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任务驱动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任务驱动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摘要: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点已经悄然发生转移。曾经对学生有很强吸引力的信息技术课程如果不能改变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改革,那么学生同样会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无法完成教学目标。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从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及优化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实现。

关键词:

有效教学;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教师集中讲授为主,重教轻学,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较为典型,学生变成了听课“机器”,几乎没有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机会。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老师们大量使用电子课件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学生睁着眼睛看大屏幕,尽管教学手段进行了更新,但是如果电子课件里只有教学内容而没有教学设计,只是相当于从原来的“人灌”转变为“机灌”,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和评价的能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做到教学并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小组的形式,做中学;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是指教中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具体包括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指明学生学习所达到的目标及内容、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的方式等。

一、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是重要的,案例和实例是为传授知识服务的。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中,任务和知识是同样重要的,把完成任务的学习或活动过程及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主要是传授信息技术新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新技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一节课可以由一个任务构成,也可以穿插多个任务,一般以专业为基础选择任务。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转变天地宽。有效教学的理念是指一个人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学习型工作任务”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系列活动。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应具有实用性,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例如,可以是一篇毕业论文的排版、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演示文稿的制作、一个班学生期末成绩的统计与分析等真实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实用的任务,获得了一技之长,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关注教学效益,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时,任务一般不要太小,要能分成多个子任务,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在PowerPoint2007中制作电子相册,毕业论文中图表的制作、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性。另外,任务的设计还应该是开放性的,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教师规定太死、太严、学生作品只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就会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性。

(三)关注教与学的可测性和量化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该注意任务是具体、适当、可测量的。例如“完成一首诗的输入”不是任务,因为它不具体,学生不知道是哪首诗?怎样排版?如果改为“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诗词‘沁园春•雪’文档”,就可以操作了,如果再加上“题目黑体三号、居中、下空一行、作者名楷体四号、加粗、靠右”等,就更具体了。适当性是指任务难易程度适当,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任务,新知识点、新名词一般不要超过5个,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45分钟内要掌握太多的新知识点和新名词,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任务的量化方面,教师可规定完成每一个子任务的时间要求、根据每个子任务的权重不同,给学生形成平时成绩,加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

(四)教师不断反思、优化教学活动

任务驱动是通过完成任务的活动或过程,学习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对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环节进行优化,会促成课程准备、实施及评价方面的创新。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5个任务来完成教学。第一,输入和保存毕业论文,涉及字词、标点的输入、换行、保存、中英文切换等。第二,编辑图文混排的毕业论文,涉及图表的插入与编辑、自动生成目录、文字的编辑与修饰等。第三,制作一份毕业设计演示文稿,涉及模板的设计、添加动画或特效运用、超链接、幻灯片的跳转等。第四,制作班级毕业论文及答辩学生成绩表,涉及插入和编辑表格。最后,制作一份班级毕业论文答辩电子相册,把班里学生答辩的场景照片全部放入电子相册中留存,涉及声音的插入、批量插入图片、自动播放等。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往往充当“导演”角色。教师不需要展示太多专业能力,而是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不是各学习小组的领导,而是各小组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方法的辅导者;教师不是控制学习内容,而是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要指责学生,要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任务驱动下的有效教学课堂中应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往往充当“演员”角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是真实且开放的任务,所以它对学生像是一种“催化剂”,能促进学生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同时,通过参与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思维通常不易改变,这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让教学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强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一系列小任务,选择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思维就会相互匹配和相互喜欢。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可通过思维导图法、阅读思考法等来训练。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采用分组教学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个性特点迥然不同,因此,教师可按学生水平的高低和性格的互补进行分组教学,每5-6人形成一个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这样虽然各组成员有差异,但是优势互补,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充当老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思想,给水平较低的学生安排“小组老师”,有利于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共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教师可组织学生以竞赛形式完成最后一个综合项目,例如在FLASH课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FLASH制作大赛。由教师设计竞赛要求和FLASH制作注意事项,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评委们可从动画的长度、画面的美感、动画设计的精细性、动画构思是否有创意、FLASH的用途等方面给学生作品进行判分。在竞赛评奖环节,评委可由老师和学生组长共同组成,并评出相应奖项给予学生物质奖励并颁发证书。通过教学技能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何组织课堂是一门艺术,如何对信息技术教育类课程进行设计又是一门科学,任务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具体可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首先,教师应认真准备好各种素材、情境和任务单,并通过大屏幕将任务单(一幅画、一篇文章、一个表格等)进行展示,教师说明规则,明确各组之间的任务分工,讲解清楚任务单,学生应做好相关资料和知识方面的准备。其次,各小组成员交流有关理论和信息的意见,形成最终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间任务分工,完成小组作品。最后,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各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也可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保证任务结果的正确性。教学内容应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强化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每一个任务可以由一系列可分解的若干子任务组成,通过任务分解、任务训练、任务拓展与任务考核,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思、练、做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目的。

作者:李学荟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伟,韩佳文.新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凯,廖红英.PhotoshopCS图像处理应用技能培训教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3]朱波.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