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第一篇:设计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摘要:

设计型学习是一种将项目设计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参与项目设计中促进他们对先前的知识进行回忆,利用先前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本文尝试将设计型学习的“逆向思维”学习过程模式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期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

设计型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作品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变化,教师须在课程教学中转变教法,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与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设计型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堂“设计”经历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一种有效的适应“创新时代”要求的学习模式。

一、设计型学习概述

(一)设计型学习的内涵

设计型学习(Design-BasedLearning)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试图设计东西时,及时学习他们需要的知识与技能。[1]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中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交流分享经验,这样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对先前的知识进行回忆和利用先前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建构,设计的过程中不断评价、修改,最终解决问题。

(二)设计型学习的操作模型

笔者认为多林•尼尔森的“逆向思维”学习过程模型更适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逆向思维”学习过程模型定义了六步半的迭代学习过程。确定基础课程的一个主题或概念;从课程中找出问题;把问题转为一个“从来没有碰到”的挑战任务(“二分之一步”);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设计评估标准;让学习者“试试看”;教授传统的指导课程;学生修改设计。[2]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高中生的学习情况,要想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完成“自己从来没有碰到的任务的设计与制作”较难实现。经过不断的探索,依据设计型学习的迭代循环特点和教学设计模型,笔者总结出设计型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可以分为以下3个环节。

二、设计型学习在《保护水资源》多媒体作品创作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设计型学习是根据学习目标制订的基于项目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经验、学习内容和自身的学习情况自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修改,是自下而上迭代循环的逆向学习。

(一)教学准备

第1步: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特征,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内容如下:“能根据表达、交流或创造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多媒体编辑或集成工具完成多媒体作品,实现表达意图,并能够对创作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3]选用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第五章《多媒体信息集成》,由多媒体信息规划与组织、多媒体信息集成、多媒体报告三部分内容组成。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积极性较强,对新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中已经学过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能根据主题对作品设计进行恰当的需求分析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部分已经学习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特点和加工处理方法。《保护水资源》多媒体作品的创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发挥创造性的机会。依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特点,笔者确定的学习目标如下:通过欣赏《妞妞学数学》,体验信息规划和组织的作用和意义,能说出什么是信息冗余;通过分析案例,能说出多媒体作品的创设流程,学会多媒体作品信息规划;通过对《保护水资源》多媒体作品进行信息组织,学会如何设计多媒体作品的脚本;通过《保护水资源》的制作,学会多媒体信息集成工具的使用;通过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学会用多媒体作品表达思想;通过小组作品展示,学会阅读和鉴赏多媒体作品。第2步:创设情境设计型学习要求“教师需要提出挑战性的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回忆、利用已有知识,设计能反映主题、概念和标准的制品”[4]。依据要求,笔者创设的情境如下: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梦想之基。守护水安全,是每个人必须肩负的重大责任,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假如你是一个水资源保护者,你将如何让身边的人知道水资源的现状?如何保护水资源?这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多媒体作品《保护水资源》生动形象地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让身边的人都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第3步:明确任务要求(1)设计的多媒体作品应符合“保护水资源”主题,包含水资源内涵、水资源现状、水污染的种类、用水行为、如何保护水资源的建议等,应选取其中至少三部分内容。(2)作品应融入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素材使用合理。(3)选用Flash、PowerPoint、Dreamweaver、Authorware其中一个作为多媒体集成工具。(4)作品应布局合理,有清晰、准确的链接。(5)界面风格与主题相符,色彩搭配合理,页面表现力强,有一定的创造性。第4步:制订评分标准设计型学习要求要有明确标准,这样学习者才能对原有设计和标准进行对比、评估,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和对学习目标的达成进行检验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途径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在设计型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结果显示,83%的学生都能认真完成具体任务,对小组作品的完成有一定的帮助;12%的学生只是完成自己的任务,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5%的学生参与度比较低,资料查找质量较差,不参与小组活动,对多媒体作品的完成没有帮助。教学结束后,12个小组均完成作品,但是作品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发现分数之间有一些差距,优秀的小组有2个,良好的小组有4个,中等及较差的小组有6个。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多媒体作品的信息规划、多媒体信息集成,但是因为学生在多媒体信息组织方面缺乏经验,设计的脚本五花八门,直接影响了多媒体作品的效果。学生没有理解信息冗余,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冗余。通过和部分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多媒体作品的创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体验,能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和新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一个多媒体作品,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三、总结与思考

通过设计型学习的教学研究实践,可以将偏重软件操作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转变成一个由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不断设计、不断修改完善的创新过程。它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应用“逆向思维”教学过程模型实施教学时,可根据具体课堂需要增加、改动或删除某些环节。要想利用好“设计型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我们首先要理解其内涵,牢记“逆向思维”并能够灵活运用,多实践、多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对其加以应用。

作者:雷晓艳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佑镁,李璐.设计型学习——一种正在兴起的学习范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12-16.

