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解析(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解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解析(3篇)

第一篇:网络平台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想要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素质教育加入活力和生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秉持新的教学理念,遵循新的教学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开展不断地钻研和探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课堂的特点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了解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堂具有灵活性、目的性很强的特点,需要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管理的作用。只有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堂的作用。

一、网络互动,优化学习模式

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这门课程比其他学科的开展要有一定难度。首先,由于教师无法时时刻刻在课堂上监督每一位学生,加之有些学生的自制力不是很强,学生在上课时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打开与学习无关的网页,这使得课堂学习效率非常不理想。同时,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和资源也比较有限。有时学生上交的课堂作业,教师可能无法及时批改,以至于阻碍了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想要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来回巡视和作业抽查,因为容易使得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和惰性,随便应付课堂的问题。教师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教师可以改变以往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孤立、没有联系的境况。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飞秋”,在班级计算机上安装局域通讯软件,建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让大家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活跃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解决操作中的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在视频中布置小组项目,由座位相近的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在计算机前开展教学示范;同时还可以借助教师端和每一个存在疑惑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水平

在现今许多学校中,由于资源有限,很多教师平时缺少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往往只有在开展公开课的时候才会使用。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许多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此外,传统教学方法在教育中仍占有主体地位,不少教师没有提起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其对教学的巨大帮助作用,不仅导致自身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还使得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无法高效、顺利地开展。自从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始发生改变。为了最大化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提高对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重视,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对提高课堂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借助当下蓬勃发展的网络技术,开展学习讲座,为每一位教师普及当下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或者举办培训班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让教师看到信息技术充满希望的未来,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多使用信息技术,从技术和态度上为信息技术的推广把关。

三、电子教案,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工具性等特点,因此更需要其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注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设置和达成的有效性、重点难点设置和突破的有效性、教学方法选择和实施的有效性,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现今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皆是实现高效课堂,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最大化地提高自身水平,完成更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应当根据本班课堂和学生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此过程中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想要开展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就要革新现有的教学方法。电子教案正是在这一需求下产生。教案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学生通过教案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还学习了教师借助教案所传递的学习方法。电子教案不仅秉承了传统教案引导、启发的优点,把信息技术的操作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元化的知识框架。此外,电子教案中还可以插入许多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来进一步丰富教案内容,充分整合多媒体图、文、声、像等作用,使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四、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信息技术却是万万不能的。如果说课程改革是正在开发的沃土,那么信息技术就是在沃土上蓬勃生长的一棵大树。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教学改革,这使得各个教育阶段开始提高对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当今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得学生能了解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各位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切实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学艺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

第二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摘要:尽管如今在农村小学中已经达到制作和应用微课技术设备的条件允许,但是对于利用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并不十分成熟理想。因此,本文以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如何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

关键词:微课;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引言

微课模式的应用普及以及推广,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思路和教学方式,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已经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如何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当地有限的教学环境,将微课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二、借资源助力课堂,将课堂进行翻转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依靠电脑操作来进行实现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教学视频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难度,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很容易接受,若是将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微课视频的资源带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之中,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然而在农村小学,一般来说小学只会给信息技术课程配备一名教师,除非是对于那些校园特别大或者是实力比较强的学校才会配备两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那么也就导致了没有集体的备课资源可以提供共享和借鉴交流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就必须要善于积极地使用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有助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如今本市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微课制作的比赛活动,而在活动中收集到了非常多优秀的微课作品,也就是说本市的微课视频的平台已经逐步建设完善。那么凭借这一平台的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从平台中挑选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并将其下载到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接着就在把教学资源库中收集到的相对应的教学视频放在本地小学内部的课堂作业以及教学评价的网站上,这样就是为学生收集到了可靠的优秀的助学资料,可供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自由选择。在实践微课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利用微课视频,并借助微课视频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这同时也是给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巩固知识增添了又一学习路径。以此为基础,信息技术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可以挑选一些时间短但是教学内容丰富的微课视频,通过视频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课堂作业来实现课堂讨论,进而将课堂实现翻转。

三、结合学生的特点来看展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游戏中的竞争制度,将其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中的等级竞争模式来构建学生的课堂作业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取以积分等级作为评价标准,将游戏中的升级经验进度条替换成学生学习的积分进度条,进行如下设置:学生只要完成了一个知识内容的微课视频学习就能够得到5分,将其课后的作业进行电脑操作练习完成后获得3分,在学习网站论坛中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参与发言的则获得2分,在学习过程中申请求助同学协同完成任务的则获得1分等等,学生在累积一定的积分数以后就会得到升级等级,同时还可以借助游戏中的挑战终极boss的挑战机制,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供给学生进行实践挑战,挑战胜利还能得到额外的嘉奖和奖品。这样学生只要完成到达一定数量的微课视频学习,就可以继续挑战更高难度的知识学习,也就是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在通关之后也可以挑战五六年级的课程学习。采取这样的累积积分制度以及评价制度,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只要抓住了这一时期学生爱玩,好奇心旺盛的这一心理特点,灵活地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再加上富有挑战性的积分制度和充满诱惑力的评价机制,就能够创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四、创建互动讨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还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那么如何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在作业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中加入“精英社”的论坛,通过论坛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利用积分制度吸引学生的加入,进而全面推动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设置“精英社”,是希望学生在观看学习微课视频中,若是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可以及时地在论坛上发起“英雄帖”,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然后在论坛上采取发帖和跟帖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热议,进而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对提问者给予积分奖励,同时也要给讨论突出的学生予以积分奖励,对于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的学生就要给予“精英”称号。互动讨论机制能够做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学方法,而微课的发展更是给学生的学习带了便利。在农村的小学中,尽管可能还不能完全地实现课堂的教学翻转,但是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环节,为学生们创造出更加新颖、更加有效的微课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邓绿清.微课程在农村学校应用的思考[N].四川经济日报,2014,12(3).

