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寻(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寻(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寻(8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基于协同理论,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将两者进行整合,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重点分析两者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关键词:

协同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多重冲击,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不可避免地涌现出价值取向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甚至出现许多严重的危害自身与社会安全的情况。这些问题,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1]。协同理论重视形成1+1>2的整体合力,在协同理论指导下,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发挥整体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探索新途径。

一、协同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原因分析

协同理论,又称协和学或协同学,是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2]。主要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协同就是要在各子系统之间构建起协调一致的目标追求,以利于各子系统的优化组合和协同效果达到最优,从而实现系统的共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但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上又有同一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差异性与同一性,决定了两者可以互为补充,进而成为整合的必要;两者结构要素具有的同一性,为两门学科协调、同步、合作、相互渗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协同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协同教育就是基于协同理论下,学生个体、学校、社会三大载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协调的教育体系。在这种体系的作用下,生成教育合力,产生最大教育效益[3]。

1.差异性成为整合必然

两者理论指导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4];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除了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还需坚守科学性原则,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5]。两者内容侧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当前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等思想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传授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环境适应等有关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两者解决问题的层面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解决有关思想观念、道德品行的问题,使学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冲突,塑造完美人格。两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公开、集体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活动主体是一个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多针对有心理困惑或障碍的个人开展辅导,注重保护个人的隐私。

2.同一性提供整合可能

两者根本目的同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还要能够妥善协调自身与各方面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上的独立完善的人格。而这些要求涉及学生心理结构中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就需要社会各个系统的协调一致,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具有现实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保障,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促使大学生达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两者内容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健康的心理基础和新的工作方法。解决心理矛盾、战胜心理疾病、纠正心理偏差,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反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学生,更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环境协调能力,从而能以积极的态度自觉调适心理、培养健全人格。两者实施途径协调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结合多样化的途径加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资助紧密结合体系,采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

二、协同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

协同理论强调系统的两个方面:一是自组织性,二是协同效应,所以要想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个系统,必须在分别组织好两个独立系统的基础上,将两者进行整合,互为补充为一个系统,形成一个整体,实现系统优化。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整合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要素,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6]。笔者根据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运用协同理论,探索各要素整合途径。

1.师资整合

鉴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现状,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也缺少专门的教师。因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二者的师资力量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担负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的教职工的培训,教授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应成为优秀心理素质的榜样,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反之,心理健康教育子系统的教职工也应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和理论储备。两个子系统的教职工可定期参加学科研讨会、师生交流会等活动,彼此交流讨论,丰富工作经验和心得,打造政治素养与心理素养皆备的“复合型”教职工,从而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互助与协作。

2.内容整合

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同一性,因此应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相结合,采用心理学方法对具体个案进行“思想诊断”“思想治疗”,以案例支持理论,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一致。而在解决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时,也可借助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的某些世界观与方法论,如教学生用辩证的、矛盾的、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解决人际关系中产生的各类矛盾,从而更好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是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都是人脑对客观实践的主观反应,只有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成目标。

3.方法整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整合,就是吸取双方的方法优势,弥补不足。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主体都是大学生,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选择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将心理咨询中的个别谈话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与心的交流,彼此建立朋友式的信赖关系,以提高教育的认同感。还可采用个别辅导、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开展思想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建立“思想政治”档案,跟踪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融入趣味讲座、小组讨论、行为训练、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大学生重视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的自我教育,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作者:向芬 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力争.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思考[J].江苏高教,2008(1):127-129.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15.

[3]周红.论基于协同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学术论坛,2011(7):210-213.

[4]姚本先,杜松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宁波大学学报,2006(8):130-113.

[5]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16-01-24]

[6]许晓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J].理论界,2008(2):186-188.

第二篇: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

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是全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带有共性的难点问题,艺术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决定了辅导员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辅导员在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思考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进一步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既有一般高校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因专业要求、社会环境、教育经历等方面造成的个性特征。深刻认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准确把握他们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已成为辅导员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1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1.1情感丰富,但缺乏对问题分析能力

艺术类学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学习中长时间投入大量的情感和想象力,同时也就会造成他们生活在自己虚构的生活场景中,当出现问题时经常从自身情感出发,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更多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和热情处理事情,不能理性分析问题,导致艺术类大学生遭遇挫折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导致心理不平衡。

1.2自我意识强烈,缺乏纪律约束

艺术类大学生在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上比较强烈,考虑问题习惯从自我利益、才能发挥、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表现在:缺乏团队意识、对集体活动没有热情、喜欢独来独往,在校向往所谓的“自由”就是旷课、迟到、早退、寝室卫生脏乱等。

1.3学习浮躁,基础知识缺乏,政治意识较为淡薄

艺术类大学生只关注于专业课的学习,所以对国内外时事政治关心度较低,政治参与热情也较低,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

