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略论(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略论(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体系化、本土化有待提升;实践研究有效性、可操作性有待增强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依托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灵魂;整合资源,打造学术团队;实现本土化创新,开辟研究新天地。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研究特征:研究视角多样化,研究对象层次化、具体化;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研究,特别是对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咨询及阅读疗法的研究;更加注重队伍建设研究等。笔者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精确查找相关文献,时间界定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共搜索到1596条结果。本文试图依据相关数据分析梳理以上研究特征,总结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视角多样化,研究对象层次化、具体化

积极心理学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许多文章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价值和现实意义,介绍了通过课堂、班级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多维度心理健康教育。学者们阐述积极心理学理论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张忠宇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将预防、矫正心理问题与关注人的发展和幸福并重”[1]。也有把女大学生心理健康[2]、航海类院校学生半军事化管理[3]、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文化建设[4]、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5]等内容的探讨,与积极心理学结合起来,岳金霞等人由积极心理学基础理论拓展开来[5]提出了积极德育的概念,对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者关注的另一焦点。周晶[7]调查了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影响,认为半工半读对职业信息与未来规划的效能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李静[8]分析了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曲晓辉、柳艳娜[9]调查分析了高职生的创业心态;曹娜[10]编制了适用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攻击倾向性问卷并测定其信效度;吴洪梅及其合作者[11]还进行了职业院校医学类学生坚韧人格现状的调查。

(二)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研究

第一,重视团体心理训练研究。团体心理训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在模拟的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和心理扶持的方式。团体心理训练对于提升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潍坊科技学院的吴桂坤[12]分析了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作用。王惠[13]研究了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中,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宋大力和袁红波[14]论证了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另外,马杰等[15]研究了班级团体辅导对高校新生适应性的影响,秦伟伟[16]阐述了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运用。第二,关注心理健康活动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更重要的是将心理健康知识外化于行,最终知行合一,人格健全。体验式、互动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便是实现知行合一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学者们开始关注并做了初步探索,如山东大学的尹若兮[17]指出: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朋队团队建设,因时开展活动,立足学生心理成长需求,营造全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同时,山东各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日趋完善形成体系。泰山学院的具体做法是[18],以“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月”为龙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每年上半年4月至6月、下半年9月至11月,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活动。近三年来以“关注身心健康,创建和谐校园”、“呵护心灵,珍爱生命,和谐情感,快乐成长”、“青春校园,美丽心灵”、“成长、发展、成才”等主题,组织开展了多项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月活动。另外,其他院校结合自己实际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例如,泰山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以“中国梦•校园情•快乐心”为主题,相继开展了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专家学术报告、专题片制作等15项主题活动[19];青岛大学开展了“心海导航”讲座、“美丽心世界”心理剧表演、“梦随心飞”现场手绘画创作大赛、“心随影动”心理影片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校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心理文化氛围。第三,注重心理咨询研究。心理咨询是凭借心理学的具体方法,向求询者提供心理调适策略并解决求询者问题的过程[20]。对于心理咨询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证二者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论述心理咨询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及具体应用[21];从性心理问题[22]、人际关系不良[23]、学习及适应问题[24]等咨询个案入手,阐述了如何做到科学有效的咨询和干预;心理咨询存在问题及体系机制的构建。第四,探索阅读疗法研究。所谓阅读疗法,就是通过阅读图书资料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大学生阅读疗法是学生在图书资料中找到符合自身兴趣和内心需求的相关内容,加以理解和领悟,对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围绕阅读疗法的特点与优势、开展阅读疗法的条件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三)更加重视队伍建设研究

