乐转换单”,让学生在“这就是我”的单子上写上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和满意的地方。在“快乐转换单”上将自身的不足用灵活的方式转化为相对好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树立自信。)等团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结合他人的评价,全面客观正确认识自己,重树自信,建立起“我能学好”、“我会学好”的积极心态。同时,在学生面对专业的无知、懵懂的情况下,可采取参观调查和情感交流的体验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企合作基地、实训基地、实验室,开展专业讲座,专业交流会,让学生在参观和交流的过程中去感知和认识专业,了解专业,从而树立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技能型体验大二阶段,专业课程全面展开,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听不懂是常有现象,专业学习感到吃力。同时由于面临毕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专业技能和其他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此阶段主要开展技能型体验活动。如开展专业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备赛的过程中,了解国家或行业的技能标准要求,知晓自身与技能标准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与表达、逻辑思维能力等相关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技能型体验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增强专业能力。

(3)情境型体验大三阶段,学生面临毕业的压力,往往表现出心理焦急不安,心思不放在学习上,旷课,迟到早退屡见不鲜,很少有时间在学校踏踏实实完成最后学业,直接影响到大三期间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以情境型活动为主的体验教育。具体说来,要将学业与就业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增强学生各种能力和社会知识的储备。如在校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相关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对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培养工作技能;做社会调研,了解当前行业发展态势和本专业的就业现状;组织学生参加行业招聘会。在校内,模拟招聘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主考官和应聘者的心理状态,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看中应聘者的何种能力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出自身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改进自身,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结语

体验教育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亲身去参加,亲自去体验和感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学会如何有效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并增强学习的源动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学习当中,营造“我要学”“人人学”的浓厚学风氛围。

作者:王磊强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4.

[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M].上海:伤害教育出版社,2006,10.

[3]檀传宝.世界教育思想地图:50位现当代教育思想大师探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

[4]王仁刚.论高校班主任的专业精神及其校本培育[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5]刘洪一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6]周建松,谢峰.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2.

第二篇:高校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研究

[摘要]

培养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而良好的学风是高校培养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直接影响高校学风优良与否,学风建设是思政教育的抓手和载体,这两者互相融合,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师德建设;学生教育管理

如何改善和提升高校学风建设,一直是困扰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现在,大学生在校园愈来愈受到手机微信、微博、直播等众多新型媒体传播的影响,“课堂低头族”、“寝室宅居族”比例逐年增多,这些学生大部利用手机、电脑看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不好的学习行为,见效快,持续性差,只有将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入脑、入心”,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一、高校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内涵和目标

学风,是学校的治学表现,是一种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治学精神、原则、态度和治学方法的体现。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是培育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品行等,培育学生读书、修身、做人等的品格,使学生具有刻苦钻研、知行合一、讲实求精的精神,具有勇于创新、严肃认真、踏实奉献的风貌。高校主要是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理想、有文化知识、有纪律懂礼仪的新时代公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目标都是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两者互相作用,辩证统一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内涵具有一致性:学风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解决的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如何正确树立,这恰恰是学风建设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内涵。一所高校,要实现良好学风校风教风的转变,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强烈使命感,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升的道德品质。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统一。

(二)作用和意义

思政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学风建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解决学生“我要学”、“学的对”问题,“我要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学习和服务。“学的对”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各高校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服务于“我要学”和“学的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二、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16年11-12月,作者向宁波工程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发放800份调查问卷,实际收回735份,参与的学生包括文、理和工科,其中文科350人,达43.8%,理工科450人,达56.3%,其中学生干部293人,达36.6%,普通学生507人,达63.4%。学生中来自偏远农村的有582人,达72.8%,来自一、二线城市的有218人,达27.3%。调查问卷的题目设计学生也参与进来,内容涉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环境等主客观因素,调查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一)宁波工程学院学风的现状调查

1.主观因素。第一,学习动机。高校毕业生逐年井喷式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从2015年开始,受国家政策影响,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逐渐增多增强,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在“学习动机”这个选项,有90.7%的受访同学直接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39.1%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公务员和出国留学”,1.6%的同学选择“奉献祖国、实现人生理想”,反映出学生极强的个人功利意识,公益救助、奉献服务意识日渐薄弱。第二,学习态度和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5%的受访同学“学习态度”良好,12.4%觉得“过于放松”、9.76%认为“刻苦学习”,也有0.71%填写“无所谓”。学习态度直接决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期望不一样。超过50%的同学认为“中等或者偏上”就可以,29.1%的同学渴望专业成绩“非常优秀”,10.4%的同学对成绩紧紧要求的是“过关就行,及格万岁”。在课余时间处理方面,79%的同学利用手机、电脑上网时长超过3个小时,最长达5.8个小时。主要用于随意浏览网页、追剧或者玩游戏等。利用网络查阅专业资料、辅助学习的只占19.2%,此外,超过90%的同学把考前突击当做应付考试的主要手段,关于“诚信考试”,80.6%的同学表示“绝不作弊”。综上,学校整体学风有待提升已是事实,学生普遍对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理性思考,呈现“闲暇无所事事的无聊迷茫”状态。

