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浅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合作学习方式的起源以及发展分析
合作学习的理念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到了70年代初期阶段,就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应用合作学习方法,能够使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得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现阶段,合作学习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中,是近年来教学改革中最成功且意义最为深远的内容,而我国真正开始应用合作学习方式是在90年代初期,小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就开始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以及分析,在多年的发展中,合作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具有一定的特点。斯莱文教授曾指出,合作学习就是借助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以及活动,并将小组的成绩作为基础,以此获得奖励以及课堂教学技术。在我国的合作学习中,将班级作为基础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小组成员间能够进行分工以及合作,团体合作的优势能够得到发挥,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在初中阶段,最为基础且重要的课程就是信息技术课程,在此阶段,学生能够学习到较为基础的信息知识,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也能够得到培养。但是,现阶段,在大多数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仅教授学生表面内容,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注重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对课程本身的重视程度不高。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一直都作为副科进行教学,在学校方面就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对此课程更无法重视起来,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信息技术教学的探讨以及研究较少。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优势分析
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操作技能得到较好培养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信息素养、社会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培养。应用合作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集体教学的师生单一交流模式,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合作学习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使小组成员间互助合作的精神得到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学生小组间的集体感以及竞争意识也得到一定培养。
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为:将学习任务的主题以及要求提出—划分合作小组—分小组进行讨论、做好任务分工—依据制定好的方案做好实施以及交流—组间进行讨论,并将完成的任务以及作品进行汇总—做好汇报工作—评价、总结。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好充分的了解,熟知学生的知识起点、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将学生按小组进行划分,每组6人,分为良、中、差几种类型,并做好搭配。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原理向学生讲述,而后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各个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如下:
(一)对教材进行有效分析,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项目进行选择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教学内容较为琐碎,难易程度不一,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还需要将任务型的学习目标建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主导,将教学的内容作为依据,布置好相关的任务,使学生都能够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会得到激发。比如,在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制作好的课件以及作品、特效向学生展示,从而使学生能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好奇心也会随之提升,在寻求问题答案时能够更有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同时增加,奠定了后续自主学习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有效利用学生的此种心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在问题的创设上需注意能够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在学习制作网页的课程中,就需要学生对网站的规划以及设计做好评价,在此课中,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制作网站的任务,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合作学习。
(二)将学生的特点作为依据,进行分组学习
在小组的划分中,应该注意成员的均质性,也就是说,需要考虑小组的平均能力以及水平。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组,就无法保证均质性,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并做好充分的评定,对分组做好计划。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应该考察好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图片处理能力以及综合信息水平,将网站建立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技能作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类,并在每一类学生中选出一人,组建成为一个小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错误的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座位的前后作为划分的依据,致使组与组之间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较大。教师需认识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一定就强,若想对小组进行合理的分配,还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知识以及学习能力。
(三)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以及反思
在合作学习进行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做好总结工作,将知识结构理清,并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方法对学生讲解。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能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整理好自己零碎的认知以及思路,使其更具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应用此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将知识的原理理清,学习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各个小组,也就是每个小组制定一份网站建设策划,小组成员可以对其自由讨论,并共同完成此项任务。在对各个小组的观察中发现,有的小组具有“领导者”,在知识的学习中较为主动,而个别小组在学习时也会为某个观点展开争论,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其争论的话题进行适当的引导,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好知识的总结以及反思工作。
(四)做好知识的巩固以及提升
