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留守儿童”是当代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则是当代高校学生工作当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校许多学生问题的发源点。本文旨在通过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进行梳理,再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历,初步探讨“留守儿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留守儿童;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背景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专职辅导员,在8年的辅导员工作生涯中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碰到状况频出,处理起来有难度的通常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则跟着父母其中一人或者亲戚朋友生活的学生,他们除了是大学生以外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而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并因此不能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血缘亲戚,甚至是父母的朋友生活在一起。究其产生的原因,则是源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迅猛推动下,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现状外出务工,而这些离家外出务工人员迫于生活,很多人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由他人照顾,这些孩子就是“留守儿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快速增长,至新世纪初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突出问题的群体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02年4月9日《光明日报》在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报道中指出;“据有关资料显示,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大约在400万人左右。按照保守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母亲一人抚养孩子的伪‘单亲家庭’、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孩子的伪‘孤儿’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2004年5月31日,我国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标志着“留守儿童”作为我国一种突出的社会问题,受到党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截止至2014年,我国有“留守儿童”约6102万,比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加约2.8倍,再对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已是全社会的问题。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集体服用农药自杀死亡的事件更是叩问笔者的心灵,笔者结合自身的专职辅导员工作经历想到,当“留守儿童”成长为大学生后,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如何针对这部分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名当代高校辅导员必须认真严肃思考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
“留守儿童”因其出生背景、特有的生活经历,在心理上、思想上与“非留守儿童”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其成长的核心特点是父母不再身边,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少数孩子由父母的其它血缘亲戚或者朋友抚养,极少数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更详细的我国“留守儿童”家庭结构见下表:从上表可看出,有超过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父母的陪伴,所以造成“留守儿童”各种心理和思想问题的关键在于父爱母爱的缺位,“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缺乏父母关爱,情感上的被忽视异常明显,隔代教育替代不了父母的爱,长期处于此种环境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大学生,必然会出现各种心理和思想问题。因笔者非心理学专业背景,在此引用房海鹏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同自己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一)与人相处的困扰,对待人际关系和周围事物敏感性强,喜欢新鲜事物
由于“留守儿童”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上缺乏正面的引导,加上隔代教育的弊端,使得他们在性格上大都沉默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沟通,语言表达也有所欠缺,容易对人、事产生误解,虽然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兴趣,但是较少能积极主动的去争取。
(二)不善于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尊心更容易受挫
“留守儿童”大学生因其几乎都为农民工子女,多数家庭经济情况不佳,又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小学和中学教育的功利化——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留守儿童”进入大学后,面对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差距,他们常常为自身感到沮丧,以致自尊心更容易受挫。
(三)易怒、易躁、易冲动
“留守儿童”大学生因其童年时期父母呵护角色的缺失,当自己情绪需要宣泄时,没有人教给他们合理的方法以及提供稳定的宣泄渠道,导致了他们情绪不稳定时不能及时的找到合适的方法排解舒缓,造成了易怒、易躁、易冲动的性格特点。
(四)情感生活的困扰,以自我为中心
“留守儿童”大学生其家庭体验与一般同龄人不同。他们对于家庭完整的幸福感体验较少,情感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因此一旦进入恋爱,会觉得犹如久旱逢甘露一般滋润。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分离焦虑严重,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强,对恋爱关系的正常起伏与波动十分在意,他们在面对恋爱关系中各种心理冲击时,会显得难以应对。
三、如何针对“留守儿童”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
“留守儿童”是当代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留守儿童”大学生更是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大学生在心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回顾自己8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在此提出以下几个方法,仅供讨论: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档案
根据刘丽,潘倩、王旗的研究,“留守儿童”大学生多发心理疾病的几率远远大于“非留守儿童”大学生,因此,在新生进校之初,就应当开展摸排工作,筛选出“留守儿童”大学生,为其单独建立心理档案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健康隐患,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
(二)用好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随时掌握“留守儿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当代高校辅导员要想做好学生工作,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用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笔者现在所带年级为例,全年级602人,12个班,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学生81人,专职辅导员2人。试想如果不用好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如何对600多学生进行管理,更别说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在这里特别要提出学生干部中的寝室长是辅导员的眼睛和耳朵,在寝室长的选择上一定要下足功夫,挑选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为人处事相对圆滑的同学担任,只有这样,寝室长才能给辅导员提供第一手的学生生活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树立“逆转困境”的典型开展励志教育
虽然“留守儿童”大学生在心理、思想上出问题的几率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大学生,但是也要看到,有少数的“留守儿童”大学生反而因困境激发出自己自立、自强、自尊、更能吃苦、更能奋斗的良好品质。辅导员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挖掘树立这种典型对象,通过精心的策划,用好典型对象开展励志教育,要避免说教试的教育方式,真正用心去感染“留守儿童”大学生。
(四)重视亲情补偿教育
辅导员必须深刻认识到造成“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和思想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爱”的缺失,因此在针对“留守儿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上一定要重视亲情补偿教育,即辅导员投入自身的情感对“留守儿童”大学生进行亲情关爱,让“留守儿童”大学生能够认可辅导员,将辅导员当成亲人朋友。
(五)积极的对“留守儿童”大学生争取经济上的帮助
“留守儿童”大学生因其几乎都为农民工子女,多数家庭经济情况不佳,作为辅导员,必须要掌握清楚他们在校的生活情况,对于经济困难的同学,要及时为他们争取经济上的帮助。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要特事特办,以笔者所带学生为例,2年间不间断帮助一名身患“尿毒症”的学生争取各类补助,开展筹款等,这名学生在今年顺利完成了肾脏移植手术。
(六)以“老带新”的方式开展“留守儿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没有比现实的事例更能打动人。笔者通过回顾、筛选自己出自己所带毕业的“留守儿童”大学生,请他们回来担任新生的兼职班主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新生中的“留守儿童”大学生积极向上,更好的融入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促使他们以乐观、开放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所在,而其中“留守儿童”大学生则是当代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作为专职辅导员必须通过思考拿出行动,为构建和谐校园,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光明日报.2002-04-09.
[2]毕节留守儿童死亡——6102万留守儿童生存报告.新京报.2015-06-13.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
[4]房海鹏.馈论视野下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10).
[5]刘丽.90后“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安徽省某高校为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6]潘倩、王旗.高校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调查.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2(1).
作者:罗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