[2]庄科君,贺宝勋.设计型学习:高校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04):110-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

[4]曹东云,谢利民.一种设计型学习的教学设计框架——基于美国高中“可持续发展”的课例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2):56-60.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文章从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组员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以任务推动学习;健全评价制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的运用,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展现学生的个性。

一、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明确组员任务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应使小组的人数适当,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不能过多或者过少,否则就会影响小组合作效率。其次,需要注意优势互补。小组可由学生自己组建,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不同的个性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此便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为组间竞争做好铺垫。最后,需要注意小组成员应当是动态的。可以对组间的角色进行转换,也可以按照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便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改变学生在小组中的地位,为每一位小组成员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印象较为深刻的地方表达出来,通过组内交流来完善自己的观点,还可产生新的想法。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就会更加周全,无论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组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任务。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教师应给予这些学生表现的机会,请这些同学发言,经过多次锻炼,这些学生就会越来越勇敢。此外,还有一些学生爱表现,只顾自己表达想法,不理会别人的意见。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可引导这些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倾听别人的意见,明白相互交流才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赞扬别人,只要组员有进步,就应当给予表扬。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表扬,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鼓励,如此便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明确学习目标,以任务推动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一般是以操作实践为主,在教学中,多数教师都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但在课堂上若只实施任务驱动法,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些操作任务,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五分钟就能完成,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才能够完成。而有的教师较为看重结果,往往会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任务时,应当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此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想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还需要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任务需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如在学习“存储容量”时,教师只为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学生可能一时间无法理解。因为存储容量单位较为抽象,学生无法快速理解。此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查看文件大小或者磁盘容量大小,使学生对容量单位产生较为明确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当考虑到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由浅入深进行教学。对新知识点或者是难度较大的知识,教师就需要先进行示范,再讲解相关概念,同时还需要尽量详细地讲解操作步骤,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健全评价制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只有建立健全评价制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评价阶段,教师需要注意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感体验,如此才能够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过程性评价非常关键,对学生的局部操作过程进行及时肯定,才能有效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位图与矢量图的区别,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打开swf与jpg格式的图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种图像的优点与缺点,进行组间竞争,看看哪一组学生总结得最全面。最后由教师来评价最优秀的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此便能够调动学生的合作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有效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合理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

作者:王晓瑜 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八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钟柏昌,李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的成功经验[J].信息技术教育,2007(09).

[2]刘佩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潘正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协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3(11).

[4]陈佳.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第三篇:网络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

在“三通两平台”工程的推动下,网络学习空间已悄然进入学校教育。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出发,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来改进现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提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线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创新策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空间;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把“三通两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因其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动态开放的学习平台、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而深受师生青睐。通过近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探索出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改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条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微课形式来创设情境。

1.嵌入式微课

嵌入式微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将教学内容中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理论知识制作成微课,通过嵌入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在选修教材3.2《网络通信原理》一课中,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教师可以运用嵌入式微课结合生活中网购商品的流程将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微课资源的引导下自主获取新知,真正理解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录制式微课

录制式微课是教师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编排,然后录制视频,再经过后期剪辑制作,添加动画、图片、注释等,最终形成微课。在录制式微课中,往往只能听到教师的讲解声音,而看不到教师的身影,这种“不出镜”的教学方式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教师把制作好的微课到网络学习空间,并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管理。学生只要进入网络环境便能登录自己的学习空间,浏览课堂学习目标、下载学习资源,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教学资源的获取不再受限于教师机统一发送,教学过程的掌控也不再局限于广播,学生拥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教学氛围和谐融洽。运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和时效性,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参与时间和体验机会。

二、在线交流,有效提高互动学习效率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种交往和互动,组织课堂讨论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主要采用口头讨论。从组织形式上看,通常分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集体大讨论等。其中,小组讨论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讨论形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参与讨论的质量受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座位形式、教师调控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课堂讨论内容不容易保存,生生互动讨论的参与面不够广泛,课堂讨论效果难以控制。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课堂讨论,能改进原有的组织形式,调动每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互动学习效率。

1.搭建有效载体,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教师在课前将精心设计的富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到网络学习空间,课堂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讨论,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点赞”“评论”“提问”等互动节点发表观点,实时查看他人观点,并且可以追加自己的看法,轻松开展互动学习。教师端实时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讨论质量,有效调控,提高互动学习效率。

2.提供必要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在结合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学习路径逐步深入探究以获取新知。必修教材5.3《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课中,教师通过文字、图像、微课等形式向学生推送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实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必要时也可以给予个别指导,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优化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太感兴趣,一些爱好信息技术的学生因为缺乏相应的学习资源而得不到更好的学习,个人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优化教学资源,开展个性化教学。

