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述(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述(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校思政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摘要:

利用思政网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是教育创新的新模式,笔者分析了利用思政网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的措施,并提出了在利用思政网进行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思政网;心理健康教育

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思政工作,对于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品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思政工作做得好,还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大学生心智更为健康。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积极与网络相结合,利用网络途径开展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思政网,思政网不仅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同时也能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在新形势下,高校要积极发展思政网的引导作用,通过思政网的引导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

一、发挥思政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

1.利用思政网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态度,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现代的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在物质横流的社会中,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很容易受到诱惑,使思想认识处于矛盾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思政网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思政网教育方式较为新颖、灵活,同时内容相当丰富生动,是学生喜欢的教方式。利用思政网引导学生的正确人生态度,需要教师选择一些精彩的内容,具有实际意义以及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并且这种内容是学生所喜爱并愿意接受的。在学生浏览相关内容的时候,自然会对社会百态进行思考评价,学生的人生认识可以得到提升。另外,利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的人生态度时,教师需要积极构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当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不清时,当学生感到人生迷茫时,教师需要通过思政网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方向的引导,通过双方的交流真正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利用思政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压力。在人才培养方面,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外,不仅有就业的压力,目前还面临着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这种厚重的压力感是现代每个学生都能切实体验到的,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他们面对的压力更大。过重的压力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与精神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最近几年来,发生的高校学生精神分裂、抑郁甚至走向犯罪的案例有很多。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与学生所承受的内部与外部压力有关,这说明现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很理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而利用思政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突破,必须要加强思政网建设工作。思政网内要设置心理健康方面的专栏,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相关内容。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政网建设,积极把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服务与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等内容设置在思政网络体系中,不断丰富思政网上的心理健康内容,以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3.利用思政网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思政网德育引导主要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引导,对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关怀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进行指导。高校要利用思政网传播优秀的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以及身边好人好事,要能通过这种文化传播引导学生的行为和认知,使学生成长为富有责任心,积极进取,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和富有正义感社会好青年。利用思政网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要突破传统说教形式,构建轻愉悦的德育环境,生动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接受德育教育,通过思政网的德育引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利用思政网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断完善思政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思政网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作用,必须要不断完善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定时的更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信息的时效性,对相关教育活动模式进行完善,利用多种交流方式开展在线交流互动,不断拓展与大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方式,这样,才能使相关内容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培养高素养的德育教师队伍。培养高素养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保障这项工作成功开展的前提。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思政教育内容,掌握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成功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孟雅雯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卫.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J].出国与就业,2011(6).

[2]赵璇,吕佳.浅析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J].现代交际,2016(10).

第二篇: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体验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全部采用小班体验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比较两个组SCL-90及对课程的反馈。结果:开课前两组SCL-90各因子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课程结束后对照组在强迫、人际、焦虑三个因子较实验前有显著改善。结论:采用全程体验式教学较传统讲授式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体验、感悟,将抽象的知识化为扎实的体验,并得以内化。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在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2个小班,每班各30人,共60人,作为实验组。随机另选1个大班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共70人。

2.调查工具。自编简易“心理健康课期待问卷”“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教学反馈表”。

3.过程。先用SCL-90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集体前测。而后用“心理健康期待问卷”对学生施测,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需求。之后实验组以30人为1小班,分两批次在团体辅导室开展体验式教学,每班授课13个专题,各32学时。对照组也以班级为单位,教学专题及授课教师同实验组,但授课方式采用传统讲授。课程结束后再用SCL-90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后测,并采用自编的“教学反馈表”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施测所收回的有效问卷均为100%。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前后测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反馈结果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二、研究结果

1.对心理健康课的期待。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方法均比较期待,而仅有33.8%的学生期待教师讲授法。另外,学生更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关注平时的形成性评价,而不是只关注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价。

2.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量表前后测结果(见表2)。在实验前两个组的各因子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实验后强迫、人际、焦虑三个因子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得分。此外,实验组学生在参加体验式教学后,强迫、人际、焦虑因子分比开课初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3.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反馈。实验组学生较对照组而言,在认为课程对自己的帮助与影响、教学内容丰满贴近生活实际、师生互动多大家的积极性高、愿意参与交流与展示自我、上课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都要更高。

