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3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呈现出了逐渐上涨的重要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学校传统管理和教育的主要模式与方法下,怎样引导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发展,就已经成了众多大学教育工作者们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因此,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热点与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全面分析,就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热点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可以通过相关手段或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体制、经济和观念的调整与变化,在人们内心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由于大学生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成熟,其所面临的观念冲突、情感困惑和就业压力就会给自身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果这些形成心理问题的因素,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解决,就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其未来的生活状态。因此,针对其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与健康教育展开分析,就具有着较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一)困扰型特点

按照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区分,其通常能够分成困扰型、障碍型与疾病型三个种类。其中,心理困扰型就是说那些因为何种因素所导致的短暂性焦虑或烦恼等消极情绪,还没有出现能够进行辨认的临床反应,可以利用自我调适的手段予以解决。而心理障碍型具有明显的非器质性,而且会出现一定的临床反应,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通常要借助于心理医生,在较为严重情况下可以利用药物来辅助治疗。心理疾病型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大脑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出现失调,相关的精神活动会发生障碍,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就需要精神科专业医生来对其进行诊治,而且在诊治过程中会利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把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治疗。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心理问题一般都更加偏向于心理困扰,但也存在少部分的心理障碍学生,只有很少的学生们会出现心理疾病。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角度来看,困扰型是其较为主要的本质属性,也是较为正常的心理反映之一。

(二)自我适应性特点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拥有的心理困扰都能够利用自我调试来予以解决。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心理困扰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很多大学生拥有的心里困扰都能够利用自身学习、控制、调节、适应等手段来进行解决和处理,不用利用心理干扰等相关处理措施或者手段。只有小部分大学生因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而出现了心理障碍,其中还有更少的大学生会由心理障碍而造成心理疾病的出现。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自我适应性是最为基础的特点。心里困扰就是大学生在学习、成长和发展中一定会出现的问题,而随着现代大学生自身意识和关键的完善与成熟,其所拥有的适应性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累积性特点

大学生心理问题还存在累积性特点。当大学生心理困扰在出现、发展与解决的重要过程中,通常都是旧的困扰还没有获得妥善解决,就出现了新的困扰问题,这样新旧困扰就会进行累积。我们从累计性在具体的表现上来看,就是大学生们自身所拥有的心理困扰并不全部来自于大学阶段。很多都是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出现并积累了下来,其只是在大学时代才明显体现出来。比如,很多家庭对于大学生们的过分保护,就造成起在进入到大学生活以后自理能力较差,而且没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社会的适应水平更是较低,这都在大学生开展学习和生活中获得了体现。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全部来自于大学时期,其更多是累积的心理困扰,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扰问题与其它年级相比较更加明显。

(四)阶段性特点

大学生心理问题还由于不同的成长时期,就呈现出了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当学生进入到大学校园以后,自身的心理发展都会从不适应慢慢转变成适应,随着大学生们自身的成长,其心理困扰就会慢慢减少,这时影响心理困扰的因素就会明显变化,而有部分心理困扰会得到有效解决,有些则会日益严重。通过相关调查研究现实,在大学生当中,大一、大二学生形成心理困扰的主要因素,更加偏向于学习和人际交往。而大三、大四学生形成心理困扰的主要因素,更加偏向于就业与人际交往。

二、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准确分类

现阶段,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种问题通常显现在评价失真和概念混淆两个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来讲,因为概念在主要的界定环节不够严谨和清洗,这就导致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要对大学生们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进行正确评价,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较高效率的重要基础。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与教育,来增加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让其逐渐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在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与疾病类型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心理咨询与自我进行调适予以解决,必要时还可以利用心理治疗方式。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重视自我调适

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解决心理困扰的有效方式就是利用自我调适。很多心理困扰都能够利用这种方式,只要让大学生们自身学会了自我调适这种手段,就能有效克服和解决心理困扰,降低自身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基于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就应该重视自我调适的引导与帮助之上,让学生们都能够学会自我认知、调适、发展与完善。创建科学认知就是帮助大学生们解决心理困扰的有力措施,在大学阶段学生们自身的心理已经逐渐成熟,拥有了较为明确的自我意识,但是其意识还没有得到认定,在观察问题时通常较为片面,对别人给予自身的评价比较敏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们对自身开展客观评价,并能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三)分段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具备的阶段性特点,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我们就可以具有针对性的分段进行。首先,很多学生在刚刚步入到大学校园以后,就是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和学习动力等,我们在解决这种问题时就应该让大学生们慢慢对新生活进行适应,逐渐融入到大学所拥有的学习环境当中,加强其具备的自我意识与独立能力。其次,开展关于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其能够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能力,能够有效处理恋爱、同学、师生等之间的关系。最后,就是开展针对就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到目前的就业形势与趋势,明确自身所拥有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把自身定位从学校人群转变成社会人群。

三、结束语

大学作为人这一生中较为关键的转折阶段,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生理、心理等所在的环境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若是大学生们针对这些变化的环境不能良好适应,其就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甚至疾病。因此,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构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体系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106-108.

