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

[摘要]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证实,音乐教学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包括声乐、器乐、音乐艺术欣赏、音乐审美教育等活动。音乐课堂教育和各类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音乐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为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歌曲;学唱课欣赏

音乐课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指出了:音乐的教育要把审美作为核心,主要是对人的情感世界进行作用。对小学生实行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有效促进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更好地培养意志力、自信心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这一认识逐渐深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根据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结合音乐学科的心理学特征,将音乐教学建立在心理健康的科学基础之上,让学生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健康成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不仅要分析唱歌教学、欣赏教学、乐理知识、综合训练、多元文化这些课型,更需要将情感心境等不同感知融入到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唱歌教学中,进行心灵的洗礼

一首歌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一直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填鸭式”、“教唱式”等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最终导致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更谈不上教学目标三大维度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那么究竟如何打造情感课堂,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深入研究的方向。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一些改变,更多地去关注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采用律动的方式。律动是人类以身体的动作为介体的一种充满节奏韵律的动作,律动作为一种人类心理、生理特点的综合反映,从根本上说使听觉、运动觉参与其间的一种审美活动。通过律动来体验音乐情感,用身体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等作出即兴反映,锻炼人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最终使审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旋律比较欢快、柔美又略带伤感的歌曲。采取叙事性手法,记叙了乌鸦反哺的感人故事。本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懂得感恩母亲,回报母爱。但是歌曲学唱之后,情感的表达却有所欠缺,于是,我进行反思:该如何让学生敞开心扉,让感谢母爱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呢?好的素材能激起孩子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结合我国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网》对于我国亲子关系状况调研结果,我探索以《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增进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在歌曲导入环节让孩子们观看动画《小乌鸦爱妈妈》,用温和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了解歌曲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节奏渗透环节用故事引出小乌鸦、小鸟、小青蛙,以动物的叫声来模仿歌曲的节奏,避免枯燥单一的节奏训练;在歌曲教学环节用“lu”音轻声随琴哼唱旋律,引导学生用平稳的气息歌唱,渲染出歌曲“爱”的气氛;在能力提升环节以小组形式讨论分角色扮演小乌鸦、乌鸦妈妈、小花等来表现歌曲,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学会爱的表达;在情感抒发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说出想目前表达爱的方式,好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为自己的妈妈干家务、洗脚等等,这节课所有环节的设计给了学生创设情感的空间,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让过去只唱不感受,重技能轻情感的音乐课,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在这节课中,正是抓住学生纯洁质朴的爱,抓住了学生的动情之处,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演唱歌曲达到情感共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原来,在音乐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正是音乐课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的表现,是音乐课堂变的灵动美好的魅力所在。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丰富人生的历练

音乐欣赏教学能通过音乐特殊形式——歌曲、乐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茁壮成长的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健康的音乐能陶冶情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有助于身心发展。使人得到美的感受。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乐感,进一步诱发其对学习乐器、学习唱歌的兴趣。二是通过音乐欣赏,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到中外古今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从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断吸取养料,而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发展了智力、形象思维能力,也启迪演绎推理能力。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以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感和培养学生积极的音乐思维活动为主要目的,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像力、审美力。每周一次的名曲推荐课上,我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最近欣赏的乐曲,谈谈乐曲中描述的事件以及最感兴趣的内容片断。学生们各个兴趣高涨,跃跃欲试。有时多出来的时间,我会推荐名曲给学生,学生们总能沉浸在音符中,尽情地汲取乐曲给予的丰富养料。几年的实践证明,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感受古今中外优秀的乐曲作品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这一拓展欣赏课时,我以图片的形式介绍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同学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这类课充分借助名曲拓宽学生的听觉世界,让学生更广泛地从音乐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

三、在多元评价里,激发学习的欲望

传统的教学效益观是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必须转变这种效益观和评价方式,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给我们从事音乐教学的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所谓“多元评价”,就是要改变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地对学生学业水平状况进行评价,多以鼓励性的积极评价为主,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注重每一节课的评价方式,以点带面促进全学期的课程质量。注重学生平时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评价体系。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以及学习习惯分学段制定课程学习评价表,贯穿学生的学习当中,每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评价反馈。教师评语,从学生明显的长处或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或建议提出。学生心语反馈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收获或感悟、自己的困惑或困难、希望得到帮助和支持在评语的撰写过程中,主张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以正面评价学生的主要行为和进步作为评价的主体。首先,要肯定学生在本学期的主要行为表现。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体现综合性,突出重点;二是要体现激励性,就事论事。其次,要肯定学生在本学期的明显进步。教师要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及学生因这种努力而获得的点滴进步与成功,都予以特别的关注。在评语中也可以顺便提及对该生的希望即尊重、宽容、发现“闪光点”、表达出期待。如下面一则评语:活泼可爱的你在这一学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唱歌比以前大方自然、响亮了,上课也能大胆发言,愿意和别人交流,音乐学习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老师为你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更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音乐的美是思维丰富的源泉。”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溶物细无声。对中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寓教于乐,以乐促学,既能扩展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眼、耳、手、脑、脚并用的多项思维能力和综合活动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美的感知、享受和再创造能力,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最终达到人格素质的提高。在当代激烈的竞争中,人们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要有强健的身体,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范畴。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真正地实实在在地把中小学音乐教育办成是学生终身享用的“审美教育”。音乐具有德育的特性,好的音乐可以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思想境界,鼓舞他们向着美好的理想迈进。教育是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在评价中获得心理满足感,在舒缓的旋律中缓解身心疲劳,在音乐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感、道德观。我们有理由相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中,定能让学生在徜徉音乐海洋的同时享受到精神提升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陆明德.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5]薛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探讨[J].教师,2012(12):125-126.

[6]明月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4(03):125-126.

作者:张晓晨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