2辅导员在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辅导员缺乏专业素养,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大都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也大都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知识,在解决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时或是束手无策,或是经常会把艺术类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混淆,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教育后效果不佳,反而导致学生对辅导员产生抵触心理。第二,活动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辅导员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往往忽视了针对性和层次性,无法顾及不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需求,很多学校强制安排大一大二的参加讲座、比赛等活动,造成学生“被活动”的局面。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强。

3辅导员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扩大宣传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和心理特点开设各类心理课程和讲座。开设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心理课程和讲座,在教学和讲座中采用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心灵关爱。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在网络上开设心理测试、心理自助、心理咨询专用信箱,保护网络咨询的安全性。

3.2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素质,做好情况沟通人

心理咨询辅导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同时受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要求,从事艺术类大学生的辅导员不仅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还要具有艺术素质和沟通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与学生的沟通是有效的。所以,辅导员应经常参加进修、培训和座谈会,加强对外界的交流,及时掌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及时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特征,分清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区别。最后,作为辅导员还承担着情况沟通的职责,做到及时与学生本人、家长、学校、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沟通。

3.3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不同年级特点,辅导员采用分层次引导

大一新生,辅导员首先要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通过调查得知大一学生主要存在:适应环境、人际关系、情感等问题。作为辅导员可以运用“赏识教育”、“团体训练法”、“音乐疗法”、“影音教育法”,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大二学生经历大学完整的一年,对大学的教育方式和校园文化氛围有了初步的认识,是班级学生两极分化的开始时间段,辅导员可在平日的引导中使用“案例教育法”、“个性优化教育”、“心理测评法”等手段。大三学生处在就业的储备期,他们考虑毕业后读研、出国深造、工作,选择的恐惧与迷茫充斥着他们,针对这一现象,辅导员可以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出国经验谈、公务员考试心得等讲座、课程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和能力提升;尽快消除学生的茫然,做出最适合的选择。对于大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针对大学生在就业招聘面临的问题及应聘技巧、经验、综合素质、潜能、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引导。开展社会情境体验和角色模拟活动,应聘现场模拟、假如我是老板、员工的一天等等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现场气氛,总结不足,锻炼抗挫败心理。

总之,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而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也应该不断吸取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将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作者:郭雯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

参考文献:

[1]刘晓婷.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

[2]陈嘉迪.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文学教育,2012,(7).

[3]苑冀,钟向阳.关于艺术类大学会世故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大舞台,2010,(1).

[4]张继玉.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和田师范庄客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8).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相互借鉴与结合,将有效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与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本文试图从教育方法上着手,以期为现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弄清根源、因材施教、有机结合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不要着急地盲目解决,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它所产生的根源。有些思想政治问题所产生的根源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导致的,如果长期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得不到解决便会慢慢演化成思想问题甚至导致违法乱纪的行为的出现。因此,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首先应考虑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或根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和成分,必须遵循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当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健康的性格等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得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不仅仅是理论、原理的教学,而应在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开,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咨询和辅导,从而对有心理困扰、障碍、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解惑和帮助。

二、拓宽渠道,发挥网络、朋友、同学的正面教育功能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教师应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教育的空间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育的主体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人。随着网络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网站、QQ、微信等网络资源进行传播和教育,并不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些学生不愿走入咨询室,不敢面对心理教师的咨询和开导,而网络心理咨询的平等交互性、虚拟隐藏性等特点便为此类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咨询的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学生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两种心理特征,当面对问题时,他们首先是自我调节,然后再找朋友倾诉,最后才会选择求助于教师或心理教师,因此,同学和朋友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开导、安慰和支持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方式,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可见,充分发挥网络和朋友、同学间的正面开导、教育功能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三、利用课堂教学解决普遍的心理问题

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和困惑,大学生也不例外,但只有极少数的才会引发心理障碍或问题,需要进行专门的咨询和开导。大学生所面临的大部分心理和思想问题,都是源于关注自身发展及提升自我素养的需要,比如学习、交友、工作、考研、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都是很正常和普遍的,无须诧异与介怀。思想政治教育这要注重发挥课堂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课堂中,对于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集体的咨询,同时也可为学生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专题性的讲座,将团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结合,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1]

四、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与差异。因此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之中,教师应注重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而因材施教。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是灌输式的教学,只注重教学的内容和重点,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把握共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又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并理解其各种合理的需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其自身个性的需求和全面的发展,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分别对待,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

做好相关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工作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未完全成熟。处于大学期间的学生有着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初入大一的新生,对大学充满憧憬的同时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态度,从而实现其高中到大学之间的角色转换。而大二、大三的学生虽没有了学习方面的问题,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却不明确和坚定,常常处于疑惑或摇摆的状态,甚至还会出现各种违纪和违法的行为。因此,教师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结合相关的心理咨询,坚定他们的态度和信念并将其思想引入正轨,避免误入歧途。大四的学生有的即将走入工作岗位,有的还在为就业而感到烦恼,因此,教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着重解决学生就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在增强其步入社会和就业的勇气与信心的同时给他们其实际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工作,激发敬业爱岗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同时不断肯定自我的价值。

