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创新(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信息技术教学是新时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优化。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入手,探究学生主体论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策略,以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学生主体论 中小学信息技术 创新策略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加以融合,能够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和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全面提倡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今天,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的新变化及新标准,着力探究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实际应用技能的提高。
一、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及应用已成为衡量个人素质能力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僵化的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自主积极性被抑制,从而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程式化严重。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充分正视的现代教育环境下,应注重改变这种单一乏味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主体论,以此为指导,着重进行教学策略的丰富创新,达到提高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及创新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1]。
二、学生主体论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及设计
(一)紧密结合新课标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第二层次为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实施,第三层次为课程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其中,基本知识及技能,侧重38于提高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基本操作技能的运用;学习过程及方法,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其在信息处理及操作的过程中熟悉信息技术的独特思维特征,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其创造性和想象力;课程价值观及情感态度,注重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开发培养,使其深度领会信息技术的魅力及价值。
(二)充分正视并尊重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及认知规律
学生主体论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制定教学策略时,站在学生的认知视角,进行相应的教学程序及步骤的设定[2]。在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全面正视并尊重学生的认知及学习规律,侧重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培养其自主学习探究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在信息技术第一堂课教学策略中,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应侧重通过举例等形式将生活中的信息构成及传播形式导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调动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而针对中学阶段的学生,应在举例的基础上,结合其认知特点,引导其对信息技术的特征加以归纳,从而使其深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
(三)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时,一方面教师要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及内容加以明确,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实施该教学过程及内容所采取的课堂组织形式,力求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及媒体形式,创设真实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此外,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组织上,教师也应本着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倡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等多种学习形式,从而在视听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例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分组合作教学。首先教师对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考核,根据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A组、B组和C组,其中信息技术水平也由高到低分布,即A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较高,B组中等,C组较差。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A组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较快,这样就可以由A组的学生对B组的学生进行辅导,B组的学生对A组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对A组的学生进行辅导。通过这种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三组的学生均能够有效掌握课堂知识,并且A组学生和B组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思考会更加深入,C组的学生也能够获得切实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压力也会有所降低,最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就会提升。
三、学生主体论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效果。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上。首先,要将学生主体论融入教师的教学思想中,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以学生主体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摒除原有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提倡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作为开展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最后,要做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工作,通过适时开展教师培训、教师课程互评、教师操作技能比武等形式,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操作技能,从而为中小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奠定技术及人才保障。
(二)创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方法上,新课改要求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围绕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方式,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3]。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使用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侧重通过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元素,以图形、色彩、音乐、演示、实验等多种形式,突出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操作、任务布置及完成的过程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深化。例如,在PPT的制作及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然后通过演示自身制作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具体了解掌握PPT制作的过程及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设置教学任务,如结合教学视频,给出制作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制作、分组合作等渠道加以完成,在完成任务后,由学生上台演示其制作成果,从而达到教学———实践———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渠道
除了依靠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其教学策略以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还应注重拓展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演练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入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小组,教师做好引导,适时布置难度适宜的研究课题,以此提高其信息技术理论及实践技能。再比如,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定期开展网络设计大赛等,通过内容形式多样的设计大赛,带动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热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其信息技术实践能力。或者在学校网页上开辟一个专门的板块用于放置学生的优秀作品,将学生在日常作业中的优秀作品放在学校网站上,以此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以提升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现阶段实施开展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及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主体论前提下,做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及设计工作,并着重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渠道上加以创新丰富,以此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刘炳荣 单位:四川省汉源县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研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3):36-87.
[2]廖恒.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8):70-71.
