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多次课程改革的描述,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思考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该做怎样的改变才能响应国家改革号召。
关键词:核心素养;三维目标;教师专业成长
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描述来看,信息技术的课程培养目标发生着重大变化。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紧接着,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界又是一锤,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具体学科中如何培养的一种具体表述,达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的。各学科中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继《中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后,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随之出炉,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三)教师教育观念应及时改变,坚决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课改政策,坚决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上,教学内容相应做出改变。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培养出具备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能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义
(一)对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认识
新课改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它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突出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实际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仅有知识与技能,教学也就遵循这一目标而展开,以此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这种教学目标是与三维目标理念相悖,注重知识的积累,轻能力的获得。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学目标更具体,更深入,更完善
信息时代,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对三维目标的否定,而是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的深入、完善、具体,对信息技术学科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做了细致入微的阐述,让教师有据可依,将传统的教育教书变成现在的教书育人,直指“育人”的目标。正如崔允?(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所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渐完善的过程,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在“育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重点要根据“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及时调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核心素养”培养有帮助的内容,课程学习之后,他能会什么,从中能收获什么,最终能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及时提升自己,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一)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以往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熟练转到当前学生培养核心素养,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学生经过一阶段的学习能做什么,培养了哪些能力,具备了哪些品质?考核方式也从对分数的追求到育人的追求。这些目标的改变对于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是否具备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教师是否也应该具备同学生类似的“核心素养”,离开教师的核心素养谈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现实的,不具备核心素养的教师,又有何资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师应提升自己,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好的老师都是大家期待的,一个老师的“好坏”区别在哪里?所有的教师都是“好”教师吗?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好”老师需要锤炼,需要打造,需要有“打铁需要自身硬”的情怀,需要能有“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的能力。在北师大与师生师生座谈会中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教师:一要有理想信念;二要有道德情操;三要有扎实学识;四要有仁爱之心。教师应紧紧围绕“四有”好教师的标准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道德,学识,爱心四个方面出发,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发展自己,让自己成为具备信息时代核心素养的教师。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3,63.
[3]张允峥,刘建国.浅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4).
[4]张思胜.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作者:张丽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教科培中心
第二篇: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本文主要指让学生利用上课之外的时间用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资源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回到课堂之上由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实验、作业,达到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1.翻转课堂模式的前提是精心的课前准备
翻转课堂需要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这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自主学习的程度关系到翻转课堂的实施能否顺利进行。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难以深度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教师也不能第一时间解答,教师和学生之间由此会产生对知识理解的分歧。因此,教师在学生上课之前,对视频一定要非常了解。教师最好先单独备课,备课后再观看视频,了解视频的教学流程与自己设计的教案之间的区别,找出视频中需要补充的知识点和需要强调的内容,对学生看完视频后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提出预案。例如在讲“补间动画”一课中,教师首先要非常清楚“形状补间动画”和“动画补间动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及适用场合,因为学生在此环节很容易出现混淆,产生困惑。上课前教师应准备好两种补间的解答方式方法,并要求学生课前掌握两种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思考在制作过程中的困惑。
2.翻转课堂模式的关键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活动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消化的过程,有些知识学生已经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不必再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应深入到学生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例如在“补间动画”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在课前学习微视频等学习资料时遇到的困惑。在无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该困惑的情况下,教师应及时介入并及时解惑。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竞赛活动,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看谁能提出问题,谁能解答问题,并将结果量化评价,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深入思考。
3.翻转课堂模式的重心是引导、解惑、点评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地位,形成了新的教学方式———“主导和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师,教师从原来的单项知识传输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充分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引导、辅导、总结点评等环节上,而不是将重心放在内容知识的讲解上。例如在“补间动画”一课中,教师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掌握补间动画的思路上,放在“补间动画”的总结点评上,放在解答学生疑惑上,而不是生硬地教学生怎样一步一步去做,不是一遇到概念就仔细去讲解。
