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感想分析(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熟练掌握并运用这项技术,显得非常重要。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界定。比如在“制作网页信息”教学时,可以这样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网页制作的初步知识,掌握博客的申请和信息的方法,能、管理和评论博客日志,提高学生加工、处理、信息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及信息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遵循网络道德,初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与做人需要。
2.立足学生未来发展,转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了网上搜索技能后,对于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习中遇到的疑难,他们就可以通过搜索向网络“请教”,及时解疑释难,充分享受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实效。
一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互相交流、切磋,互通有无,这不仅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且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二是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很多学生感到“不屑一顾”,没有什么“难度系数”。这时,我说:“那你们知道在回收站删除的文件怎么找回吗?”一句话创设了愤悱的教学情境,学生们开始了探究学习。三是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教学图片编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电子照片进行亮度、对比度、清晰度、感光度的编辑调整,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他们就能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生活价值。
作者:谭广媛 单位:通榆县第一中学校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
信息技术课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它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过程仍处在摸索和不断改进的阶段,没有既成的丰富而优秀的经验和理论供教师借鉴,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因为缺乏教学支撑而在面对诸多的教学问题时不知所措,如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为何会呈下降趋势,且逐渐加快?再如,是什么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等等。从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问题;对策
随着当前社会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然广泛地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加上从2001年实施了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以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越发显得重要了。但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尚未形成成熟、固定、优质的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中,无章可循,只是一步探索、一点总结。然而,在这未知的前进和探索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问题一: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是来自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初中教学,在教育背景、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各方面不同的客观因素影响下,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也就参差不齐。有些家庭宽裕,学生自己家中备有电脑,对电脑的基本操作早已驾轻就熟;相反,有些学生则从未接触电脑,对于与电脑相关的一切一无所知。这就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策略:采用优带差的形式,实行小组协作式教学。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并不是不可取,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差异太过于明显,逐一进行教学辅导,耗时耗力。而利用小组协作形式,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分组,优带差,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能让学生优势互补,缩短差距,平衡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问题二:学生自身存在知识的失衡
当前电脑在家庭中都比较普及,大多数学生都能用电脑完成几个操作,但是很多学生都是因为痴迷于电脑游戏才更多接触电脑,对于如何利用电脑中的信息技术来支持学习,则知之甚少。
策略:注重优势引导,让学生的特长为学习服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从事一项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对于有些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痴迷网络游戏,虚拟聊天,浏览论坛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都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同时也对于电脑操作存在一定的兴趣。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极力打压,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电脑操作的兴趣来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三、问题三:学生的信息意识较为缺乏
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工具,高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从而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都是为了应付会考,为了“学”而“学”。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会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但一到现实生活的应用中,则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导致严重的“学”“用”脱离,不能灵活利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而学生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任务驱动法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可以酌情尝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和内容隐藏其中。在学生试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思考、分析、发现问题,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和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利用这些知识释疑解惑,豁然开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四、问题四:课堂教学的内容比较局限
相比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涉及的内容也是不断更新。但是实践教学中,教师却只是围绕教材中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进行单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很难适应当前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的。
策略:教师要解放思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纲,但却不能拘泥于教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非只是教学生掌握一些软件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学”,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而且还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永刚 单位: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新形势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摘要】
近年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职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改革正大刀阔斧地进行着,一方面,不少新的教学形式被引入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依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重复着单一的、机械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程序,这导致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开阔思路,勇敢创新,是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新课程背景下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方法
不同于一般的高中,职业高级中学是指在教育结构改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技术学校,其教学理念同中等专科院校类似,强调教学的职业性和技术性。这部分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低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经验阅历、专业基础,落实因材施教,有侧重地安排学习计划。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职高教学经验,论述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学是以塑造学生心灵为目的的学科,它的落实和发展要遵照一定的科学规律,不仅仅要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思维的健全。要达成这个目的,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既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还要帮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做到活学活用,这一点在职高的教学中尤其重要。但恰恰因为教师重要性的原因,一些教师容易把自己摆在权威的位置,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以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为终极目标的,因此,教师必须完全牢固自己的信念,保障一切教学活动都能以学生的利益为核心。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储存、传递信息,主要原理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通讯技术实现系统和软件的开发、应用。根据信息技术的内容,信息教学可以分为规划、研究、应用、反馈四个环节,其中,规划是关键步骤,也是首要环节。教师在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重视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摒弃过去以教师为权威的思想,坚固学生为主体的信念,把学生能否真正参与到教学中作为评判教学规划质量的唯一标准。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任务。
二、巧妙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源动力,学生如果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回应、配合课堂教学,并享受这一过程。虽然信息技术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但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单一、死板、机械的教学方法,学生同样会感觉到无聊乏味。职业高中的学生正处在好奇心高涨的年龄,学生容易产生一探究竟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把握这一特点,就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系统》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主存和辅存有什么区别?”,“一个较完善的指令系统包括哪几类指令?”,“三级储存体系分别由哪些部分组成?”。通过思考、解答这些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就会使课堂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自我意识,鼓励学生自学
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的举措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学生自学,就是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发展。比如,在学习《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通过自学制作一个简易的演示文稿,内容可以是某一个产品的介绍,或某一件事的步骤,甚至某节课的心得。这样有助于学生熟悉控制面板、操作流程和播放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选其中的最佳作品,进行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表现欲。实践证明,提高自我意识,鼓励学生自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提高职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职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大的教师队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职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体现了教育对满足社会人才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的一致性,是评价学生在知识储备、能力提升、思维扩展方面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提升职业高中课堂教学质量,要求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编排课堂环节、创设发现和处理问题的机会、构建互动平台,重视信息技术理论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在积极贯彻新课改思想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勇于实践,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快乐地学习。