1.分析学情,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教师在开展单元教学设计之前,可以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学情。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前提下,依据教材和考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时也可以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例如,必修教材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和选修教材第四章《建立主题网站》都是关于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教师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颇感兴趣,于是对原本分设在两本教材中的章节进行整合,重新开展单元设计,并安排充足的课时,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网站制作流程,最终形成网站作品。实践之后发现,这样的调整和重组是符合学生的需求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效果较好。

2.紧跟发展,适时更新教学素材

目前教材中选用的教学素材和案例缺乏时代感和趣味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从生活中寻找案例和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近几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已陆续出现关于“物联网”“云计算”“二维码”等新知识的考题。这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并未提及,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积累信息技术知识。

3.开发资源,积极开展校本教学

有效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回归日常生活,在知识、技术与生活的融合中,增长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发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应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也可与中学生信息技术竞赛以及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践性。“3D仿真机器人”就是一门与全国中小学生计算机表演赛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搭建模拟机器人,再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完成指定的任务。该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搭建了更加系统、完善的学习平台,让一些感兴趣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更出色地参加比赛。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开展的“品鉴高校”“毅行远足”“印象乌镇”等系列主题活动,开设“数字化图像加工”和“微视频制作”等校本课程,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积累素材,并运用所学知识加工、表达信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无论是优化教学内容还是开发校本教学,都意味着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教师重新组织的教学内容、活动任务单、教学案例、校本学习资源等都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推送给学生,并加以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学习空间不仅能为师生提供一个高效、安全、个性化的资源空间,还能及时有效地开展教学互动与反馈。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单元设计”“新课学习”“教学课件”“实践素材”等不同栏目为学生及时推送和管理学习资源。学生实名登录网络学习空间,在线浏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下载学习资源,为开展自主互动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空间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卞朋海 单位:江苏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信息素养高级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1-130.

[2]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32-35.

[3]钟绍春.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与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11-16.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开放设计策略

摘要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入手,分析当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发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情感教学

现阶段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限制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增强,需要引起重视和妥善解决。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

1.1教学内容注重拓展和开放

与现代科技飞快的发展速度相比,信息技术教材的更新速度显然无法适应。这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选择教学内容。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往往会更注重延伸和拓展,通过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

1.2教学过程注重交流和互动

信息技术课程相比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互动,还包括学生与计算机间的“人机对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将教学内容转变为自己对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会根据操作内容即时响应和反馈,使学生每次有目的性的信息提交都能收到回报。

1.3教学方法注重互助和合作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程教师都会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这主要因为计算机操作具有很强的顺序性,学生通常需要通过互动和合作来熟悉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通过邻座间的讨论和互助,或通过网络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减少实际操作中的错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信息基础差异较大

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的程度各不相同,初中信息技术学习又不够系统,因此信息技术基础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通常可以触类旁通,很快就能掌握。而一些接触计算机机会较少,缺少系统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便显得很吃力。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进行教学,这些信息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有效掌握教学内容,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打击,影响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2.2难以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性格和价值观已经慢慢成型,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变得越来越大,兴趣取向也出现较大差异。但很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只是一味追赶教学进度,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如有些学生对电脑游戏设计感兴趣,有些学生更愿意学习办公软件的应用,有些学生则对PS技术情有独钟,教师如果只是单一讲解教材知识,无疑会让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不够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本就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任务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主线的一门课程。但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和课堂外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都不够,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这种灌输式教学手段早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进入角色,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也无法通过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教学建议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长此以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

3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3.1差异教学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信息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一些信息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稍作指导便能快速掌握教学内容。部分学生的信息基础较差,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需要多给他们时间进行练习和巩固,教师也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指导。但要注意的是,差异教学并不是将学生不平等看待,而是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和延伸新知识,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查漏补缺,增强整体学习效果。

3.2情境创设策略

每节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往往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尽量在课堂开始时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氛围中,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便是其中一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造出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使学生能够感觉身临其境,在课堂开始时便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所了解的社会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创设的情境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努力做到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图像处理”的相关章节时,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一些图像处理前和处理后的对比图像,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语言的引导,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活跃课堂气氛,顺利引入教学内容。

3.3情感教学策略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情感教学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感,让学生能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高中生而言,逆反和抵触心理较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师生间关系,既会影响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努力与学生成为朋友;并在课下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听取他们对自己教学方法的看法和意见。如一些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便利用网络和学生一起参与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竞赛,利用组队竞技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娱乐和学习。这样的情感教学很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会事半功倍。

3.4寓教于乐策略

对很多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涉及太多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是一门较为枯燥的课程,难以形成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努力做到寓教于乐,消除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抵触心理。为此,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避免过多的教学内容讲解,防止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还可以积极准备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如让学生进行打字速度比赛、组织学生参与编程设计大赛等,利用这些多彩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就感,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仅靠教师教学策略的开发设计仍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不断努力。因此,探索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相信在学生的积极努力下,配合教师科学合理的开放性教学策略,一定能够大大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马彩花 单位:乌海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韩月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2]王天国.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7).

[3]兰光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