[2]钱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57-157.

[3]李逸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及措施[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2003,19(3):107-109.

作者:张娜艳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的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缓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发现问题后才去解决问题的弊端,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没有致力于从根本上塑造大学生美好的品格,不能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积极心理学克服了旧有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是当今心理教育研究的主流,它正在同社会文化相融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了心理学在教育过程中固有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大学生心理学教育研究为切入点,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并就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积极心理学;对策

大学生处于学校和社会交接的边缘,在现实生活中,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现状,使得他们面临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各种问题把大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就显得尤其迫切,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在不同条件下的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使他们充满自信的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它是目前心理学研究最前沿的阵地,由于它相对传统心理学有着重大的突破,所以心理学研究界对它的研究和探讨也越来越深入.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面对挫折保持乐观心态,深层次的解读了人类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并赋予人们健康幸福的生活心态.

1.1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思潮开始于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研究界,最初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当时主要是为了对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做出研究.积极心理学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新时代,它大大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品质与美德的关注,主动地剖析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探究性的心理行为来展示人类自身的价值.积极心理学高度关注激励的重要重用,主张通过心理激励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不断向更高的人生目标发起冲刺.二战结束以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使得心理学研究一度陷入心理疾病矫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对人类积极心理现象和品质的研究比较缺乏.积极心理学破除了研究人类消极品质为主的弊端,它的提出把心理学带入了历史转折的时期,从此心理学研究的内容重点转向了如何把个人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使人们心情愉悦的走向幸福美称心如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各个领域的普通人为研究对象,所以积极心理学研究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对人类群体的影响也更加宽泛与深远,使得人性中积极的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良性动机驱使下不断发掘人类的潜能.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重视幸福安康、舒适满意、豁达希望等主观感受;其次,它关注对于个人成长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的心理特征,如关爱和包容、智慧与勇气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最后,在人类群体心理研究上,它主张发挥积极美好品质的作用,如文明与责任、自制与忍耐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

1.2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传统心理学主要注重于去感知和治疗心理缺陷,积极心理学则注重人类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并通过这些积极因素去消除心理缺陷,它采取的是积极鼓励的态度,并从这一角度发挥心理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达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有助于实现人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会面临向好的或者不好的趋势发展的可能,当你处于自卑的心理状态的时候,积极心理学可以通过鼓励让你树立乐观豁达的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而不是对人生采取自暴自弃的消极态度.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模式,对每个人的健康快乐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

1.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价值

大学生群体一般都处在青春期年龄段,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是最剧烈的,在各种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如果高校学习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将对大学生走向社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秉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个人品格,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从心理素质方面带动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发展,对今后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2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心理学重点在于解决心理疾病,主要通过心理咨询或被动的治疗消除各种出现的心理问题,认为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无需进行心理学指导和激励;积极心理学则提出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目前来看,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单一化

在我国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存在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看作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的认识误区,部分高校简单地将心理健康归于德育教育名下,把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交给思想政治与德育队伍来完成,甚至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结为思想认识问题.这种将心理健康内容单一化的张冠李戴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错误认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由于存在认识单一化的弊端,客观上造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力度不够,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等同甚至合并起来.

2.2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僵化

少数大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和矫正.学校在进行心理将康教育过程中,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构建所谓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这种旧有的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有所裨益的,但这只能解决部分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被忽视.这种模式虽然已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目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提供的心理服务内容和范围非常有限,效果并不明显.

2.3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简单化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目前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消极性较为明显.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加以治疗仍然是目前大学心理学实际应用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简单地将大学生分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和没有问题两大类,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应对措施通常是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在这种旧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心理问题被简单化了,对应的措施也就简单化了,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漠不关心乃至于对抗的态度.

2.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行政化

在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大学,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通过学生工作部门来实施,这种依靠行政机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科学人性化的开展.行政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存在形式主义和内容僵化的弊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起到了很大的消极负面影响.

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积极心理学鼓励人们营造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积极心理学理念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通过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出大学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出自己的心理潜能,从而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所以,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心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1基础理论的支持

首先,在确立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工作,既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性工作,更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其次,积极心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导向,这种导向是对传统心理学教育的矫正和提高,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大学生自身潜能并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在学生获得积极心理品质的前提下,营造出他们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积极心理学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上述内容是其理论基础和依据.