作者:刘一阳 单位:吉林省辉南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建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8)
【2】贺宝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析【J】.网友世界,2014(03)
【3】徐波.基于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18)
【4】金桦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应用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采用新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应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及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提倡有意义地学习,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重点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其重点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客观的交互作用,将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重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其蕴含有“协作、情境、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共同的任务活动,以问题动机为驱动,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多样化设计任务,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始终贯穿着若干个任务,师生之间围绕任务进行交流与互动,并以任务的最终完成和改进作为结束。因此,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注意以下要点:
1.设计真实的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的任务设计要以学生熟悉的、真实的场景为重点。真实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任务实用性的理解,并在此理解认知上,进行准确、可操作、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例如,在“博客———你的个人网络日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很多学生都会上网,网页的第一个主页即是QQ空间,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QQ空间吗?它又有什么功能呢?学生举手,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网络日志、博客都是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记录,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心情、说法和照片等。教师接着又问:有的学生没有QQ空间,谁能够帮助他建立他个人的QQ空间呢?又怎么样让QQ空间更好看呢?这样的任务真实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2.设计整体的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的任务设计还要注意其整体性,注意其所蕴含知识点的连串和衔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逐步运用递进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增强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其信息素养。
3.设计阶梯式的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切入点,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任务的设计,犹如一个大小环相套的扣,学生在逐步解开这个扣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进行“子任务”向“总任务”的转变。
4.设计开放式的任务。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和教育,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设计开放式的任务,让学生在自由的想象中拓展思维,及利用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获取信息技术知识。除了上述几点外,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还应当尽量情境化、生动化、直观化,不断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任务驱使他们在“同化”或“追随”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还应蕴含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这样学生在自主发现、分析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对任务中的问题进行逐个破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在设计任务时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的原则;积极为学生设计独立性任务和协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或团结协作,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技能,而且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完成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定位要清晰明确,教师要立足学情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设定好任务,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扮演好指导、帮助、监控和评价的角色。对于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学生会感到困惑和不解,这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示和指导,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思考。教师还应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要善于组织、调控教学任务活动的全过程,及时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避免“放羊式”的现象出现。最后,教师还要扮演好评价者的角色,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方向、内容、结果及质量等方面,进行准确的评估和优化。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借助于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任务的呈现、任务的确立、任务的实施与评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刘远勇 单位:江苏南京市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
第五篇: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改革力度。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科技在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越来越重要。如今,计算机的不熟练操作,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紧跟改革趋势,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
主体地位;高中信息技术;多媒体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点
1.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往往都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教学效率降低。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加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但是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引,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自己探索。
2.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随时可以进行学习。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在网上下载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提升认知效率。
3.学生的学习趋于自主化和随意化
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时,教师会按照学校和学科的要求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序。然而,教师的教学形式或者模式过于单一,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上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但是随意性却较大。
二、教学模式设计
在新的时期,要高效率地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就需要构建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合适。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任务,由学生自己或是结组动手搜集资料完成任务,之后进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自己动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对任务进行设计。教学任务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结构,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2)在任务的设计中要注意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3)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有层次性、分阶段地设计教学任务。以幻灯片的制作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几个任务:(1)以某项体育运动为主体,设计幻灯片文字内容。(2)在幻灯片中插入合适的图片和音乐。(3)在幻灯片中插入合适的视频短片。(4)在幻灯片中设计效果。(5)加入超链接。这些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制作,学习如何新建新的页面,如何插入各种元素,如何使用超链接。在学生制作完毕后可以先互相观看,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来评价每一组的缺陷,使得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并且有所收获。教师也不必拘泥于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还可以使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课程更加容易接受。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设计
1.讲授法
所谓讲授法,就是由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使用讲解、讲述、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的方式。传统的讲授法就是教师使用口头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粉笔在黑板上板书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而现代新型的讲授法就是教师使用口头讲解结合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理论课与上机课两部分,理论课程教师大多使用讲述法进行教学,主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此时也可以结合多媒体的方式来节约板书的时间,同时让学生视听结合,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操作法
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言,实验操作法就是要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从而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不仅仅要验证课堂上学到的软件功能,并且要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为目的,需要掌握网页的浏览、上传、下载、程序输入、运行程序、调试程序等实际操作。同时还需要注意要保证有一定的上机时间。学生上机需要练习才能够掌握操作技能,所以必须要具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另外,还需要具有正确的指导练习方法。教师此时需要起到引导的作用,给学生制订练习步骤,并且提供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操作,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上机练习,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杨发军 单位: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刘鉴林.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14):179.