[2]宣华儿.微课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9):73-74.

作者:冯成才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羊沙乡下河小学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淀,课程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科价值得到了认可,以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课程体系初步成型。但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自信,美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提出了计算思维概念,给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为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思想是强调思维活动过后的结果,而思维倾向于理性认识的过程,有效的思维训练将有利于人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塑造。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做些什么?如何做?能做多好?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效果?计算思维就是在实践中回答这些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注重哪些思维方式培养?该如何实施?笔者分析了新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与《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等文件,以及现有中小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着重就如下几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方法及实践与大家探讨。

一、程序设计教学追求计算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已经经历了工具论、文化论、素养论等发展阶段,它最初主要是以程序设计语言(如BASIC语言)内容教学为主,从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入手理解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程序设计教学的一般流程为:①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②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形成此类问题解决的通式方法,即算法,并能以自然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③运用规范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上机调试,迭代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选择时的思维与计算思维之间有很强的契合度。例如,在小学LOGO语言教学中的《画正多形》《画星星》(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等课中,教师在问题引入时,可以通过对“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五角星”“七角星”等相应的命令,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边数与转角、角数与转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聚类分析找到一般规律,运用恰当的算法,按“指令—程序—任务”的模型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达到程序设计教学价值的追求。

二、工作任务强化结构化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主要是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而来,其操作实践性很强。既然信息技术学科是技术课程,那么就必须关注技术操作本质与内涵。无论是观课还是上课,笔者都会这样去问:操作什么?怎么操作?为什么操作?即从操作、方法、思想三个层面去架构课堂,但不同的课程内容指向的思维品质是不同的。例如,在教学《插入表格》一课时,教师首先展示一组有关课程表的数据信息,文字描述与表格形式对比呈现,让学生感受表格的强大功能,从思想上认识表格操作为何而来,并针对实际需求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分析,让其明确要插入几行几列的表格,哪些地方需要进行合并单元格,为什么要加入斜线、表头等。然后,让学生从方法层面去了解数据表格化的价值和意义,行、列的数据的表征,单元格合并中蕴含的归类思想。最后就是具体的实践操作:插入表格,调整表格行、列,合并单元格,加入斜线、表头等。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数据的表格化、可视化,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层层递进,基于工作任务主线的一系列结构化思维活动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结构化思想。

三、主题作品创作升华设计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思维培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多种与设计思想相关联的思维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合理找准切入点。例如,教师在对苏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中的WPS文字中以“制作作文选”为主题的信息活动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了如下尝试:①让学生欣赏一组完整的作文选,了解其一般组成元素,明确工作目标;②让学生对照技术活动的工作目标进行初步设计,构想要达成的设计效果;③让学生针对初步设计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知技术对作文选各个要素作用的初步效果;④带领学生参照科学合理量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从中找出技术应用与审美之间的最佳接合点,进一步完善作品的设计。整个教学依托“制作作文选”这一任务明线,以运用“WPS文字”技术借对作文选设计、制作、美化迭代完善的设计思维训练为暗线,最后两线交汇,反映出对技术的合理应用,同时又能实现作品的精彩呈现和创意表达,让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升华。

四、文件操作活动突出管理思维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钟柏昌等教授提出的基于“技术工具—技术活动—技术思想”的宏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架构理论,是指以技术工具为基础,以技术活动为核心,以技术思想为归宿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线索,也就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指向关联的技术思想,并通过技术活动形式进行思维培养。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实质上是文件管理系统,它背后蕴含的是文件系统管理思想,具体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管理思维的培养。技术工具:文件(文件夹)的选定、复制、移动、删除等具体操作和管理技巧;技术活动:文件(文件夹)列表、整理、分类等管理工作活动;技术思想:主要是让学生体悟文件管理目的和意义。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效地突出多文件或单文件管理的思想,有效提升学生基于文件操作系统的管理思维。

五、创造性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高阶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其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能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创新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那么,怎样实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途径:①想象思维。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让思维插上翅膀,展开想象,就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游乐场》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回想自己在游乐场玩耍的场景,设施的形状、大小、布局等,激发学生们大胆想象、积极构思、放手创作。②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发展其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新颖的构思和创新呈现于作品内容。例如,让学生画秋天飞舞的叶子时,鼓励学生们用动作表现树叶飞舞的势态,并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于是,树叶变成了树叶宝宝,张开小手和小脚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学科思维远不止以上所列出的,还有如互联技术的开放、互动、跨界特征衍生的互联思维;文件编辑软件的修订、批注、在线协同功能衍生的基于网络技术下的合作思维;等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洞察不同课程内容背后的思维形式,并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训练和培养。

作者:钱士舜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