3.2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通过学科教学是积极心理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优秀的文化课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科教学中开设丰富多样的积极性理学课程,并把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是构建积极心理学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辅导,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课堂教育中去,通过学科教学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文化课程的正面指导作用.大学领导必须纠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职业专家来实施的错误观念,在文化课教学中设置专门的积极心理学教学课程,通过积极心理学因素去影响和改变枯燥的文化课学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力争做到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从本质上改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旧有模式.对大学生群体而言,也要通过努力学习积极性理学课程,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3.3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

塑造出大学生学生的优秀品格,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思想意识,是积极心理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必须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面对挫折应当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出自己美好的人生品格,这样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精英.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波动比较大的青春期,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尤其关键.而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作为高校工作者应该从实处入手,把塑造学生良好品格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根本目标.但是良好的个人品格是在平常学习生活中锻炼而来的,并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工作,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从而塑造学生更适应社会的独立性格.

3.4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积极心理学教育的有力支撑,大学积极心理教育离不开校方强有力的组织工作,积极心理学教育在目前的探索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设施,在对旧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的过程中,把积极心理学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最大程度的实现积极心理学教育对于大学身成长的影响,推动大学心理学教育从消极教育模式向积极教育模式的有效转变,我们只有在明确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内涵基础上,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构建全面高效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体系服务于大学心理学教育工作.

3.5拓展心理学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欲求,都存在有待发掘的积极心理潜能.所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去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工作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目前,高校除了通过心理学文化课程以及课外的心理辅导进行教学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分析每一个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个体有针对性的教育,把积极心理学教育办的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最大限度地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途径,把积极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3.6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样,良好的外部文化氛围对于积极性理学教育的实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今社会存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特点,大学生尤其需要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来保障其学习效果,因此构建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对积极心理学教育的有力支持.大学校园不仅要体现出干净、整洁的环境特点,更要营造出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建设出内外崭新和向上的面貌,让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在舒适的校园环境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能为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

4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由心理问题造成的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这就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仅依靠发现问题后再去解决问题来应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通过主动的心理健康工作充分挖掘出大学生自身的潜力,培养出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理品质,开拓出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以崭新的视角打开了大学心理学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崇的高校心理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果孝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0):106-107.

〔2〕赵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5):395-396.

〔3〕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29-132.

作者:张婷 单位:枣庄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究式学习应用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特点、课程目标、对象特点等具有很高的吻合度,因此很有必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当前将探究式学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中存在着轻视体验分享、缺乏创新、忽视教师引导等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视体验分享、加强创新、强化教师引导等策略。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消除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隐患,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促进大学生身心良好的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题中应有之意。在201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积极性”[1]。探究式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教学改革以来,虽然针对探究学习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是探究式学习实践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对于探究式学习方式在高等教育阶段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则不足,为此将探究式学习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式学习概念及其特点

(一)探究式学习概念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过程。具体来说,探究式学习是指在通过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不确定的。探究式学习解决的问题来源于现实与生活,由于现实与生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具有开放的特性,所以从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来源上说具有开放性。此外,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问题的选择、确定及解决方面都是开放的。选择什么样的具体问题作为探究对象,这从根本上说也是不确定的、是必须依据现实中的需要进行确定。

2.情景性

从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可以看出,探究式学习是建立在特定情景之上的教育。探究式学习必须从特定情景中着手,脱离特定情景的探究式学习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从探究式学习条件的准备,还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等一系列环节,都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这里探究式学习情景主要指人为的学习环境,从开始创设的情景到最后发现解决问题等环节都是人为的学习环境,探究式学习的整个进程离不开情景,为此可以说探究式学习具有情景性。

3.自主性

探究式学习者本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是探究式学习最为核心的因素。可以说没有学习者本人的自主性,是不可能完成探究式学习任务的。

4.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思想,而且更是一种学习实践。从名称来看,“探究”二字本来就带有实践特性,不论是思想认识方面的探究,还是现实活动方面进行的探究,离开了学习者的实践,探究式学习是不能够正常开展下去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

(一)探究式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学生能够自主解决一切心理健康问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实这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2]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一切教育都是为了从他教的“教”达到受教育者的“不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教学规律属性。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遵从教育教学规律,为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学生不再需要外界帮助,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自我教育的目的。探究式学习理论来源于当前最为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众所周知,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特征是认为知识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构建的,而不是依靠教师强行灌输给受教育者的,充分肯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地位,将学习者是否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作为衡量建构主义学习的根本标准。那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范式自然也就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自然就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所应用。

(二)探究式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改变了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解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大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助力大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心理健康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探究式学习活动能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特点是完全一致的,为此可以说探究式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的理性选择。

(三)探究式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

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特性。探究式学习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显然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学生最终完成探究任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针对现实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实际上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教育目标。