戚昕、陈国鹏[25]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的利弊与对策。孙英红、魏淑华[26]系统阐述了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孙成政[27]论述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的途径。这些成果都有助于高校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研究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理论研究方面,体系化、本土化有待加强,理论深度有待提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短短的三十年里,一方面学习国外优秀成果,一方面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提炼加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理论深度不够。首先,不能就某一问题向纵深研究进而形成体系。例如,目前将全体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细分为新生、毕业生、艺术类专业学生、女大学生、贫困生等,较之以前这是巨大的进步,但针对每一不同特质对象所作的分析有待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大学生这一整个群体与范围内的每一子群体的关系研究有待拓展;其次,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的本土化工作需要加强。例如,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近几年引入我国并成为当前热点,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立足现实国情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还需要符合我国大学生的总体特点和内心诉求,也就是实现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心理学体系,但目前这一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需要广大学者继续努力。第二,实践研究方面,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及如何系统性开展等问题,缺乏质的创新,强调实验和实践,但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智特点进行有效地系统性的干预和辅导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例如,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援助技术,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心理咨询发端于西方,是西方特有文化和特有时代下的产物,不能直接拿来运用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必须结合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再加工再创新,也就是实践方面也需要接地气,唯有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真正实效,这一任务对于我们任重而道远。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对策

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喜忧参半,成绩的背后潜藏着危机,如何在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之上,实现本土化创新和质的飞跃,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当前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笔者认为,可做以下探索:第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28]。全面解读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和有效因子,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来考察,有效整合西方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咨询等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找到二者的连接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灵魂和生长点。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才能有中国文化特质,才能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内在诉求,才能在实践中收到效果。第二,整合资源,打造学术团队,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生力军。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趋于分散,究其原因之一,是由于研究主体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家和学者是分散的,自成一体。因此,最大限度整合研究资源,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各种观点或理论进行相关性、相似性甚至是先后性的排列组合,形成若干研究主题或项目,并由项目定专家,形成学术研究梯队。每一团队由若干学术骨干或资深专家作领导统筹和指导规划,团队内的每一成员各司其职,发挥专长,实现研究资源的最佳组合,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与优势。第三,继承与创新并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创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晚、底子薄,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学习和借鉴的状态,但又不能完全照搬和“全盘西化”,必须秉承批判继承和借鉴创新的原则,对古今中外的研究理论和现有成果进行再梳理再加工再总结,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第四,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天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终极价值是和谐身心,健全人格。只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经验做法,都可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是统筹哲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美学等等各个领域,做到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并统一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整体框架,这必将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

作者:陈淑萍 颜秀红 张娟 单位:泰山学院学生工作处 泰山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2]翟媛媛.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70-73.

[3]张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航海类院校半军事化管理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53-55.

[4]王同军,胡云斗.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初探—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2,(11):61-63.

[5]李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2,(28):240-241.

[6]岳金霞,李逸龙,田娟娟.积极德育: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3,(6):1-5.

[7]周晶.半工半读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94-95.

[8]李静.浅谈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9):67.

[9]曲晓辉,柳艳娜.高职生创业心态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2,(5):55-56.

[10]曹娜,杨素华,付殿莲,王惠,徐明波.高职高专学生攻击倾向性问卷编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27-29.

[11]吴洪梅,赵继英,朱艳,王亚娟,陈榕.职业院校医学类学生坚韧人格现状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568-570.

[12]吴桂坤.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实验研究[J].潍坊科技学院学报,2012,7(3):82-84.

[13]王惠.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贫困生心理援助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51-53.

[14]宋大力,袁红波.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1):36-39.

[15]马杰,宿淑华.班级团体辅导在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2,(5):12-14.

[16]秦伟伟.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运用探究[J].科教导刊,2012,(34):225-226.

[17]尹若兮.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医,2015,(5):394-395.

[18]陈淑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山东省高校工委多项表彰奖励[EB/OL].

[18]杜宝萱,冯宪萍.泰山医学院连续十年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节[EB/OL].

[20]阳钰,朱翠英.浅析微表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试探性应用[J].科技风,2015,(7).

[21]王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心理咨询理论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5,(7).

[22]李纯丽.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咨询个案的干预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3).

[23]魏明.一例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咨询案例报告[J].科教文汇(中旬版),2014,(8).

[24]马菲.大学生学习与适应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版),2014,(10).

[25]戚昕,陈国鹏.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的利弊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2,(13):36-38.

[26]孙英红,魏淑华.辅导员工作压力、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79-82.

[27]孙成政.社会转型期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9):33-34.

[28]李桂宗.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4.

