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辅导员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学风的内涵
本文讨论的学风指狭义的学风,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高校学风。即存在于高校学生中的学习风气。它主要包含学生的学习信念、目的、态度、习惯养成等相互作用的要素。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
二、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在学风中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淡薄,专业认知不足
有部分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冲击,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缺乏人生目标,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缺乏兴趣,出现了学习的人少,玩的人多,而真正想学习的人不好意思学的尴尬现象。受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影响,有部分学生乃至家长认为,只需要学习实用度高,学习周期短的技能性知识;受教育体制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带有明显的盲目性,缺乏对大学和学科专业科学认识和必要了解,进入学校后,当现实与学生的想象不尽相同时,面对艰深的基础知识和未来枯燥的研究工作不感兴趣,缺乏必要的专业认同,将学习视为乐趣的人在低年级很少。
(二)道德素质下滑,考风不正
考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风不正必然导致学风不正,总有那么一些大学生,平时缺乏学习,到考试时就想方设法作弊,在学习上搞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作弊手段越来越五花八门,技艺高超真令人匪夷所思,更有明目张胆作弊者让人瞠目结舌。甚是有学生通过作弊通过了英语考试、拿到奖学金、获取了职业资格证。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十分恶劣的考试风气。
(三)缺乏学习动力,自我要求不严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认为学不学都差不多,学好和不学好区别不大,只要“综合素质”高就可以了。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不思进取,专业上不求甚解,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松弛,作风散漫,萎靡不振,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平时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晚自习“出勤率”低得可怜,举行学术报告大多要强行组织观看等等。部分自我觉得选错了专业的学生常有一种学习内容没意义、专业认同多余感和对专业知识的抵触和厌烦等消极心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真正的内驱动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大学后,在强调自主学习的大背景下,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出现缺乏主动性和自我要求不严的现象,进而影响整个学风。
三、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学风问题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层面看,主要因素有社会思潮、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从高校层面看,主要因素有学校管理制度、学生个体特征以及学校师资水平、治学教育理念、学术文化氛围等方面。因本文只从辅导员视角对学风建设进行研究,故只侧重分析高校的管理制度和学生个体特征等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管理制度方面
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在大学中,教师更多只负责指引方向,解答疑惑,具体学习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知识消化过程。不少学生很难适应这个学习过程,甚至出现学习进度跟不上的困难,出于自尊心又不好意思向师长同学请教。久而久之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很可能就会误入歧途,进而自暴自弃,在大学相对宽松的教育模式下,最后在嬉戏无度中荒废了学业。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一般高职学校,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当前流行的“学生年度考评综合测评排名”和奖学金挂钩。往往出现过因有学生工作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得分大大超过了单纯靠学习成绩算综合测评分的学生。在这种制度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明显低于“工作动力”。再如考试制度,很多学校的考试纪律很严格,一旦发现学生作弊行为一律开除学籍,同时相应的院系在学校的年度考评中会直接受到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院系发现有学生考试作弊,也就内部处理,不了了之。类似这些制度设置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十分常见,制度规范是引导学生的行为的指挥棒,因此学风建设过程中,制度建设的意义尤其突出。
(二)个体特征方面
当前,90后大学生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上都具有十分典型的共性特点。从优点上看,“90后”敢想、敢闯、敢做、有激情、有创新精神、独立意识强。从缺点上看,“90后”冲动、不守纪律、缺乏钻研精神、不肯吃苦、自我意识强于协作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等。在当下社会环境里,90后学生受网络思潮冲击比较大,愿意积极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但缺乏洞察力和辨别能力,普遍存在专业认识不充分、不稳定,一不如意碰到困难就产生厌学情绪的现象。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90后”一旦面对学习竞争、情感挫折、物质诱惑、人际关系处理等各方面的负担时,如果超过其脆弱的承受能力就容易自暴自弃,容易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整体学风建设。
四、辅导员如何有效参与高校的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从宏观层面看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一个学校的管理、教学、服务部门齐抓共管才能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这需要全校领导、教师、职工、学生统一思想认识,共同努力。学风建设从微观层面看,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建设。而辅导员是二者之间最佳调和油,对建设本院系的学风负直接责任。要抓好学风建设,辅导员应主动承担建设本院系学风的主体作用。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针对当前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学生辅导员首先要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重点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人同样是辅导员的职责。为学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为人的问题。在日常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良好学风的确立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配合任课老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思想
当前学生中普遍的存在或轻或重的厌烦专业心理现象。一般而言,学校只会在大一新生入学时集中开展专业教育。根据日常工作中发现,学生在四年成长过程中对专业的认识会不断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会从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任课老师往往对这种变化没有辅导员敏感。这就需要辅导员根据学生日常学风的变化,通过分类归纳分析,统一规划,制定有效的专业跟踪教育,并向相关专业老师及时反映情况,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跟踪解决学生因专业认知不到位而产生的厌学等学风问题。
作者:刘敏 单位:长沙学院