当课程学习结束后,还需做好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层次性练习方法,从而全面提升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使其在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上都能够更加熟练。在总结以及梳理知识后,学生能够整体性的把握知识,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好练习,从而巩固以及提高自身知识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将课前创设情境中的问题,实施模范操作,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学生可以尝试去思考以及分析,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如此一来,就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运用能力,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五)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将问题解决
在知识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习方法以及途径向学生讲述。比如,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提纲、学案以及课件等。将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结构以及习惯作为基础,选择与自己实际相符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方法。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在解决时也能够得心应手。
(六)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在分析问题时能够更加积极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还需适当的启发学生,使其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细化,使其分解为各个小问题,而后逐一解决。在充分利用此方式进行学习后,就能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及方法有一定了解,并运用自如。
五、结语
近些年,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团队合作,竞争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而现阶段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就是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集体性特点,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模式,课堂教学结构也会更加丰富,借助对合作活动的组织以及开展,从而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使个人以及集体都能够得到协调发展。应用合作式学习模式,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调动,课堂效率也会得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合作精神也能够养成,在步入社会时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奠定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基础。
作者:郭莹 单位:厦门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探析
一、科学定位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任务,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相应的事项,在计算机上编辑文章和图画,做电子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建设与维护网站等。任务应该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操作性等特征。驱动强调的是学生在任务的引领和刺激下,通过同伴的协助,调动多种教学和学习资源,采用自主与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达到建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与提高应用能力的效果。任务必须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这样才能促进达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际效果。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信息技术不是单纯为学会理论而设置,应该在课堂中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小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教学难度要适当,避免过于简单或者过难,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尽快实现。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能力。
二、把握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一)提升教师的主导效果
任务驱动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认真对小学生学习辅导和协助,进行合理评价和激励。教师能够设置适合的学生活动,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提高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在合作互动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与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图画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操作方案,让小学生设计制作电子书信,将自己的心里话或者祝福语送给父母、同学、老师。教师可以启发小学生充分运用画图工具中的图形、文字、线条等功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人文主义情怀。
(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改变片面关注技能的方式,要让小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提高感悟力和应用能力。任务驱动法能够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有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调动小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觉运用教师教授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学会在各自情境中灵活迁移知识,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内容的建构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任务驱动法以具体明确的任务为教学主线,促进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信息技术活动。例如在制作电子演示稿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有关“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的任务,学生在搜集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电子演示稿制作知识和技术,同时增加对于自己所在城镇的了解,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关于家乡的信息、照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整理的资料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电子演示稿。开放性的课堂内容,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个性化教学,积极、向上、健康、人文的教学主题,能使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三、控制任务驱动法在课堂中的的各个环节
(一)营造情境,布置任务
首先教师要布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推动学生对教材展开学习,任务设置必须合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板块,将知识蕴含在趣味性探究任务中,让小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课堂生成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营造,抓住小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从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或者现象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认知方向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内在驱动力。例如,闽教版六年级《中山休闲两日游》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同学们共同游览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故乡。教师引导小学生将教学主题分为小任务:首先,明确旅游的路线、中山市风俗习惯、重要景点。了解完成任务的途径,如上网搜集资料、运用电子演示稿制作幻灯片等。学习会为完成旅游任务而产生对信息技术操作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在新旧认知冲突中产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设立方案,确定任务
