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下规则素养教育模式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信息技术下规则素养教育模式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信息技术下规则素养教育模式对策

【摘要】本文从简析儿童规则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立足于小学校园文化背景这个视角,着力探寻以学科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管理为载体、以主题实践为载体、以家校共育为载体的“四个载体”路径,融合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和相关方法,认真培养儿童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努力提升教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规则素养教育模式

我国东晋著名“田园派”诗风创始者陶渊明,通过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令人无比向往的“世外桃源”。难道这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理想化世界里真的就毫无“规则”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没有天地道法,如果桃源人不遵循自然法则的话,他们又是如何切实解决最起码的吃喝穿住这些问题的呢?这种现象难道不是规则使然吗?也就是说,规则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没有事情能够摆脱规则现象,尤其在全面强调“以德树人、以德治国”的当今大背景下,更加强烈呼唤良好的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和规则素养。校园是讲求规则和充满规则的天地,更是在塑造有规则现象的人和事。就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来说,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规则素养呢?近年来,我们从儿童规则素养培育的实践出发,去探寻一些规律。

一、简析儿童规则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各类层面充满希望、极目盼望的一种战略性需要

人所共知,新生代儿童不仅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群体,更是“1+X”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希望所在,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他们能否具备包括规则在内的良好综合素养,不仅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且存在极其深远的重大影响。

(二)是儿童心智发育规律的客观性需要

学龄儿童正处于启蒙教育的奠基与铺路状态,他们就像一张纯白无瑕的“大白纸”———“描红则紫、绘黛则黑”。在这一无可逆转的“原始黄金”季节,良好的规则素养和规则教育,不仅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需品”,还是引领其健康成长的“初乳素”。

(三)是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实质性需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式发展,各类“信息”元素和“数字”现象正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儿童族群不但毫不例外,而且更是享用和享乐在这种现象的“最前线”,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包括网络安全在内的信息素养也应得以跟进和提升。这难道不是新时代的独特规则现象吗?

(四)是儿童健康成长、自我保护的内在性需要

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特质在不断加剧,科技社会“双刃剑”现象越发显著,加上社会、家庭和家长的“不规则”作用和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率呈连年上升趋势。正因如此,如果再不加强对儿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引领,必然会无可逆转和悔之晚矣!

(五)是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的和谐性需要

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是学科活动的应有之义。缺乏以“网络安全”为核心的规则教育,不仅是对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会让构建“学力课程”大打折扣。这绝对不是“教书育人”的初衷和意愿。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儿童规则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以信息技术学科活动为有效载体,在内外互动中有效激发儿童规则意识,不断放大教书育人良好效益

人所共知,积极开展“学科活动”是校园教育中的基础现象和主体工程。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有机一体的必修类基础学科,无论从学科知识的角度上而言,还是从学科活动层面上来说,其中都蕴藏或孕育有丰富多元的“规则”元素,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确是对儿童开展“规则”意识教育与良好行为引领的优势学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在“人文教育关怀”理念的指导下,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这一实质性问题和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在点点滴滴中把“规则”元素渗透到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且有利于逐步培养他们“内学外用”的规则行为能力。比如,在学生走进或走出电脑房的时候,严格要求他们穿上或脱掉专用护脚套,以最大化地保持室内的环境卫生;在电脑室上课的时候,引领学生全体大声朗诵与学习电脑室上课的规程和要求;在室内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求他们注重遵守与之相关的规章纪律,努力保持必要的环境安定和用电安全等;在电脑操作使用环节,更是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程序规则进行,不得胡乱开机和强行关机,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随意打开并使用他人的文档和文件等,不许游览不健康的网站和网页,不在网络上乱发言,不上传不良视频,等等。再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教材,让学生学习并爱护电脑硬件,努力保持正确的坐姿,坚持文明上网等,在做到文明用机的同时,把其他规则更多地融入教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规则是习惯的自然形成,久而久之,在规则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激励、唤醒、鼓舞”作用,能让儿童逐步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

(二)以校园教育管理为有效载体,融合信息技术学用结合现象,在激励与引领中不断地激发儿童规则意识

在学校教育中,“日常管理”是无可替代的常规现象,时时处处体现着相应的“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是激发儿童群体良好规则意识、引领良好规则行为、培育良好规则素养的巨幅空间和宽阔平台。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引领者,教师应当坚持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下,紧贴学生的生活文化视野和心智发育规则,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善施教化,把信息技术学科活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与校园日常管理等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和过程,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拓展规则教育的宽广度和深厚度,引领学生在学用结合中逐步走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不断地放大“善教乐学”效应。比如,在课堂秩序的常规引领中,利用信息化设备“班班通”展示良好课堂秩序的案例与不良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剖析、对比,逐步引领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规则素养。与此同时,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讲话”中,在常态化的班集体晨会和班会上,在校园内的环境卫生检查与评比活动中……积极、充分地融入信息技术元素,善于通过各类路径和方式更好地让“规则说话”,让孩子们在润物无声和亲身经历中自然而然地生成应有的规则元素,并逐步走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有素养、有品质的少年。

(三)以主题实践活动为有效载体,大力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在情感体验中不断地激发儿童规则意识

与上述所说的常规管理有所不同,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是强化校园教育与管理的另一类重要形式,也是进一步培养并有效深化规则教育效果的优质平台。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充分借助丰富多元的主题教育实践优质平台,有利于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正引领”作用。比如,多年来我校坚持把每个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月”。活动内容不仅内涵丰富,且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主要包括:组织并引领全校小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深入学习《清流县屏山小学规则素养“三字经”》等针对性很强的规则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活动中,利用相关平台播放动画或视频校本“三字经”内容,形象生动的故事与喜闻乐见的情节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观看中明确了校本规则素养的要求与行为准则。不仅如此,再辅以信息技术软件设计的练习或测试,引领学生对一些现象做出准确的行为判断与选择,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校本规则素养,逐渐内化为自我的潜意识举动或行为。通过这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从中切实有效地感知到了“规则教育”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懂得了如何依照规则行事和做人。除此之外,在校园生活期间,可以根据儿童发展实际需要,积极开展与之相应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小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小学生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等。如此,把知识教育、师生座谈、专题讲座、案例剖析、家校互动等多元化形式、手段相结合,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发挥了持久性、广泛性、深入性的重要作用,能赢得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

(四)以家校互动共育为有效载体,辅以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在合力推进中不断地激发儿童良好规则意识

人常言: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处处见教育。规则与生活不仅处于“同在”状态,双方在外延上还是“永远相等”的现象。规则现象和规则行为须由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遵守、合力推进,这样才能让规则素养教育赢得最大化、最优化的效果。尤其在当前全面强调“家校共育”的大背景下,儿童规则教育的责任主体应当且必须走向“多元化”,最为直接且影响最大的是学校与老师,还有另外一种主体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以家庭与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正因如此,学校及广大职业教育人要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非权力”因素,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多元化方式,如利用QQ、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切实建构家校线上平台,建立家长学校、校内外亲子互动等,将学生在校与在家的情况、学校教育资源、先进育人理念、家长课堂等各类信息与资源,通过网络病形成线上的互通空间,自觉主动地给予家长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指导,通过常态化的在线联系、沟通和交流,努力形成令人期待的良好互动现象和合力效应,把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不断推向优质化和高效化的发展道路,为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活力。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是客观存在的,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要想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遏制和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充分整合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本着“目标一致、共同担当”的责任意识,协同作战、合力推进、持之以恒,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培育他们应有的规则素养,努力贡献应有的智慧、情怀和力量。

作者:温育生 单位:清流县屏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