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信息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以班级授课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存在着普遍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三点:1.知识目标不明确,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如果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都停留在教材中出现的新名词的概念、原理和解释上,学生也只能理解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术语和工作原理;2.技能目标不明确,当前的信息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直接将教材中的教学目标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只学会了简单的几个操作,而没有在技能上有所提高;3.缺乏情感目标,信息技术的情感目标隐含与生活与学习中,主要通过信息活动让学生达到内心的情感体验。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涉及情感和价值观的体现,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与实践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把握住一个宗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要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和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息素养。抓住中学生所表现的认知特点,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住四个原则,并考虑相应的实践方法:
(一)学生中心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指导信息技术教学的风向标,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学设计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在学习中,针对自身的反馈,加深认识客观事物;2.创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假设、分析、解决客观实际问题,加深他们的学习乐趣;3.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展现其优质的个人品质。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应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一切服务的出发点。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展以及学生已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尊重学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一原则,要求把研究学生学情作为一项基本工作,融入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求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校、班级、年龄、性情的学生,课程设计的难度和起点也随之改变。事实上,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来加深了解,但是,这项工作往往流于表面,显得粗糙。
(二)任务与情境相结合原则
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将生活实践融于学习中,任务与情境相结合,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真实的任务情境联系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会同化新的专业知识,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生在任务与情境相结合的课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旧知识,领悟新知识。
(三)学习环境多样原则
学习环境主要表示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支持,如此,学生才能通过有效使用各式的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获取新知识。信息资源的内容广泛,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传统的媒体资料、计算机软件以及网上丰富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并非主要用于教师的知识讲解,而是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式、协作式学习过程中作为有效的学习辅助手段。
(四)共同协作原则
共同协作式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对于中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被汇聚在一起,提高了学习效率,对所学知识的意义也理解得更深刻。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交流自身的疑问,从而建立起学习群体,让学生在群体中各抒己见。这样,学习群体在开展学习活动时,会统一地筛选、加工、处理所获取的资源,然后针对当前的问题谈论各个的看法、提出论点和论据并对他人的看法做出相应的评论和分析。共同协作主要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学习两种,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由,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交流以及技能学习更有利。因此在教学课程设计时,应尽量将问题情境设置为合作解决的模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时,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共同协作,学生也能渐渐熟悉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作者:查斐斐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