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实践(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实践(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实践(4篇)

第一篇: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部分,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基础阶段,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促进小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由于教学内容过于落后和教学手段运用不当,极大地影响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务之急。

一、明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软件工具。通常情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用几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点模糊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对一个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把操作的过程以范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操作的过程注意控制速度,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合理地运用。另外,在选择范例时应该选择较为简单易懂的,不要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后,再逐渐加大难度,对知识点进行渗透。这种明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方式,比较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中“调整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先在计算机软件中画出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进行简单的移动和旋转,并用其他颜色的线条标记出移动和旋转的痕迹,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当学生对新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进行细节化的讲解,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慢慢对知识点进行渗透,让学生有步骤的理解知识点的内容。

二、引入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因为每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和学生数量多的原因,教师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信息技术掌握较好的组长,在教学过程中设立讨论环节,让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带动每一个组员的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小组的组建都不是随意的,这就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学生的性格、爱好等进行统计,如有的理论知识强,有的操作能力强,有的具备领导才能等,从而进行合理地分组,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第十九课“下载和播放影音文件”时,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影音文件并做好预习功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机抽选一个学生准备的影音文件作为范例进行操作,当抽选到的学生的影音文件被播放出来时,也吸引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展开小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部分性格偏执或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能够参加到小组讨论学习中,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放到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要对讨论环节加以重视,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当问题在小组内发生歧义,得不到有效的处理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引,帮助学生的思维转向正确的知识点。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再针对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形成正确的认知。当学生准备的影音在自己的努力下成功播放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部分教师仍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却使学生缺少了思考环节,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不知道该怎样解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弊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把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分解,转换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通过让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总结经验来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可采用明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入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等方式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作者:潘小兰 单位:溧阳市殷桥小学

参考文献:

[1]郑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9).

[2]方迎.新课改理念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3]牟喜文.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2)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提高

摘要:

从教学目的来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乃是借助有效的教学内容组织,使学生在手脑协同过程中实现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并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技术,从而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从而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呢?本文将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的认识模糊,上机操作实践较为僵化,缺少融会贯通的能力,表现为其只能够将教师所讲授过的操作方法机械再现,无法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活学活用,因此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效度较低。有鉴于此,小学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秉承创新教学思维,藉由有效的知识与技能传递,使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得以切实提升。

一、依托趣味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度

基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以及提升教学效度的现实考量,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样化的灵活教学方式,诸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热衷电脑游戏的爱好,在教学中借助游戏操作方式实现对计算机性能与操作技巧的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通常会预先安装一些容量较小的游戏,教师可以借助组织学生操作扫雷等游戏,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计算机程序的了解。依托此种趣味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将学生兴趣爱好同知识学习的有效联结,进而实现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兴趣养成。诸多研究文献均指出兴趣对于学习者学习效度的正向推进效用,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用新鲜的事物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环境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将知识点变得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驱动下有感而发,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掌握电脑的基本技能。

二、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升教学效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惯常会出现因外部刺激不足因而学习主动性下降的情况。基于此种情形,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在教学环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其目的在于依托学生彼此之间的学习激励,意见的交流以及观点理念的碰撞,实现对学生个体学习投入度的外部刺激,同时使学生之间能够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参照、模仿。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特质来看,此种教学模式真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本位主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参与度,并藉由“教师旁观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获取了彼此之间的观点交流以及自由表意的契机,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彰显个性。所以,随着新课改标准的出台,教师应注重教学环节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不得不指出的是,教师应正确把握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避免出现背离教学目的的状况发生。在实践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教师在组织学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因未能有效的进行教学秩序掌控,造成课堂教学秩序失序,因而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还有一些教师未能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注意到不同层级学生的合理分组,因而导致在部分小组中只有组长个人进行观点表述,其他学生或者置若罔闻,或者神游海外;甚至还出现个别学生低头摆弄手中物件的情况。当教师宣布讨论环节结束,进入以小组为单位的观点汇报时,一些小组的汇报或者完全是组长的个人见解阐述,或者表述内容条理不清、逻辑混乱。针对前述情形的出现,笔者认为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未能实现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目的及其内涵的真正理解,因而所进行的教学组织活动完全陷入了“为合作而合作”的误区,故而根本无法收获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背离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基于对前述误区的思考,笔者认为,应从下述方面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第一,教师应注重对讨论问题的精准分析与把握。对于较为浅显易懂的问题,没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讨论;对于学生无法独立解决、同时存在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方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便实现学生之间的知识与技能良性互动与短板互补,唯有如此,方才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第二,教师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组织。具体而言,教师应首先对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进行任务分配,使之不至于因没有学习任务而处于旁观者的境地,进而使每一位学生藉由特定任务的设定,充分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其次,教师应使小组成员形成集体凝聚力。让每一位小组成员意识到自身的参与对于小组绩效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见解,进而实现对自身知识见解的有益补充;最后,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小组合作学习进程进行实时干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引。

