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学风建设核心问题与实践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社会转型期,不良的社会风气、特殊的成长环境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复杂因素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为此,需要以不良风气治理为抓手,为教育正名,坚定大学生的学习信念;以目标引领为突破口,开展榜样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实践养成为发力点,优化就业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学习价值观
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1]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学风,建设一流学风能够为“双一流”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新时代,随着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的学风状况主流积极向上,但也存在信念不牢、目标模糊、热情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为此,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与核心问题
当前,学者们对于学风的定义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教学风气、治学风气以及学术风气。陈玉栋认为,学风“泛指学生的求学、研学之风,教师的教学、治学之风,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学、管学之风,学校领导的办学、导学之风以及学校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总和。”[2]狭义上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金文斌认为,学风是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学习目的、态度、方法、纪律以及习惯等内在品格的外在表现。[3]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学风建设需要明确研究对象,对象不同决定了学风建设内容和途径也大有差异。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学风建设是指高校依据大学生学习规律、心理规律和思想形成规律,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施加教育影响的行为总和。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首先,从建设内容上来看,它包括学习目标、动机、态度、方法、纪律、行为等,这些建设内容具体到大学生自身,又因个体禀赋和认知呈现出差异性。其次,从建设主体上看,学风建设的主体具有多样性。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由某一个体完成的,学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学生自身都会在各自的层面发挥作用,从而对学风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复杂性、综合性决定了实施学风建设必须找准核心问题。学习是个体内心深处一种强烈且持久的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和意愿,是发乎于心导之以行的过程。学习风气不良往往表现为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动机、态度以及行为与教育者设定的理想状态出现偏差甚至悖离,导致这种偏差结果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引发大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内因在于个体的学习价值观,因为学习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对“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认知和理解,它是对学习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主导、调控和制约着大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也是学风建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大学生学习价值观面临的现实挑战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但是,思想观念从来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态的产物。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正处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不良的社会风气、特殊的成长环境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复杂因素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
(一)不良社会风气动摇着大学生的学习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缺失理想信念,学习价值观就会缺钙,失去精神支柱。新时代,00后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学习信念还不够牢固,容易受到外界社会风气的影响。所谓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一定阶段或特定群体中流行的偏好、习惯以及习气。风气有好坏之分,优良风气能够催人奋进、弘扬和传递正能量,不良风气则会滋长陋习、污化人心。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诸如“功利主义”“读书无用论”“关系文化”“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侵染象牙塔,日益腐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之钙,造成各种“软骨病”“骨质酥松”。一些诸如“北大才子卖猪肉”、“清华学子当保安”等新闻被媒体曲解,正在动摇着一些大学生的学习信仰。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曾指出,当今的一些大学生正在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指这些人没有信仰,只为一己之私,并且善于利用体制达成自己的目的。现实的经验也表明,一些学生急功近利,学习只是获取利益的手段,什么“实用”学什么,不愿意花时间学习经典、潜心研究,却对英语、计算机等各类资格证兴趣浓厚。
(二)特殊的学习成长环境导致学习目标迷失
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95-00后的他们大多成长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独生子女家庭。一些学生习惯了依靠和依赖父母安排的一切,很少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选择。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时,按照父母的意愿填报自愿,缺少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形成了父辈观念移植。所谓观念移植是指个人或群体将长期形成的主观认识转移到他人或群体,使之按照特定意图运行的过程。而这种观念移植具有很强的盲目性、从众性,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知为何而学、为谁而学,表现出个体学习目标缺失、迷茫与困惑。传统应试教育的高考模式下,“学习就是一切”曾一度被高扬,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自由发展被束缚,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一些教育者也以“大学解放论”、“大学自由论”误导着准大学生们;这种片面激励策略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将学习仅仅看做通向“个体自由”的工具。进入大学以后,高校自由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原始的学习体验产生巨大反差,造成很多学生奉行“享乐主义”,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陷入迷茫,只能借助网络虚拟世界麻痹自我。