三、讨论

1.体验式教学法更符合学生期待。体验式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其课堂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形式丰富多样,过程精彩纷呈,师生互动频繁,这使得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1]。本实验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法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

2.体验式教学法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实效。(1)体验式教学使知识直接内化。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将心理健康课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机融合,围绕某些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游戏、活动、讨论当中感悟、体验,将心理学知识、能力直接内化。比如,在《人际关系与沟通》章节中,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言行对其他人的影响,通过领悟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形成这种特定的行为模式的以及这些特有的交往模式是如何作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间。因此,体验式教学有理论、有体验,耗时短收效却很好。(2)体验式教学给予更多的多元互动交流。体验式教学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多元互动交流机会,变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尤其是生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与信息传递。这种交流与信息传递使课堂充满了“温度”,使得学生在班级中感觉到温暖和平静,体验到归属感,体验到暴露自己的经历和隐藏的一面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不再感到孤单[2]。此外,还能在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找到应对问题的资源和方法。(3)体验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其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每个专题的教学过程中都遵循“暖身、主题体验、讨论、总结”的四步模式。即在进行主题体验活动之前,先让学生进行暖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愿,而后根据教学内容,围绕学生设计丰富并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最后再分享、总结。考核方式上,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分为课堂参与情况和课程总结两大部分。课堂参与情况占50%,即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来评价,包括出勤、纪律、积极分享等。课程总结占50%,主要是针对学期授课专题,写下感受最深的一节课、一个活动等,不少于1500字。这样的评价方式,也让学生有机会对课程内容进行整理与反思。

作者:韦炜 于述伟 吴宝捷 王秀琴 单位:厦门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肖体慧,刘衍玲,信忠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的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1(6):24-28.

[2]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2(1):95-98.

[基金项目]

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3034);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AS160677)

第三篇: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

对于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对大学生的心智开放和人格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很强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践基础,因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更新而言,还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来讲均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本文将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等教育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前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研究者赛里格曼在上世纪末所提出的,是一个相对较为新颖的心理学研究方向。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心理活动受两种力量的作用和影响,既积极的心理力量和消极的心理力量。积极方面的心理力量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驱动力,消极方面的力量则相反。哪种力量会在人的生活、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积极心理学注重通过个体内在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的激发来发掘个体自身的强大潜能力量,并尽可能的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2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和自我调控能力,让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教育水平,进而实现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障碍克服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非常注重学生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而对学生实践、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则缺乏应用的重视水平,这使得他们很难将学习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非常有限,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能非常有限。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常见性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社交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两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和神经症问题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高校青年学生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引起高等教育教学的注意和重视,并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引导。

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论述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和积极的人格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目标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是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理论基础。

3.1能丰富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倡个体应在日常生活积中极的进行情绪管控和自我认知体验,以培养自身积极健康的生活品质,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是非常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和各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广大高校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多方面的驱动作用。

3.2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影响下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问题处理能力,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更偏向好于自身积极力量的发挥,并对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形成客观认识。

3.3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要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的问题,当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会获得很大拓展,学生会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积极问题产生更多的潜在关注,进而在问题面前具有更为积极的问题思考方式。

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

4.1工作目标的完善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创新手段,帮助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积极心理学方法的应用来干预和引导自身的心理问题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目标。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定位自己,有效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进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其重要工作目标,因而,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使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4.2工作方法的调整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育对象,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客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得学生的自我情景规定状态非常不稳定,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很难获得有效发挥。而在心理学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心态实现个人潜能的开发和自身人格的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用积极的心态来引导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伙伴关系,在问题面前,乐于换位思考,体验学生内心感受,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效能。

5结语

总之,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积极引导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切实可行的,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的,高校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作者:蒋志超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婧.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以《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为例[J].社会心理科学,2014(5).

[2]周有焕,李春兰,冯晟.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3]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