三、依托对新生问题的关注,实现良性知识循环

《大纲(2013年修订)》明确把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置一个个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任务,真正落实了“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无形之中将传统说明书式的教学方法,变为学生在“用”中自觉地掌握相应的工具软件,此时,学生关注的已不再是信息技术本身,而是信息技术应用。如此一来,学生进入了“问题产生---问题解决----新问题产生”的良性求知进路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满足于对问题的解决,而是藉由新问题的发现,实现对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进而使学生借助问题的不断提出,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曾向笔者述说其所遇到的问题,该生在计算机上下载的MP3歌曲无法找到。笔者藉此为切入点,在讲授《文件大管家》时将这一问题作为教学导入部分,从而使学生在现实中所遭遇的计算机技术问题得以通过课堂学习化解,因而提升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同感。

总体而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更高。

作者:陈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归提寨小学

参考文献:

[1]韩秋明.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手段[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2).

[2]张瑞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引与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6(8).

[3]朱慧.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策略[J].科普童话.2016(02)

[4]李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探究——以“微课程”为例[J].新课程导学.2016(02)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教学实践

摘要:

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教师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微时代”的到来让“微课”引入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如何理解微课、设计微课、制作微课成为实现微课堂高效率的必经环节。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微课;设计;制作

“微”这个词语不知道何时已经变的家喻户晓,“微信”“微博”“微电影”,似乎一夜之间我们都进入了“微时代”,教育的“微时代”也已经到来了。微课堂的概念被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相对于学生比较陌生,但现实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时少,教师任务重,教师都希望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微课堂以其灵活性强,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特点,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更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为此,我们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的一些问题同大家分享。

一、微课的理解

微课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教学过程的浓缩,以视频为主要展示形式的学习形式,也有人说微课仅仅是一种资源,有微教案、微课件、微课练习,等等。无论哪一种说法,微课是教师围绕教学过程或者某个环节开展的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精练、短小为其显著特点。这里的“微”即是简洁、快速、浓缩和优质高效,与新课程提倡的高效课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既能减轻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课堂形式。

二、微课的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是让学生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会提出信息、分辨信息、利用信息等的信息处理能力或者思维。小学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微课有不少地方相通,都与网络相关,各种资源信息的整合。“微课堂”不是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展现录,而是针对课堂内容的提炼、补充、延伸和升华,它重在解疑释惑,取长补短。为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微课设计,要注意时间、精练、效率。

1.优化内容,突出重点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时长较短,所以内容上不可能想整节课一样全部呈现,要优化内容,突出重点。知识点尽量选择热门的考点、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的格式设置”内容时,不可能全部展示,可以设计一个突出字体设置、段落设计几个主要内容的简短的内容,这样学生的目标明确,练习过程也精练。

2.强调自主,优化过程

高效课堂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微课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时面、内容上都比较简短、精练,教学的过程也需要优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下学习微课视频及其资源,学生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自发的。例如,在信息课上学习“计算机界面窗口的操作”是学习的重要内容,这时第一步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微课展示视频让学生先观看,再自主操作学习,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会遇到问题;第二步,教师讲解,点拨升华,通过示范、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来化解教学中的问题,追求学生展示资源的升华和学生潜能的开发;第三步,积极反馈,巩固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及时指导,最后形成学习成果的完整教学。