第二篇: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调查和分析在校大学生,其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方法,通过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防范意识,构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让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逐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

关键词:

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提升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身体素质。近些年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存在障碍,有学者曾经统计过,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达42%,其中都是以神经症为主,并且患有神经症的大学生数量高于一般的人群。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选取沈阳工学院在校大学生240名,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龄在20—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26±1.53)岁,从来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5名,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0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95名。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相关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查阅,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其次,根据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40份,有效的回收率为96.00%,将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分为正常组和非正常组。使用SCL—90自评量表对得分≥2分,≥3分的人数进行统计。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测试,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测试,测试指标为九项。最后,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数据填写至SPSS软件之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其所得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状况

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分析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等影响不大。但在身体素质方面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高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

(二)心理健康调查状况

通过SCL—90自评量表统计后得出,≥2分的是阳性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的心理反应,≥3分的为中度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中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60人在这一项上面得了≥2分,占总人数的66.67%,在这一项上面得了≥3分的,占总人数的28.33%。由此可见,在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精神病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学生心理障碍体现出来的,很多学生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喜欢参加一些集体性的竞争活动和项目,缺乏兴趣、反应迟钝。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课余时间又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也只是应付而已,慢慢地身体素质就会越来越差,上课时不积极,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大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中的态度不积极,不参加体育锻炼,很难在运动能力方面获得提高,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原因。

(二)影响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学生受到自身身心特点的因素影响,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相符,阅历比较浅,社会经验比较少,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

2.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比较激烈,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相对比较复杂,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带来许多影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阳”,时间一长,错误的思想会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无论是什么事都要以我为中心”,导致这些大学生在小时就被家长养成了一种优越感和自尊心,并且在独立面对、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父母不正确的价值观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逐渐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斤斤计较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1]。

4.学校因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体育、参加体育锻炼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逐渐地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

5.身体素质因素

有许多学生因为体形很胖,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一些体育动作时比较慢,比较别扭,感觉不如其他人,会担心同学笑话,缺乏自信心,逐渐产生自卑的心理。

6.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由于大学生自身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自身未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意识方面的掌握和了解都比较浅薄,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发展下去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204名大学生进行详细统计和调查后的结果发现,有66.67%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都比较好,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比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强,并且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

(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身体素质的建议

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防范意识,控制自己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心理方面的障碍,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质量。同时,高校应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促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变化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参加集体活动是有效治疗和调节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2]。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同时,应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通常情况下,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等方面都比较差,这类的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参加到体育锻炼的教学活动中,更不喜欢参加一些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作者:杜莹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鑫强,苏志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之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吴秀云.有氧运动与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以超重与肥胖人群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分析

摘要:

正确的价值观对个人的思维动向、行为取向等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意义,帮助个人对目标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教师需要对操作标准、评价标准、体验标准等多方面进行联系,才能正常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在对“价值观”进行阐述时,需要根据价值观的特有属性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从而使价值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起到干预作用。

关键词:

价值观;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渐渐走向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代,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后现代的价值观相互交错融合。大学生本身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容易对外界的新鲜事物进行接纳和吸收,并且思维比较活跃,思维跳跃度大,很容易受到外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这些外界的因素,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带来的冲击性是难以估量的,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严重失衡。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以及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会到价值观的作用,这不仅仅与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方式有极大的关系,而且与大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效果有必然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多重影响下,我国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价值观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价值观冲突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

1.缺乏核心价值理念,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直接推手

人类的核心价值观是紧紧围绕个体为基本单位体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这种以人为单位的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缺点渐渐暴露出来,并且产生严重后果。个人对利益和名利的贪婪追逐,使大自然渐渐成为人们发展或者获取资金的场所,对大自然进行肆意的破坏,人类的欲望渐渐增强。人类对名利、物质的追求,其实质上也是对资金、财富的占有,但财富是依靠对大自然的无限索取而获得的。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使得现有资源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人类开始肆无忌惮地对大自然进行开采,使得原本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人们生存千百年的地球也渐渐走向崩溃的状态。人与人之间对资源、财产、物质等的争夺也更加激烈,大部分人为了占据大量的资源和财富,进行屠杀或者发动流血战争。人类渐渐陷入一种巨大压力笼罩着的环境下,生存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1]。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偏差,因此,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及时矫正大学生内心存在的多种错误观念。