小学生要在特定情境下,利用适合的工具和手段,合理整合教学和学习资源,制定出完成任务的可行性方案,使任务更加细化和深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方法和上网查找地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站和资料寻找中山旅游相关信息。方案制定和完成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主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探究、合作,完成任务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缺乏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正确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促进任务得到更好的完成。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自我展现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钻研信息技术和布置任务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在互动与讨论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大约6-8人,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协作。教师全程指导,正确掌控任务执行的整体进度和方向,让学生充分探索和反思,在合作中相互提高与促进,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热爱,进行合理的思维训练,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体系。
(四)小组分析,评价任务
合作探究不能完全地放任给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点拨和评价,及时反馈小学生信息技术的研究状况,调动小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进一步完善自我和提升能力。学生完成幻灯片的教学任务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对同伴的点评和教师的总结进行反思和重构,逐步完善与更新现有的知识层次与思维方式,促进信息技术水平的飞跃。
四、总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储备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欠缺,但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好胜心较强,很容易出现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当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有的学生会存在侥幸心理,降低参与度。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还要提高监督意识,对学生参与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作者:姚作城 单位:宁德市蕉城区霍童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三原则探析
1.趣中学,基于小学生认知特点
小学生对本学科的第一追求肯定是“趣”,而小学生对本课程热爱的基础也是“趣”,因此让学生在趣中学,是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作出判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于兴趣的重视不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不能出现课堂热闹却学无所获的情形。因此,真正的趣中学,一定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在兴奋中学习。比如,在“进入‘我的空间’”“充实”“应用”“管理”(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6、7、8、9课)的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对于“空间”的概念并不陌生,四年级的学生很多都有自己的QQ,而该聊天软件就是有空间功能的,因此学生对于在空间中发表日志是不太陌生的。所以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刚开始进入“我的空间”时会感觉有兴趣,这个兴趣是基于直觉的兴趣,也容易变成肤浅的兴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生成深层次的兴趣,于是引导学生去思考:空间的功能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空间内容更丰富?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空间更能吸引别人?对于部分学生,还需要引导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网”的空间使用中,你感觉到与QQ空间有什么不同?随着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维会集中到空间及其内容的组合上来,学生不再将兴趣放在空间这一概念与进入空间这种简单的操作上,而是考虑怎样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才能让自己的空间更“酷”(一般是男孩的形容词)或更“漂亮”(一般是女孩的形容词)。
2.做中学,基于科学教学的理念
做中学是自然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思想,笔者发现其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小学生就是小学生,有时讲太多的原理是没有用的。譬如,上面所提到的Word文档中文字的输入与排版,你讲再多的设置或者行距、段距、首行缩进等,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之极的内容,他们不可能有兴趣,更加不可能按照教师预设的步骤去一步步地完成。因此,此时最好的手段除了上面所说的激发兴趣之外,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毕竟,小学生擅长的就是模仿!以文字的输入与排版教学为例,在学生知晓了简单的操作之后。笔者开始培养学生完成两段以上的文字地输入与排入,以及插入图片(后面所用到的学生照片由学生提前准备)等。当然,第一步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先让学生结合语文学科的学习(也算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一种思想吧),挑选出自己最满意并且感觉最“炫”的自我介绍出来,然后用拼音进入输入(只要求学生输入两段或三段)。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对于内容的选择必须十分重视趣味性,否则对于这么一大段文字且拼音输入法不十分熟练的学生而言,会感觉枯燥的。但有了兴趣基础,又是对自己的介绍,学生的心理不同了,学习结果也就不同了。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于是,他们努力去排版,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努力将自己的照片插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当他们遇到困难,如行距太小,或者图片的版式等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他们会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样的动力作用下,本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说明在做中学的思路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来说是非常适用的。
3.用中学,基于学以致用原则
学以致用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思想,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学到了什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用中学,都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用”,主要应当体现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上,通过用的过程,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对应用技术达到熟练的层次。事实上,教师们也知道,自己当初对很多软件的使用也是在摸索中形成认识的。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常常组织“比赛”,这是小学教学中屡试不爽的法宝,小孩子天生就具有比的心理,通过文字输入速度大赛、名片制作大赛、日课表制作大赛、PowerPoint幻灯片(动画)大赛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地进行运用,这种综合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实践表明,这是小学信息技术由零散走向综合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4.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上述三点原则,让学生的兴趣从肤浅走向深刻,可以促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
作者:章宏如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错例分析和有效对策
1.错例分析
1.1错例1
