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综述(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问题。高校应根据相关教育经验,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变化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论述了心理拓展训练的含义和特点,提出应将拓展训练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比较,在人才培养、教学方式、生源结构和目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而高校学生自身的心理、价值观特点也有不同。现代高校普通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关注度不够、专业度不够、不适应时代快速发展,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重视。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种较为新颖能适应年轻人思维,应对社会变化的方法来进行教育。1995年起拓展训练引入中国企业培训,在此领域得到很好的效果,其新颖的教学形式、内容和取得的优秀成果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拓展训练将团体人员置于设定特定环境或情景,进行一种体验式学习。此种教育模式可针对个案或团体进行教育,方法灵活,并且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以来,我国一些高校将各类拓展训练课程纳入到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取得一定成果。[2]
一、高等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受家庭条件、成长环境、教育环境、个人因素等原因的影响其的心理问题有其独特性、普遍性。主要表现为无法正确自我评价、困惑、责任心缺失等等。
(一)自我评价不准确
多数高职学生过于低估自己,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我国的教育主流仍偏向应试教育,对学生特长培养不足,整体评价偏向考试成绩定论。多数高职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考入高校自觉比考取本科的同学低人一等,产生强烈的自卑感。[3]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有一定水平,因高考失利考入高校,心理落差极大,从而产生极其强烈的自卑感。许多高校学生家庭条件,成长环境,教育环境较为落后,在进入高校后,与其他同学比较产生强烈的落差,也会导致自卑。
(二)迷茫、困惑致使产生心理疾病
高职学习阶段不同于初高中的单一、偏理论的课程设置,高职阶段课程科目较丰富,多数课程学习时间以学期为单位,注重理实一体,看重动手能力。学生进校前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进入学校后,学习方式的不同、专业较深、课程进度快等特点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多数学生乏学习动力,对人生没有要求、目标和规划,产生迷茫,加上大学生活诱惑增多而将专注点放在游戏、玩乐上,最终虚度光阴。由此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情绪焦虑、恐惧、抑郁、自暴自弃或异常愤怒,如果长期处于心理障碍中,就容易导致严重精神疾病的产生。
(三)社会生活经验不足
到高校后,学生生活不在单一,需要更多地适应社会,增加人际交往,更加独立自主形成更加完整的人格。但此时多数学生还不够成熟,遇到事无法很好解决会产生消极情绪,或寻求别的方式解决如消极应对、逃避现实等。高职学生生理机能已基本成熟,但思想仍偏幼稚跟异性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在自己实习或兼职过程中会遇到其他情况,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恐惧、无法定性、随波逐流。
二、拓展训练的含义及优势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1)积极情感与良好环境的体验;(2)积极人格的塑造;(3)积极的社会方面的支持,系统构建及运用。[4]其并不是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否定,而是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比较简单这一现状的一种补充,通过用年轻群体喜欢的方式,拉近与他们的心里距离、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度、让他们有所感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调节自己,最终达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通过训练培养各类人的优秀的品质,如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观、独立处理问题、创新能力、优秀领导能力等。[5]目前,对于拓展训练的概念学术界未有统一的规定,但有其相同点,首先,以学习者为主的体验式教学;其次,拓展训练主要在心理发展,人格完善、激发个人潜能、独立能力、培养团队意识等身心健康方面的提问上进行改善;最后,拓展训练是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
(二)拓展训练的优势
1、主动参与性。在拓展训练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主导者,不仅仅只是学习心里健康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主动性自我挑战,自我发觉,自我解决问题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锻炼。拓展训练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而正是对学生意志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心里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等等的考验。迫使学生面对问题,面对压力,最终达到克服自身弱点及心理障碍,树立信心,认识自己的目的。
2、新颖有趣性。拓展训练不同于刻板的讲座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项活动更能吸引学生参加,并且印象深刻,灌输积极的心态。通过对困难项目的完成,提升自我认识、自我认同感、满足感并且借鉴其中获得经验更好的运用于学习、生活中。
三、高校开展拓展训练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应该对不同层次、不同生长环境、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需求、社会要求相结合,是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一系列课程。
(一)建立完整的拓展训练课程体系
在新生入学阶段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首先进行一系列测评,如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6]根据结果不同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同,分组群设置训练课程。辅助配套的心理健康讲座、个人心理辅导等强化训练效果。针对特殊阶段的心理问题如快毕业时所产生的迷茫及心理压力开设相关训练课程,学生可选择行的针对自己的问题参加训练。加入阶段性测试,根据结果修正心理教育方案,最后形成大数据优化课程体系。
(二)建立专业拓展训练团队
此项工作专业性较强,且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易被察觉、改正、治疗等。所以此项工作需要专业的团队,以专业人员为主如:从事心理咨询相关专业、取得心理咨询师、拓展培训师等资格证书的专人组织课程;兼职人员辅助训练如辅导员队伍,要系统培训以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高职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社会实践、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的具体问题。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1、多层次评价。根据拓展训练计划安排,对活动每个项目完成后的进行现场小结。以课程体系为单位对各项教育进行评价,落实中期效果。对两年教育项目做长期评价,建档为今后的教育做优化。
2、设施条件评估。(1)管理评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工作目标、管理职能落实情况、计划安排可行性进行定期评估;(2)团队评估:对整个拓展训练工作队伍配备、教学技能高低、专业素质强弱、职业道德优劣和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等多项指标进行定期评估;(3)设施评估:相应测试体系是否健全、可行并且能较为准确反映心理健康状况。拓展训练的相应设施是否完备、安全。
3、训练效果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没有落到实处,最终要通过效果来检验。(1)个人评估:对个人积极心理、健全人格、正确自我评价、抗压力等通过心理测试、行为观察记录、生理反应测量、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2)团队评估:针对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团队整体风貌等通过集体活动、行为观察记录、情景设置、访谈调查等方式评估。
四、结论
现代社会环境下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虽然较少但人数有上升趋势。高校学生因家庭情况、个人成长情况、学习能力、个人经验多种因素导致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潜伏状态,心理疏导、治疗刻不容缓。拓展训练旨在通过训练培养各类人的优秀的品质,它有主动参与性、新颖有趣性、让学生完善自我的优势,能给学生较强烈的印象及影响。通过建立完整的拓展训练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拓展训练团队、健全评价体系将拓展训练与常规心理健康课程结合,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芸周 ?任雯 单位: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闰闯.我国高等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D],2012.
