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策略

摘要:优良学风是一个高校应具备的主要发展因素,优良学风能够形成和谐、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满足当今社会对素质型人才的需求。但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仍存在相应矛盾对优良学风建设造成阻碍。本文对当今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加以剖析,提出依托积极心理学知识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面进行高校优良学风建设。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风建设;策略研究

0前言

新学风的建设都是在原有的学风建设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翻新和完善中建立起来的,优良的学风建设不是施教者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高校的全部师生共同更新自己的传统观念。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从积极角度对人们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心理学新兴学科,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原则及方法来研究幸福,主要提倡人们心理的积极取向。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效优良学风建设中,则主要侧重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自信、幸福与快乐,促进其综合发展,从而推动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

1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矛盾困境及原因分析

1.1高校教育模式与理念更新滞后

在新时代教育要求中,无论是教学模式或是理念都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本质目标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大数据时代中,若教育未能将新型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运用到教学模式中,则可导致其教学效果排名较为靠后。在大多高校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的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开发完善的情况下,而自身却依旧保持陈旧的教育模式,知识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教育模式理念也不能及时将更新的信息运用到教学中,而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又缺乏积极、主观的行为,继而导致学校教学模式及发展落后于其他高校的发展进度。而且在应试教育当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笔试成绩,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当前社会,任何行业需要的都是拥有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在面对学生就业这一要求中,部分学校的课程安排过于注重理论,另外一些学校又过于注重实践却又忽略理论是基础的就业之道,还有一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校,但是因在二者的分配中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故部分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偏低,与就业方向存在矛盾,仅有极少数的学校能把二者加以高效化的分配结合。

1.2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意识不足

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要求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应重视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培育。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未能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加以整改与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以自身为课堂教学中心,只关注自身传授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学会、能够运用知识才是教育的本质目标,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适时发言即可,未能考虑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对提高教学效率及学风的影响。而部分教师虽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未能有效运用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与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多样、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等特点形成了矛盾,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学优良学风建设起到了阻碍作用。

1.3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差,缺乏学习积极性

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各种新奇的事物或人际关系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并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与知识。大学新生由教师管束阶段步入自我管理阶段,学生可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搜索想要获取的信息,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生可能会因对课程安排的不满、勤工俭学的时间冲突、社团工作的安排、自身懒惰、对学科知识的排斥等原因,导致大学生顺应自身需求做出逃课、早退等违反学校学生制度的行为,即便大多高校采用教师点名、迟到扣分,甚至指纹录制等手段,仍不能有效遏制并解决此类问题。其次,由于教师的上课方式、课程设计过于单调,缺乏趣味性,期末考试或是毕业测试方式较单一,趣味性较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只在考试的前一周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加深考点的记忆力,认为能应付此次考试便可。同时,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等观念的影响下,认为“只要掌握书本知识,就能在社会立足”,但当其真正踏入社会后,意识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抱怨自身的实践机会太少。这种不正确的学习观念使优秀学风建设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此外,大学生从原本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不能及时树立一个正确实际的人生理念,面对外面的大千世界的诱惑,初出社会的学生们难免抵不住外界的吸引,沉迷于花花世界当中;甚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因素、个人行为习惯等因素,都可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及发展目标,继而成为优良学风建设的一大阻碍。

2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优良学风建设中的应用

2.1从学校角度出发

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老师的指导收获更多的正确知识。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及意义则在于使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在充足的条件下,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并采用积极的心态相信学生能通过自身的转变与能力对学校学风进行建设与完善。故学校教育改革及其学风的优良建设,应以“学生为本”为基本原则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与积极性,继而从本质上解决高校学风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可建设一支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教师队伍,采用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利用“赏识教育观”,用平等、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所存在的潜能与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能发现自身的长处与优势,并以取长补短的方式推动自身的发展。例如,在学校社团活动中,学校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让每个系、每个班级的学生对“学校社团的拓展”等问卷内容进行填写,让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填写认为能展现自我与发挥自我的社团活动及社团类型。通过凝聚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式,让学生能在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积极地发展,为优良学风奠定基础。

2.2从教师角度出发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大动力,我们常发现有一些同学因讨厌一个老师而产生偏科的现象,可见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性。为此,授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活跃课堂氛围,调和学生学习状态与情绪。同时,还要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这样的影响因素”或“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继而7从多方面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科学、合理的对教学进行改革。故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教师无需“正襟危坐”于讲台上,而是要学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采用现代化信息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等设备,在教学中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与教师共同探讨内容主题内容。[1]或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与关爱,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关怀与培养,拉近师生距离,构建融洽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突显或不易于察觉的长处与优势,采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如在某次话题的辩论赛中,学生主要分为正方与反方展开辩论。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便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创造能力进行观察,从学生所回答的内容中挖掘学生个人潜能,从中发现其长处,加以鼓励与评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之间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尊重每一个求学者。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自觉地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3从学生角度出发

积极心理学不仅是对学生语言及行为的积极关注,还使其具备积极的价值观与内在动力,继而有效落实优良学风的积极建设。教师作为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信念与理想的引导者,要正面地帮助迷茫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及时回到健康发展的道路,让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使学生能在求学过程中明确自身今后的发展与需求,继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与学生所学专业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与分析,探索其融合点,并适当引用生活中的常见例子,让学生体验自己所学专业在实际生活及工作中的应用与魅力,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通过贴近生活的方式,触动与升华学生心灵,推动学生自主转变,促进其成长。大学开设健康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能够自我调节,加强自我适应能力,可以进行自我帮助。若仅采用袒护或溺爱的方式对待学生,则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感,感受不到今后社会竞争的激烈,对学生人格与身心的发展造成极大阻碍。故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侧重对学生内心的真正关怀,给予其适当的心理引导与帮助,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让学生能在充分的空间与实践中对自身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进行思考,培养与锻炼学生自主性与独立性,继而塑造具有优秀品格与素质的学生,推动优良学风的积极建设。

3结语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让许多大学生存在懒散、不重视未来发展的情况,导致其在校过程中存在违纪等不良现象,对优良学风的建设形成阻碍。故学校要对不良学风存在的主要矛盾及问题进行探析,依托于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形成优良的学风,对高校的优良学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永华.加强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J].沈阳干部学刊,2017(2):50-52.

[2]徐滨,徐颖.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指导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12(6):38-40.

作者:祝敏丹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