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风建设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学风建设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学风建设论文(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个性化培养方式推进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提出

与本科院校相比,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学风建设问题尤为突出,结合受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兴趣、学业自信等方面的欠缺。首先,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是造成学风建设先天不足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来源于普通高考的最后录取批次和对口单招考生。近几年,随着注册入学生源的加入,高职学生的质量在明显下降。他们在高中阶段基本都是班上所谓的“差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掌握不到位,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学习纪律涣散,迟到、旷课的现象突出。其次,高职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的比例较高。服从调剂录取在提升了高职院校录取比例的同时,也为学风建设埋下了隐患。高职学生中很大部分是服从专业调剂录取的,入校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发现自己对所录取的专业并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获取文凭,只能硬着头皮去继续学业。最后,高职学生学业自信普遍缺失。高职学生整体自信度并不低,但是由于经历了前期的学业挫折,学业方面的自信明显不足,自信的重新建立难度很大。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讲,上述问题的存在的确对学风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开展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是在于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关键是要找到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常常听到,学校在抱怨学风建设难,教师在抱怨学生没法教,讲什么都不懂,不管怎样教都不肯学。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和存在等九种智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过多地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高职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智能明显较弱。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当然选择。“木桶理论表明,一个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木桶的容水量由组成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决定。我们在实施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案中可以应用反“木桶理论”,教师在实践中着力于学生的“长板”,大力培养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独特性,肯定个性,发挥个性。”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原有的精英教育已经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但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坚持量与质的统一,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升。尤其是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这并不能成为高职院校忽视个性化培养的借口,个性化培养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以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为目的的。

二、高职院校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个性化培养是针对模式化培养而提出的。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重模式化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和评价,实际效果并不好。“所谓个性化培养,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人状况,实施适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相对于模式化培养,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高职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内涵:第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全人教育。个性化培养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成功的个性化培养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对学生的人格、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已成为职业院校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个性化培养根本目的是通过建立适合个体需求的培养方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个性和谐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主张必须使人的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全面发展中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想方设法把教育教学工作设计得能够突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成为某一方面的能手。第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施个性化培养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以个性的发挥为基础,缺乏个性也就谈不上创造性。个性与创造性呈正相关,个性越突出创造性也就越强。当前,我国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是关键。高职院校个性化培养正是培养生产一线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第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前面所提的个性发挥、全面发展、激发创造性最终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当前,许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况,这不能说明他们一无是处。主要是他们在学校的时候自身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和发展的方向,有自身的因素,但是学校没有对其进行个性化培养也是重要成因。

三、高职院校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尝试,引入个性化培养理念,但是成效不是十分明显,主要原因是:

(一)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根深蒂固。

转变教育观念是转变教育行为的思想基础和理念保障。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和行动上的惯性,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理念和固定的模式去进行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下,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做法,能够便于学校和教师开展相关工作,只需要制定出一套标准,按照一套流程去做即可。统一教学目标、授课计划、课程设置、学分和技能证书要求;统一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课后作业;统一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和教师是教育教学行为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不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学生要做的只是无条件地服从安排。而个性化培养模式下,学校和教师承担的责任明显多出很多,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研究、实践和改进,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自然不愿意主动去尝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已经延续多年,甚至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改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二)功利主义在高职院校盛行。

高职教育的学制为三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企业基本需求的劳动者是高职院校努力追求的目标,功利主义成了众多高职院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往往以学生就业率高低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实力,导致高职院校一切工作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某种程度上,高职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就业教育,片面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抑制了师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不能培育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教育教学资源配套跟进不到位。

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推行除了需要理念的转变,对于教育教学资源也有较高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招收学生的数量增加迅速,但是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没有跟上。目前,高职院校受办学空间的限制和建设经费的制约,教室、实训场所等学习资源紧张,采取合班授课、学生自习场所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形式的开展。师生比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低于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中规定的1:18的标准。另外,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但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多数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生中招聘的,理论教学素质较高,但是实践教学的能力明显不足。