[2]罗峰,赵亮,辛阳.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3):187-188.
[3]卫根泉,孟欣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4]陈虹.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7,(1):7-9.
[5]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8,31(9).
[6]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R].2005,6
第二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
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逐步发展,但受发展时间短、自身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无法发挥实效,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错误、心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进程。如何有效解决高校当下面临的问题,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我们持续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高职教育;心理健康;对策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来,各高校不断构建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然而,高校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模式单一,无法满足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要求,影响了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以发展,但是由于相关机制的不健全以及领导的不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教育无法发挥实效。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面对三大矛盾:
(一)高职学生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定位间的矛盾
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受经济条件悬殊、学习基础差、社会认可度低、高考失利等因素影响,更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厌学、空虚、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很多学生能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帮助得以缓解,有些学生则可能受一些因素影响,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面对高职学生复杂的心理状态,教育部在2005年初《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特别指出,要“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授正确的心理调试方法。这就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咨询及治疗,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知识传授。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于心理测量、咨询及治疗的诊疗模式,或将其简单归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也忽略了对多数学生的心理培养,错误的定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处境尴尬,影响了高校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与薄弱的师资力量间的矛盾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学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大一到大三持续、系统的开展。尤其面对学生突发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人员针对性的跟进,情况严重时还需要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这就对高职心理教育师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很多高校的心理师资配备严重不足。教育部2011年发文要求每校配备的心理专职教师不少于2名,但实际上高校大多只配备了1名专职,有些甚至全是兼职。另外,很多高校的兼职心理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甚至完全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只是为了应付心理学教学任务临时担任。这大大拉低了高校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
(三)高职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与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间的矛盾
不同的原生家庭会培养出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经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转变所带来的多重压力下,每个学生会展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通过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然而,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成熟,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多数学校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加心理咨询室诊治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多变的心理需求。纯理论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且枯燥,吸引不了学生,教育效果一般;而心理咨询室虽然有针对性,但是坐等学生上门求助的模式过于被动,教育效果依赖学生的主观意愿,如果学生顾忌隐私不愿他人知道,往往会排斥心理咨询,教育作用无法发挥。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要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面临的困境,首先要在高职学生中普及一个观念——健康心理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素质,心理问题人皆有之,积极寻求专业咨询并不羞耻。由于人们对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的固有偏见根深蒂固,因此需要心理教育工作者持久、耐心的开展普及工作。此外,学校在加强心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一)确立心理教育体系,健全心理档案
要从学校层面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地位,而不是将其简单的作为一门选修或者必修课程来设置。教学计划上,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依照高职三个年级不同的职业教育需求,分别从恢复自信、增强信念、实现成功三个层面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设置上,在要求学生完成心理必修课程的同时,可以对学生参加心理选修课或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置一定要求,以强化教育效果;确定教学目标上,不能停留在简单讲解知识点的层面,应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加强实践应用,使学生真正学会了解自我、调试自我、提升自我。同时,为了对学生心理状态形成系统的了解,还要建立健全的心理档案。新生入学时,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初步的心理档案。针对调查结果分类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对普遍性问题采取团体咨询或者指导学生自我调节的方式,对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针对性开展心理跟踪治疗,预防恶性心理事件的发生。
(二)激发学生自主意识,构建自助教育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出现心理问题时大多被动寻求心理咨询甚至避讳接受。因此,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想让他学习的心理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的心理需求差异,仅靠课堂集中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因此,要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在具备一定心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己决定是否需要心理帮助及接受什么样的帮助,使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发挥作用。随着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意识的增强,学校可以对心理社团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开展重点培训,强化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将其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发挥他们的朋辈帮扶作用,引导他们参与同学心理状况的常态化观察、轻微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科研项目调查等工作,构建学生自助助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缓解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笔者所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带领心理协会的学生坚持每年对全体新生开展同伴教育,宣传生殖健康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同伴教育主持人。近几年,学校还组织相关成员深入周边企业,对员工开展同伴教育,受到了企业一致好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发挥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丰富教育活动形式,强化心理体验
目前高校心理课授课普遍沿用了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的模式,无法凸显心理课程的应用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心理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可以引进体验式教学方式,将高职学生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以专题的形式在课堂上予以探讨学习,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心理游戏等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在体验中感受实际技能的应用、获得成长。课堂学习外,也要开展形式丰富的心理宣传教育活动。发挥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等传统媒介及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心理专业社团开展专业活动,发挥朋辈互助效应,实现心理自助助人功能;开展优秀影片赏析、专项心理训练、心理沙龙等常规活动,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剧比赛等全校性专项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者:何艳瑾 单位: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浩,俞国良.2016.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10-14.
