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农林人才教育改革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于信息技术农林人才教育改革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基于信息技术农林人才教育改革思路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地方院校农林人才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营造出自动化、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化的教学环境,推动地方院校农林人才培养跨入全新时代。基于信息技术的地方院校农林人才教育应通过整合优质碎片化资源、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组建多样的教学团队、打造和谐的“三业”模式等改革思路,为农林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媒介和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方院校;教育改革;农林人才

近年来,地方院校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过度强调整体综合、思辨内省、目标结果,却忽视了部分分析、求异创新、过程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流于表面,甚至拒于学校与课堂的大门之外,虽利于阻止学生通过互联网从事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但也使传统的教学体系画地为牢。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部分地方院校教学模式依然习惯于教师循规蹈矩地“传道授业”,学生读书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动手实践能力弱,造成农林专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受限,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对农林创新人才的需求。信息技术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与传统行业互动与演进的一种趋势,基于信息技术的地方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1]。当前,高新技术更新发展的速度加快,因此,应进行持续的关注,反思信息技术背景下地方院校农林人才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此,本文对信息技术背景下地方院校农林人才创新教育改革路径进行探讨,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以为地方院校农林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信息技术背景下地方院校农林人才创新教育的改革路径

1.1教学自动化。信息技术背景下地方院校农林人才教学的“自动化”包括教的自动化与学的自动化,从科学层面来说是以教学控制理论、系统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等作为教学的理论基础;从哲学层面来说是教学方法论;从技术层面来说是教学信息技术与工艺、其他技术的融合,学生养成高效、系统的学习情境。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系统性,系统地分析、研究和实现各种教学目标;二是交叉性,将信息技术、数学及教学研究对象等相关领域融汇贯通;三是时代性,把最先进的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技术支撑;四是实践性,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地方院校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应与社会的重大需求紧密相连。

1.2教学信息化。当前,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应用显得至关重要。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微课与翻转课堂主要“热”在各种大赛与公开课中,较少真正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个别院校行政力量的推动实现“校内翻转”。可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将信息化教学和实践很好衔接。教学信息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智能终端两大方面。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课件、教育工具、学习视频、文档资料等,地方院校农林人才教育,应当通过信息技术,使远程教育与传统农林人才教育方式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而智能终端涵盖电脑、投影仪、手机、扩音设备与中控系统等。可以借鉴国内外信息化教学的先进经验,构建专属的在线教学平台。利用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效果评估等信息化,使信息化教学真正与实践紧密联系。

1.3教学多元化。在知识信息时代,通过信息技术将户外的实习实践近距离地融入课堂,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学会将手机和网络在课堂上“和平共处、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分组讨论、分享与探究活动。农林人才的教育培养应坚持“新、奇、实用”原则,减少上课时的“低头族”现象。1.3.1教学设计。首先,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应具有整体性,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教学知识。其次,层次性和逻辑性,只有教学设计层次合理、逻辑清晰,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最后,主体性,教学设计应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地方院校农林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教师教学设计要实现对教学内容、方法、资源、学习者与评价的综合考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教学内容的各个要素进行多元化设计,弥补地方院校农林人才培养在教学资源上的短板[2]。1.3.2教学评价。打破传统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农林专业学生在户外实习实践的机会较多,传统的评价方式很难进行有效监督,以及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在教学考核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估两大方面得到很好的改善。评价教师以知识多寡和能力高低作为考核评价标准,体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就。教学效果评价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标准,以及适应性、认同感、归属感强弱等,评价标准多元化。

1.4教学个性化。学校要有效推动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参与教学推进过程中,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配合使用,如借助多媒体、案例、实践技能训练以及“任务驱动式”教学等,优化教学效果。另外,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课堂形态碎片化和游戏化,学校和教师成为选项,而在“游戏”中完成知识学习成为现实。因而,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新技术,由知道标准答案转为多维度思考,由单向化的课堂听课转为多样化创作与分享[3-4]。此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个性化教学模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发展自身的潜能,建立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1.5教学服务化。信息技术引入给现行地方院校农林人才教学体制带来巨大冲击,从宏观层面,高校需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建多元化办学体制,拓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5]。创新管理机制,可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服务化的主要对象,应考虑到开放网络学习空间后,学生的教学需求从传统课堂的45分钟大大延伸,教师的工作量也将相应增加,应结合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在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体现,形成激励教师应用新技术机制。

2信息技术背景下地方院校农林人才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

地方院校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进行农林人才教育改革主要是通过多渠道整合优质碎片化资源,将教学的自动化、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化相结合,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具备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农林创新型人才。具体可通过以下3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2.1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环境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式学校”,可以从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首先,以制度管理为基础,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品德、智力、体力、情感等得到自由发挥,同时将农林专业学生各方面分散式信息整合梳理,提供给教师,使其对学生有更可靠、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的措施将更加有效。其次,建立方便农林专业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校园配套网络,加强学生获取、选择、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教学资源由师生共建与使用,它是一种动态的组织,可以保存在局域网中、“内网”平台上、甚至在“云”端[6]。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允许教师、学生随时利用网络资源补充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的网络连接,利用图片、文本、视频丰富课堂内容;通过网络及时安排课程作业、听取学生反馈,改进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熟悉的形式如微信、QQ等方式,及时解答学生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2组建多样的教学团队。在地方院校积极组建农林专业导师责任制教学团队,新学期引入信息技术后,向师生说明农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新要求和规则;同时收集师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模式,最终使师生接受并支持新的教学模式;然后安排具体课程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根据学生需要做出调整。其次,建立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函授教学计划,邀请具有丰富农林实践经验的高级农艺师到高校讲学,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虚拟式”走进农林实践场地,将课堂教学转入实地教学,加深学生场地意识和对就业前景的合理规划。最后,学生“T”队式学习,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的优势,将高年级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结合的学习感悟与学习方法,通过信息平台带入到低年级学生学习平台,相互借鉴与学习,使学生可以快速适应农林专业人才需求,提高学习效率,创造性的开展学习和实践作业。

2.3打造和谐的“三业”模式。以地方经济发展对农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农林专业做精做专、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即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抓住区域农林优势资源,将地方农林发展的现状及困境带入到教学平台之中,作为典型的教学实践案例,让学生感受农林专业学习的任务及需要解决的农业问题,促进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性的提高;同时,信息平台的引入也能够加强与地方各农林专业领域的融合,拓宽农林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真正实现农林人才服务地方、融入地方的根本目的。另外,在此过程中,会有部分同学进行公关型农林专业领域的研究学习模式,即考研模式;也会有一部分同学通过发散创新思维,进行与地方契合度极高的农林领域的创业模式,从而从各个方面使学生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最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再次以更加优化的教学模式,打造学业、就业与创业“三业”和谐模式。

3结语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地方院校农林专业人才教育改革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应用型农林创新人才。地方院校要顺应信息技术趋势,兼顾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的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创业的紧密接轨,最终为高校输出理论与实践知识储备丰富的高端技能人才,为地方社会企业或公司输入对口专攻的卓越农林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09):98-100.

[2]陈柏华.教师教学行为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8):61-64.

[3]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4(03):12-15.

[4]钟泰林,赵光武,王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地方农林院校核心课程辅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01):108-112.

[5]舒杭,王帆,钱文君.“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的双生逻辑与三维结果[J].现代教育管理,2016(02):14-19.

[6]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07):5-8.

作者:偶春 骆美 丁晓浩 单位: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