四、高职院校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必须循序渐进推进,可以采取在某些专业先行试点,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一)理念更新是前提。

“面对当前深刻的教育危机,重新找回教育中人的尊严,认真思考‘人作为目的’的教育理想,并以此为参照努力改变教育现实,避免因急功近利而迷失方向是现代高职教育急迫的使命。”高职院校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前提是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重视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认真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高职院校逐步转变观念,不能急功近利。以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抛弃模式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套路,把发展每一个个体作为高职教育的归宿。其次,教师是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直接实施者,高职院校在决定选择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后,要注重对教师的观念引导,让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关心学生的发展。最后,学生观念的转变也是推行个性化培养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模式化教育,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育教学和评价模式,新模式下教师也需要对他们进行理念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制度建设是关键。

个性化培养范式的推行,必须要有相关制度作保证。笔者认为,推行全程导师制和全面学分考核制有利于个性化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进。全程导师制是以新生入学为起点,贯穿整个三年教育全过程,直到顺利把学生送入社会。新生刚入学阶段是关键,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优势,重新建立起学业自信。对于学生在校的每一个阶段,导师都要进行跟踪指导,做好学业监督、学习方法和就业创业指导。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关注和生活上的关心。全程导师制的实行需要引入考核机制,做到又奖有惩,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高职院校要结合个性化培养对现有的学分制进行改革。当前的学分制考核,“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的学习范围很小,只是限于任选课,学校提供的课程比较单一,学分也不多,可供选择的上课时间和形式也过于局限,失去了学分制管理的意义。”增强学分制的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所修的课程,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资源配套是保障。

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推行必须要加强对硬件和软件资源建设的投入。由于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由于受校内办学空间的限制,在最大限度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寻求校企合作。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训要求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推行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一支能够从事个性化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即“双师型”队伍。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大量聘请企业的专家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主要从事实训课程的教学指导,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安排学校专业教师深入到一线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积累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教学改革是突破口。

实施个性化培养模式,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群体,分别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要求。对知识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发展性目标培养方面给予更多重视,强化理论知识的建构,进行创新能力考核评价;对于知识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注重能力目标培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综合能力评价;对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要保证完成基本的知识目标,偏重实践技能的传授,进行基础能力考核评价。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企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作者:孙标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及管理创新

1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1.1高职院校对学风建设缺乏系统化设计

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学风建设,每所高职院校都会出台与学风建设相关的文件及办法,也会大会小会强调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还会开展一些与学风建设相关的活动来推进学风建设。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对学风建设要么认识比较片面、不够深入;要么办法不多、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有的高职院校的一些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甚至主管院系教学工作的院长(系主任)很少给学生上课,有的甚至多年没进过课堂,他们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的情况,因而制定的学风建设的方案往往缺乏针对性。有的高职院校有些部门之间彼此相互掣肘,学风建设无法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面对学风不好的现状,有些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往往缺乏担当,总是将矛头对准他人,将责任归究于其他部门,无视自身及本部门在学风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而也就缺少了改进问题的行动。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学风建设缺乏系统化设计,领导不力,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1.2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问题严重,影响学风建设

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优良学风的根本保证。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着部分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上,他们中有的人在外开公司,有的在外兼职。也有的高职院校的校领导自己既不教学、又不亲自做科研,而科研成果却一大堆、每年的职称定级也是最高———这种学术腐败和以权谋私的行为必须得到遏制。俗话说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如今,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有院系负责人也不亲自做科研了,甚至也不怎么进课堂上课了。他们往往自己挂名当项目主持人,而具体的事都让其他参与的老师去做。这样的“领导”怎么能带领广大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质量?现在高职院校不缺管理者,但缺领导者,更缺高水平的领导者。高职院校的不少管理者用“法定性的权力”去影响老师去工作,而不是用他们个人的品质、魅力、专长去感召老师们去工作———这也是不少老师的工作热情无法激发出来的根本原因之一。

