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猫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编程猫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编程猫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热潮的不断高涨,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也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动手操作的同时体验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编程猫软件作为儿童编程课程和图形化平台,它不同于复杂的计算机语言,而是将编程语言简化成图像化模块,使得编程过程如搭积木一样简单直观。本文主要分析编程猫软件的特点,并对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进行重点阐述和剖析。

【关键词】编程猫软件;信息技术

一、编程猫软件介绍

编程猫是由中国深圳点猫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系列儿童编程课程和图形化平台。不同于复杂的计算机语言,编程猫将编程语言简化成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直观,同时紧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编程猫将增强现实技术与少儿趣味编程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再现了一个趣味盎然的虚拟世界———源码世界。

二、编程猫软件特点

1.简单易学

进入编程猫的官网,整体界面设计是适合于低学段学生心理的卡通风格。编程猫作为适用于6-16岁的图形化编程工具,让学生开发程序就像搭积木一样直观简单。学生在编程时不存在英文门槛,所以学生不会出现看不懂页面语言的情况。

2.指令丰富

编程猫软件指令丰富,十一大指令通过图形化编程蕴含着编程的原理和理念,如:事件、控制、动作、外观、声音、画笔、侦测、运算等。学生只需要通过形象化积木块的拼接和一些程序设计知识就可以实现想要的编程效果。

3.内容多样

编程猫软件素材十分丰富,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素材商城,其中包含角色、道具、图标、特效、生活场景、游戏场景、音乐、特效等不同种类的素材。学生利用这些素材在编程猫平台上通过图形化的编程形式制作丰富多样的交互性作品。

4.共享创作

编程猫使用者拥有自己的社区,在上面分享编程作品并交流创作心得。学生在创作后,可以直接到编程猫平台共享给其他人,并且在后期学生仍然可以对已经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再创作。

三、编程猫软件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教学实践

1.案例激趣导入

课前先通过播放编程猫案例视频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然后由教师对编程猫软件背景做简要介绍。

2.演示制作步骤

打开课前播放的编程猫案例的程序脚本,初次给学生直观演示编程猫的“积木式”编程过程,这样使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后面的挑战任务。

3.布置初级任务

学生在对编程猫软件的操作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能够独立创建角色和设计角色并在程序运行和调试脚本从而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初级挑战任务。

4.小组合作

初级挑战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教师会提出高难度的高级挑战任务,让学生组队探讨完成任务,最终每组提交一份编程猫作品。

5.展播作品

对于学生提交上来的优秀作品进行班级展播,包括初级挑战任务和高级挑战任务,供学生之间学习交流。

四、编程猫软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编程猫软件将编程语言简化包装成小学生易于理解的图像化编程模块,这种编程模式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创作兴趣,思维实现了从形象到抽象的有效过渡,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将编程猫软件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只是利用该平台向学生做简单的任务介绍并分配各层级任务。然后学生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脚本设计,在素材商城里创建角色并设计角色,最终运行并反复调试脚本。由于学生一直处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之后,独自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步提升。

3.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根据老师的任务要求以及自己的创作灵感,学生们利用编程猫平台里多样化的角色、造型、指令、音视频素材等创作出原创作品,从而在创作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和较强的成就感。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增强。

4.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依据任务发现问题,并利用图形化编程模块来实现算法,最终得到满意的功能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自然地融入到教师所设计的挑战任务里面,学生在完成教师任务的过程里极大地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

五、结语

从1.0时代的命令行编程,2.0时代的图形化编程到如今3.0时代的游戏化编程,编程猫软件从竞争的洪流中脱颖而出,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编程,在轻松的学习氛围里学习不但使学生收获成就感也点燃了学生浓浓的创作热情。编程猫软件的成功实践让信息技术课堂再次绽放魅力,再次凝聚学生的心。

参考文献:

[1]操秀英.编程猫:培养未来创作者[N].科技日报,2017-12-12(006).

作者:林芳竹 单位: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