2.模糊、多变的价值观,催化和加速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产生

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境,社会中的因素在不断变化着,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在不断进行着发展和变化,使得人们无法在动荡的环境中形成稳固的价值观。大学生无法将生活的价值目标和生活的意义作为一种固定不变的事情,因此,对生活失去了新鲜感,渐渐开始萌发出怀疑、非理性等不健康的观念。但在现实的社会中生存,人们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观念和态度,这样才能帮助个人进行判断和选择。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加迫切地想要一些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作为自己的支撑和信仰,想要依托价值观念帮助自己建立一个稳定、祥和的精神乐园。然而,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渐渐对理想、信念的迷失,使得人们难以对生活的意义进行充分理解。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现有的价值观受到外界的冲击,也使得大学生倍感迷茫。大学生社会经历普遍较浅,对事物的是非认知不够清晰,并且没有充足的自我管理控制能力,比较容易受到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暴力行为认知不全,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并且特意对暴力行为进行模仿,通过暴力行为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价值观冲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弘扬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校的重要教学工作。大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当今社会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社会应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旋律进行积极弘扬,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价值观进行批判,采用社会价值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培育。高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改革,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环境,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让大学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完美的统一和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理念。与此同时,需要对新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的情操和精神进行积极的宣传,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多的正面榜样[2]。各种媒介应该肩负起弘扬和宣传主流社会价值观的重任,按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宣传,极大发挥社会的正能量。

2.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去寻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塑造健全的人格。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当人们对利益、物质、金钱等无限的追求时,渐渐地淡忘了生命的本质意义。因此,只有帮助人们认清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人们才会充满斗志和活力,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否则,人们就算是追求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内心也将是无比的空虚,未来也将是一片渺茫和绝望。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来传递生命教育的意义、目的,与大学生一起对生命进行探索和分析。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思考生与死的关系,并且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痛苦,培养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关爱之情,提高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及其存在的价值。大学生在学习生命教育课程时,不仅仅体会到生命的伟大,而且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懂得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物体存在的意义。教师应该引导大学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一切生命物体,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命。

3.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选择各种价值观的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多元文化冲击着我国现有的文化。西方文化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独立、自主和变革精神,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但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主要是将国家和集体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中西方文化的对立和差异,使得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矛盾心理,由此阻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课程中,需要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养成分析、判断、筛选不同价值观的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采用科学、合理的思维去理解和接受不同的价值观。

4.强化正面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灌输积极健康的心理理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生由于理想和现实两者之间强烈的反差,容易产生迷茫、消极、抑郁等心理问题,渐渐开始对未来失去信心,使得自身的性格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无法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这些问题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进行引导和排解。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大众媒体必然会变成指引大学生思想以及行为的一个重大因素。而大学生普遍社会经历较浅,对于事物的是非认知不够清晰,并且没有充足的自我管理控制能力,比较容易受到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于暴力行为认知不全,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并且特意对暴力行为进行模仿,通过暴力行为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因此,高校不仅仅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心理引导和咨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更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等进行合理融合促进,这对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明确指出:“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高校应该抓紧时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培养。心理辅导是帮助迷茫、困惑的大学生群体解疑答惑的一种方式,心理问题和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心理辅导的目标,而且也可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刘丽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培铭.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6(2).

[2]曹旭.当代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4).

[3]马学果.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内涵、分类与特征[J].继续教育研究,2015(2).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音乐疗法

摘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今,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重视。而音乐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音乐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1998年以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各大高校不断扩大了招生规模。现如今,全国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危机,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不利于高校稳定发展〔1〕。因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大学生调节心理压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音乐疗法指的是在结合心理治疗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音乐来对心理问题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目标的一种技术,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自然疗法,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某高校中随机抽取了900名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对其进行筛选,以高于50分为界限,从中筛选出了200名心理焦虑的学生来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测量工具。采用焦虑自评量变(SAS),此量表中一共有20个条目,每一个条目就相当于一个症状,按照1~4级进行评分,其中正向计分题是按照1.2.3.4分来进行计分,反向计分题是按照4.3.2.1分来进行计分。总分低于50分的为无焦虑,总分大于等于50分,但小于59分的为轻度焦虑,总分大于等于60分,但小于69分的为中度焦虑,总分大于等于70分的为重度焦虑。