4.翻转课堂模式的保障是公正客观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综合和分析信息的过程,是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课堂评价对翻转课堂整体的实施起着重要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过程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求学生对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做出评价外,参与的教师也要互相指导,及时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讨论,从而提升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例如在“认识演示文稿”一课中,我在评价环节采取了“自评———互评———师评”的设计策略。首先是自评,让学习小组选出本组最佳的代表作品并做展示,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时进行自我评价,说出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其次是学生之间互评,由其他各组的同学代表指出该作品的优缺点;再次是师评,由教师对该作品的综合情况做简单总结;最后由全班学生根据打分细则在打分记录表上给该作品打分,评出最佳学习小组。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公正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习惯,又检验了课堂目标的达成情况。翻转课堂重构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打破了知识传递与获取的时空限制,解放了被传统模式“绑架”了的教师和学生,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教学模式向前发展的必经途径。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利用好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会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掀开崭新的一页。
作者:赵宜顺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议
一、坚持趣味教学
一是引导法。引导法又可分为理论引导法和实践引导法。理论引导就是教师利用自己丰富的电脑方面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电脑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以穿插许多当下流行的信息动态,讲一些有关电脑的奇闻怪事。如电脑黑客、网上病毒,最新软、硬件信息等一些学生很感兴趣又很贴近现实的信息。实践引导法就是教师利用自己对电脑的熟练操作,来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比如,学习网络这章时,我会熟练地操作计算机上网,查任何自己感兴趣的资料,看自己想看的电影,搜索喜欢的图片,阅读自己喜欢的小说,收发电子邮件,下载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用word制做的精美的贺卡发给快过生日的朋友,并愉快地与朋友实时交流,当然这整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有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带着他们同我一起感受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紧密联系和重要性,激发起他们要主动学习这门课的欲望和热情。二是比喻法。所谓比喻法就是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来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我在讲文件和文件夹的时候,我是带着自己最大的一个包走上讲台的,在学生们好奇的目光中,我打开最外面一个最大的包,拿出里面的书、玩具等杂物和一个小些的包,在这个小些的包里又拿出了钥匙、纸巾和更小的钱包,打开钱包,里面还有钱和卡等。就这样我在学生的好奇和笑声中一层一层地把它们打开,然后再结合着它告诉学生,文件就是我包里的东西,而文件夹就是我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包,文件夹里可以放文件也可以放下一级子文件夹,就这样他们很轻松地理解了文件和文件夹的意义和关系。
二、分层教学
分层,不光是学生分层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都要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进行分层。比如,初一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有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经过了解发现A类学生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简单学过制作幻灯片了,而C类学生根本不会。于是针对不同情况我就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A类学生,他们已经学过幻灯片知识我就不再重复讲解,直接给出一个综合性任务,比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自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某一方面制作一份演示文稿。当然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式各样没有见过的问题,这时我并不是急于给他们解决,而是首先让他们上网查找帮助,或者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自主探究。如果还不能解决,最后才由我给他们讲解,这样通过问题来引发他们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B类学生,已经学过幻灯片制作,但不精通,我就让他们直接进入演示文稿的制作,电脑不受老师控制,而C类学生则必须听老师讲解如何制作幻灯片如文字图片的插入,动画的设置以及幻灯片的处理和播放等。
作者:梁会成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农村实验中学校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运用创造性思想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质量,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拓展思维,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
要拓展学生思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出一个自由的空间,解放孩子的头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有很多专业术语和难以理解的概念,就像是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障碍,障碍的存在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形成,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这需要教师将这些教学难点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愉快,使他们每次学习新内容,都能在快乐中学。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信息教学中应遵循创造教育的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其主动探求问题的思路,发挥其敢于创新的积极性。初中信息技术中有“画图”这一教学模块,通过“画图”程序与美术的结合,进一步提升绘画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学生画画都是画现实的东西,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创造的独立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从多个维度出发,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3.发展求异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就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申发挥的气氛、引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即便学生的思考存在着漏洞,教师应端正态度,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如在教学《修改图形》一课时,要画一个弯弯的月亮,当问到学生怎么画时,只有一个小孩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请这位同学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先画一个圆,然后用“橡皮工具”擦成弯弯的月亮。我当场表扬了这位学生,保护了这位学生难能可贵的求异思维。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动手创造作品
陶行知说:“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去干”。教材中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因此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为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新,逐步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完成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文章的修改》中,教师首先教学如何改变文字的字体,接着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改变文字的字号及颜色。紧接着教师可提示学生用“格式”菜单来完成简单的文字修饰。学会了文字的修饰,其实段落的修饰和文字的修饰大同小异,可让学生放开手去,尝试修改文章的行距。这样学生就在不断操作中,获得了一次次成功。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观察世界的视野
解放孩子的眼睛,就是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去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我在教授《未来的计算机》这一课时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想象未来的计算机形状很奇特,我在台上兴致勃勃地讲授,而学生则木然地坐到那儿像是听天书一样,觉得离他们很遥远。我感到此刻非常的失败,同时我认为换一个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效果也许会更好。如果我出示一张图片,这时在加以说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吸引过来了,而且他的思维也会高速运转,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有一个模型,他们可以加以改变或夸张,所以多看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一个直观的作用。起先,学生画未来的计算机时,很不理想,但通过他们一次次的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多看多思,才有了更好的理想沃土。
四、解放学生的嘴,表达自己创造的冲动
陶先生指出的:“学生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其在课堂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在教学《下载图片》这课的时候,我请学生自己来更改文件夹的名字。有的学生会问:“删除了文件夹的名字却没有输入新名字就按不下回车键,为什么必须键入文件夹名?”说实话,即便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被学生不同的问题所中断,但仍旧很开心,这说明学生自发成为了课堂活动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进行自我思考,主动探索知识。可见,从多个维度出发,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下成长。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能让学生真正学到信息技术。
作者:徐伟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