2.客观因素。第一、学习环境。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超过83.7%的同学认为“图书馆、自习室的学习环境很好,但是开放时间需要延长”,76.5%的同学认为“寝室学习环境一般”,不会选择在寝室看书复习。周边同学和学校总体学风氛围,60.1%的同学认为“基本满意,绝大多数同学都很努力的”。第二、学校师资。超过86%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水平“满意”,教师责任感强,爱护帮助学生,愿意主动帮助其学业发展。但是39.6%的同学认为“教授上课机会太少”。

(二)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调查问卷的主观题目“你觉得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学风建设”70.2%的同学写的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和手段。很多同学渴望教师能在“专业形式、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关心关怀。学校采取诸多措施在改进学风,但收效甚微,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深入分析,大致原因如下:

1.社会因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角逐年吹响,甚至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具体的鼓励办法,如“休学创业”、“创业成绩抵学分”等等,以及社会上的“金钱至上、享受主义、富二代拼爹现象”等等不良风气,直接或者间接在高校蔓延,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旷课逃课去兼职、创业的多了,主动去图书馆自习的少了,对专业要求降低,对物质攀比加剧,再加上当前社会总体的就业形势严峻,给很多毕业生带来压力,影响到在校学生的困惑、迷茫甚至恐惧。

2.教师因素。受现在的高校教师考核体系的影响,很多教师忙于科研,“只上课不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无暇专心备课教学,甚至有的教师长期聘用研究生给本科生教学,教案讲义长期不更新,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和方式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变化,导致学生上课没有兴趣,低头看手机。评价学生单一的看考试成绩,很多平时旷课的学生通过考前背诵知识点,也能通过甚至取得好成绩。辅导员对于学风的管理有待加强。

3.家长及学生因素。在选择专业上,家长受社会就业形势影响,主动帮子女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家长选的专业,既无学习兴趣,也没有学习动力,家长大都认为把子女送到学校,教育就是高校的责任,主动关心很少,仅是是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大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转型期,意志薄弱,容易有偷懒疲倦,甚至独生子女还有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吃苦进取精神,渴望成功。

三、思政教育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创新

(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树立正确“三观”

思政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导向和动力,为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品格转型期,更是“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抓手和平台,坚持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规范教育,以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帮助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学风建设以学生为主体,把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从制度上完善选课机制、课程学风体系和学生评价机制。扭转“要你学”到“我要学”,从思想上让学生真正转变。

(二)加强师德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以教风促进学风

教师不仅要教专业理论,“传授授业解惑”,更要承担培养人和培育人的责任。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的老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与教学同等重要。尤其要加强思政理论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两课”质量,此外,教师的一言一行极易被学生效仿,教师要有坚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湛的专业化水平,不做出违反道德品质规范的出格行为,用良好的职业行为影响学生,用真诚的职业品德感染学生,用精湛的专业理论培育学生。

(三)夯实学生教育管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高校要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优化学风环境。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直接在一线为学生服务,要充分发挥校纪校规和班级管理制度来开展学生工作,合理、合法、公平、公正,奖惩分明。要树立先进典型,挖掘和宣传优秀学生,互帮互助,让榜样的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优化学生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唯成绩论”向综合素质均衡发展,重过程,轻结论。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助力学生自我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风的外在表现形式。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体育竞技、文化娱乐、科学竞赛等方面精心组织和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和收获,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总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学风建设的主旋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时间跨度长,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学风建设也是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通过四种途径,在思政教育视角下促进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李文英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建璋.大学生学风问题的现象学透视[J].江苏高教,2008(2).

[2]刘国帅,李志勤,杨晓磊.论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6).