2.分组。将通过焦虑自评量变(SAS)筛选出来的200名调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周对观察组进行2次,每次为半个小时的音乐治疗,持续3个月;对照组不接受音乐治疗,保持平时的学习与生活状态。

(三)统计分析运用SPSS13.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检验。

二、结果

(一)焦虑症检出率

向9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了854份问卷,其中有效为问卷为850份,问卷的合格率为94.4%。在850名调查对象中,SAS得分大于等于50的大学生为200人,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23.5%,其中男生的发生率为26.2%(110/420),女生的发生率为28.6%(123/430),性别对于心理焦虑的影响不明显。在200名调查对象中,SAS得分为50~59分之间的为66.4%,SAS得分为60~69分之间的为32.8%,SAS得分为70以上的为0.8%。

(二)实验分组

将200名调查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为99人,其中男生48人,女生51人;对照组为101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53人。

(三)音乐疗法效果

由于SAS得分大于等于70分的调查对象只有2例,所以将它加入到SAS得分为60~69分的组里。经过3个月的音乐治疗之后,观察组里轻中度的心理焦虑者的SAS得分都有所减少,差异都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音乐治疗之后,将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轻度和中度的心理焦虑者在治疗之后所获得的SAS得分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大部分学生生理方面基本上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方面发育成熟的学生不多,思想观念还需要经历社会的不断锤炼。在思想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因此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迷茫和焦虑,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大学生的焦虑心情也变得更加强烈。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大学生有效的心理指导,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此次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发生心理焦虑的机率为23.5%,比相关报告中的结果稍高,这就意味着产生心理焦虑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中轻度心理焦虑的占66.4%,中度心理焦虑的占32.8%,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焦虑以轻度焦虑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轻度焦虑的比例还有可能不断加大。从目前情况来看,最主要的治疗对象的轻度心理焦虑的大学生,但同时也要对中度心理焦虑做好预防与治疗。音乐治疗是集合来音乐、心理学以及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是音乐除了欣赏与带来审美体验之外的又一重要发展。它是将心理治疗相关理论与方法作为基础,结合音乐本身独特的生理与心理效应来设计各种音乐行为、经历以及体验,通过音乐治疗师与求治者的共同努力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无创伤的自然疗法,音乐疗法主要从心理与生理这两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心理焦虑产生影响,从而发挥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是比较容易获得认可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对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运用音乐疗法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将音乐疗法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当中,充分发挥音乐的特殊作用,并将其与其它的教育方法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由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舒缓身心压力,调节好自己的状态,用平静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和生活。

四、音乐疗法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实施策略

(一)集体音乐探讨

集体音乐探讨是通过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来对某一首乐曲进行讨论。具体的讨论曲目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商定,大家一起聆听音乐之后,可以将自己对于该乐曲的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感受与同伴进行分享。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各个小组的成员,并对各小组的探讨情况做出总结,但在总结时不需要太过于强调对或错,因为总结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感受乐曲。组织学生欣赏和探讨乐曲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深入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语言将自己的理解完整的表达出来,并学会从情感层面来进行交流,通过相互交流来更全面的、更客观的认识自己的性格和思维特征,深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音乐回忆

音乐回忆是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回忆起与乐曲所蕴含的思想类似的经历,通过回忆这些经历来使得学生与乐曲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释放自己的内心。教师可以为小组成员播放一些乐曲,让他们在仔细聆听乐曲的同时结合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来回忆起自己过往的一些事情,并将这些事情与同伴进行交流,互相倾诉,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各小组成员进行引导,让成员之间相互安慰和鼓励,彼此支持,进行情感上的深入交流。例如,对于在人际关系方面受到困扰的学生,教师可以播放《朋友》这首歌,让其感受到友谊的重要价值,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体会别人的心情,做到充分的理解与包容,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处理好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三)音乐共鸣