1.3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高考分数偏低,文化基础较差,这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他们在中学时期的学习态度存在一些问题。进了高职院校后,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巩固知识,甚至在课堂上,一些学生不听讲,他们在玩手机。上实训课,有一些学生也不重视。课余在图书馆、自习室里学习的学生廖廖无几。

2高职院校探索管理创新,切实改进学风建设

为了切实改进学风建设,高职院院校要不断探索管理创新。所谓高职院校管理创新,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管理的思想、体制、模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创建、以创造出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的一系列活动过程。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内容体系应包括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高职院校目标和责任的全部活动内容,同时也包括每个管理环节上的创新。

2.1创新管理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其驱动、支配并制约着行为,观念创新是各种创新的灵魂,是管理创新的先导。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方式方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都受到观念的支配和制约,如果观念不创新,其他任何创新都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主动顺应环境变化,遵循客观规律,更有效地整合资源。管理者要勇于否定自我,摒弃落后的观念,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根据高职院校的实现情况,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同时,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促使新的观念的形成。管理者还要敢想敢为,不要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坚持质量立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深度融合。管理者要以身作责,严格要求自己,要有“向我一样去教学”、“向我一样去做科研”、“向我一样去工作”的能力和自信,实现从“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转变。管理者如果能成为教师心目中真正的校领导,一定会激发广大教师无限的工作热情,不断地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校风学风的不断改善。

2.2创新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高职院校需要精简行政机构,同时精简各种机构的纵向层次,拓宽管理幅度,使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更加扁平化。要让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员工尽量转岗到教师岗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对教师考核细而严,对行政人员考核松的现象,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严重影响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应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全体教师员工行为的制度来实现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应向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不断地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多开发微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应在管理过程精细化的同时侧重管理的人性化,重视人本管理、人性管理。“没有满意的教师,就没有满意的学生”,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方法要让教师感到公平、感到受到尊重。高职院校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把理解教师、尊重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管理活动的首要任务,最重要的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肖斌 夏迎峰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学风建设策略初探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面临着学生生源质量和文化素质整体下降的现实困境。开展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研究大有裨益,这不仅有助于改善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并推进校风建设。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基本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开展学风建设。本文从辅导员这一微观视角出发,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思考一些辅导员推进班级学风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二、高职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缺乏目标性。

很多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精神上高度松懈,认为终于可以逃离学习的苦海,入学后便没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长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正确,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本身没有压力,普遍存在上课人到心不到、考试只求及格而非高分、大学目标只求如期毕业。对于学习,他们没有上进心、没有高期望,对于学习成绩的高低没有荣辱感,不及格也不觉丢面子。

2.学生学习方式陈旧,缺乏自主性。

部分高职学生仍然沿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习惯老师的灌输与直接传授,习惯被动和机械地吸收知识,学习极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大学阶段由于课程类别多、内容丰富、教学进度快、教学方式多样化,“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课堂上,学生要想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不仅要事先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课后也需要查阅资料、加深理解、完成作业。此外,高职学生对于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比较陈旧,除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简单的信息搜索以外,很多学生不会充分利用专业的学术期刊资源,因此他们获取知识的深度与科学性大大降低。3.课堂纪律涣散,缺乏自律性。总体来看,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在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学生入学时对大学充满期望,信心满满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但随时间的增长,学习意志薄弱,又回到了原来的学习状态,情绪浮躁、不思学习、课堂纪律涣散,尤其表现在迟到和旷课问题上。上课迟到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早晨第一节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重视,觉得迟到几分钟没关系,反正老师也不会严惩。迟到现象也呈现了一定的规律:越是高年级迟到现象越严重;越是在教学管理上松散的老师,学生上他的课迟到现象越严重;越是上课人数多的课迟到现象也越严重。有的学生由于上网、玩游戏、睡懒觉等原因经常旷课,将旷课作为大学“必修课”。也有个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稍遇挫折,便自暴自弃,学习态度消极,旷课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整个班集体的学习氛围。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班级学风建设的策略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自控能力。