第二篇
一、辅导员的应有素质
良好的个人特征的塑造不仅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同时在处理班级事务协调班级内部关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辅导员的个人特征既决定了辅导员的高度,也深刻的影响到了班干部群体的办事能力,因为班干部的产生是由辅导员所制定的班干部的选拔机制所决定的,同时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也会在班级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1.冷静、客观、理性。作为当代大学辅导员,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也为了良好的执行学校政策工作,辅导员首先需要能冷静、客观、理性的看待事物,无论在处理班级事务还是处理同学关系,冷静的看待问题不受情绪和环境的影响,客观理性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解决方案,并坚决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事物本质,将班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自己个人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2.原则性。辅导员工作原则的制定及坚决执行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管理协调中就事论事,做到不偏不倚赏罚分明,同时制定良好的激励措施都是需要个人原则的支撑。可以说原则性是一个辅导员支撑班级的基础,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班干部的把控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无论对班干部还是学生,一切以原则为基础,处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有特殊偏袒情绪,会长久的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该与不该,能与不能,可以与不可以,对学风的形成有重要的框架性作用。
3.预见性。对事物有清楚的认识、预见性和准备,也就是习惯性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未雨绸缪才能处变不惊,只有在制定良好的计划前提下才能更好的有条理的处理班级事务,同时在进行工作计划的规划的过程中也能更清楚自己的近期工作重点工作方向,无论是班级思想建设还是端正学风,班干部选举还是奖助学金的评定等等,都是需要有工作计划的支撑。不能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思想,看似大气胸有成竹其实往往处理事情如救火,不仅弄得自己心力焦脆,往往所处理问题还会漏洞百出,所以有预见性对自己工作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
二、辅导员的管理手段
1.制度的制定。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学风建成不仅需要制度的约束更需要制度的坚决执行和良好的制度习惯的养成。制度的制定是工作经验的体现,只有在良好的制度约束范围内,班级才能良好的成长。在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更多的强调人性化和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就是给学生一定自由的空间,发挥其特点,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性格的塑造。然而自由也是相对于制度产生的,也就是说自由是在制度背景的约束下才能称之为自由,这也是一个相对的定义,甚至可以理解为,只有在良好的制度背景约束下,自由才是存在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制度是一个不断建设的过程,在制度制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和工作能力的增强,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必要过程。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的积极的制度建立能更好地加强约束力,就如水坝对河流的作用一样,能发挥很好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2.善于倾听。大学是一个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性格形成的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标准的成型阶段。从众多新闻媒体报道的层出不穷的大学生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教育背景下,很多学生还是很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甚至无法准确的自我定位,有的过激者竟然选择了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的过激举动来解决面临的困难。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对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也正是增强学生的信任度,培养良好的班级风气的过程。当学生向辅导员倾诉的时候往往是有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责任人,良好的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听的过程中辅导员用自己的经验作出分析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下往往能增进师生的了解,更好的方便协调工作,学生也会更积极的配合班级工作,是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往往一些看似复杂甚至要大动肝火的问题,经过沟通都可以妥善的解决。但同时也应该把握好倾听的度,倾听不是简单的聊天,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多的应该站在指导的层面上,因为从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带有钦佩感的学习或者工作往往更高效,但平等的没有良好的威慑力的管理往往会导致学生行为的松散。所以在倾听的过程中通过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产生敬佩感进而更好的执行班级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3.信任。班干部是由辅导员制定的相应选拔机制产生的,良好的选拔制度决定了班干部的整体素质,于此同时选举所产生的班干部就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正如我们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一样,被上级领导相信,带有被信任感的工作效率远远超过被动监视的工作效率。既然班干部的产生是经过筛选的,我们更应该给予整个团队充分的信任感,相信这个团队对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的良好带头作用。被信任本身就是一种荣誉的体现,而往往精神荣誉给人带来的影响是远超过物质财富的,因为你肯定会记得你得过几次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但是不一定记得你奖金领了多少钱。于是在给予班干部信任感的同时让班干部团队更好地为班级服务。让这座桥梁的通车率达到最大,在传达学校思想的同时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正是信任管理的重点。
三、结语
辅导员在不断进行自我性格完善的同时,通过诸多的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进行学风建设,加强班级凝聚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作者:田方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第三篇
一、农科专业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认同感匮乏,学习兴趣不浓。由于受高考分数限制、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以及专业调剂,“入错行”等情绪在部分农科专业学生中存在,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动力不足。仅35.4%的受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不能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厌学、倦学。有高达60.9%学生认为他们曾经受到过社会舆论和世俗偏见的影响,导致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同样也有24.6%的受调查者表示,高年级学生的负面引导是造成他们对所学专业丧失信心的重要原因。