音乐共鸣指的是为聆听者播放一些与其心境相符合的乐曲,来使其在欣赏的过程中与乐曲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治疗心理的目的。音乐可以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两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通过选取与聆听者心境相似的音乐来与其产生共鸣,当达到共鸣时再对音乐进行适当的改变,通过共鸣状态来将聆听者引入到符合治疗目的的情感状态当中。例如,对于心理焦虑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让他欣赏一段符合其心态的音乐,当他与音乐达成共鸣时,教师可以将音乐转换为一曲表达积极情绪的音乐,再转换成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情绪的转变来改变自己的心境,从而实现治疗目的。

(四)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是利用音乐来让聆听者放松自己的心理,当聆听者处于放松状态时,可以对其进行引导,让其根据所听的音乐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激发出积极的情绪,实现治疗目的。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如考试失败、失恋或者家庭变故等等,如果不将这些事情处理好,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此时可以运用音乐想象的方法来对这部分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音乐来引导学生放松自己的身心,并运用语言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自己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安全和舒适的地方,并想象周围所有的人都会给予自己关心与帮助,从而获得满满的安全感〔3〕。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出学生勇于面对一切的勇气,从而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虑和压力,实现治疗目的,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音乐疗法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音乐疗法的重要价值,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音乐疗法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出音乐治疗的积极工作,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等多个方面来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努力改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推动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焦丽梅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薛力源.音乐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浅析〔J〕.小说评论,2011(S2).

〔2〕陈丹丹.音乐疗法辅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3〕曾岚,王淑勤.浅谈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6(08).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

我国是教育大国,在二十多年前更是以农业为重,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乎社会民生发展问题。所以在教育工作当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同时在高职院校管理未成年学生更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要双管齐下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加强高职院校管理教育体系的一个重点,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硬件设备达标、教师资质水平高的基础上,同时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根据多方面的教育形式下要协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塑造一个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身为高职院校的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现状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我们的目的是将身体和心理相结合在一起讨论,对于高校来说,多数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身体条件在各方面来说都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但还是有少部分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温室教育,对于学校的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心理不够成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课程是必不可少且要具有优良师资力量的一门课程。高校环境。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次进入大学的时候内心都是充满了向往的,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就认为可以不用学习可以好好放松,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且在高中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而大学的教育是开放式教育,以教学为主、自学为辅的教育理念让很多学生转变不过来,导致期末的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对让很多大学生对于高校教育方式不适应,内心备受打击,从而丧失学习的乐趣,这样就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脑海中会充满了焦虑和打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

三、问题

1.情感问题。在当今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上,如何处理好两性相处的关系,是心理健康老师必须引导的一个问题,在高职院校内,多数学生在高中时代被老师和家长严加看管没有谈恋爱,所以在一个轻松自由无拘束的环境当中,情感丰富迸发比较厉害,在爱情的微风当中就滋养出了一颗颗情豆子,对于恋爱的尝试和实践,有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把握好自我的情感控制,很容易单方面付出、单方面感动,就拿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例子,某些同学在经历了感情挫折后一蹶不振,失恋后的颓废导致怨恨心理的产生,前不久的新闻还在报道某高校男生和女生分手后,男生用硫酸泼女生脸的事情偶有发生。这年龄段的男性容易冲动,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失恋后打击的阴影问题。而且在性教育方面,高中时代的老师往往都是避而不谈,导致大学生在第一次恋爱和接下来的恋爱当中容易产生生理冲动不容易控制,那么在一个性冲动时期,对于异性的渴望和追求,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生理认识,了解避孕问题,以免不必要的麻烦的产生。

2.未来可能性。在大学生涯的后半段,学生们开始思考认识,谋划未来,对于职场和生活中的未来可能性抱有一定的幻想和渴望,但是面对社会上众多的复杂性和利益诱惑,有些学生往往经不住黑心商人的蒙骗,进入非法部门干着违法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心理上的引领,当一盏指明灯为迷路的学生照亮未来的路。