作者:李瑛 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士兵.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l)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问题与改革

摘要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缺乏多元性、课程考核单一性等问题,文章从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实用性、教学方法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分析了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应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种种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理应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教学模式也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出发,使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近年来,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该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对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作进一步探讨。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单一化

课程设置单一化,即指不少高校只在大一新生班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他年级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则未设置、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导致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大一已经全部讲授完。然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一新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自我和调节心态;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大三学生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心理、就业压力等,然而现今大部分高校仅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级特点、学生的实际需要,目标设置不具体、不明确。[1]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能针对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级分别设立针对性、具体化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泛”而“空”,不具体不明确。

1.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针对性。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他们认为最想解决的问题是“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现存的心理不健康问题。[2]目前,现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心理发展规律及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明显脱节,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产生错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脱钩”,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内容陈旧等问题。

1.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而讲授法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却比较低,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隐性逃课”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目前的课堂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方式过于传统,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

1.4课程考核单一化

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面,其中开卷考试、撰写主题论文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采纳的主要方法,虽然有平时成绩如作业提交、考勤、到课率、旷课率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对全方位、全角度、全维度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瓶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2.1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

对课程设置的改革,学校领导和心理健康教师应高度重视,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不同心理需求,“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设置,实施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作为公共选修课“对症下药、量身定制”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采取“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公共必修课应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选修课则针对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不同主题或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分年级、分主题进行,设置系列化的课程,如学习心理学、恋爱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作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等,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每个年级的需求不同“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针对性、具体性解决大学生每个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推动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避免一次课堂教学目标“泛”而“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注意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方便大学生第二课堂学习,也可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与第一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得益彰。

2.2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高校与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应实地调研,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实地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研、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调研、问卷与实地访谈与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目标以及大学生现存的问题,喜欢老师“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什么方式讲”等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制”、“对症下药”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有调查研究显示,60.5%的大学生不喜欢老师讲复杂难懂、理论性高的教学内容,这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传授、选择应避免复杂难懂,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接受的程度,应遵循“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法则,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能解决孩子们的实际问题。[4]

2.3教学方法多元化

学习心理学理论提出:成人学习80%是由于自身体验而获得成长的。因此,对于教学方法单一、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体验活动、小组讨论、行为训练等形式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参与度、体验度,引导同学们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改为“你做我听”,引入互动体验式教学,教与学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统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一门填鸭式的灌输课,而是一门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并重视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增强课堂授课形式的灵活性,强化授课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2.4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为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考核、评估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在设有撰写课程主题论文、开卷考试、问题解答的基础上,应采取活动展现、案例讨论、比赛答疑等多种考核方式,对全面、综合性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奠定基础。

2.5注重优秀师资队伍的培养与选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主体,要建设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在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础上,高校还应鼓励、积极推荐高水平的、有丰富实战经验和心理学理论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6]另外,学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讨论,参加心理健康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以及教育教学培训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水平,为保证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作为一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的健康之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各大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一系列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管力度,逐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满足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多元化知识的需求与满足,让在校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陈志伟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欧贤才,杨晓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多重偏差与匡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2]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9).

[3]孙丽艳.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

[4]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5]肖体慧,刘衍玲,信忠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的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1(6).

[6]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93-94.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培养

摘要: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热议,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在逐步增大,人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加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大学生素质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或者看到一些匪夷所思事件.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压力,长期不通过正常健康的渠道进行释放,就容易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对应到大学生来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就显得极为迫切,也是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影响着“树人”的构建,比如对于人才的界定上,就有着这样的看法,大学生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则是危险品,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更大.也正是如此,本文就目前环境的基础之上,对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培养做出简单的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惨痛教训

1.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近些年来,因大学生心理素质差而发生的一些列事件屡见不鲜,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情绪化严重,自制能力差,与人交际存在问题;而由这些问题引发的危害性也主要表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伤害自我.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社会现实的抗压力比较低,在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得自卑;往往遇到一些小的挫折就会选择逃避;比如我们经常能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看到,一些学生不满家长的教育而离家出走的,不满学校的规章制度而逃避辍学的,甚至无法面对一些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挑战,而选择结束生命的,这些都是大学生伤害自我的表现.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则表现在伤害他人;这一类情况造成的社会危害比较大,对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造成的伤害也是极其的高;比如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学生因为严重的攀比心理,强行向家人索取,索取不得则对家人施暴;甚至有的学生对另外的学生造成生命威胁;这些行为不仅伤害到了自己的亲人,更是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2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造成社会危害的典型案例

