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学风建设工作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开展学风建设工作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开展学风建设工作探索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改革创新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阐述学风建设的意义与目的,结合湖北文理学院在学风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就新时代如何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工作实效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探索

当前,人才成为各个国家争先抢夺的资源,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从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深刻影响着我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的是人才质量。因此,优质人才的培养始终是任何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学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坚力量的优秀人才的任务而责任重大。学风作为衡量一所大学教学管理能力的标准之一,是一所大学传承过去,创新未来的动力源泉[1]。当前,高校校园,在乐观向上,拼搏进取为主流风气的环境下,存在大学生由于意识观念不强,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不明确等因素引起的学风问题[2]。为了解决问题,下面主要针对大学学风建设,阐述了高校学风现状形成因素以及我校在学风建设上所做出的探索。

1当前高校学风现状及形成因素分析

在K12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度过高强度、超负荷的基础阶段学习生活[3],在社会或家庭的影响下,产生了“走进了大学的校园,便如同置身享乐安逸的象牙塔”的错误认识[4]。在手机网络4G普及的当下,不少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便放飞自我沉溺网络游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分昼夜的追求精神层面快感。在自主学习为主流的大学学习方式中,已经习惯“被安排”的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和融入大学学习生活。在突如其来的拥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中不知所措,在迷茫同时,大学规模的扩张,导致毕业人数相对于往年大幅度递增,各地人才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在某一程度上使大学生对现在的努力方向和未来就业方向模糊不清。学校方面扩大教学规模,存在专业教师人员紧缺,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部分高校一味追求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使就业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无法与企业需求正常接轨。大学生正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开展学风建设,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观念与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培养具有正确三观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的目的。

2强化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实施路径

2.1加强学风教育,广泛开展“三学”大讨论

“三学”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要想学好,首先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学生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便会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奋斗。“为什么学”,为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而学;为帮助他人,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双赢局面而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包容,绿色发展的世界而学。“学什么”要明确学习的内容。学政治理论,明了国际形势与国内动向,增强理论自信;学习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拓宽相关领域知识面,增长才干;学为人处事,丰富人生阅历,读懂百味人生。“怎样学”要清楚怎样才能有效的学习。要博学,学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与人生发展的知识;要精学,要“把书能够读厚,再把书读薄”,锻造己身成为精品;要创新学,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开展“三学”大讨论,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法,设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带动学生学习热情,为后期开展学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完善管理制度,严肃学风考风

学风既包括教师教书育人的治学态度与责任精神,也囊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尊师精神。在教师方面,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弘扬“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通过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与过硬的教学实力吸引学生。在学生方面,落实“无手机课堂”制度,形成“上课手机入袋,学生一心向学”的氛围,尽可能减少外在因素对师生之间的教学与交流产生影响。定期开展“千问计划”,在学生中广泛收集针对在课上和课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意见建议,经教务部门统计之后,组织相关教师为学生开展答疑会,形成师生之间稳定的交流平台,有效地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成果考核方面,加大监考力度,做好“诚信考试”宣传的同时,严格落实考场纪律情况与学位证挂钩的政策措施。完善教师、学生、考试三方面管理,形成“老师严教,学生严学,考试严考”的良好局面。通过完善管理机制等方式,加强学生“安危”意识,从而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达到开展学风建设,肃正学风的目的,最终推动全校学风建设从“跟跑”朝“并跑”甚至“领跑”方向转变。

2.3丰富课余生活,打造“爱读书,爱公益,爱运动”的精品活动

“爱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在培养和拓宽大学生的儒雅性格与世界的认知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大学生更应该阅读,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课精读,还要对专业以外的书籍广泛涉略,拓宽知识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要读,不感兴趣的也要略知一二。读书是一个学生良好的习惯,我校在引导大学生热爱读书,乐于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了“隆中诸葛读书工程”、举办“校园读书文化节”、“素质教育课外阅读”等一系列活动。在硬件建设方面,图书馆每年加大藏书量,对学生喜欢的书籍登记,专项购买;在每个学生宿舍楼设置读书角,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温馨的读书自习环境。在机制建设方面,完善“课外阅读量”、“书香班级”评定等机制,建立相关奖励制度,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发阅读书籍,形成良好学风建设的新格局。“爱公益”。开展公益活动,在培养、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增进社会和谐。我校在学生公益方面成果丰富,比如连续四年多来先后7批31人赴藏支教的“格桑花支教”团队,队员在西藏琼结县中学扎根支教,弥补了当地中学在文化、艺术教育上的短板,将内地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带到雪域高原,为西部地区教育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在学校大力倡导下,涌现了许多诸如“程威志愿者服务队”、“本禹志愿服务队”、“一刚爱老敬老志愿服务队”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他们充满激情,深入社会,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温暖,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整合资源,解决所遇到的棘手困难,在弘扬社会正能量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将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身体力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爱运动”。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国家也在始终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的体魄是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体育运动在改善体质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意识。我校在常规运动基础上结合校园特色广泛开展丰富的体育运动,如“冬季万人徒步”、“春季拉练”等活动,营造“人人有项目、全员都参与”的运动氛围。在学生管理上,大学生早起做早操成为了日常操作,每个学生每学期有固定的早运动打卡次数,通过管理规定的硬性要求,促进“爱运动”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学生“走出寝室,走进操场;放下手机,融入自然;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调整作息规律,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我校结合当下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打造“爱读书,爱公益,爱运动”精品课余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消除了生活无规律的乱象,提高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促进学风建设。学风受到来自大学、社会和学生自身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风建设需要师生、家长齐心协力,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以打造精品课余活动为辅助,唤醒优良学风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良好的“三全”育人体系,打好学风建设这一场攻坚战。

参考文献

[1]霍振霞.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万丽.大学生网络游戏沉溺原因及对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6.

[3]王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4]段秀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学风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

作者:王浩宇 徐一刚 马强 王鑫权 王智杰 姜潍 王豪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