学习态度是学生对于学习的一个整体情绪体验,学习态度对学习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一新生刚刚摆脱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同时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往往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学习上出现松懈情绪。如果在一年级就形成散漫的学习风气,今后就很难纠正过来。所以在新生入学之际,就应在思想上给予强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其次,提高自控能力是克服不良学风的重要条件。因为即使学生起初树立了端正的学习态度,但在学习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挫折,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意识到自身学习状态发生了偏差,能够及时纠正过来,不至于学习状态一再滑坡而不自知。

2.加强心理辅导,转变不良学习心理。

(1)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较差,面对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辅导员在他们对自己前途无望时,要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让高职学生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都存在多层次、方面的人才需求。高职学生只要学好理论知识,重视技能学习,有一技之长,就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相对本科学生,高职生也有特长之处,如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前程。

(2)面对学生的学习焦虑心理,辅导员应当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告诉我们的学生:既然到了同一所大学,那么同学之间的学习能力相差不大,只要平时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并注意一些应试的技巧,一定可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考场,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也是这个道理,焦虑只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相反,放松心情则有可能超常发挥。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辅导员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能力。辅导员可以通过召开班会或主题讲座,跟学生介绍大学学习与高中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调整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学会如何自学。此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适用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以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为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介绍,也可以以理论课、实践课、实训课为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介绍,最终目的就是指导高职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例如,合作学习法在公共课应用得比较多。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任课老师往往会以任务为导向,成立不同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开展分工合作,自主搜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或PPT,最后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与班级同学共同分享。合作学习法,一方面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高职学生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还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学习氛围。

4.积极开展学习相关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一般历史不够悠久,缺乏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因此学风建设必须从班级内部抓起,塑造每个班级良好的学风,这是提升整个学校学风的奠基石。

(1)辅导员可以指导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策划和组织,在班级内成立不同“学习兴趣小组”,并选取组长一名,比如英语兴趣小组、计算机兴趣小组、证书考试兴趣小组、专业兴趣小组、创业兴趣小组等等。

(2)辅导员可以在班级内部定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主题班会”或“学习心得分享会”,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将宝贵的学习经验与大家分享,供大家借鉴。可以在考试之前,将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一般、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搭配组合,组建若干个“考前集中营”,交流学习方法、提出学习困惑、提高学习效果。

(3)开展“专业技能大比拼”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手能力。用事实告诉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真正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此外,还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开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小型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增长知识、提高求知欲。

5.综合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职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比较差,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作为辅导员,应该尽可能地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态,灵活运用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树立学习榜样。辅导员除了发挥学习委员的引领作用,还要发挥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引领示范作用,树立一些学习榜样,授予“学习标兵”荣誉称号,给他们搭建学习展示平台,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同时起到鼓舞其他同学的作用。对于学生干部,我们要更加严格要求,学业优秀是评优评奖的前提,学生干部要努力争取优秀的学习成绩从课堂学习、实践学习和日常自主学习等多方面影响和感染其他同学,起到榜样作用。

(2)表扬进步学生。辅导员要善于发现成绩进步的学生,经常表扬、乐于表扬,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任命一些进步的学生为不同科目课代表,增加这部分同学与任课老师的交流,那么学生将在这门课上找到了一定成就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和兴趣。

(3)批评教育后进学生。对于存在旷课、迟到现象的班级后进学生,辅导员首先要及时开展单独谈话,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出现旷课和迟到现象的真实原因,从而给予相应指导。另外,定期将这部分学生集中起来,开展学风座谈会,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老师对于学风的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座谈会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从高中“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自己要学”,从高中“老师催我学”,变成“我主动去学”。

6.重视宿舍集体,发挥宿舍文化的引导作用。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成长的又一个重要集体,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学风、养成优良学习习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如“学习达人星级宿舍”评比、“舍风带学风”为主题的设计大赛、征文比赛、图片展等系列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班级学生中间增加舆论引导力,在宿舍范围内形成一种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氛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侯怡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