从这些年的案例中,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造成极大社会影响的案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也显得极为重要.正如近期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大学林森浩的投毒事件,林森浩于2010年进入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就读研究生,然而因为生活的琐事,另起逐渐对同室友产生不满,并在2013年4月将实验余留的有毒物品投毒至饮水机中,导致黄洋死亡;从证件事件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于2010年10月20日发生交通事故,当见到受害人痛苦的呻吟,不但不及时救助,还当场将其致死,可见其心理自私的表现;河北大学李启铭的事件中,被大家所熟知的是“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这一句引爆网络的话语,事件整体的经过主要是李启铭酒后驾车致一死一重伤后逃逸,还口出狂言,可见其世界观的扭曲,品德素质的低下.从这些血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事的大学生们,在情绪方面的过激化,以及缺乏理性思考对于行为的指导,缺乏自制力的表现,都反映出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急迫性.

2诱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个因素

2.1社会的复杂因素加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着重大影响.自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高考恢复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更多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方式,尽管在进入到21世纪以后对于素质教育的提倡,已经对原有的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依旧存在很浓厚的应试气氛.在这个阶段中,培养学生的重点在于对考试成绩的看好,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我们经常能够在课堂中听到这样的言论,“好好读书,考一个好大学”,从小就为学生灌输了种学习的目的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以此来激励学生认真的应对考试的分数;这也使得学生在生活中所经历和面对的挫折较少,学生在进入到大学阶段之后,难以独立的面对生活,长期如此,所形成的心理压力就逐渐的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变得扭曲,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正如一些高分低能的体现,其实不仅仅是对于能力的体现,更是对于其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的体现.尽管到了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由于我们对于素质教育的把握不准确,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加以正确心理知识的引导,反而也使得一些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的问题.其次,信息社会中的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了一些错误的引导.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普及,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信息化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很多大学生已经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社会的生活,网络的信息丰富着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给学生增加了许多社会知识,然而同时一些监管不当的社会言论、影像等对学生造成了很多错误的引导.比如,很多大学生进入到大学的学习中之后,无法面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索性沉醉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之中,在很多高校之中,人流聚集最多的或许不是图书馆,而是校园外的网吧.学生在网络中,长期接触到的社会亚文化会持续的影响到学生正确对心理压力的解压,转而表现为暴力的释放.再者,就是大学环境的独立性,使得大学生无法面对较强的压力,从而使得自身的心理素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大学环境相对于小学、中学而言,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相对独立,在这样的环境下,尽管利于学生参与到很多学生实践活动中去,利于学生社会实践,但也同时因为教学管理上的解压,加上一些学校缺乏团学活动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了盲目性,也对其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造成影响.

2.2家庭环境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首先,缺少父母的关爱,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被及时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在这样大好的经济环境之下,无数个家庭纷纷下海奋斗,这也使得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极为另类的一种现象,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多家庭的孩子在接收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时候,大多数是跟随在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甚至更多是住宿管理,这也就使得学生缺少了家庭方面的教育;一些教育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关注点更多在于衣食住行,缺少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是造成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其次,不当的家庭教育也使得学生养成了不符合社会主流的世界观,造成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比如,一些家庭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不允许孩子经历一点点的挫折,不然孩子去独立面对一些问题,这也使得孩子在心理成长的道路上无法正确面对一些问题,过分的依靠家庭.比如,上文案例中所提到的“李刚门”事件,以及曾经备受社会关注的“李天一事件”都是如此.在温室中的孩子,始终难以见到彩虹.

3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提升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不单单是学校和家庭的问题,因而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笔者认为,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以下三个着重点进行开展.第一,做好校园环境氛围的维护.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与自律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不否认一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并取得很高的成绩,但是也不能忽视过于松散的氛围管理反而容易将学生推向错误的道路.因此在学校氛围方面,就应当加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一方面开设必要的心理素质教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对于自身心理问题的认知,很多时候一些学生因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正确,对于自己的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难以辨别,我们通过教学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做到熟悉心理健康教育,不惧心理健康问题;另一个方面有必要设置相应的心理辅导中心,很多学生因为学习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过大等方面造成心理的压抑,无法做到自我心理的调节,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相应心理解压辅导,指引学生正确的解决好自身的心理问题.第二,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大学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学生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通过人与人的沟通,通过面对问题的解决的经验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但是很多学生自主组织的活动也存在一些范围的局限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则需要学校做好社会资源的整合,组织开展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比如音乐歌唱比赛,大学生辩论赛,以及大学生演讲朗诵比赛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形态,让学生参与到这些丰富的活动中来,一方面利于其心理健康的成长,也将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家庭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科目的设置是解决现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团队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在现在的大学中,最容易出现课堂瞌睡现象,特别是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多讲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难形象的将知识节点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很难融入到教学的课堂中,这也使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也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需要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使家长做好学生心理成长与能力培养的辅助工作,让学生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来锻炼和提升其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目标,而所谓人才就需要有德有才,有才无德的大学生反而对社会更加容易形成危害,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在学校做好这一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广泛的结合学生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共同的努力.

