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调研学风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手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日趋严重,对大学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从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状况调研着手,分析了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现象带来的学风建设潜在问题,提升媒体素养、构建实践活动平台、提升课堂学习价值、完善学业生涯辅导体系、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时代下提高学风建设实效性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课堂;使用手机行为;学风建设
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传统底蕴、精神风貌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优良的学风能够促使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手机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已不局限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这一现象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是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调查与分析
1.调研设计
本次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发放问卷搜集调查数据,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总计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其中2013级37份、2014级40份,2015级41份,男女比约为1:1.2。问卷调查涉及: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强度和使用内容,对于课堂使用手机的态度、课堂使用手机的效果和影响以及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等内容。
2.结果分析
(1)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人数多、时间长、频率高
大学生课堂上手机使用现象已经比较普遍。由表1可知,仅有13.6%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课堂上不用手机,课堂使用手机的学生比例高达86.4%,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使用手机最多的课型。大学生课堂上手机使用的时长可以间接反映出手机使用强度。在“每节课手机使用时间”的问题中,使用时间10分钟及以上占到50%,相当于一半的学生一节课1/5的时间在使用手机,另外38.2%的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频率偏高。这种使用强度显然已经不太合理,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学生注意力也有限,学生使用手机势必会影响学习,也会影响老师授课。
(2)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内容与学习相关性不高
大学生课堂上手机使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休闲娱乐是主要使用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做的最多的事情是聊天、交友,比例高达48.3,位列第一;浏览资讯、看电子书占34.7%次之,发短信、接打电话列第三,占33.1%,玩游戏、听音乐占19.5%。另一方面,手机在课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辅助学习功能,如拍摄课件、搜索相关知识等。
(3)大学生对于课堂使用手机持赞成态度
近1/2的大学生对于课堂使用手机持赞成态度,只有28.0%的大学生不赞成课堂使用手机,赞成的为49.2%。仅有9.3%的学生赞成学校禁止课堂使用手机,高达71.2%的大学生表示不赞成,试图通过明令禁止的手段来阻止大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势必会面临很大挑战。对于课堂使用手机现象任课老师的态度表现的比较宽容,不予及时管理和稍作提醒的比例达82.2%。
(4)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对学习影响的认识倾向于弊大于利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为使用完手机需要10-20分钟才能恢复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一节课时间就在一次使用手机和恢复学习状态的过程中浪费掉。课堂使用手机行为受他人影响很大,有48.3%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同学使用导致自己也想去用。35.6%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手机干扰正常学习,降低学习效率,而26.3%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手机让课堂学习灵活,课堂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对学习整体影响的认识倾向于弊大于利,比例达43.2%。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对于课堂使用手机的认识倾向于对学习效率、学习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5)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多样且社交娱乐需求比例相对较大
大学生对于课堂使用手机的态度和认识是相悖的,分析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原因能够更好的揭示他们课堂手机使用的动机,为改善该现象的对策制定提供支持。表3显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非常多样化,其中三个比较突出的因素分别是:缺乏学习动力、无心听课;课程内容枯燥,没有吸引力;联系他人,比例分别为54.2%,48.3%与43.2%。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需求动机调查发现,社交和娱乐需求的比例高达63.6%,只有28.8%出于学习需求,使用动机不尽合理。另外,有55.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课堂上习惯性使用手机。
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现象的潜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挫伤学习主动性
智能手机的使用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面对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认真思考、梳理知识,而是打开手机进行搜索;对于课堂上任课教师提到的重、难点知识,也不再仔细记下笔记课后重点复习,而被直接拍下课件内容取代,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严重依赖手机,学习主动性大幅降低,学习兴趣衰退,学习动力不足。
2.对于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现在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说起现在的学生懒惰,不愿意思考问题,遇到难题后本能的反应就是拿出手机“百度”。这种思考问题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思考的惰性危机。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将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大学生课堂上手机使用的原因调查中,选择“课程内容枯燥,没有吸引力”的比例高达48.3%。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愿学习,上课用手机打发时间主要是由于课堂学习价值不大,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互动与交流。试想如果大学生对课堂这个学习的主阵地丧失了兴趣,那还有什么方式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呢,这对于教师是一种警醒。
4.缺乏有效的学习动力激发和学习方法指导
目前现有的学风建设体系内容主要侧重对学生群体或者是班级面上引导,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科讲堂、主题班会、专业实践等活动形式要实现学风引导。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学习压力相对降低,不知不觉就丧失了学习动力,他们迫切需要针对个体精准、有效、连续的学习动力激发及学习方法指导,帮助他们走出迷茫,改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意识不强,学习方法不当等状况。
5.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约束有所缺失
面对课堂日趋严重的手机使用现象,教育管理者难以提出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目前,学生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现象偶有发生,部分师生员工对待课堂的不积极态度,任课老师对课堂手机行为的宽容,以及没有建立完善的消极课堂行为规范机制等实际情况,都在弱化校园文化约束功能的发挥,影响着优良学风的建设。
三、基于高校大学生课堂手机行为的学风建设对策
1.注重引导,加强管理,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
随着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根治课堂手机使用的现象,还应该提高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让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媒体不利于学习,这说明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要重视指导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可利用专题讲座、网络交流、专题讨论等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促使其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尝试利用新媒体抢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坚持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实现对其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引导。
2.构建注重个体差异性和年级层次性的专业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活动平台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载体,在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注重个体差异性和年级层次性的专业实践活动平台,进而实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年级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训练营可设立科技创新竞赛的相关知识;实例解剖分析如何进行发明创造;如何组织科研团队;如何进行研究选题等组别,让他们体验困难与挫折,磨练参与者的意志,营造宽松的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科技创新环境。二年级实施“班级试验田”计划,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的能力。三四年级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企业游学”等,给个性和目标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强化责任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价值
有人说,“教师上课的质量决定了学生手机的流量”,想提高课堂的价值,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重视教学,重视课堂,重视学生,这是基本前提。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面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对内容讲授进行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绝不能照本宣科,一味灌输,可以设置讨论等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弱化手机的影响,减少课堂使用手机的概率。
4.全力完善贯穿大学生活全程的学业生涯辅导体系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学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通往学有所成的第一步,更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各高校都应把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从建立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体系及专业化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方面开始,全力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辅导体系。
5.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风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制度范畴则更直接、更突出地包含教育目的与教育追求,它的任何一项规定都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办学宗旨而服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校园文化的制度范畴就是要发挥规范的作用,将学生导向预定的教育目标,全面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高校要结合实际,通过挖掘、凝练、发扬校园文化传统,开展有突出思想性、学术性、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根据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点,对课堂行为规范、教学质量监控等各项制度加以改革和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促进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从而使整个校园内的活动规范化、有序化。
【参考文献】
[1]刘素娜.手机上网后大学生课堂行为变化的现状及性别差异——以湖北省十堰市高校为例[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06:47-51.
[2]郑明怀,谢芬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玩手机的成因、影响及对策[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07:19-20+27.
[3]张扬.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5,04:5-8.
[4]尚珂,郏佳,蔡志静.高校课堂“低头族”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6,18:42+44.
[5]夏洪文,谢爱珍,朱琦.大学生手机学习现状——基于对杭州师范大学的调查[J].大学(学术版),2011,03:60-65+42.
作者:殷美 姚敏磊 王彬 马丽娟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