[2]应金萍,徐竞,庄朝霞.2010.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职教论坛,(15):67-73.
[3]刘芳.2014.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8):81-83.
第三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更新,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渐提高。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观念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变得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社会环境呈现出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心理健康问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教育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步入高职阶段之后,学生便进入了心理转换期,同时也是独立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笔者将从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着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问题;措施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校学生都会面临从中学教育中解放出来的困惑,以及面对社会就业的压力,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迅速转变,态度调整,从而以成熟的心态迎接未知挑战。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不适或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认为有必要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对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开展职业教育的效果,要对症下药,提出有效的策略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在笔者所在的高校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开展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氛围;准确定位,完善内容体系;灵活运用,促进多元化;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以上策略,提高工作效率,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生活中遇到的脸更积极乐观,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本人认为有必要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对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开展职业教育的效果,并提出有效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高校致力于培养具备先进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新世纪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高校学生需要更高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的分析,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转变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许多学生和家长从思维上还停留在“精神疾病”的误区。从内心里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排斥,甚至歧视。即使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感到自己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之时,也会羞于启齿,更不会找心理学老师或者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及时的疏导。轻微的心理问题如若不能进行即时的调整,积少成多必然在某一天会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改变学生和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观念,从根本上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长足地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资源,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有序进行
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投入力度,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从而使得心理课程正规化,并能最大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建设硬件设备齐全的场所。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所需要的教育场所要求比一般的教室或者办公室配置有所不同。因此,高校需要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例如建设具备先进设备的、功能齐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
2、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配备具有丰富心理咨询和教育经验的师资队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选择一直处于学生教育和管理一线的辅导员,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
(三)多渠道、全方位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内容体系角度来看,高校应该从多角度,多渠道,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含概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面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调动心理健康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对各类心理问题的能力,从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预防和调整。所谓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在面对已经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三、小结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技术应用人才的摇篮,需要培养具备较高心理素质的人才,在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各式各样的竞争和挑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有尤为重要。通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这不仅仅是指的是专业素质更是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满足我国所急需的全方面优秀的高技术人才需要。
作者:胡异男 胡欣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湖北省武汉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伟娜,左妮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77-80.
[2]王鸣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举措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张蕾.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张汉芳.试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导向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条主线与两级目标[J].职业教育研究,2012,02:75-76.
[5]蔡晓艳.云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第四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与对策
摘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不佳,虽然部分院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系统性不强,没有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致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在高职教育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对策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复杂性、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办学的职业性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1]。当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教育理论,从而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满足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时代要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分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不足。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心理治疗和咨询,忽视全体学生的心理预防和发展,同时以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加以忽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有些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课程,缩小了教育的范畴,虽然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与心理健康课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心理健康课程在教育途径、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两者不同混为一谈。2)师资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操作性、规范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经过规范和系统培训的人才能胜任[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不仅表现在教师数量方面,如部分院校仅仅只配置一名专职教师,要求其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以负责,这就使得教师面临较大的工作量,不能从学生特点出发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体现在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方面,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不能恰当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3)忽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高校的办学目标主要是职业教育,高职生作为未来的高技能与高层次人才,不仅需要加强其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其非智力因素,因此高职生与一般院校大学生具有相通点的同时,也存在明显差别。其中相通点多表现为心理困惑和生理困惑,如情感的困惑、择业的焦虑和人际关系发展等方面相近的行为,但是由于高校的社会认同度相对较低,高职生面临这些生理与心理的困惑时需要承受更大的痛苦。4)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路径之一就是心理健康课,但是有些院校在教育观念方面存爱偏见,如“万能论”或“无用论”等,导致课程难以有效开展[3]。①单一的课程形式。有些院校多是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课,理论知识学习占据较大比重,师生和生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互动,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②内容针对性不强。通常不同年级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其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课具有灵活的课程内容,没有明确规定所授内容,理论性强,不能与学生的现实问题相契合。③缺乏合理的课时安排。部分院校利用讲座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开设2~3次讲座,甚至只设置4~5个课时,这样短的时间内不能有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提升。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作为一项全面系统和持续发展的工作体系,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以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为依据,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首先,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这就需要高校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意义,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体系,保证各部门工作的协调,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开展[4]。其次,全面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遵循教育发展的模式,采用预防和发展的理念,积极帮助心理异常的学生,使其寻找出恰当的心理调适方法,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加以关注,有效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具有直接影响,高校要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必须要从自身发展情况出发,选聘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人才,提高聘用标准,适当增加专职教师数量,打破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局面,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新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同时院校应该提高教师全员性参与的程度,明确全体教职工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要求政工干部和专业任课教师形成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主动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正确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院校可以强化教师培训机制,构建定期考核与培训体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或者是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能力、理论修养和个人素养。