(四)探究式学习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均衡、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展现出复杂的心理状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从理想和现实中认识自己,追求自我的完善,从而实现自主和独立。探究式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就能够达到调动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目的,而且迎合了大学生在关键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了他们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

三、当前实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心理活动的参与性,轻视体验与分享

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团体心理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探究机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问答”形式的课堂互动方式。但是,大多心理课堂中组织的心理活动偏重于学生的参与性,而忽略了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和分享。很多课堂中学生更多的是流于分组讨论、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他们能够热烈地讨论,“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表现也热情活跃”[4],但是他们只是认为好玩,觉得这种上课方式很轻松,而且很多教师也将教学重点放在活动的组织安排上,认为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践行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而心理健康课程的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体验,注重通过对活动的参与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其他人共同探讨活动的意义,从而将参与和分享结合起来,这才是探究学习的目的所在。

(二)课程内容泛化,缺乏新意

真正的探究式学习是组织学生参与访谈和调研,让他们自主分析研究内容,所以心理健康课程探究内容不宜泛化,避免将探究学习变成形式化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度倾向经典内容的探究学习,陈旧的课程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忽视教师引导

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机会。很多时候,教师安排完课堂活动后,只参与最后的活动评价和总结。由于自主空间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5],有些学生在还没有掌握新课程意义时就进入自主学习,会产生相反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式学习,在活动中教师也应适时介入,调整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视教师在探究学习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取的。

四、探究式学习模式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策略

(一)重视心理活动的体验分享

针对当前大学生课堂心理活动中偏重于学生的参与,而忽视学生对活动的体验与分享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视心理活动的体验分享。在解决之前很有必要对于所采用的探究式学习目的、本质进行澄清,只有澄清这些,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才有助于课堂上对应用实践问题的解决。探究式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表面参与学习的情景,而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这不是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不重要,而是说参与学生人数的多少、学生参与的表面气氛如何,这些不是衡量探究式学习的根本标准,而学生是否能够自主通过探究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在澄清了探究式学习根本目的、本质之后,下面就来具体地论述重视心理活动的体验分享。首先,要认识到重视心理活动体验分享的重要性。之所以要重视心理活动体验分享,可以从两方面去考虑,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大学生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或者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教育目的是教学的纲领,“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6],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说亦是如此,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发展。而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对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有深刻把握,学生体验分享其实就是了解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方面来说必须重视心理活动的体验分享。其次,营造良好的心理活动体验分享的氛围,也就是创造心理活动体验分享的环境。在营造环境的过程中应该依据服务对象人的特点,也就是了解当时大学生情况然后再营造人为的心理活动体验分享的环境。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情况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活动体验分享氛围模式,一切还是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最后,提供分享心理体验的机会。这里主要是指时间安排上面、配套措施方面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体验分享的机会

(二)创新课程内容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课堂探究内容缺乏新意,具体表现为探究内容侧重经典泛化,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首先,应该明确课程内容服务的主体目标,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是为谁服务的。由于课程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为此应该从当前教育教学角度去阐述课程的主体目标。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为师生互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7]。其次,应该选择为课程内容服务主体,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为课程内容服务。当然这里选择的方式方法一定要在了解服务对象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服务对象个体的方式方法。最后,确定合适的课程内容。这里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该依据服务对象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这样才能够保证课程内容具有新意,有助于学生的接受。

(三)强化教师引导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式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当前探究式学习运用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处理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造成的。其实在教育教学关系中,教师与学生都相当重要,需要二者相互配合,将各自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处理好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忽视教师的引导,解决对策就是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这需要从思想认识和实践两方面来落实。在思想认识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也可以通过实践体悟两种方式来强化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践方面,无论是研究主题的选择、情景的设置,还是探究进程、结果反馈等都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强化教师对探究的引导,而不是对学习的决定,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教师引导的度,不能够过分弱化教师的作用,但是绝对性的强化教师作用也是不可取的。对这个度的把握也是必须通过实践进行的,通过实践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崔艳.团体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170-171.

[2]任苏民.“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7(03):24-29.

[3]赵敏.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6(03):88-90.

[4]吴敏,李明军,孙轲,李春云.大学生身体素质练习发展中的实验研究[J].思想战线,2011(S1):512-515.

[5]崔国强,韩锡斌,王淑艳.学生控制源倾向及其它个体差异对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4(08):55-61.

[6]刘米娜,杭春梅.肩负学术使命,传播体育价值,引领学术潮流———《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学术期刊引领力”论坛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7(03):1-20,26-39.

[7]崔苗苗.让课堂生命涌动———刍议精彩课堂打造与学生乐学模式建构[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184.

作者:都兴芳 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