插入图片的问题四年级操作题目:在D盘“IT风云人物”文件夹,找到并打开“IT风云人物.doc”,在合适的位置插入两张图片,分别是“乔布斯.jpg”和“比尔盖茨.jpg”图片。学生操作步骤:①双击计算机,找到D盘,找到“IT风云人物”文件夹。②找到“IT风云人物.doc”,双击打开。③在第一自然段文字处单击鼠标左键。④单击“Office按钮”—“打开”命令,打开计算机D盘,找到“IT风云人物”文件夹。⑤学生找不到图片,举手求助教师。错例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文件类型的知识掌握不够。学生不知道.doc是Word文档格式,不知道.jpg是图片格式。学生不知道用“插入”命令来插入图片,错误地使用文件“打开”命令,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原理性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据笔者观察,教学中教师常常简化了打开文件的步骤,如忽视了Word中“打开”命令打开Word文档一般步骤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打开任何文件都是双击,忽略了其他的方法。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学生不知道不同类型的文件需要不同程序来打开,遇到任何文件都是双击打开。
1.2错例2
复制、粘贴的问题三年级操作题目:打开画图软件,画一片绿色的草地,画一朵美丽的花,为花涂上喜欢的颜色。把这朵花当作“种子”,变出很多花,铺满草地。学生操作步骤:①点击“开始”菜单,找到“所有程序”—“附件”—“画图”,单击打开“画图”软件。②用“椭圆”工具画花心,用“曲线”工具画花瓣。③用“颜色填充”工具为花朵涂上喜欢的颜色。④点击“选择”工具,选定花。⑤单击“复制”工具。⑥再次单击“复制”工具……⑦学生复制不出图片,举手求助教师。错例分析:在操作中,学生忘记了复制、粘贴的整个操作步骤。数据存入剪贴板,再从剪贴板复制出来的过程是隐形的,学生不理解“复制”命令是把图片复制到了剪贴板,“粘贴”命令才是把图片从剪贴板印出来。这是由于在教授复制、粘贴命令时,教师没有深入地讲解相关的原理知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操作。
1.3错例3
同名保存的问题三年级操作题目:打开上一节课自己画的“我们的教学楼.bmp”,用“颜色填充”工具给图画填上颜色,修改后再次保存。学生操作步骤:①点击“开始”菜单,找到“所有程序”—“附件”—“画图”,单击打开“画图”软件。②点击“打开”命令。③找到D盘下“301”文件夹,打开“我们的教学楼.bmp”。④给图画填上自己喜欢的颜色。⑤单击“文件”—“保存”命令。⑥再次单击“保存”命令……⑦学生不解,举手问教师:“为什么没保存进去?”错例分析: “相信直观”是这个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生点击“保存”命令, Windows没有出现任何提示,没有观察到保存的结果就错误地认为修改没有保存进去。小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原理,而教师又没有很好地解释“保存”命令的基本原理,产生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2.有效对策
以上错例在课堂练习中常常可以看到,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因而,教师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要引起足够重视,并找到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突破这个难点。
2.1运用两个手段,突破形象思维的障碍
“相信直观”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在解决问题时要求他们达到的抽象概括水平超出了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思维自然就中断了。因而,教师应把计算机的原理性知识当作常识来教,变抽象为形象,克服机械式记忆方式,把它渗透到学生的头脑,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将这些常识应用到生活中。
(1)形象物件比喻法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学生“这是文本类型,那是图片类型”。学生常常理解不了不同的文件后缀名与文件体内容不同之间的本质联系,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物件比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并理解原理性概念。例如,在教授“文件类型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在不同瓶子里装上不同的液体,装水的瓶子、装油的瓶子、装有毒物质的瓶子。接着,用不同的标签贴在瓶子上,并告诉学生要认真地看标签来区分不同的液体,找到并打开有毒物质的瓶子。当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可引入文件类型的概念,使学生明白打开文件就像打开瓶子一样要根据文件的后缀名称,使用不同的方法打开,从而使学生了解到不是所有文件都用双击打开,不同的文件类型需要不同的软件和方法来打开。
(2)具体事件比喻法
很多时候计算机运行状态是不可视的,小学生要理解其中的原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而,教师可以积极运用事件比喻法来进行教学。与物件比喻法相比,事件比喻法是动态的,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较复杂的原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复制操作的原理”时,教师可以播放相机拍照的基本原理视频,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剪贴板比喻成胶片照相机中的“底片”,复制操作是把“资料”印到“底片”上,只要不损毁底片,内容就保存在了底片上,粘贴操作是把底片上的内容印到相纸上。理解了剪贴板在复制、粘贴操作中的原理,学生学习复制、粘贴命令就非常容易了。
2.2构建三种模式,突破以教为主的束缚
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原理性知识的教学,要关注其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与应用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教师还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交流、反思,获得知识,从而真正地发展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
(1)体验性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起点
学生的体验不同,思维的深度就不同,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同。很多人都开过车,同时也坐过别人的车。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车的人经历一次旅途以后,第二次就比较熟悉路况,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而乘车的人则要经过很多次以后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操作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复杂的知识点,并不仅是我们看到“选择—复制—粘贴”三步简单操作步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做司机而不是做乘客,强化学生的体验,锻炼学生的思维。
(2)验证性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节点
验证性操作是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进行阶段性验证,比较操作结果是否与命令定义相一致。不同于许憬老师在《基于高阶思维的信息技术学习》提出的验证性实践,表面上它注重的是验证的结果,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操作过程和原理。计算机运行的过程常常是隐蔽的,学生无法体验内部运行的过程。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操作原理,阶段验证性操作是比较可行的。例如,在讲授“保存命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操作,然后检验是否成功保存;对于没有成功保存的学生,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最终,学生在成功保存后会很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理解更透彻,记忆效果更佳,记忆时间也更长。
(3)实验性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支点
实验性操作是以类似科学实验方法,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由教师布置信息技术研究任务,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观察实验、讨论研究等实践活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发现信息技术规律、得出结论,然后主动向大家汇报成果。“保存”和“另存为”是小学信息技术中一组常见的知识,但是很多教材中都是分散安排的,导致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大,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中用实验性操作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将学生分组,小组内进行操作、讨论、研究。最后,以最快速度掌握知识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讲解“保存”和“另存为”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中掌握知识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两种手段和三个模式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原理性知识的难题,摆脱了单纯技能训练的藩篱,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转识成智。
作者:吴红良 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