作者:蔡益华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淑华.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胡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使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随之而不断地改变;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利用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完全以解决的,因此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创新解决的途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其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弊端;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因素;其四和五:二者的前提条件分析以及措施;以上仅供参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有利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各种压力,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1],轻者会出现极端的行为,遇事极端化;严重者会出现神经疾病、犯罪等行为;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的教育工作中尤其得重要.高等学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措施,加强重视程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好学生的思想工.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理论化

在大学的思想教育理论中,学生大多偏向于金钱主义;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各种思想的撞击[2],导致大学生对待事物的看法也具有多样化.但是由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研究水平过低,仅仅停留在理论化层面,对于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生活问题不能给出明确的意见和解释;这使学生形不成系统而清晰的认识,使得长期的思想政治质量无法提高.

1.2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大学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很多大学中都未形成高质量的教育团队,任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多是兼职人员,知识水平有限且人员结构混乱,主要原因是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高校中,有些领导不够重视学生思想教学工作,教课内容枯燥乏味,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3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高

在高等学校教育中,过于重视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以及利用辨证的唯物主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适应社会能力差,学生处理问题简单化,甚至极端化[3];如复旦大学生林森浩投毒事件,清华大学生朱令被害事件以及马加爵事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对教育的反思.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弊端

2.1缺乏高质量的心理教育人员

在高等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思政教师任职,或者是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教务处等完成;而这些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以及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进行疏导,甚至会给予批评,无法从根本上寻找解决原因.心理健康教学是一项高专业性的工作,需要专职且丰富经验的人员任职,因此高校必须要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

2.2保障体系不全面

大学生目前存在着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已经达到了危险的边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采取措施,由此造成的后果将十分严重,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对整个社会的秩序也是有很大的危害.然而,某些高校来在财务、人员等方面没有积极的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真正的实践;其次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设施也不健全,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将只会是表面工作.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的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得到大力的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因素

3.1两者相互补充

3.1.1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对自身以及社会具有的正确认识和拥有良好的心态,能够进行自我控制,且人格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较为重视人的思想方面,主要重视人的“三观”培养,实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优良品质的目标.心理健康重在人的潜意识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则重在人的理性认识,两者相互补充,心理健康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先决条件,进而全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3.1.2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内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4],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健康的心理发展必须在思想素质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健康的心理进一步得到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3.1.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参与,从心理健康的构成而言,心理的发展会受到自身内在的潜意识思想所控制,如人体对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的意识,而这些意识又限制在个体在学习阶段所构建的“三观”,因此要想个体的心理健康就必须要使个体形成明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许多的心理问题大多是个体道德观念模糊,甚至持有“超道德观”等造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若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和引导,那将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

3.1.4教育方式上的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内容是政策的方针、路线等,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却几乎未曾涉及到.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询问和启发,进而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观点,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打开学生的心理防线,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其树立正确的观念;而对于此种现象,两种教学方法可以相互融入,相互取长补短,全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2工作上相辅相成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上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互为前提和条件,并且缺一不可,心理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思想又紧密的支配着心理活动的方向.个体的思想问题除了与自身的教育等问题有关,还与个体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的思想问题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加以化解,进而也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对于存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排解,但是不能仅是关注于心理层面,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方向,给予学生更深层次的指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是心理障碍所单方面造成的,还有观念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疑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会学生做人,养成优秀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发展的内部在因素.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于将外在的思想理论知识化为内在的认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4二者的前提条件分析

4.1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的发展,但是不一定知识水平高和能力强就是高素质的人才,虽然具备高水平以及高能力,若缺乏高素质就是不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层面,从仅注重知识理论的培养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一项重大的改进;但从素质教育发展方面而言,人才应是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集于一身;从人才培养的层次分析,传授知识和能力仅是教育学生做事,但高素质则要求学生学会做人,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4.2教育对象的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转型的过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主要特点有:他们希望融入到社会中,但是缺乏正确地认识;追求完美化,但有过重的金钱观;智力水平高,但未形成辨证思考能力;愿望过于理想化,但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想独立,但是又有依赖心理等特点.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极易产生烦躁、抑郁、自卑、人际交往不善等问题[5],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特点,利用正确地方法加以引导.思想教育工作者缺乏相关的经验,但是却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特长,其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思想教育者工作的空白;在有些思想问题方面可以借助心理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在品德、政治方向等问题,可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弥补.

4.3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一切为教学宗旨,但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不能够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向、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模式,而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正是符合时展的潮流.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5两者结合的方法

5.1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有教育重点,但是大学生所面对的问题除了品德、政治、政策方针、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相互混合的,仅是单方面的教育模式,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思想发展规律,从心理方面出发,解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教育内容上两者相互补充,但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6];二者要相互学习和补充,不断总结和反思教育方式.

