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聋生信息技术教育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聋生由于得不到完整的声音刺激,对复杂环境的感知不够完整,这会严重影响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信息技术自身的逻辑性、缜密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关注和着重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尤为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逻辑思维
广义来讲,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1]。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的学习,其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这种手段和工具,培养学生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因此,学生信息技术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而聋生由于听力的欠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少,对复杂环境的感知不够完整,使其表现在知识面狭窄,理解力、表达力和领悟力薄弱,这些不足会严重影响到聋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2]。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关注和着重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尤为迫切。
一、从直观现象入手,搭建逻辑思维的发展平台
聋生因自身的限制,认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直观形象为主,关注创设思维情境、积累感性经验,以此来帮助学生搭建逻辑思维的发展平台。在PPT设计制作中,学习到图形图片处理时,笔者准备了两个操作实例,实例一是利用表格切分图片,实例二是图形组合填充切分图片。这两个实例初看起来非常相似,但却是同形异质。如果将两个实例单独讲授,学生也能够比照操作演示完成出来,但对于本质的关键知识、方法的选取都会很混乱,搞不清楚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小组讨论时无所事事、离开了老师手把手演示就无所适从等现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思维,笔者将实例一作为前期导入,在学生对表格、增强型图文元件、图片之间的转换比较熟悉之后,再将其作为实例二的情境再现,学生非常想当然地采用了实例一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实例二。学生操作时,笔者将步骤进行了简要的展示,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学生在探究中,不仅复习了已学知识,还自然而然地发现了问题,总结出原有的方法行不通。学生从熟悉的直观现象入手,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模仿教师操作要好得多,学生在这种辨析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就可以得到初步的建立。
二、自我认同感弱化负面情绪,保障逻辑思维的持续发展
聋生因自身的缺陷,心理敏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有时一点点的失败就会放弃、自我否定,而在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这个建立健全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挫败,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要时刻关注聋生的学习心理状态,采用有效的手段弱化负面情绪,保证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问题。比如在实例二中,学生发现问题后,现在解决问题的心里很迫切,有的同学就会在尝试的过程中产生烦躁的情绪,如果教师对此没有关注到,哪怕后面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成功体验感受也会大大降低。因此,笔者在学生出现这种情绪的初期,就提出,让老师也来试一试,大家来观察,看看是不是操作的问题。这时,学生们的焦躁情绪降低,当发现老师也没有实现效果时,学生就有了一种心理安慰感,原来,不是我自己的操作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这种自我认同感有效地弱化了学生的负面情绪,让聋生能以平和的心态,继续进行后面的探究,这对逻辑思维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三、以兴趣为引导,持续活跃逻辑思维的发展
聋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会较长时间地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聋生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过渡性。他们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这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不够灵活。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直观形象的导入到具体逻辑思维的发展,需要给聋生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以保证学生知识的内化和逻辑体系的建立发展。而促使学生持续该过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兴趣的引导。教师要张弛有度地给予刺激和帮助,让学生的兴趣贯穿探究活动的始终,持续活跃逻辑思维的发展。在找到问题后,如果放手让学生探寻正确的解决方法,这对聋生来讲,不仅毫无头绪、耗时巨大,而且挫败感增强、探究兴趣减弱,这些都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出一个研究的方向,对比成功和失败效果之间的差距,通过点击效果图观察菜单名称的变化,失败效果是“图片工具”,而成功效果为“绘图工具”,这就确定了解决方法———制作图形,而非制作图片。这种适时的帮助和引领,不仅让学生的兴趣可以持续下去,还可以对比理解相似知识点(图片和填充了图片的图形)的本质区别,帮助学生辨析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选取对象观察菜单名称的方法,因其简单便捷,学生掌握容易,很快就会得到内化,转换成一种操作技能。
四、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小步子推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聋生因其生理特点,在每一瞬间能直接反映到他们大脑中的只是处于视野之内片面的事物或者事物的片面[3],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对于全局、整体体系的把握和建立,因此,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层层递进,并注意把握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小步子搭建知识体系、推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在实例二中,如果直接按新授知识来讲解,学生对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近似知识点的区分、方法的甄别都会很混乱,会出现消极等待的现象,这对学生独立思考、完善知识体系没有益处,只是在学生的知识片段中又增加了一个零散的知识点而已。但如果从已学知识表格切分图片入手,学生就能在达到效果(切分后的图片组)和预期目标(图形组合填充图片)之间找到差别(建立图形组合),从而建立起新的学习目标(如何建立图形组合),而新目标的达成,意味着学生建立了正确、独立的解题分析。学生找到了问题所在,如果解决起来复杂、困难,对聋生来说,心理上就会产生退缩和畏难的情绪,此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知识锚点,用已学知识(表格转换为图片再转换为图形组合)来帮助学生小步子前行,调整已有步骤对学生来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达成。制作出所需后,学生运用已学(图形填充)方法填充图片。当效果出现偏差(内部没有保持正向)时,鼓励学生观察填充选项,取消干扰项(与形状一起旋转)。一步步,最终实现实例二效果。这样的一个以已学知识为基础、小步子递进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操作步骤,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调整步骤的原因、深入理解了图形和图片的本质区别,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明显的发展,知识体系得到了完整的建构。在今后,学生可以根据建立起的知识体系,运用逻辑思维,做出相应的决策和判断。
五、迁移已学知识,促进逻辑思维网状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聋生由于感知和接收信息的通道缺失,使其思维的广度狭窄、且缺乏深刻性,思考问题时经常就事论事、就题论题,知识的碎片化、上位知识的缺失,使聋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辨析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薄弱,逻辑思维发展缓慢或者是层次较低,如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掌握新知、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这样的知识迁移过程中,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使其呈现网状发展,无论是逻辑思维的深度、广度,还是逻辑体系中的同类知识、异类知识都能更为明确地被区分。比如在实例二效果实现后,学生对于本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能很好地掌握,重难点理解到位,但如果脱离了这个实例,如何将所学运用到后面的学习中,如何将已学知识和所学结合起来,对于聋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逻辑思维的欠缺,未能形成知识体系网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在学生做出实例二效果后,提出了一个探究性任务,制作“圆环图形组合填充切分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在不重做的前提下,如何运用已学知识来完成该任务。这促使学生们尝试从已学的知识中寻求经验帮助,将已学知识(更改形状)同目标方法(更改图形组合样式)建立起了逻辑关系,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这种逻辑关系,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加入创意设计的要求,促使学生将已学知识(图形大小、位置、填充透明度的调整)进行综合设置。探究任务结束后,每位同学不仅完成了规定的实例二,还创作出了多种多样的个性化效果,这些富有个人色彩的作品,让每一位聋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仅愉悦了聋生的身心、增强了聋生的自信心,还活跃了课堂氛围,而这种情绪上的激励又能作为今后继续探究的内驱力。探究的全过程也促进聋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更加娴熟、灵活,对已学知识和所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得更加清楚,学生整体的逻辑思维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延伸和扩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包括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运用完善的逻辑思维来达成,同时,信息技术自身所具有的逻辑性、严谨性,也要求学生具有明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聋生自身滞后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信息技术教育所要求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匹配性,就促使教育工作者们应当格外关注聋生逻辑思维的建立和发展。而逻辑思维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一定要耐心,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慢慢渗透、逐步实现。为了帮助聋生发展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以直观现象为着手点、建立逻辑思维发展平台,以兴趣为引导、持续刺激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小步子推进逻辑思维的层层递进,以迁移已学知识的方法促进逻辑思维网状发展,教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确保其自我认同感保障逻辑思维的持续发展。
作者:董文君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中心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