(三)严峻的就业形势消解着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难”成为近几年大学生直面的现实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攀升,带来就业的压力集聚。党和政府千方百计解决就业矛盾,相继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我国就业问题不仅存量大、增量多,还存在结构性矛盾,每年就业形势总体向好但不容乐观。中国教育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34万人,比2018年多出14万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4]数百万家庭辛辛苦苦将子女培养成大学生,寄予教育深切希望,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反的是,社会上出现一些“差生”老板、高学历为低学历打工的现象,严重弱化着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业难也导致“关系”文化复燃,依靠父辈、亲朋好友的“关系”进入优势领域、关键行业就业成为部分大学生的捷径,“拼爹”加剧了“读书无用论”的蔓延,消解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以学习价值观的纠偏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选择
外部不良风气影响、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了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偏离。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需要以风气治理为抓手,为教育正名,坚定大学生的学习信念;以目标引领为突破口,开展榜样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实践养成为发力点,优化就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治理社会不良风气,坚定大学生的学习信念
风气治理需要全社会大力协同,让“学有所得、智有所值”成为社会风尚。社会是一定风气滋生的温床,也是抑制不良风气的药囊。能否开好药方,取决于社会主体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体在道义上对社会和他人的伦理关怀,它要求社会主体在保护和追求个人正当权益,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应当具备更高的境界和追求,承担社会责任。具体而言,政府要积极推进就业体制改革,转变发展动能,实施人才驱动战略;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探索人才梯度与收入梯度对等的分配模式,让真才实学之人能够体面就业、体面工作,给予大学生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对企业来说,企业要尊重人才,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真正将有才华、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吸引到合适岗位,而不是凭借一纸文凭、各类证书,甚至裙带关系选人用人。各类主流媒体要尊重教育,坚守底线、维护正义,对于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不以噱头拼业绩,不夸大、不歪曲教育事实,要积极弘扬正能量。公民要尊重知识,坚定教育信仰、站好立场,不因个别现象的出现而否定知识、质疑教育,要让“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蔚然成风。
(二)开展榜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航灯,指引着学习的方向,点燃着学习的热情。古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皆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追求。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特点,激励引导大学生设计规划学习目标。榜样教育是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和工作方法。所谓的榜样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价值观形成规律,以榜样这一特殊的人格形象为载体,通过宣传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学习精神,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加心理认同、激发内在动力,最后通过主观努力内化榜样的精神品质的教育活动。榜样教育实质就是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标杆,以此标杆为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的新动能;通过学习朋辈榜样,往往比运用抽象的理论方法加强学风建设方便得多,效果更好。首先,挖掘典型,选好榜样。榜样选择如果脱离了大学生实际,过于理想化、伟人化,不仅收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和负面心理。教育者要通过组织“十佳大学生”“学习标兵”“最美笔记”等评选表彰活动,挖掘身边学习典型,树立榜样。其次,创新形式,学习榜样。教育者可以借助巡回宣讲、学习报告会、微媒体传播、事迹展览等形式开展榜样教育,依靠“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传帮带模式,发挥典型带动、感染作用。最后,积极践行,超越自我。榜样教育的价值不只在于将榜样的学习成长历程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榜样调整自我的学习状态,科学规划学习目标,向榜样看齐,纠正不良的学习价值观,超越自我。
(三)促进实践养成,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一些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实用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者不能一味地予以批判,而缺少对现象背后本质的剖析与反思。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讲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满足程度越高,对主体而言越有价值,认识主体才会产生内在获取的动力。学习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作用和意义亦如此。现阶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的现实需要就是就业生存需要,这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学风建设适应大学生就业需求,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和学习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优化就业创业教育模式,驱动大学生自主学习。当前,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注重就业创业理论的灌输,学生被动听讲;实验实训课程次数少,学生覆盖面窄,无异于“花架子”,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作用。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首先,改变“花架子”。通过更新就业创业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加大资金投入、壮大师资队伍等供给侧结构改革,满足学生要求锻炼成长自我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其次,转换实践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只有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挑战,才能自我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力量和重要性,才能自主探索学习。最后,构建就业创业文化。就业创业教育核心理念不在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企业家,也不是工作包分配、包就业,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之具备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参考文献
[1]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02).
[2]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04):92-96.
[3]金文斌.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59-60.
[4]王强.毕业季到来,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N].中国教育报,2019-07-03(04).
作者:李祥祥 王月竹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