5.2二者教育手段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彼此的教育手段相互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真诚、信任、倾听、保密、同感等方法,将自身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模式及时地调整,在教学中进行深入地感受学生的认识方法和情感表达,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则要改变传统的个别性、针对性、上门性的教育方式,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公开、主动地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设置小组合作、情境模拟、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等多种方法结合,进而改变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5.3完善师资队伍健设

各个高校想要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完善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可以通过聘请、兼职等方式建立起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大培养力度[7],重点学习心理辅导,将其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使其更能在两者之间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灵活地转化.其次,心理培训工作应纳入全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中,要求各科教育者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进而更够对学生随时进行教育和指导;最后还要制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资格认定制度,不断地完善师资队伍的发展.

5.4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各高校应给予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费用;使高校有能力建设心理咨询师、实验室、团体训练室等;在器材上配备监控器、生物反馈仪等各项器材.各高校应该把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设备也纳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之内.国家要制定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惠政策和经费支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支持和政策支持,更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

5.5高校应建立干预机制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制定预警干预机制,其干预体机体需要通过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及时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并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能预防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以能及时采取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概率降低最低.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心理健康资料,定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咨询、参与、调节等一系列的工作,尽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消除,防止悲剧的发生.

5.6深化教育教学的发展

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以此为主要教育方法,并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个人辅导、咨询与协助等相结合形成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大学生发展的特征,增加《大学生生涯规划》、《常见的心理疾病》、《如何消除心理问题》等章节[8].此外还要开展相关的专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实.各高校要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要任务,进行设立各科教学的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之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之中,要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多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另外也要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通过电脑进行网上心理咨询/交流的等心理辅导工作,更能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6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各种压力以及新问题,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向结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反思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保证,进而才能够培养创型性人才.

作者:陈艳 范欣 单位: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月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实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07(09):101-102.

〔2〕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01(32):145-146.

〔3〕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06(05):76-78.

〔4〕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12(07):976-978.

〔5〕王畅.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4,5(10):65-66.

〔6〕唐志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34(12):90-91.

〔7〕吴?.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突发性群体事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26(14):1240-1241.

〔8〕冯雪娇.人的自我塑造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5,23(05):76-78.

第七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其必然性和紧迫性。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较好地认清社会就业形势,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作了相关的介绍。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团体干预研究”(编号:2016LY500W03)阶段性成果。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岗位竞争的激烈性使得当前大学生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势必就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威胁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其在面对择业、就业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就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来看,偏重于专业知识的教育以及技能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专业水平好,能力强,就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而社会竞争是残酷的,优势劣汰是社会竞争的本质。由于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以致于许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如果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不过硬,对大学生企业,对大学生从业的单位以及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故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科学地择业、就业,促进大学生的更好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负自卑心理。

就目前来看,自负、自卑心理是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受到高等教育,尤其是那些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过分自信,形成对自己过高的评价,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寻求与自身水平相符的职业,不仅要求薪酬高、福利好,同时也要求高职位,对于毫无工作经验的他们来讲,是很难找到相应的工作;而一些学生学历较低,在学校的成绩不理想,综合能力不足,以致于形成自卑心理,在择业过程中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二)焦虑心理。

在经过大学期间的教育后,大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去工作。然而许多大学生会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从而产生焦虑心理,不知道毕业后自己何去何从。另外,大学生在投递简历的过程中需要继续等待,尤其是在投递简历后长时间没有得到回复,就会产生焦虑心理,容易使大学生放弃就业。

(三)盲目跟从心理。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来看,跟从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择业的过程中就会显得比较茫然,往往会跟自己要好的同学一起择业,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岗位,自己就跟着,认为这样以后可以有个依靠,盲目跟从只会导致大学生自己不适应当下激烈的就业竞争。

(四)挫折心理。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残酷的竞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挫折心理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就当前大学生而言,他们在象牙塔中过着单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就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然而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在投递简历后没有收到回复,会使得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从而不愿意继续投递简历。纵然,许多学生收到了面试通知,在面试的过程中,针对面试官的提问,学生难以完美回答,从而使得用人单位拒绝聘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一)提高认识。

就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来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够重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老师注重是让学生如何去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为了促进大学生的更好发展,学校就必须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起高度重视,要成立专业的机构,专门负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主动地将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就业指导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就业心态,向学生系统全面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可调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就业、择业[1~2]。同时,高校必须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管,要安排专业的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大教师和学生对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争取教师和学生的主动配合,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拓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咨询渠道。

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还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讲座来向学生传达就业相关知识。然而这种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故此,高校必须积极地拓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咨询渠道和平台,一方面,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互动平台,与学生之间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平台,学生与就业指导教师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强心理辅导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领会心理健康知识,要多举办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另外,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多与学生走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就业工作,可以开展如面试模拟、求职过程模拟等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3~4]。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

