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提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按照当前教育机构要求的教学目的来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有效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科目,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动手动脑,同时可以在实践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夯实了学生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帮助学生即使遇到各种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本文在研究时,主要对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有效性作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有效性教学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清,缺乏实际操作,且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较低,越来越多的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将教师所传授的方法机械式操作,不能将信息技术和实际应用结合一块,所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水平一般的情况出现。根据这一点,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提高创新思维,有效的将信息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一、在趣味化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要求小学教师在教信息技术时,应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爱玩电脑游戏的基础上,借助电脑游戏来讲解计算机相关性能以及操作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在计算机的初始系统中,一般都会携带部分容量较小的游戏,例如扫雷等,信息技术教师基于扫雷等游戏上,组织学生认识该款游戏,从而帮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在这种趣味化基础上,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知识的同时,有效将基础知识联结起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出兴趣能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应从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年龄大小为主,之后相应的通过新鲜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化解严肃的教学课堂,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此外,在趣味化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无形中便能学习到更多的电脑技术。
二、在小组合作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许多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自身自控能力有限,经常会因为外部因素干扰而导致学习主动性降低的情况出现。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学生不同观点、意见等之间的碰撞,产生相互刺激,达到彼此激励的效果,同时达到彼此促进,互相进步的作用。以小组的方式来看,这种样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了学生身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民主性,这种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旁观指导”的形式,能学生之间的观点获得了良好交流,同时也能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突显出了学生特有的个性。所以,当新课改通过之后,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需要提出的是,把握好小组模式的教学,防止形成背离教学目的情况出现。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老师在组织小组学习时,由于无法控制好课堂教学秩序,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无法按时进行;另外,有的老师在分组的过程中,因为不了解学生水平,随意分层,造成小组水平差距太过悬殊,仅有小组长一个人阐述自身的观点,而其他学生呆若木鸡,根本不知道什么回事儿;甚至有的同学自己玩自己的,并没有跟着课堂进度走。所以,当老师宣布讨论终止,以小组代表总结时,多数是由小组长进行汇报,而被教师抽到的个别学生,因为未真正参与讨论,并不知道怎么表述,所以谈到的观点逻辑错乱,条理不清。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和一些教师未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有效组建小组教学的目的有关,最终导致教学组织陷入了“为合作而合作”的误区,因此,无法实现最初预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违背了开展小组教学的初衷。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时,为了避免背道而驰的情况出现,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点是教师应把握好教学问题的精准性。对于部分极为简单的没有必要开展小组讨论问题,就无需设置小组合作模式学习;对于那些学生独自解决不了,且又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来解决,从而方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小组合作模式的教学。第二点是需教师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合理组织。详细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对小组内的各个学生实行任务分配,避免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教学任务而袖手旁观,进而让所有的学生有具有各自的任务,而充分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第三点是教师应培养各个小组成员的凝聚力。让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对小组存在一定的影响,从而能使小组成员更加用心听讲,有助于教师引导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加大新生问题的关注力度,达到知识得以循环渐进的效果
在教学大纲中,信息技术是课程教学目标中的一门学科,之所以被作为课程目标的主要原因是其能解决生活及学习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堂上,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和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在问题中解决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学生自主式学习,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方便学生掌握相关工具软件,这个时候,学生在乎的就不再是信息技术问题,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进入“旧问题——解决问题——新生问题”的良性求知欲中,学习不再只是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是挖掘更多的新问题,实现学生知识面扩展,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效果。在笔者任教生涯中,曾遇到过上述论及的问题,有的学生反应在电脑上下载的MP3歌曲难以找到。笔者在教学时,正好讲到《文件大管家》这一课,便将该问题放到教学任务中,再通过实际操作和讲解,解决了学生在计算机上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加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认同感。总的来说,小学教师在教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坚持课程创新改革,使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获得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韩秋明.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手段[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2):67.
[2]张瑞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引与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79-280.
作者:丁行军 单位:邹城市郭里镇王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