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风建设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学风建设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学风建设探究

摘要: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推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国内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由于高校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学生与教师互动方向入手,通过调查学生和教师对相同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分析提出改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营造全员参与和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风;教风

党的报告中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面临深刻变革所必需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学风建设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形成良好的学风,才能营造良好的校风,为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

1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关于“学风”的核心概念,不同认识角度、不同研究视野、不同理论基础,有不同的解释。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第五章第三十九条提出:“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要坚持重在教育,建管结合,以建为主的原则,坚持‘校、系(院)共同抓,教师人人管’的做法,把学风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这里明确提出了学风概念,并且将学风划分为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作风,同时提出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三方面,要求学校、学院共同抓,教师人人管。为了使研究的目标性明确,调研统计的一致性,笔者在文章中将“学风”限定为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实现大学教育目标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并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作为学风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就是通常讲的学风的狭义概念。影响大学生学风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探讨,也探索出多种建设方案。笔者研究运用系统理论和互动理论,从师生互动系统入手,即以担任学生教学任务的老师为影响因子,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认识学生学风状况,描述影响过程和机制,提出学风建设对策。

2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大学生和教师作为学风问题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学风问题研究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特征。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某高校在读大学生学风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83.5%。围绕上面界定的大学生学风概念,调查问卷分为四个模块: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纪律。为了在互动的系统中描述上述问题,这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5个问题,并且从学生———教师互动中比较,以便更加系统和准确地从不同视角比较认识学风问题。

2.1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关于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基于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与自己的专业态度联系在一起。总的来讲,学生对自己专业比较满意,84%的学生认可所学专业,其中,20%的学生非常认可,60%的学生一般认可。当然,认可所学专业并不表明兴趣大,可能出于无奈,不了解其他哪个专业更适合自己,或觉得再转出去希望并不大。关于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在给出的三个选项“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专业兴趣爱好、获得文凭”中,60.7%的教师和39.3%的学生认为“提高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学生认为目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38.3%的学生认为没有自控能力是最主要的问题,许多学生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在其他干扰或诱惑下就偏离了主业,如玩游戏、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兼职做事、不愿吃苦等。27.6%的学生认为缺乏学习动力是最主要的问题,没有自控力和学习动力,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动力就缺自控力。

2.2学习方法

关于教学过程的评价,以下两组数据可以对比看出,学生和教师分别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在教案、授课方式、考勤等方面,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基本一致。关于任课教师教案更新情况,34.1%的学生认为教案基本不更新,而只有3.6%的教师认为教案基本不更新。对于“任课教师(专业课)1课时大概的备课时长”这个问题,47.3%的学生认为“备课1—2小时”,44.8%的学生认为“备课3—4小时”,7.9%的学生认为“备课5小时以上”;教师的评价依次为:“备课1—2小时”的占21.4%,“备课3—4小时”的占53.6%,“备课5小时以上”的占25%。可以看出来,教师对备课时长的评价明显高出学生对教师备课时长的评价。

2.3学习纪律

对上课缺勤人数的评价,师生评价大致一样,39.2%的教师和39%的学生认为每节课平均缺1-2人。对于学生缺课的原因,教师认为首要原因是学生的厌学情绪高,其次是兼职工作忙;而学生则将不喜欢教师的讲课方式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是兼职工作忙,厌学放在了第三位。学生出勤听课情况,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老师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每节课总有那么1-2个学生不来听课(占39%),大四的学生尤为严重,30%认为有三分之一学生不来听课。对于学生不听课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学生兼职工作、社会活动,排在第二位的是不喜欢老师讲课方式。关于考风情况,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比较接近,73.2%的教师认为学生能遵守考试纪律,98%的学生认为遵守考试纪律情况好和较好。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是学风浮躁,遵守课堂纪律、考风考纪情况较差,这一点在高年级学生中尤为明显;二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反馈渠道,仅靠学期末的评教打分并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上课情况。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是学术不端等违背学术规范的不诚信行为仍有存在;二是部分教师不重视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备课准备不足等情况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大学生学风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对立、互斥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互助共赢的。切实提高大学生学风建设成效,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完善以下系列措施。第一,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高校从上至下要高度重视学生学风建设情况,将学风建设纳入大学精神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考核内容,加强学风建设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促进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积极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风环境。此外,要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对于不认真备课、态度不端正的教师,要根据制度进行谈话和教育;对于无视校规校纪,经常缺课和违反考纪的学生要依规惩处。第二,校园活动宜精不宜多。为了全面提高素质,创造更多成长成才机会,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部门、教学部门等,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活动机会和活动平台,但是不少学生和老师认为过多过滥,使不少学生无从选择。不少活动质量不高,就活动而活动,不仅不能达到提高素质作用,还干扰了教学计划开展。第三,积极应对新技术挑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教学新手段也不断更新,教师和学生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对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手段不熟悉,仍然采用老一套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和创新力。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有些学生依赖甚至盲目追随新的教学手段,简单化、碎片化、电子化严重,不善于总结和消化,过于被互联网中的信息支配,尤其在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教师出的思考题网上都能找到答案,学生不加思考、不花功夫,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往往“望网兴叹”。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正确对待新兴的教学技术,既不盲目推崇,也不置之度外。第四,正确处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关于学风和教风存在的问题,有两种对立的声音:学生说逃课、不听讲、不做作业是因为教师讲课差、不认真备课,或者知识陈旧、听课不如上网;还有的说老师不关心学生,除了上课外就见不到教师,请教问题不回复等等。而在任课教师看来,部分学生素质差,上课只带手机来,不听讲;作业却是网上下载的,甚至不尊重老师,缺乏进取心等。如34%的学生认为教师基本不更新教案,而只有3.57%的教师自己认为不更新教案;学生认为教师上一节课备课时间为1小时左右的占47%,而教师却只有21.4%认可;关于上课老师是否随意调课,53%的学生认为有,而92.8%的教师认为没有;6%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与教师沟通,而有89.2%的教师认为学生课后经常与自己沟通;学生认为遇到学生上课不听讲时,61%的教师置之不理,而教师认为置之不理的只有35.7%。恐怕更大的区别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风格的追求不一致,教师对教学风格追求的排名是:认真严谨、博学多识、贴近学生、风趣幽默;而学生则相反,他们欢迎的教学风格排序是:风趣幽默、贴近学生、博学多识、认真严谨。因此,高校要建立“教师———学生”“学生———教师”通畅的交流渠道,快捷、准确地反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胡敏.初论大学生学习内动力的调动与培养[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6):89-9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16.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

作者:李鑫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