3、重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引导问题,更加关注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有针对性进行教育[5]。如院校可从学生生理和心理情况出发,实施团体心理咨询,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社会需求,减轻心理负担,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院校可以结合学生在人格、人际交往障碍、择业困惑和学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加以了解,采取科学合理的帮教手段,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的放矢和针对性,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高校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点出发,加强课程教学改革。首先,科学安排课程,明确教学目标。院校可以在必修课教学计划中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心理特征和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为主,恰当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并适当增设学期课时,或者是以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进行分层教育,设置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专题,如心理危机调适、人格发展、求职择业心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发展、挫折心理和学习心理等,有效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用性[6]。其次,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拓宽课程渠道。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内容新颖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授环节可适当穿插相关的心理访谈视频、心理游戏、素质拓展训练、咨询案例分析、心情模拟训练等,从而丰富课堂形式和课程内容,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体验积极的情绪。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路径,可以在丰富内容的前提下拓展教育新渠道,如开设幸福和感恩教育等课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高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认识不足、师资不足、忽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等,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基于这种情况,院校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重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强化课程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胡捷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浩,俞国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2:10-14.
[2]郭冰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J].亚太教育,2016,17:96-97.
[3]兰丽.基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03:224-225.
[4]杨莉萍,刘甜芳.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44-148.
[5]刘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56-258.
[6]薄晓丽.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07:155-156
第五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
摘要: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然面临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出多样、复杂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各高校的课程开设因政策倾向、教师水平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一般,为有效改善这一情况,将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辅助手段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尝试,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团体心理辅导
近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成为高校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团体辅导在高校的逐步推广和广泛应用,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一个新趋势。
一、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课程教学现状
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大学生自我成长的迫切需要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涵盖学习、生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三个方面的八个专题,针对性地从高职学生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二)课程存在问题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出一下四个特征:第一,师资队伍成分不一,知识理论系统性不强;第二,多数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呆板老套,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不强;第三,课程教材选用不够理想,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第四,课程定位不准确,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必要课程评价体系。
二、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课堂教学的尝试与问题探索
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被引入国内,其技术和方法就不断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尝试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技巧
课程设计主要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来开展。“热身———探索———分享———总结”是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四个主要阶段。而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把学生进行分组,使用动态因素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评分也是以组评分标准的评价标准。分组教学因富有创意,实效显著而被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课程导入:通过热身游戏破冰,破冰游戏有很多种,常见的如“大风吹”,“自画像”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辅导主题。互动体验:设计主题场景“有缘相识”,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巧,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体验主动与人交往的乐趣,在交流中发现大家之间的共同爱好,并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教具:若干方形卡纸,可以多种颜色,把每张纸剪成四小块任意形状,可以相互锲合。活动程序:主持人将准备好的纸片混乱,放在场地中间,要求学生任意选取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之后到群体中寻找能与自己图形锲合的人。通过交谈找出彼此间三个以上的共同点。全班交流分享。
(二)团体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
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易出现的情况是操作形式化,专业性不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准备不够充分,准备的互动过于游戏化,专业性不强。有些教师热衷于游戏的实施过程,在过程中缺乏观察引导。游戏结束有不能很好引导学生思考,引入课程主题,虽然活动现场表现丰富,学生的互动性也很高,但是整个过程流于形式,效果不强。其次,一些教师对活动现场把握不够,控制局面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很难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达成思维共识。活动结束后,缺乏组织引导能力,对活动现场出现的情况不能很好的总结,理论升华衔接不够。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可以通过统一备课、教学模拟,开设公开观摩课程等方式,对任课教师进行统一要求,提升教学水平;开设小规模实验,通过实践操作,提升教师对团辅活动现场的把控能力;多渠道宣传,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拓宽工作路径,活动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现阶段心理特征,设定奖惩机制,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和学生做到正面互动,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三、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实践教学成效
通过改革,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了解到新生入学适应要先从对人的适应开始,让学生们感觉游戏的设计比较新颖。而从教师的观察中也发现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学生能够自发的思考问题,概念理论的引出也很自然,学生接受过程相对自然,并对团体辅导式的教学模式也都给予了较好的评价。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于本科大学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也因此呈现出高职特色。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特点明显,效果显著,更多的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探索、创造更多比较适合的情境。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必然会使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赵喜恒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是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课题《团体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FYJY/2014/27)参考文献:
[1]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指导[M].(湖南省高等院校通用教材)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慧生.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几点建议[J].天津教育,2006,(8):31-38.