[3]毛文波.刍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J].速读(上旬),2015,(09):128-129.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呼唤返璞归真,回归生活。以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侧重机械式上机技能操练,脱离生活进行教学,教学成效不高。因此,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理念,重新理清教学思路,让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回归生活 活力课堂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脱离生活谈教育只会让教学陷入困境,学生兴趣得不到激发,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为此,教师在实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回归生活,利用简单而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构建快乐而又充满活力的信息课堂。
一、生活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观察生活,诱发体验兴趣
信息技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应用范例。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以全面诱发学生的体验观察兴趣。观察、体验是简单的学习方式,也是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平常的观察和感知讨论所学习的信息内容,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智能楼道灯———红外线传感器》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智能楼道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校教职工楼房的楼道采用的就是智能楼道灯,因此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去观察和体验智能楼道灯,体验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初步感知所学习的内容。通过亲自体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体验结果,引出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知道红外线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它具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由此,学生开始展开热烈地讨论,课堂氛围越来越活跃。
2.生活内容,调动学习激情
信息技术回归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必然。无论社会变化发展再快,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时,都要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主,从而发散延伸出更多的学习内容。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使信息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增强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初识PowerPoint》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内容引出PowerPoint的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我型我秀”为主题,利用PPT引出独具个性的自我介绍。从简单的姓名、家乡、工作,再到个人爱好,再到取得的佳绩等,利用PPT辅助自我介绍,让学生眼前一亮。精美的PPT制作,生动的语言介绍,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学习激情不断高涨。紧接着,教师再利用语言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利用PPT来一次精彩的“我型我秀”?同学们都欢呼着,齐声回答“想”。于是,教师顺利切入PowerPoint的学习。
二、生活任务,构建有效课堂
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还必须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有效”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只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才会促进学生进步,也才会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任务作为引导,促进学生动手操作学习,从而构建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调整图形》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利用情景引出任务:老师制作的草原图形遭到“破坏”了,可把老师给急死了。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忙吗?快把图形按照要求“恢复”哦。
1.请修复草原图形中遭到破坏的地方。要求:运用翻转和旋转功能。
2.在操作中,你能找到多少种翻转?多少种旋转?请列举出来。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情景引出生活化的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操作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帮忙”教师的过程体验到学习的自信与趣味,同时主动探索信息技术学习的重难点,完成知识学习。
三、生活实践,引导快乐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以享受到快乐的学习气息,因而也更容易在实践中消化和吸收信息技术技术,并强化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快乐投入操作活动,快乐巩固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快乐操作,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到这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制作PPT的技巧,并学会编辑文字,插入图片,初步排版等。为了强化学生对PPT的制作技能,教师设计开放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完成。实践活动:请同学们自选主题,如母亲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圣诞节等,制作与主题紧密相关的PPT,比一比谁制作的最具创意,最美观。要求:第一张PPT凸显主题,其他PPT中呈现与主题相关的文字内容,并插入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学生需要对文字进行排版,如设置字体颜色、文字位置、大小等;学生还需要对插入的图片进行调整,如位置、大小等。由于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的特点,因而学生都非常喜欢,都能快乐地投入实践中完成活动任务,作品创意十足,风格各异。
四、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有其必然性。教师要从生活角度出发,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以简单的生活化教法,构建有效的信息课堂,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让信息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陆季亚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杨静.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3,(75).
[2]顾永如.让生活化教学走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认知学徒制应用
摘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用“认知学徒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专业理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营造有效教学环境;最后,教师还应该有效规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认知学徒制 小学 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认知学徒制”注重知识的推理方式,而不是注重知识本身。很多人对于认知学徒制的概念还不太熟悉。事实上,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知训练,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式,这就是认知学徒制的体现。通过将认知学徒制运用到小学信息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书本内容,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提不起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用“认知学徒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学习。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认知学徒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注重自身专业理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对其加以重视。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并不太高,有时候学校为了节省开支,会让语文教师或者思想品德教师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大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专业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主动运用认知学徒制,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4课“我的电脑窗口”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前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充分保证教学质量。因为这部分的内容和“电脑窗口”相关,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窗口”操作,并对“窗口”组成进行了解。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电脑操作。因为“认知学徒制”注重的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首先,教师应该双击电脑桌面上的“我的电脑”图标,电脑上就会出现一个矩形区域,教师就向学生解释这就是“窗口”。这时候,教师应该一边操作电脑一边讲解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加深关于所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印象,使得学生的信息基础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营造有效教学环境