四、对策

1.全面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要全方位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没有同样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寻求一个最适合的教育方法,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心理为前提,才能开展后续的工作,如果说在教育中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多方面了解学生的信息和父母的信息,不能让经济困难的学生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让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得不到心理辅导的帮助。

2.开展活动。身为高职院校的老师,要积极开办各种互动,利用学生会和联谊等文体活动要组织个人谈话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利用各类活动帮助他转移心理压力,增加课余娱乐互动。

3.制度问题。在工作问题上,要利用学校的相关制度,进行文化的交流,正所谓口语交流是帮助语言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在思想观念当中,看一个人的发展并不应该看他职位的高低,所以,对于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局限在和心理老师探讨,更应该和领导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将制度问题降低,提高管理层和普通学生接触的可能性,吸取最基本最基层的意见,从而进行最有效的帮助。

五、结语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社会竞争那么的激烈,好的岗位就那么几个,每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在谋划自己的出路,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我们应该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问题上我们应要知道的是思维决定了我们不同的表达习惯,身份决定了我们不同的思考。要知道误解是肯定,但是理解是万幸。所以我们要跳出文化和身份的大坑,在中庸教育的领导下将包容和敏感二词时常挂在我们的嘴上,放在我们的心里,行动在我们的行为当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一个系统问题,但是方法恰当处理得当,终究能将之解决。

作者:江洁如 单位: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郝大丽,潘声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J].安徽心理学通报(上半月刊),2016,23(15):20-21.

[2]李明祥.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02(35):19+26.

[3]黄凤禄.高校辅导员对心理健康之浅见[J].当代中国报,2015,11(13):60.

[4]张国民,李中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和探讨[J].当代教育,2016,04(12):56.

[5]张丽荣.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讨论[J].清华大学,2015,11(13):60.

[6]张伟.大学生心理素质探讨[J].教育研究,2016,04(12):56.

第六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研究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扩大受众群体,力求整体提升心理素质。但在心理教育的现实语境下,指导者受精力和时间局限深度不足,对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工作的有效性、专业度亟待提高。而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参与性”管理模式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学生骨干队伍,学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期望更高。本文以此为研究群体,以操作简单、效果快速、倡导体验、注重分享的团体辅导模式为核心技术,以求丰富心理工作不同视角,完善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

团体辅导;党员主体;心理健康

2016年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规划做出了重要讲话,其中涵盖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显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现阶段,高校须在短期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及时应对可能产生的应激事件。在人力物力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需要系统思考分层分析,既不能舍弃医学模式的取向,又要突出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指导原则,因此必须发掘大学生资源的巨大潜力,依靠学生干部完善心理援助体系。学生党员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可作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有力补充。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正面辐射广大同学。

一、影响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水平因素

学生党员普遍对自己要求较高,有一定的自控力,成就动机强于普通同学。是学生群体中的领导者,师生眼中的优秀学生,晕轮效应让周围同学觉得他们凡事必定是出色的,这样的环境氛围造成了心理暗示,如实际能力不足极易造成心理压力。

(一)学习评价标准更为全面

大学课程较为丰富,基础类课程与之前知识积累关联度较高,专业课程深度不断增加。同时评价学习优秀标准逐步结合全省综合类比赛、创新专利发明等。对于要起到表率作用的学生党员而言,思想压力逐渐加码。

(二)原生家庭制约性格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贫困、单亲、离异等家庭现实情况,会让一部分党员内心更为敏感,在开朗乐观、为人处世、情绪情感中处于弱势,内心缺少自信,而这和平时好强不愿意服输的外在性格产生碰撞,处于矛盾阶段。

(三)工作角色更多元化

学生党员作为教师的左膀右臂,角色定位起点高,容易加重他们的焦虑情绪。同时作为学生的可靠朋友,更需要他们的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性的开展工作,是对服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开展党员心理健康的侧重方面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现状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师少生多的矛盾、工作内容窄化依旧存在。心理辅导人员的社会团体兼职经历,实际个案处理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学科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学习操作都直接影响工作水平。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步入转型期后,大学生心理面临新的形势。特殊学生心理困惑个性化特点显著,普通学生广泛性心理需求增加,一般科普类的讲座、课程、培训已难以进一步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立足党员群体特点,以发展性心理教育为主