3.注重训练,优化练习

作业、练习的设计,符合温故知新的学习规律,微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最大的量化,不重视训练,没有练习,学生很快就可以忘记了,学习效率也谈不上提高,微课的效果也不会显示。

三、微课的制作

微课不仅仅是视频一种形式,只要符合教学微课的需要都可以拿来使用,如简短的文本、ppt、事物展示都可以作为微课的展示形式,都可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效果。微课具体如何制作呢,需要什么呢,对于教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来说不是难题,可以说得心应手,因为我们所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就是与计算机和软件相关。需要的工具主要有计算机、手机、耳麦、绘画板等,有条件的可以用摄像机;使用的软件有视频剪切方面的工具如会声会影,课件工具如PPT等,这些需要教师专门学习。但是,我们更应该结合现在的网络工具,收集多种资源丰富教学过程,让微课制作更顺利。

四、微课的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中开展微课,同正常的教学一样,要做好课堂的教学总结和评价,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辅助教学的“微课”,教师在评价中也应该重视学生的需要,反映学生对微课的真实需要,既能突出教学的内容,评价要重视教学的全过程,关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总之,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改革的创新,不仅紧跟时代教育的步伐,还提升了教学的兴趣和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学习“微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要向学生普及微课的理念和知识,让师生达到和谐、积极探索的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潘静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小学

参考文献:

[1]杨春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

[2]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4]聂韶华.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研究: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1).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体验学习过程设计

我国的教育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强烈冲击,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信息化时代,需要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国家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用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是一种让学习者通过体验和总结而进行能力提升和知识获取的方式,将体验学习应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能有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关于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由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对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总结,进而得到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方法。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首先面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总结形成新的知识,从而在新的情景中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小学信息技术体验学习是将学生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通过教师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和体验的过程。

二、体验学习过程设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析

1.学习者和课程分析。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它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再加上小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体验学习之前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设计出适合的体验学习活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小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它的培养重点是提高能力和技能。所以,在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将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作为设计的重点。小学生独有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并且愿意参加各种校内活动。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偏低,再加上认知能力有限,没有很强的自制力。所以,在设计体验学习活动时,应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出发,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从而确保体验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2.设计体验学习过程。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对体验学习来说,它是一个循环而反复的过程,需要随时进行调整。体验目标的设置。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其引线就是任务和目标。开展体验学习活动,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目标分解,然后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让教学目标在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体验学习环境的设置,将体验学习环境设置好,才能确保课堂体验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可以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将教学情景呈现出来,然后提出问题。体验过程的开展,通过问题的提出,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案,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正确得出结论。体验学习完成后的反思,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进行体验反思,总结解决问题所用的技能和方法,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技能。个人经验和知识的分享,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享,通过分享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利用合作精神的培养。总结归纳,通过交流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的,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既能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同时还便于知识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加强。

三、体验学习过程设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下面通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Word的应用为例,来讲述体验学习过程设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体验目标的设置。

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教学任务,在本节课中进行电子报纸的设计,同时将电子排版的具体要求提出,学生可以自定内容。通过该节课程,让学生掌握Word的基本应用,同时锻炼学生使用Word中的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等的能力。

2.体验学习环境的设置。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学习任务的讨论,讨论完成操作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比如如何使用绘图工具,如何使用艺术字等,从而达到满意的排版效果。

3.体验过程的实施。

学生进入学习任务后,会觉得无从做起,需要他们联系相关知识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会利用【插入】【图片】【来自文件】【自选图形】等就能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体验如何进行文字的分栏编排等效果,让学生自己努力达到想要的效果。

4.总结反思。

让学生回忆完成整个体验的过程,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5.知识和经验的分享。

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用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但是最终的效果是一样的。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分享以便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6.在实践中应用知识。

通过学习Word中的知识,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也能在其他的软件中实现这些功能,比如在PowerPoint中。

四、小结

通过将体验学习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能有效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从而让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王纯璞 单位: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