[3]郑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素质培养,2008(8)
第六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将对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帮助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力也在日益加大,这就会使学生面对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为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如果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能够得到及时疏导,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高校就应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以重视,并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程序化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教育问题,在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就导致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统一教学,并且受到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又无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因此就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由此就可以看出,在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课程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的,并且由于教学过程中太过局限于课程教育,就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教学重点,只能够根据教学课程的需要进行授课,这就会使得教学内容程序化,学生无法从中找到共鸣点,导致学生的接受效率不断降低。
(二)师资力量缺乏
就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而言,由于起步较晚,并且一直以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项人才储备不足。这种缺乏不仅仅是表现在心理教师的数量上,还表现在心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上。很多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就导致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心理学专业,从而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缺乏专业性。这种师资力量的欠缺能够直接影响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进度,并且十分不利于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学习与吸收,从而使心理健康教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
三、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完善教学系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重视课程编排上的有效性以及系统性,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应该不断汲取国外的丰富经验以及国外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并且将国外的经验以及理念与我国自身的教育教学情况相结合,不断完善我国的教学系统,从而建立一个健全的心理健康教学系统,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提供服务。
(二)丰富教学方法
对于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由此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教学,可以得知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丰富教学方法的支持。比如,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其强大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教学内容的平缓过渡,冲击力太强会使学生接受起来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提供帮助[2]。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事业才会更好地发展。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首先,高校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不断提高心理教育在所有教学科目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师去主动的学习与钻研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愿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高校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障,以此来吸引教师。最后,校方还应该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帮助教师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在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并且是刻不容缓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稳定的发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还可以使学生的软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就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作者:郑嫦 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筱雅.广东省五所高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及对策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2]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第七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全人教育建设
【摘要】
将全人教育视角融入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为中心,将全人教育视角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营造全人教育、全员育人的校园文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等,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
全人教育;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措施
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文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大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建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人员配备与培训、课程教学、心理咨询、朋辈辅导、学生活动、危机干预与预警等方面,加强和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理工类高校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如课堂教学吸引力、体验性不强,对学生主体性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不高,还不能满足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建立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适应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有必要将全人教育视角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当中。全人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提倡人的身体、智力、心理、人格、精神的整合成长,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和谐发展。美国教育学家米勒提出的全人教育概念由六个基本要素组成,包括精神、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关注人的内在体验与全面发展,重视培养人文精神,鼓励整合知识与创新能力,主张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物质世界的平衡与统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培养“君子”的教育思想,涵盖了全人教育的基本思想,并在“天人合一”“养浩然之气”等观念上有所超越。全人教育的理念根植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当中,并在游学、书院、耕读等教育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因此我们所提倡的全人教育是将中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融合后的观念,不仅可以借鉴西方学术研究成果,而且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教育实践与理想。全人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实施中具有共融性,并能赋予目前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更多人文精神,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心理干预轻人格培养、重知识传授轻体验教育、重硬件建设轻学生需求的局限性。
一、将全人教育视角融入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意义
全人教育视角将高等教育育人目标勾勒得更加明晰,高校育人的首要目标是培育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有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在此基础上教会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发展学习能力。全人教育视角对于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全人教育强调培养完整的人,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更加鲜明地从整体上关注每个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不仅为遇到心理困惑的学生做好咨询,而且为处于心理发展、人格形成重要时期的全体青年学生做好引导与教育,引入更多教育资源,积极倡导全员育人,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2、全人教育突出“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更加注重以学生的需求为工作重心,重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使学生更易于也更乐于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掌握成长发展中必需的心理方面观念、技能、方法等。
3、全人教育重视培养人文精神,促进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更加突出人文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眼光来涵养人,重视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和谐共处,如渗透“和”“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的观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促进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4、全人教育鼓励创新创造,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更加积极地服务于创新性人才培养,以全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大学生广泛吸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鼓励相互协作,跨学科、跨领域地整合知识、有效创新。
二、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缺乏整体关照与合力育人机制
体系是有机联结的整体机制,目前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主要依赖于学工部门,不仅缺乏心理学相关学科的学术支撑、师资优势,而且教育力量比较分散,由为数不多的心理咨询中心人员和分散在各学院辅导员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框架搭建起来了,却缺乏有质量、有内涵的支撑内容,没有形成育人合力。
2、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缺乏人文关怀与传统文化融入
立德树人,对人的教育浸润需要更丰厚的人文基础,部分理工类高校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人文素养重视不够,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校园文化氛围中缺少了对师生人文关怀的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没有融入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以人为本、精细管理、优质服务、校园环境等方面有所欠缺。
3、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足
对学生心理发展、个体成长的需要关注不够,难以满足学生在面对人际、职业、家庭方面的困惑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知识多,学生体验、参与不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注重的学生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缺乏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指导老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主体意识,难以实现深层次的心理体验。