第六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思维导图研究
摘要:
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提升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一种网络语言可视化的表达方法,学生可以将学习的内容、要素以及知识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相应的关联,最终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目前思维导图教学被广泛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全面提升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效率。针对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其在教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目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接受情况等问题,在进行思维导图教学时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运用思维导图实现对学生的课程引入以及知识导航;学习课程进入正轨之后,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进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在复习阶段或是课堂小结阶段,则要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最后一个阶段即师生互动教学与合作学习阶段,主要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在学习初始阶段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目前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需要了。因此,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许多新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课堂,将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教育学科,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知识的讲解,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需要。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思维导图教学被广泛应用其中。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进而达到课程导学与知识导航的目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逻辑性强、系统性强且具有很强的复杂性等特点,因此,要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良好的掌握,必须使学生对整个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如果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被动接受知识,所掌握的知识只能是碎片化的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并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连接并运用自如,就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性教学。如在正式进入第一堂课时,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的全部课程内容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全面展示,让学生在心中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日后的知识讲解中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每个分知识点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二、在学习进程中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思维导图学习模式的制作。在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形成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还会通过对关键词的准确查找,进而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学生要想制作好知识导图必须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就会主动了解知识点,进而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课堂小结与复习阶段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课堂小结或是复习阶段时,教师便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整体知识的重新认识,并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框架,以便在考试中遇到新的问题时可以自由运用知识进行解答。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将之前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运用到知识复习中,将不同时期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在心中形成知识框架,以便在考试中运用自如。如在进行Internet知识的复习时,教师便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同回顾知识的主要内容,并将知识的重要程度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在合作学习与互动教学中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维导图的制作,并在制作完成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讲解构思思路与技巧。其他学生也可以自由发挥,对其进行改正或补充。学生可以在自己动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获得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且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还能通过交流产生新的创造方法,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及其影响的课程讲解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制作关于信息技术的思维导图,学生便会主动查询资料,对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并按照自身的理解程度进行思维导图的结构安排。与此同时,在经过课堂讨论之后,学生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大大提高了其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各个阶段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发现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知识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运用思维导图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对思维导图进行准确的认识及科学合理的运用,进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钦林春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高级中学北校
参考文献:
[1]王青雪.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贺建虎.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吕露.思维导图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魏丹.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七篇: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摘要】
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全面而细致化的学科知识结构,拓展了教学的知识层面,充分提高了课堂交流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开展有效的微课教学,教师要利用微课在课堂开展分层教学,确定明确的教学主题,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利用微课虚化课堂教学的场景,培养学生综合掌握高中信息技术的知识点。
【关键词】
微课;高中;信息技术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也深深广大师生的喜爱,它主要是以视频的形式进行课堂授课,其采用十分钟左右的视频短片,制作内容大多是基于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合理的采集、编辑、制作和传播方式,形成了主题突出、立意深刻、教学简便的教学特色。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科专业性和知识抽象性,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微课以新颖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教学手段和鲜明的教学特色,成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技术,它也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教学形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执行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成为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学习兴趣极其低下。而教师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后,教师在利用微课视频教学的同时,可以将教学知识进行清晰解析、分段呈现,学生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观看学习,在学生的脑海里不断重复播放,全面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
2、微课拓展了教学的知识层面。
微课在课堂授课中不光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解析和诠释,它也能够建立起全面而细致化的学科知识结构,将教学的延续性和互动性得到完整的呈现,满足学生的学习理解和答疑解惑,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搭建信息技术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桥梁,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互联互通,全面拓展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层面,有利于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3、微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授课过程中,微课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也弥补了传统教学僵硬呆板、互动性差的缺点,充分提高了课堂交流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微课教学的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去选择微课视频,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将微课视频上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观看,保证学生能够获取全面的学习知识,而学生通过有选择的观看可以做到重点、难点逐一击破,降低了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获取到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指导,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策略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开展有效的微课教学,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微课视频的制作要素,掌握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利用微课在课堂开展分层教学。
微课课件最大的优势就是充分利用多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利用微课在备课阶段、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组织自己的微课学习内容,锻炼学生对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兼顾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进度,安排不同层面的微课视频,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信心。
2、利用微课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
微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微课视频的制作质量,因此想要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行之有效的微课教学,首先,需要确定明确的教学主题,要求立意新颖、题材广泛、针对性强。其次,确定微课视频的时间,它以简短精干为要求,时间应该不超过15分钟。最后,微课视频资源应该恰当,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收集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资源应该兼顾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和办公软件,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呈现课堂教学内容。
3、利用微课虚化课堂教学的场景。
微课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它能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微课虚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最大程度地延生课堂教学场景,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反复练习体会,教师在网络信息平台可搭建微课视频的教学资源库,学生对于整个学年的教学知识都能做到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促使学生全面掌握高中信息技术的知识点。
三、总结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是一个高效的教学手段,教师一定要学会合理利用微课模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微课的媒介作用,通过多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掌握高中信息技术的知识点。
作者:艾岩 单位:鱼台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叶步伟.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3)
[2]陈绯.微课——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动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