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只顾着自己讲课,很少和学生就某个知识点展开互动和讨论,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偏低。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通过提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投入。比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9课“填充颜色”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填充颜色”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颜色填充”以及“放大镜”。教师应该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作答。教师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展开互动。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切入知识点,问学生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以及原因所在。然后让学生观察电脑中的两幅一样的图片,一幅图片有颜色,而另一幅却没有颜色。然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颜色填充”工具,补充那幅没有颜色的图片中的颜色。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效促进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三、有效规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局限于课本内容,而不进行必要的拓展,使得学生不能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规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并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于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比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0课“画矩形”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规划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按照难易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包括对“圆”和“矩形”等画图工具进行认识;而较难的教学内容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圆”和“矩形”等画图工具。通过这样的划分,教师在课堂上将会变得游刃有余,合理调控整节课堂的时间安排。所以由此看出,教师应该有效规划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并且教学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书本内容,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提不起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用“认知学徒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专业理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营造有效教学环境;最后,教师还应该有效规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瞿俊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小学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提升
一、关注“人机对话”,养成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主要是指与计算机进行对话交流,也就是常说的“人机对话”,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显著特点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到练习阶段,学生们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了。“老师,你来帮帮我”“老师,我这个怎么是这样的”“老师,这里有病毒,是确定还是取消”等,让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接不暇,忙得团团转,怎一个累字了得。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形成了思维定式,有问题就急得不得了,缺少观察思考,缺少试试看自己解决的信心。其背后是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特点的不了解,没有“人机对话”的学习意识所至,因此,教师要从初学信息技术开始,逐步渗透人机对话的思想,告诉学生,我们进行计算机操作,其实就是跟计算机打交道,与它对话交流,回答它的问题而已,以此消除学生操作计算机的神秘感甚至是恐惧感,告诉学生要耐心看清楚屏幕上的提示语,再根据提示做出相应的操作,我想通过这样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学生的信息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二、在做中学,加强体验性学习
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站在巨人的臂上,容易摔下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站得稳。知识也是一样,只有通过学习、自己实践得出来的结果,才能牢牢记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信息技术是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学生的探究方式往往具有典型的试错性,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操作电脑,去体验、去发现操作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主张,他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不能令人难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学生应该经由做事来学习,从做中学习,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树立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教学课堂上,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多创造机会给同学们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可能探索过程中会一次一次地出错,或是走一些歪路,但他们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得到的学习结果远比我们老师直接告诉他要有明显提高。
1.质疑体验,学会思考
在一些操作前,我不急于演示操作方法,留出一定时间,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先发问,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在学生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带着问号再次反思操作,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在教学用电脑画画,使用“画图”软件时,在使用“用颜色填充”这一工具时,许多学生都发现颜色都充满整个屏幕了,画的画都不见了。这时鼓励学生质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比较感悟出问题的症结,掌握了对“用颜色填充”这一工具的使用。
2.探究体验,感悟点滴
学生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重视做中学,玩中学,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教学WORD软件中《有趣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时,学生对填充颜色、拉伸、旋转、组合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只有在具体的摸索中才能感悟出其中的滋味,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操作要领,形成自己的操作能力。
3.合作体验,共同提高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的智慧在碰撞中会闪出许多新的火花,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共赢。如在进行《排版》教学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出一份“队报”。可以这样安排:①课前进行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主题;②每个组员收集资料;③组内合作,共同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④书写编写、美工、编辑等人员名单,一份集体创作的“队报”就诞生了。
4.交流反思是“做中学”的关键
个体的认识总是有限甚至是片面的,因此,在开展做中学、体验性学习时应重视“交流反思”这一环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相左的观念,学到新东西,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形成正确的认识。②分享学习成果。通过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三、任务驱动、作品展示,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由于带着一个明确的和规模适当的任务学习相关知识,可以做到“单刀直入”“急用先学”,便于突破某些线性展开的十分烦琐的教学材料的困扰,能较快地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四、总结
课堂教学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永恒话题。让我们把握好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让这四十分钟上得有活力,上得精彩,上得有更有价值,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乐园。
作者:刘建敏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动力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每课从电脑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例如,在学习wps文字之前,教师可以先想=向学生展示一副图文并茂的小报作品,画面生动、颜色鲜艳,当中综合包含了Wps文字的一些知识点和操作方法,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你们想不想做出和这一样美丽的小报?”学生自然是羡慕不已、急不可待。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这副小报需要哪些知识和操作方法?”让学生讨论出需要排版、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表格等时,教师趁势激励学生:你们再过一段时间也能做出这样漂亮的小报。于是学生在好奇心的趋势下,想方设法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自主看书、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这样既能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也使学生始终满怀信心、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实践性,保持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使学生始终爱上电脑课。
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三、讲解内容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上机实践、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因特网服务类型时,只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几个主要的服务类型,让学生在上网学习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其他服务类型及具体的应用。
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计算机只是一个应用工具,故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不能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例如,我在wps文字中的图文混排教学中,讲完后布置的作业是制作一张贺卡,要求学生在2节的上机时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一张送给亲人或朋友的贺卡。对学生制作的贺卡进行现场演示,这样既满足了课堂练习完成较好的学生的表现欲,同时又让其他同学知道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激励他们在练习阶段要好好努力。一旦发现独特的创新方法,我就积极加以表扬,并让他向全班同学演示和展示,从而激励他们形成一种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寻求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结果学生们把标题和问候用各色艺术字写上,把美丽的图片用文字环绕或衬在文字下方作为文档背景,最后整个文档还利用页面边框功能套上了彩色的艺术小边框。我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个性化的贺卡,并且很漂亮、很雅致。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五、充分展示,强化作品意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作者:胡云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