4、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对教师、助人者关注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在硬件建设上投入多,硬件是要通过教师、助人者的使用才能发挥作用的,但对于教师、助人者的工作重视不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理工科学校多数心理教师、助人者由辅导员兼任,工作压力大、内容多,心理知识、技能不足,在机制保障不利、激励措施缺乏的情况下,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时间、精力投入不足。
5、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对教育教学改革重视不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不高,对心理健康课程重视不够,对教育教学改革抓得不紧,教师专业知识、授课技能距育人目标和学生需求有一定距离,对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专业培训、教学技能等方面投入不足。
三、将全人教育视角融入理工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1、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服务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切实做到视学生为成长发展中的人,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和个体差异,重视立德树人,突出工作重点,必须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为中心,对于学科特点、生活背景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的大学生进行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将全人教育视角融入第一课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重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对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老师,鼓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全人教育的观念、内容,通过实地参观、培训体验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在课堂中纳入体验式教学等适宜于全人教学的教学形式。
3、以全人教育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打通,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水平,积极鼓励、有效引导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做课堂、活动的主人,通过精心指导、广泛参与的心理剧、微电影、团体辅导、社团建设、525专题活动等让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关注心理健康,在成长发展中更加独立自主。
4、在高校各教育教学单位、管理服务部门中普及中西融合的全人教育理念,建立全校悉知、全员崇尚的全人教育文化与制度,让所有师生浸润于全人教育的氛围中;重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助人者的选拔与培养,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中加入全人教育的专题课程。
5、以全人教育视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与高校各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有机联动,理工类高校尤其要注重与团委、人文与艺术类学院、创新活动或课程、图书馆、体育教学部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指向大学生的全人发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础。
作者:刘志丽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亚辉.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张丝艳,李红,王维民.以全人教育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
[3]凌霞.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
第八篇: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构建
摘要:
现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互联网其内容涉及之广,涵盖领域之丰富,让网络这一高水平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转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网络上所传播的信息也给社会各界人士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其中,尤其以正处在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树立阶段的高校学生受到的影响波动最为严重。
关键词:
科学技术水平;互联网;高中生
我国开始重视有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尤其受到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一新型的高校在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就是“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关于这一心理教育体系构建的相关内容,本文特做出以下论述。
一、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定义
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展开的对高校在校生进行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不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是指通过网络这一媒介交际手段,心理教育专家对在校学生通过现有心理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的教育工作。所谓的高校网络心理教育体系,并不单一指教师在网络上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心理知识,也不是仅仅指教师在辅导传授学生一些有关网络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而形成的高校在校生的心理问题。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分为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网络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两大主要部分的内容,在最近几年时间里,随着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各种高科技网络交流手段不断更新换代,我国高校在校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1.有明确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所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在现今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大社会背景下不断进步优化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高校在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络这一被各大高校在校生广泛熟知并乐于接受的媒介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调节教育和心理辅导是高校在校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认为,在对高校在校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定教育目标是,要使这一教育目标能够最大限度的贴近对当前各大高校在校生心理教育辅导工作的总体前进方向。高校在校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能够通过网络这一广受在校大学生追捧的媒介手段,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和好奇心。与此同时,通过让大家都能容易接受的网络传播方式对当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对于老师给自己进行心理问题辅导时的排斥、厌恶的心理。
2.建立系统全面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如果想让现今社会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们,更好的接受来自社会或者学校专业心理教育辅导老师的专业辅导。那么就需要在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时建立一个系统全面、高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专门为高校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平台的建立,就相当于是为现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畅所欲言的平台。负责心理辅导的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平台版面、网页的设计,对学生互相之间心理问题的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指定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更有利于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与此同时,在建立系统而全面的高校在校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平台时,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授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各种各样不同心理辅导内容板块的设立来丰富高校在校生接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学习内容。高校在校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的建立对完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促进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我国网民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所占比率正在逐年上升,在网民中使用手机作为互联网交际工具的人数几乎达到总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而在我国,最常使用手机作为网络交际工具的网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当前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即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力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相关内容就已经开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广泛关注。在新时期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用网络建立交流平台作为传播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知识的媒介,各大高校相继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说是新时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性
开展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适应时展潮流的产物。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相比传统的高校在校生的心理教育模式,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有利和有弊的正反两个方面,在网络生活为当前社会的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有待于大学生自行克服的负面影响。在公开透明化,信息高速传播的网络平台中,大学生不分专业、无论性别男女,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大环境里畅所欲言,人们逐渐依赖于网络的交际手段,严重轻视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当面交流情感的重要性,过于沉迷网络之中,也会严重阻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复杂多样的网络文化,很容易对当代在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养成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就要求各大高校只有及时建立和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及时发现在校大学生在平时的网络以及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存在或突发的心理状况,才能让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在专业心理教育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及时解决自己所需的心理辅导帮助。
四、结语
在科技不断进步发展,互联网技术逐年普及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不再只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的辅助工具。网络对于人们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大家生活之中的各个方面。在我国众多的网民之中,在校大学生所占比重可以达到一半以上。为有效预防网络信息传播对高校在校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适应时展需要,通过网络这一高科技手段对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的体系构建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作者:郑嫦 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正辉.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J].科技展望,2015,22:267-268.