第三篇:高校诚信教育学风建设途径

摘要:

诚信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以诚信教育为出发点,分析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现状,探讨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建设优良的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诚信教育;学风建设;途径

一、诚信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诚信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贯彻和落实到实践层面,被大学生认知和认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风建设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通过学风建设,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但大学生要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来践行。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学风建设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旨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正确的行为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诚信作为学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学风的好坏以及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随时感受到诚信教育,自觉从诚信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诚信的准则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以这种态度和行为感染其他同学,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

(三)诚信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高校学风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大学生成功就业为落脚点。通过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检验高校学风建设是否有成效。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率低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普遍表现为履历造假、自我拔高、求职成功后拒签合同或随意放弃工作岗位等。这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成为高校学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正确价值观念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可以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进而摒弃不诚信的行为,杜绝诚信缺失的现象,为自己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状况整体上是好的,大学生能够严以律己,诚实守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着逃课、缺课,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贫困证明、求职履历造假等诚信缺失的行为以及消极对待诚信缺失行为的态度,这种行为和态度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首先,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教育形式仍以理论教育为主,没有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教育内容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多为一些理论性极强的、不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他们不会将所学知识完全转化应用到实践中,也不真正了解具体内容。其次,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并没有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致使部分大学生认为偶尔的缺勤、作弊只要没被老师抓到,也不算大事情。再次,高校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只是从违纪违规的角度来处理,如加强课堂点名、处罚考试作弊者等来使大学生杜绝这种现象,并没有从思想道德的高度,从诚信的角度来考虑,这不利于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根源,认识事情的严重性,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二)高校诚信教育制度不完善,且疏于落实。首先,高校缺少与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相符合的诚信处罚条例,或虽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学生守则、规章制度等,但仍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对象。如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诚信档案,但诚信档案的内容和形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各高校对诚信档案的记录方式也不统一,这影响了诚信档案的共享与其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诚信档案应有的重视。其次,高校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是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检验高校诚信教育是否有效、对诚信缺失个体是否执行相关的诚信教育以及惩戒措施等的机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诚信监督评价机制,这不利于高校监督与治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三、以诚信教育为基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一是以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认识到诚信是时代的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使大学生自觉以八荣八耻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精神的必要条件。二是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诚信的认同感,体会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助实时案例等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切实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生活,诚信教育就在身边。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对大学生身边出现的逃课、作弊、抄袭等诚信缺失的现象加以重点讲解,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纪律上的错误,更是思想上的错误,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改正并规范自身行为。

(二)完善并落实诚信教育制度。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的档案,它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工作以及生活的切身利益,它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迫于压力,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律意识,并将这种自律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切实将建立工作落到实处。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档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诚信档案贯彻执行下去,要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并在建立的过程中保证诚信档案的统一性、真实性以及共享性。即要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经专门人员审核、在互联网上共享可查的形式来建立。二是要完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作用建立个人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大学生个体的监督,扩大影响力,为学风建设营造纯净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等建立学校诚信监督委员会,监督高校诚信教育制度是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公开透明、公平等。三是完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成立专门的诚信评价部门,但要注意在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明确评价的要素、指标等,并将评价结果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结合起来作为大学生评选的条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可以根据大学生诚信与否的行为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批评惩罚,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增强诚信的自觉性。

(三)建立网络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应将互联网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建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利用微信建立诚信教育公众号,在公众号里发放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内容,如诚信知识、近期举办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小故事、诚信事件、本校的诚信规章制度、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等,使大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诚信的由来、发展以及重要性。二是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师生诚信讨论组,由教师引导大学生对当前发生的诚信事件进行讨论,并对事件做深刻分析思考,使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讨论组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校诚信教育内容、诚信教育体制的看法,这可以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对错误思想进行制止,对有益想法进行汇总反馈。其次,这也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能够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想法来完善高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四)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其思想、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所塑造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需要高校从诚信的角度来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生活在诚信的氛围里,时刻感受到诚信,从而增强大学生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用传统诚信文化、民族诚信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感;可以将广告牌、标语等和诚信内容相结合,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诚信的认同感;可以通过举办诚信对话、诚信主题晚会、诚信大讲堂等各种诚信活动,建设诚信校园行为文化,激发大学生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规范诚信规章制度,完善校园诚信制度文化,通过制度的他律作用,增强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自律性。

四、结语

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展开教育,通过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打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大学生以诚信的态度做人、做事、做学问,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做事风格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者:张文娟 单位:喀什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庆华.诚信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戚志林,杨敏.论学风建设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3]肖跃.崇尚科研诚信树立优良学风[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

[4]秦朝霞,严敏芬.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08).

[5]姜明.从大学生就业难的角度谈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