2.理论与实践脱节,服务生产能力欠缺。农科专业实践性强,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但部分农科专业学生不能正视基层等工作环境,参与实践活动意愿不强,眼高手低、敷衍了事等现象经常存在,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服务能力。有36%的学生明确表示,他们对学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和活动存在应付心理。
3.国际化视野不足,国际竞争能力不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农业院校需要培养一批立足国际前沿,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精英人才。然农科专业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及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部分学生留学意愿不足、外语水平欠缺、专业知识不能达到要求,严重影响了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仅有8.3%的受调研农科专业学生有出国的意向,但根据各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出国深造率总体低于5%。
二、农科专业学风问题成因分析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态度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在因素,此外,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导致学习问题的重要成因。
1.思想教育成效不足。一些农业院校对学生思想教育不重视,集中体现在没有按照教育部要求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导致思想教育力量薄弱;没有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形式化,实效性低;专业思想教育开展不足,“三农”意识强调的少。这些原因都导致学生未能认识到学习农科专业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的塑造。
2.育人机制未形成合力。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全员性工程,需要学工、教务、学院及后勤保障等各个部门齐抓共管,需要教师、行政管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的通力配合。但一些农业院校认为学风建设仅为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未将其纳入学校重点进行统筹安排。导致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后勤保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能树立,学生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不能体现,而辅导员及班主任由于事物性工作繁多而对学风建设力不从心,引导效应不能实现。
3.监督约束机制落实不到位。尽管各个农业院校相关的学风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齐全,但落实效果不明显,成为阻碍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学校教学环境宽松,对教师管理不严,致使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投入不足;学生考试作弊等违纪违规事情处理难度大,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警示作用。
4.学风建设载体不完善。学术讲座、科技创新项目、学术社团、学科竞赛活动、专业技能实践活动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然而部分农业院校讲座数量不多,讲座层次不高;科技创新项目少,专业教师指导不足;学术社团缺乏有效的指导,活动层次低;技能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参与实践锻炼机会少。
三、农科专业学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与学生接触频繁,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是学风建设的引导者、监督者。从辅导员的工作视角对农科专业大学生进行学风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在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思想是行动先导,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农科专业建设优良学风的基础。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方面,要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黄金时期,通过名家讲坛、专题报告会、校友风采展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另一方面,强化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认识“三农”、了解“三农”,把个人价值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2.借助专业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力量,形成学风建设合力。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员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实施效果。辅导员在推进学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此外,还应该充分扮演好学风建设策划者、引导者和协调人的作用,充分借助专业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的力量,形成联动机制。要与任课教师密切联系,即时掌握学生到课情况和课堂表现,对重点违纪学生予以惩处;应及时向班主任传达学风建设的相关精神和要求,共同分析研讨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具体有效措施;要在学生干部中建立学风建设联络人,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即时了解班级学习状况。
3.加强班级和学生组织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班级和学生组织的学风建设,是营造良好风气、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辅导员应从学风建设的高度加强班级和学生组织建设。要把学习文化作为班级和学生组织的重点文化培养,要利用日志、网络等方式宣传推进学习型班级和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有严格的班委会和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把学业指标作为重要选拔指标;要实施淘汰制,对挂科、逃课、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干部实施淘汰,形成正确导向。
4.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让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良好的学风需要一系列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保障,要奖惩并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辅导员应该强化制度建设,让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农科专业来自农村和家庭贫困的学生较多,对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困的学生要优先给予助学金、校园兼职、就业等资助和帮助;要对学风建设先进个人、学习标兵等学生及时表彰,树立典型,带动后进。此外,还应落实日常教育管理,尤其是对考试作弊、逃学、迟到早退等学风违纪现象进行重点查处,达到约束效果。
5.搭建好学风建设载体,形成学风建设保障机制。学风建设载体是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应搭建平台,形成学风建设保障机制。要搭建职业规划平台,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么学;要完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提高学生求知欲;要完善赛事平台,多组织和专业相关的技能比赛,丰富第二课堂的学习自主性;要与企业联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搭建实习平台;要拓展外联,邀请企业家、杰出校友等担任就业指导师、兼职班主任,提供智力平台;要构建出国留学信息交流平台社团,营造鼓励留学的氛围。
作者:熊富强 胡正平 林焱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