[2]金璇.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传承,2016,08:134-135.
[3]耿芸.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亚太教育,2016,17:23
第九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儒家传统教育创新
【摘要】
儒家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涵丰富深刻的心理学思想,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将《论语》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经典教育融合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也为构建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儒家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
一、活动背景
(一)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上升到必要的高度
十八大以来,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政府积极主导在海外广建“孔子学院”,提升国际影响;易中天、于丹等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说史讲经,书店里摆放大量传统文化读物,传统文化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并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教养。
(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面临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创新、成才意识,但一些大学生存在信仰迷茫、价值扭曲、诚信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
二、活动目的与主题
(一)活动目的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对几千年的中国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为人处世、交友学习、工作生活上有着积极指导意义。通过宣扬论语为载体的传统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
(二)活动拓展模式及主题
(1)活动拓展模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心理协会的能动作用,依托心理协会,组建讲师团,心协成员在班级团课或班会上讲授来实现面的推广。(2)活动主题:以“继承传统文化精髓,颂扬儒家道德风范”为活动主题,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发挥辅导员教师、社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班委和普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活动安排
(一)组建机构阶段
(1)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心理协会能动作用,依托心理协会成立“育仁社”传统文化学习小组,学习传播以论语为主的传统文化思想;组建学生讲师团,组织辅导老师强化辅导和授课培训,让小组成员领会论语思想精髓,并具备对他人进行讲授的能力。(2)开辟《论语》宣传栏、手机报、微信平台,如开设“论语名言专栏”,每周公布论语语录进行具体分析阐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3)为学习和保存论语名言,组织骨干教师和辅导老师编写《论语语录》,内容辑录师生推荐的论语“语录”,按立志、修身、治学、交友等顺序排列。制作《论语》书签,便于学生保存阅读。
(二)深入学习阶段
(1)心协成员在学习《论语》的基础上,通过团课班会形式每周对学生授课,宣讲《论语语录》相关内容,扩大学生参与面。宣讲内容“应言之有物,重点分析阐明原句意义,领会精神实质,引申应适当联系实际,有针对性,让学生受到教育启迪。”(2)将《论语》学习纳入兴趣小组,让优秀教师定期安排《论语》学习专题讲座。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深学生对《论语》的理解,使学习更系统理论化。
(三)思想领悟阶段
(1)举办诵读比赛。诵读经典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为检验全体学生《论语》掌握程度,举行《论语》诵读比赛,加强学生对《论语》的识记及理解能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锻炼学生普通话水平。(2)举办征文比赛。举办以“品经典,悟哲思,润心灵”为主题的学生征文比赛,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论语》的理解和感悟。(3)举办辩论大赛。举办以“论语思想是否能提升当代人心理健康素质”为主题的辩论比赛,锻炼学生口才的同时,加深其对《论语》与现实社会关系的认识。
(四)总结表彰阶段
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颂扬儒家道德风范”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对表现突出的广大师生大力表彰,激发广大师生学习《论语》的积极性。
四、活动效果总结
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学生通过品读儒家经典,了解处世交友和人格修养之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仅提升了思想素养,更懂得了心态乐观对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同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充分发挥了班级干部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提升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育效果。本次活动在学生中反响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首先,活动开展要有时间连续性和集中性。其次,活动拓展面和学生参与规模有待扩大。最后,活动形式需向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鞠慧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
摘要:
网络时代使人们的生活愈发便捷,但也使大学生的思维受限、价值观混乱、人际交往能力弱化,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逐年增多,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出挑战。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对于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形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保密性提供机遇。两者之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正确认识网络对于大学生成长的利与弊,不断探索与实践,去其糟粕,发挥积极作用,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
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挑战;机遇
现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进入网络时代,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随处可见网络技术的身影。特别的,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与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网络也是他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显见,网络让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特点与行为方式上都经受着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因此,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创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点滴中发挥着不同的角色,而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度空前高涨,而网络中信息的鱼龙混杂在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受到些负面影响。
1.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网络确实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手段更加多样化,但网络时代虽然实现了信息上“量”的积累却忽视了学术上“质”的吸收利用,学生出现消化不良现象,最终时间花费很多但真正收获的东西却寥寥无几。其次,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学生收集信息更容易、内容更宽广全面,学生对于知识往往浅尝辄止、囫囵吞枣,长此以往简单地将知识杂糅于一起,心理不稳定期的大学生容易失去对人事物的独立思索、推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限制了自身想象力和思维力的正常健康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负面影晌。
2.学生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网络时代,各行各业各种信息零散混乱、优劣掺杂,通过各类社交平台不可控制、没有区分性地地涌向人们,让人无所适从。在这些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不良思想,对于尚未心理成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极易受到影响,或偏激极端或悲观消极。近来ISIS思想在一些西方国家青年人群的兴起就是最好的实证。所以,针对网络宣传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迫在眉睫!
