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联系更加紧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风建设的特征与战略意义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基础,会辅助和推动高校构建适配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时代特点;高校学风;长效机制;建设途径

高校学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治学为目的的稳定的态度、精神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的人格标志,成为衡量高校学风的重要标准。因此,通过建设学风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严谨的学习态度、创新的学习能力和崇高的学习品质,是高校的使命。

一、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特征

(一)层次性。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达成需要首先制定科学的目标。其以一种体系的方式出现,不仅包括总目标、分目标,还要包含长效目标与阶段目标。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以学校的办学定位、育人理念决定的。所以应该先设定好高校育人的长效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分阶段实施,能有效达成建设目标。

(二)艰巨性。伴随着全球一体化,高校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必然会受到各文化新形态的冲击。如何肩负起新时代人才培育的需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高校需要应对的大课题,而高校自身也面临着改革,这种自内而外的革新与学风建设整合在一起,决定了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内可以完成,需要全体教师、学生、员工,甚至是社会与家庭精诚团结得来。

(三)多元性。高校作为一个微缩型的社会组织单位,包括但不限于的主体有师生、员工、科研人员等,这些主体又与社会有着各种横向与纵向的关系,因此就人员的素质、需求来看,必然是千姿百态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取建设的实效,必须组织多样的活动,满足并提升人们多元的需求。如教风促学风活动、管理护学风活动等。

(四)滞后性。正如上文所言,学风建设绝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通过各个系统长时间的协同合作来达成。学风通过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表现出来,但是“三观”的形成又不仅仅是学风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在他们不断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和调整一些内容,所以学风建设的成效往往需要在离开学校一至两年,甚至十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这提醒学风建设工作对标准的制订必须是普适的,“朝令夕改”与“随行就市”的标准必须杜绝。

二、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问题

(一)社会环境影响高校风气。我国一跃而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各种文化思潮涌入高校中,再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地会让身处象牙塔中的师生产生思想的激荡。“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论”等观点符合人们的惰性需要,可以帮助人们发泄对生活的不满,因而大行其道,让学校布满了功利主义色彩,直接影响了师生们的学风、研风,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专业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上,教师不愿意花时间钻研自己所授的知识和承担的科研项目,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的做法反而更受到人们的追捧。再加上互联网信息的涌入,导致消极的言论和大量无用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的周围,浪费着人们的时间,进一步造成了散漫、浮躁、功利的学风盛行。

(二)学校管理疏忽学风建设。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但是高校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并没有跟上学校规模的增长。很多具体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身兼数职,或者是从各个专业调配若干个教师补充到新诞生的专业里。教师每天疲于应付教学工作,对教育和教研工作难以顾暇,这就使得素来将“以生为本”作为教育理念的高校教育生硬地剥离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但是,高校全面工作的铺开也有许多无奈之处,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教学设施等方面都需要加大管理和完善力度,相对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务虚”的意识形态行列,和快马加鞭建设就能出成效的工作不具备可比性,自然而然被学校的管理层忽视了。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础,其浅层化与简单化,让学生无法从中找到对自己学习与生活有所帮助的内容,意即高校的学风建设与学生的意识形态严重脱节,学校管理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不能从学校的层面为各个部门进行协调决策,学风建设被迫搁置了。

(三)教师素质阻碍学风建设。至于一个学校或是一个学生,高校学风建设最直接的体现集中在教师群体。要想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教师的主体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教师的修养水平、举止言行、处事方式、思维模式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从事德育教学的教师,他们的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解读与指引、个人的职业道德与人格修养等等,可以产生绝对化的“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但是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在我们不否认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前提下,一些教风不正、责任心不强、缺乏学研动力的教师也在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近年被频频曝光的论文抄袭、学术腐败等问题,更是严重拉低了教师队伍的权威性,让学校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显现出后继乏力的形态。

(四)学生状态影响学风建设。学生是高校的绝对主体,是高校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也是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成效的表现部分。国内招聘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985、211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能够得到青睐,而更大一部分非985、211的毕业生,则从毕业找工作就面临一个又一个严峻的挑战,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论”的想法,他们缺乏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模糊。还有一些学生则因为自身的原因,对待学习的态度散漫,没有学习毅力,患上了严重的“拖延症”“厌学症”等等,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不能有效调节自己在任何情况下的情绪,从而发生一些极端性行为。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心理、学能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五花八门。

三、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策略

(一)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以优良党风引领学风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风建设作为高校各项事业有效开展的政治保障的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自“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思政教育理念付诸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后,就党组织如何发挥先进性的问题,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展开了积极的实践。其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为学校端正办学动机、明确办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学校的各级党组织必须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他们为基点展开学校的学风建设,先为学校的学风建设筑起一道屏障,再由党员组织全体师生将学风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二)健全校园文化引导机制,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文化是一种无形但深入的力量,它会构成某一个群体的集体潜意识,使他们形成一种共同的情感。校园作为师生主要的学习和活动场所,必须以文化为抓手,从校园的基础建设到文化活动的组织,形成层层递进、沁人心脾的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以教育人。首先,学校要对校园的文化活动加大投入的力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环境的打造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强大的物质后盾。其次,把教育教学作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融课程思政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为学风建设形成一个综合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后,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如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文娱社团等,让学生获得先进文化的引领。与此同时,通过组织“三下乡”“心连心”等实践活动,让高校的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在积极文化的引领下,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以此反哺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学风建设责任制。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小组的责任与权力,健全教学反馈机制,通过透明、高效的管理模式,统筹调配学校的学风建设工作,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让广大教职工都参与到学风的建设中,实现教风带学风的良好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在帮助高校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接受监督,同时也监督别人,必然要在专业水平、职业精神方面主动提升自己,以课堂作为自己修身的起点,打造精品课程,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从人才培育质量的全面优化出发,辅助学校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情、可操作性强的学风建设考评指标体系,使自身的工作经得起考验,形成气候,最终实现严谨治学、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四)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关键要素。纵观当今大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与其消极应对、被动接受的意识行为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活,由此带动学习、实践与创新的生成,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己所学专业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在能动性内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彻底改变低效学习的状态。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带领他们走进社会做一些资料采集、社会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能够为人们创造的最大幸福等,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得到满足,从而提升自己对学习的认识,把目标定位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上,达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目标。

四、结语

学风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建设”。高校一直以来承担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决定了其学风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也督促着高校必须将学风建设紧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形成本校坚定的、不惧时代洪流、应对沧桑巨变的精神内核。因此,从总体上筹划,从多方面入手,建立行之有效且能锲而不舍的系统,是学风建设之所需,亦是当代高等教育之使命。

作者:朱浩然 宋冰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