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风建设探索实践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从目前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高校的学风整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教育改革及学生心理发展形式的变化等的影响,高校学风还存在一些不良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即为能找个好工作而学习,在学习中仅重视实用性知识的学习,急功近利,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个文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上课常迟到、旷课、早退等。还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主次不分,热衷于各种社会实践和考证,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2.学习习惯欠佳,奋斗意识薄弱。
3.专业认同缺失,就业前景迷茫。
4.考风不正,诚信问题屡现。尽管许多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投机取巧,在考试时作弊,手段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不及格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挂科”毫不在乎。有些同学没有把考试当做是充实、完善和提升自我的途径,为了奖学金、评优评先、入党等作弊,还有部分同学看到别人作弊自己也随波逐流,导致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下滑。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充斥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对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不同程度冲击。由于主客观因素和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特别是所谓“读书无用论”、“维考试论”、“维学风论”等的影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正受到多元化影响。
1.学生主体因素。“90后”大学生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敢想敢做、勇于创新、富有激情。但是在心理和行为上常常会出现冲动、不遵守纪律、不肯吃苦、懒于钻研、协作意识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受环境影响等缺点。
2.高校自身因素。高校普遍存在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程度不够,对教师的管理缺乏合理的考核和监督,对学生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时效性。
1.加强教风和师德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学风能有根本性好转,教师是关键,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以良好教风带动学风是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把个人发展同教书育人相结合,认真备课、耐心讲课,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优良班级文化。班级是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精神家园和载体,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的重要组织形式。总而言之,良好的班级应该有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的目标;应该有以学为本、全面发展的班级风气;应该有扎实肯干、团结一致的学生干部;应该有积极向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3.优化培养方案,打造三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着力优化培养方案,初步设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4.严格管理制度,实现教风、考风、学风三位一体。要根据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考勤和考试制度,并且要狠抓落实。要把学风建设相关的各项制度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教风带动学风,考风促进学风的工作,做到奖评结合,以评促建。
5.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建立一支高效、自律的学工队伍,做好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配备,关注辅导员的发展,各学院应成立以党政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代表组成的学生工作委员会。
6.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凝聚榜样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开展学风建设的良好平台。在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需求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学生活动、知识竞赛、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锻炼实践能力,激发求知欲望,营造良好氛围。
7.建立长效机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学习、创新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良好学风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沉淀和升华。
四、总结
总之,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善待学生、培育英才”为目标,积极推进以创业型、科研型和管理型为目标的三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
作者:朱晓闻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