3.影响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网络时代下的各种新媒体技术使人们的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大大提高效率和便捷性。然而,利弊共存,互联网交流更倾向于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简单片面。长期在网上活动的同学在远离网上的表情包和专属交流风格后,在现实生活中明显表现出沟通障碍;此外,网上交流的另一好处是可以隐藏真实情绪与窘迫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慎重思考后给出反馈,一旦回到现实中就不善言辞。恶性循环,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自信与畅快与现实中的窘迫形成对比,导致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使自己不易在社会中与人交往,自我孤立。
二、网络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媒体工具就是网络时代心理工作的利器:
1.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时代下信息多元化的传播、大量的资源和个性化的设置使学生从原先限时限场合转变到随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无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从简单的讲座、黑板报和面对面咨询中跳出来,教育更具灵活性;学生资助获取知识是转被动为主动,树立主体意识的过程。
2.丰富了心理健康工作方式的形式。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费时费力,限制颇多。网络时代下新媒体技术传播方式多元化,可通过文本、图片、动画、声音等任意组合,得到新颖、内容有趣的普及性知识;学生发挥新媒体的交互特点,使得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更强、热情更高。
3.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新媒体不受时间、地点及临时突发状况等各种因素影响,可以实现学生对心理健康信息实时的获取、反馈、表达和交流,有很强的时效性;以新媒体为中介,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也抹去了媒体两终端的身份、知识结构的差异,使交流过程中更具平等性,这种平等使得参与者更多的关注信息本身的合理性和价值。
4.加强了心理健康工作保密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就是学生是否能敞开心扉,信息化平台的网络在线心理咨询和治疗、电子邮件式的心理辅导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隐私,有利于消除学生内心的抗拒,增强学生的接受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愿意诉说自己内心真实感受。
三、网络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思想。网络时代带来了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也使各个问题、各个利益方的矛盾更为突出,绝大部分心智未成熟的大学生会在这之中迷失自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网络时代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从关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个别心理危机转变为注重全体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完善和潜能的开发,引导全体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做到“学习有方、生活有法”,提高心理品质。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应时代潮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网络技术的应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工作者要广泛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接触不同的思想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提高个人是非辨别,科学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将新媒体与传统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网络技术拓宽了教育途径、丰富了方式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我们要认识到:新媒体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大有裨益,但是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还是需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工作。将网络技术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四、网络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
1.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基础知识普及,提升心理调试能力。通过“心理须知”普及心理常识,线上和线下结合,线上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发挥网络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打破时空限制;此外,在开展线上普及的同时,心理工作站还向大家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定期推送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心理调试技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将内容做到科学性、实际性、趣味性、启发性,有效帮助同学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处理心理困惑。这种教育方式宣传广泛,有效拓广了心理活动的受众面,并且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无形中学到了相关知识,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对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许多学生还会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做法,相比黑板报、课堂教育的效果更为显著。
2.传播青春正能量,促进健康人格形成。“心情驿站”、“音影健心”,利用微信发送文字、照片、视频、语音对讲等便捷功能,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暖心”为出发点,推送积极向上的心情散文、心情语录,分享最励志、最优美、最动人歌曲和歌词和影视作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和美好的迫求,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线下每周筛选公众号上暖心、治愈系的电影,通过学生主动报名的方式共同观看励志及治愈系电影,在轻松愉悦的审美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共鸣与震撼以及情感的宣泄与交流,此后,同学们可在“心情驿站”上分享观影感受,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3.创新方式方法,掀开心理工作新局面。传统的心理咨询通常是面询、书信、电话咨询,这些方式常常因为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或者口头表达能力不佳等原因不愿意到咨询室,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很大困难。“树洞倾听”是借助微信公众号的留言以及QQ的匿名功能,其安全、隐秘的特点既有效保护了学生隐私、消除戒备心理,又给学生提供平台,将现实中没办法发出的声音留在树洞,放下心理包袱,减轻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塑造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快乐曝晒”是将传统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转变为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之中,倡议学生“晒”到阳光下,通过活动使身心处于健康、愉悦、放松的状态,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和危机的发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心理世界,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此外,鼓励学生在公众号上“晒出”生活、学习、活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分享快乐、树立自信,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加深交流层次,扩大教育覆盖面。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庭背景情况截然不同,想要深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家长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必不可少。设立“家长茶座”作为家长沟通专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形式,全方位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同时,通过新媒体远程指导、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常识,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层次,扩大教育覆盖面。
总而言之,网络时代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可以预见,在整合和沿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只要正确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定以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和全新的理念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戚月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小平,邵雅利.网络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2):69-76.
[2]倪胜巧.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学园,2015,34:146-147.
[3]郭滨.信息化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J].教育论坛,2013,14:165.
[4]傅彩云.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思路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21):100-101.
[5]王永.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教育探索,2016,1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