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学校方面的,也有来及家庭以及社会。而环境的好坏对学生心理健康来说至关重要。有的学校对就业形势过于夸大,增加了学生的压力,有的学校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惶恐[5]。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学校要助力打造团结互动、平等友好的校风,让学生在良性的环境中成长,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要多引导学校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社会生活,如发传单、做家教等。家庭方面,不要给予学生过大的压力,要建立现代化的就业观念,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适当加以科学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就业、择业,另外,对于社会各企业而言,其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往往看重学生的学历,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平等就业,一旦学生遭受到了不平等待遇,就会引起心理问题。故此,整个社会要为营造公平、正义的就业环境提供支持[6]。

(四)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以往,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随之带过,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没有进行全面的跟踪,在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任由学生自己去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很难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从而制约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就业指导教师不知道从何着手。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社会、家庭,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就必须多方面入手,共同做好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成立专业的心理教育机构,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如采取招聘模拟,通过模拟,了解学生就业过程中会碰到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从而让大学生认清形势,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8]。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引导学生择业、就业,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促进大学生的更好就业,高校应当主动地将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认识自我,促进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尹航 单位:长春大学

【参考文献】

[1]吴翠珍,侯艳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45~46

[2]毛瑾,涂国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9~52

[3]陈廷根,曾丽雯.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3:9~12

[4]吕兆华,何昭红.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1:26~28

[5]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5~87

[6]田聪.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讨[J].群文天地,2012,20:268

[7]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919~920,944

[8]耿锐.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J].文教资料,2011,13:224~226

第八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沙盘训练研究

摘要:

团体沙盘训练是一种新颖的心理咨询方式。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应用,其对参与训练的学生在人格塑造、情绪培养和人际交往中起着积极的干预作用,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团体沙盘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

一、团体沙盘训练概述

1.团体沙盘训练的含义

团体沙盘训练又叫“箱庭疗法”,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日?在1998年引入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依据我国本土情况,提出了诸多新的改良方案。团体沙盘是团体成员在心理咨询师的陪同下,在一个共同的沙盘里按次序进行沙具的摆放,并可以用手拨开沙面露出蓝色底来表现河流湖泊或掩埋其他成员摆放的物品,从而进行团体沙盘创建。在训练过程中,需要至少每人五次以上的摆放,但每轮每人只有一次摆放的机会,且全部过程中团体成员不能有任何言语和肢体的交流互动。摆放结束后,心理咨询师会根据个人在每一轮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剖析团队成员的潜在精神世界和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一种新颖的,能够对大范围的参与者进行心理教育的辅导方式。

2.团体沙盘训练的成员

团体沙盘训练由参与治疗的团队成员和心理咨询师组成。团队成员一般由4~8人组成,一般有自然团体、分层抽签团体,不同特征团体和具有相同人格特质四种团体。在进行团体沙盘训练的大约1小时时间里,由抽签决定摆放次序,并严格遵守摆放规则,即每人每轮只可摆放一次,或掩埋他人摆放物品,或移动摆放位置,也可以选择放弃,不进行本轮操作。但在整个过程中,成员之间不得有交流。心理咨询师应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善于融会贯通,具有实际操作经验,且对各学派论点有一定了解,能够积极引导团体成员活动并对其行为进行缜密分析。同时,心理咨询师应具有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并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团体成员的分析结果进行保密。

二、团体沙盘训练的教育功能

1.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团体沙盘训练是完全自主摆放的沙盘模型,是人心理活动的投射,此时团体成员不再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而是自我世界的创造者。通过摆放沙盘,按照自己的喜好标准与他人合作,并随着摆放轮次的增加而与他人的想法出现矛盾冲突,各种欢乐、焦虑、紧张及不耐烦的情绪都会出现在每个人的心中,伴随着微笑、皱眉等行为动作表现出来。与此同时,所有人相同次数与处境的团体沙盘训练,可以让团队成员更好的体会到其同伴与自己境况相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对团队成员的行为动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随着训练进程的推进,团队成员能够更加深刻的对自身在训练环节中产生的焦虑、烦恼等不安情绪进行自我剖析,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对他人的相同行为感同身受,从而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

2.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模式

团体沙盘训练在进行过程中,虽然避免了团队成员间的言语和行为交流,但所有人的每一步动作都展现在心理教师和其他团队成员的面前。当其他成员所进行的动作与自己心目中的预想不相符时,团队成员势必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他要进行这样的动作,为什么他和我摆放物品的次序不相同,为什么它会将其中的某一件物品掩埋起来。由此,团队成员会进行深刻的思考,以分析自我为目的,去分析他人的行为活动。团体沙盘的创建展示了自身的内心世界和象征性世界,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及处世原则的抽象性体现。在团体沙盘训练摆放结束后,心理教师会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剖析,从而说明个人所具有的不同性格特点和认知模式。团体沙盘训练的教育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参与训练的团队成员改变对心理问题不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增强对这些问题的领悟。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团队成员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

