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作业设计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对巩固环节的功能分析
为了更好的对作业内容进行设计,这里需要着力分析巩固环节的功能,这也是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1.强化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功能。
“强化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属于传统功能,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所公认的。这一功能通过布置课堂和课后操作练习来实现。从作业的内容构成来看,则主要围绕着独立的知识板块来开展,如练习对word文档格式的调整。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首先需要巩固学生对独自知识板块的掌握情况,然后才能谈及对各知识板块进行逻辑连贯的应用。这里的功能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有所体现,如完成特定主题的图片编辑任务,并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
2.增强对课堂知识应用能力的功能。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落脚点应在于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这里就要与上文中的知识点强化有所区别了。知识点强化植根于独立的知识板块之中,这与教材体例相关联。而对于知识应用能力,则需要使学生建立起“独立知识点—独立知识点相互贯通—应用于生活经验之中”的能力结构。不难看出,这里的功能就高于知识点强化功能,且也是作业内容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更主要的是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3.建立对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功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而事后控制仍依赖于巩固环节的反馈信息。根据笔者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感知到,部分教师较为关注教学内容的展开,而对巩固环节的这项功能并不重视,因此在作业内容设计上就显得较为随意。实践表明,作业布置的随意性不仅因作业本身缺乏技术含量而使学生不感兴趣,也使得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进行教学调整。
二、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1.作业形式设计较为单调。
以PPT作图为例,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知识板块,该板块可以支撑起小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的素质拓展之需。但在作业形式设计上,许多教师仍习惯于设计“命题作图”的题目,尽管这有利于教师进行作业评价,但却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美感和自我审美情趣。因此,单调的作业形式在当前应得到关注,并集中力量给予问题解决。这里需要区分“命题作图”和“围绕着主题进行作图”之间的区分,后者所赋予的内涵一定是更加丰富的,并能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创造广阔的空间。
2.作业内容设计缺乏张力。
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应时刻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对小学生进行作业肩负的重要原则。但从现阶段的作业内容来看,许多都是对教师课堂操作演示的一种重复,其目的无非就是让学生形成规范操作的能力。笔者认为,这里需要突破上述主观意识,将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进行通盘考虑,再增强作业内容设计的张力,进而使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作业的同时又对其他文化课程进行了巩固。另外,让学生形成规范操作的能力本身是正确的,但在实现这一目标上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即我们更应通过学生的自我纠偏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
3.作业评价机制缺少活性。
现代教育理念十分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天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确认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再者我们也应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判断来评价他们的作业。如,在对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操作时,两名小学生可能用不同的路径来达到同样的结果,那么我们在确认个体习惯的同时,也应确认是正确的操作。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从操作结果上进行作业评价,并在正面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来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操作方式。
三、作业设计的合理化途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作业设计的合理化途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厘清课堂与课后巩固的功能边界。
课堂巩固因时间有限,且教师需要在课堂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精讲,因此需要重视作业内容设计的精要性。如,在对word文档编辑知识的巩固环节,课堂作业应着力于对常用的几项操作流程进行巩固。如调文档的间距,教师可以随意说出需要的间距数量,由学生立即操作并对操作进行讲解和总结。如笔者在PPT中写出这样几个条件:行距设置为1.25、字号设置为小四宋体。然后,当学生完成了一组练习后,便再对行距和字体设置新的条件,从而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对于课后巩固而言,因时间较为充裕,但在不增加他们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则可以布置文档输入的作业(可以和语文相关内容相联系)。这时就要求教师在这样几个方面下功夫:了解小学语文课文内容、选择相对独立的内容板块(如,唐诗)。
2.针对知识点拓宽作业的形式设计。
为了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并培养他们的自我探究能力,需要拓宽作业的布置形式。在课堂进行集中操作练习阶段,教师针对word文档编辑知识点可以只确定文档的编辑效果。而如何实现这一效果则由小学生自己来操作,其流程不必给予所谓的规范,而是完全由他们的编辑习惯来展开。如,把某首唐诗编辑到word文档中,其效果涉及到唐诗的字号、字体、间距,以及唐诗名称与内容之间在字号、字体的不同规定。但尽管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流程来完成最终的作业,但教师在课堂上应总结出哪种流程是最为合理的,这样就在比较中促使学生掌握规范操作流程。
3.围绕学生文化知识进行内容设计。
围绕学生文化知识进行作业内容设计,则是增强信息技术巩固环节“事半功倍”效果的具体体现。这里的内容设计不仅可以在word文档编辑中反映出来,也可以在PPT制图和网络技术应用中得以体现。以PPT制图知识板块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科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将其与现实环境相融合设计出制图作业。如,作业内容为“我们家乡的珍惜植物景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得相关图片资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对图片进行文字说明。当然,这个更适合于在课后来完成。为了激发学生完成这项作业的积极性和提升他们的专注度,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对每个PPT制图效果进行正面评价并给出建议。
4.建立赏识教育下的作业评价标准。
赏识教育的核心便是,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结果性评价,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一评价标准贯穿于课堂和课后巩固之中,同时也反映在了作业设计的理念之中。因此,这种评价实则没有精确的标准可言,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如,前面所提到的PPT制图作业,该项作业本身就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来创作的,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就可以从学生所展示图片的直观效果、景物观察角度、文字表达思路和文采等几个方面,综合做出定性评价。
四、案例
用A、B、C制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作业:A、B、C制评分标准,即当学生作业完成认真或作业完全正确时,就能得到A;当作业完成质量一般时,给予B;当作业不上交或是完成不认真时,则给予C。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若出现了一个C,则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扣除一个A;若得到B的个数累计到2个时,则可以增加一个A,同时消掉这2个B。
五、结语
本文通过主题讨论认为,巩固环节的作业设计应从:厘清课堂与课后巩固的功能边界、针对知识点拓宽作业的形式设计、围绕学生文化知识进行内容设计、建立赏识教育下的作业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作者:蔡晓程 单位:福建省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