1.党员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成长、考试、交友、实习、职业规划、就业都容易对党员情绪造成波动,并且由于角色定位的特殊,这种困惑冲突更为强烈,要及时发现、及时化解,预防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发生。

2.党员学生有清晰的理想目标,也容易受外环境期望值的增加而拔高,实现的难度也逐级增加,失败的概率也将有所提高。而偶然的失败事件可能引发对自我评价的重新评估。

3.党员群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排解的途径更为单一。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当有心理问题时,首选朋友倾诉,其次向母亲、同学、恋人、父亲。而在对党员的个人访谈中,他们一般就只向外校朋友或是党员朋友倾诉为主,其他倾诉对象很少涉及。平时接触最频繁的入党联系人,更多是讨论工作为主,很少向老师寻求帮助,处理心理问题的支持系统欠完整。

三、团体辅导模式的内涵及优势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以团体为对象,运用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互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感受、体验、探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调整和改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二)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特殊的多人参与的形式,最大程度解决了高校心理辅导领域中人手不足的困扰,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学生对心理帮助的需要,通过心理活动的专业组织,准确引导,突破较为单一的理论传播,让心理辅导和咨询接地气,通过积极关注和准确共情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对辅导教师而言,能在专题教育、主题班会中引入团体辅导,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式的开展。分析面对学生的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精心选择理论、方法,潜心研究技术,提高团体辅导模式针对性操作性上和具体心理教育的匹配度。对90后的大学生而言,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除了学业发展、异常行为、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等,开始接触到竞争问题、成瘾行为(药物和网络)、突发事件的危机。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发展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此过程中既需要师长的帮助找到发展的路径,也需要同龄人同学的交流,来对比判断定位自身的发展水平。

四、团体辅导在党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应用中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心理是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理论基础。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其核心思想“以人为中心”,在人本主义看来,人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所有的心理问题及困扰都是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倾向受阻所造成的。因此根据人本主义的中心观点,团体辅导在平等、真诚、无条件的尊重且安全的氛围中,在一次次尝试和改进互动中,充分调动当事人自身的潜力,启发自我探索,认识到阻碍,调动全部的能量,冲破原有的障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增强自我的信心。在团体辅导中,成员都是辅导者,党员同学之间有着极其高的趋同性,相似的学科背景、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他们比其他同学更能互相理解、进行沟通交流,为提供融洽的辅导气氛提供基础,发挥心理的调节作用。

2.建构主义是实现心理辅导效果的理论支撑。现代建构主义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团体辅导开展中,指导教师的角色更侧重于引领者启发者,激发学员自身潜力和相互间的集体智慧,从而突破解决当事人的问题依靠僵硬的理论出发,借助设计活动营造一定情境的背景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辅导设计的重要内容,学生党员借助他人的帮助,人际之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在互动式的辅导的过程中,学生党员之间分享知识和技能,共同开拓思维得到启发。整个团体辅导获得收获的多少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修正自身理解的定义。

(二)应用中的模块设计

强化乐观、勇敢、毅力优秀品质,可选择小组故事会、团体游戏如滚雪球、心有千千结、情绪万花筒、风吹杨柳、巧解绳套等等。注重表达和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遇到困难,启发团队智慧形成最佳策略改变行为模式。处理负面情绪、化解心理压力,可采用意向技术进行分组疏导,团体游戏可开展创造心流、情绪的潘多拉、天才我才等。开展过程中,肯定成员现有优势,辅助焦点解决技术,帮助其坚定信心,学会自我情绪调控。解决迷茫困惑,动力不足,可采用彩虹图、兴趣星空、我的家庭树、我的生命线、价值观大拍卖等方式,借助职业生涯理解澄清个人发展意向,发现自身资源,增强幸福感。以上辅导内容根据党员较为集中显现心理困惑而探索整理,均可根据实际现状进行修改改进。

作者:汤亚旎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婧,彭旭丹,舞动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OL].中国教育学刊,2014(S6).

[2]谢超.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04).

[3]李录平.浅谈提升学生党员心理素质,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J].法制与社会,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