3.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心理问题

团体沙盘训练的另一个教育功能就是可以帮助参加训练的团体成员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进行自我疏导或人为干预,从而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以旁观者的身份发现并了解其他团队成员的心理问题,聆听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的分析,从而收获到这一类心理问题的疏导方式和解决方法。参加训练的大学生通过参与整个训练过程,能够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更为有效的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心理教师最后的分析和干预,发现自身的心理困惑,尤其是在心理困惑还没有成为心理问题的第一时间,积极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对自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提供多种解决对策增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领悟。与此同时,心理教师应详细记录下每一个团体成员所存在的心理困惑,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跟踪记录,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4.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沙盘训练是一种团体性的活动,各团体成员虽然在训练过程中不能有任何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但这并不阻碍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团队沙盘训练是一个团队协作活动。成员可以将团体沙盘训练活动映射为一个小型社会,在训练中进行的沙具摆放可以视为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在这个训练中,成员在展现自我想法、构建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受其他训练参与者的行为制约。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尽相同,对构建沙盘的不同看法也经常会出现,矛盾时而会有。因此社会的利益与冲突跃然于沙盘之上。学生可以将团体沙盘构建训练中的构建行为和方法,各种思维、意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提供依照的范本和蓝图。除此之外,团体沙盘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此同时,在团体沙盘训练结束之后,心理咨询师针对每个人每轮次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使学生的个人想法展现在团体成员面前,使彼此坦诚相见、吐露心声,拥有了团队非同一般的情谊。通过团体沙盘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获得非笼统的、直观具体的社会交往知识和技巧,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

三、团体沙盘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团体沙盘训练对于心理教师的专业要求非常高。因此,要保证团队沙盘训练的效果,必须要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正规化水平。首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团体沙盘训练的全部内容,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团队成员,并引导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没有心理负担和压力的状况下完成团体沙盘训练。其次,团体沙盘训练的老师必须有着较强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充分把握理论知识以及不同学派对同一问题的争论,可以派遣教师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与相关领域的其他教师多交流,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从而形成最充分的理论库,在依照个人表现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分析。最后,心理教师不应单单只重视理论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队伍还应多参加一些团队训练,充分了解各种不同场景下的团体沙盘训练会对参与训练的团队成员有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并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进行代入,融会贯通,结合当前团队沙盘训练进行具体的针对性分析。

2.拓宽团体沙盘训练的应用范围

一是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将团队沙盘训练引入学生课堂,让它不再成为有心理健康问题或是应该进行心理咨询干预学生的专属品。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情绪的波动,这些情绪对人性格的影响可能会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因此,将团体沙盘训练纳入学校的日常课程,可以尽早的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并有效地进行专业的干预与疏导,以免追悔莫及,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二是将团队沙盘训练作为学生社团活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学生社团丰富了大学生活,如果能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建立一个以团体沙盘训练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通过素质拓展活动的内容表现出来,寓教于乐,可以避免灌输式、强迫式的枯燥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社团的工作中拥有更多的实践经历。另外,还可以在每年安排一段时间,由学生组成心理咨询分析小组,对从全校随机分层抽样出的学生进行模拟团体沙盘训练,由专业老师指导。

3.排除暂时性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团体沙盘训练虽然可以根据团体成员在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进行人格分析,但是并不具有百分百的确定性。因为团体沙盘训练虽然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包容的环境,经心理分析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进行了整个团体沙盘的训练过程,但人的行为还是会受到最近所发生事情的困扰和影响,这些事情只是暂时性地存在于某个团体成员的脑海中,并不代表其对沙盘创建中的某一个沙具或者某一个动作有着某种特殊的含义。因此,心理教师在对参与训练的团队成员进行性格分析时,应该充分考虑该学生近期发生的事件对其行为你的干预,尤其是对于分析为负面结果的,更要针对个人进行分析。在情绪分类中,有一些情绪是可以自我调节的,那么在对该团队成员进行性格分析和心理健康教育时,则应考虑这种情绪的暂时性影响。在排除这种因素之后,心理教师还应该注重该团队成员的健康人格内容的挖掘,塑造该团体成员的人格,并且引导其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会存在,而团体沙盘训练正越来越成熟地成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何运用团体沙盘训练这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作者:张澜 蔺娜 李翘彤 秦晔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仲刚.团体沙盘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3(02):127-128.

[2]徐容容.团体沙盘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研究[D].扬州大学,2011.

[3]单志英.团体沙盘训练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

[4]李海红.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新形式———团体沙盘训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72+185.

[5]宋斌.团体沙盘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干预性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5.

[6]刘志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沙盘训练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8(05):218-219.

[7]宋井林.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

[8]郭晓俊,徐雁,林大勇.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