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化和就业形势的严峻趋势,就业压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源。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已经不胜枚举。因此,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高校如何帮助学生疏导就业压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研究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十分必要并且迫切的课题。

关键词:

就业压力;就业心理问题;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基于正确的自我认知,基于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基于正确的就业选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就业和择业问题,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就业压力和困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应对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角色转换。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这一发展趋势的重要着力点就是如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解决有限的岗位需求与不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可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至今已经历时十七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从当时的220万,增加到了今年的770万,但是国内的人力市场却无法在短时期内为这些高校毕业生提供能够满足其就业期望的岗位,人才市场上鲜明的供过于求状态,必然隐藏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危机和就业压力,重压之下,大学生自己无法及时调适,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出的种种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心理

面对人才市场的饱和,面对家长的殷切期盼,面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迫切需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焦虑心理,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

(二)依赖心理

在严峻就业形势的重压下,许多大学生不敢直面就业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既想争取好的工作机会,又不想承受求职的压力和风险,不积极主动地寻求就业机会,而是依赖于家长利用各种关系替自己联系工作,诸如“学得好不如爸爸好”等不良观念的不断滋生。

(三)自卑心理

就业求职中的屡屡失败,使得一些大学生开始盲目否定自己的能力、专业、成绩,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心理使得大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就业困难,从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一次次的应聘,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己和推荐自己。

(四)困惑心理

近年来,名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上街卖肉,高校毕业生竞聘掏粪工、环卫工、服务员等新闻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不免让大学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得来的文凭在就业时并没有体现出预期的价值,于是许多大学生开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困惑,对自己的就业出路困惑。在困惑心理的笼罩下,很多人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就业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在个人与社会环境、教育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所有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体合理择业、成功就业、顺利适应职业的心理基础。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是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的关键要素。

(一)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化解就业心理压力,掌握心理自我调适方法,让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成功就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不断帮助大学生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行合理的个人职业定位,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伟大复兴相结合,自愿面向基层和中西部就业。

(二)将全体性教育与个别化咨询相结合。

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注重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比重,通过课堂教学,分析就业心理现象,帮助全体大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表现,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就业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自我调适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依赖、自卑、困惑等不良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动向,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早开展个别化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于就业心理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早干预。

(三)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注重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课专业教师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将做好大学生就业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其日常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就业过程中运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不断调适心理状态,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能够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和复杂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四)将解决就业心理问题与解决就业实际问题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理论教育,解析心理问题,传授调适方法,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并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搜集大学生就业信息,宣传解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加大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关注和帮扶力度。

作者:蔡心 张冬青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郝影.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

[2]宋熹.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课题来源: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和研究课题(2015FKT30)阶段性成果之一。

第二篇: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西藏地区高等学校接受着全国各地的学校,文化的差异、习俗的差异、高原的生活等等都会影响到了各高校学生的心理,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西藏高等院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学生学习和工作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汉族与藏族等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影响到西藏的繁荣稳定。因此,西藏高等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创建良好的民族关系,维护区域稳定,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西藏社会建设事业。

【关键词】

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工作站,这是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早的机构。在此之后,国内各个高等学校也纷纷效仿,开始设立有关心理健康咨询的各种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的相关专业。近年来,西藏大学、拉萨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西藏地区的各高等学校也纷纷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很多显著的成果。

一、西藏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整体性规划,教育体系不健全

西藏高等学校的心力健康教育事业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困难也更加多,西藏地区并没有建立健全针对西藏地区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只是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式导致今天西藏地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参差不齐。没有针对少数民族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进项专项研究,制定符合西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套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操作方法和考核方式。各高校单兵作战,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二)教育理念过于陈旧,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问题,一直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教育中最为难处理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个关于文化、习俗碰撞与融合的问题。在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下,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于有关民族的、文化的、习俗的问题十分敏感,因此我们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现有的教育理念都是借鉴国内其他高校,这些理念在高原上存在着“高原反应”,不能很好的适应西藏的实际情况。

(三)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西藏地区由于自身的发展状况,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即使西藏政府近年来加大了人才引进,但是由于西藏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引进的人才也很难长期留下,大部分待一段时间都由于不能忍受西藏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而离开,导致西藏地区教师资源十分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西藏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进措施

(一)构建西藏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体性规划发展方向

由于西藏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须依靠良好的发展体系,进行统一规划,解决目前西藏地区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均衡、各自为战的问题,加快西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速度,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快各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维护西藏地区的繁荣稳定。

(二)改变教育发展理念,推进教育多元化发展

通过西藏地区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理念为解决文化碰撞融合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这一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西藏大学的小范围实践发现,这一理念对于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用。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一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普及,提高教育质量。

(三)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本地区的专业人才

为了解决专业人才的缺乏,除了政府部门和高校创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各大院校还需要积极培养本地的人才,自然环境和这些人才容易适应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培养本地的专业性人才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而且这一方法也是长久有效的,对于西藏地区各民族团结十分有利。西藏高校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更多心理素质过硬,心理健康的综合性人才,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刘依伊 单位:西藏大学师范学院15级

参看文献:

[1]罗平,仁青扎西.西藏高校心理教育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侯会,宋斌.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J].西藏科技.2008(01)

[3]格桑扎西,罗布次仁,林鸿雁,化国瑞.西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18)

[4]付海东.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5]樊金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04)

[6]肖征,曲丹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媒体影响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了微媒体及其特点,进而阐述了微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威胁和对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微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一、微媒体概述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独立且微小的网络媒体点组成网络传播结构,我们称之为微媒体。微博、微信、QQ空间、微小说、微电影等常见的微媒体有以下特点。一是对于信源而言,门槛较低、数量庞大。微媒体的信源不需要十分专业的技术水平,也不需要大规模的公司运营,只需要一个账号、一台电脑或一个手机就可以成为信息的点。二是对于信道而言,形式多样、速度极快。微媒体的信道形式多以无线网信道为主。现今网络技术高度发达,极大加快了无线网络传播速度,这既是庞大信源存在的提前,也是对信息及时性的有力保障。三是对于信息内容而言,灵活多变。微媒体的传递信息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没有篇幅限制,可以是小短文,也可以是几句话,甚至一个字、一个图片。信息主题可以是八卦新闻,也可是时事政治;可以是幽默笑话,也可以是百家讲坛等。

二、微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威胁

(一)微媒体中存在大量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威胁。

第一,微媒体的开放性强、言论较为自由,这导致了多元化的信息环境。[1]从而也导致信息所传递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一些负面信息和不良的价值观念在微媒体环境中滋生并逐渐吸引了很多的拥护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例如,微博、微信或微电影等微媒体中存在一些的黄色图片、黄色段子,在主流媒体中本应禁止传播,但在微媒体中却公然传播黄色信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微媒体的信息规范很难得到完善管理。二是微媒体的信息内容通常较为短小,在众多多样化信息环境下,短小的黄色信息反倒成为“调味剂”,不再令人嗤之以鼻。三是隐藏在微媒体背后的或读者因社会责任分散效应而不觉得有羞耻感或负罪感。在这种不良环境的包围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进一步加强。第二,大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价值观处于塑造期,对微媒体的接触又十分广泛,极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大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塑造。然而现今微媒体几乎已经成为大学生形影不离的“朋友”,大学生极易受到微媒体观念的影响,微媒体的负面信息严重冲击了大学生从小生在家庭、学校中建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二)微媒体对大学生创新学习造成威胁进而影响其学习心理素质。

创新是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已有经验而形成新产品的心理过程,创新的心理要素有:创新意识、创新想象、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微媒体是一个网状结构,用户在接收信息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些片段来阅读,这样便弱化了大学生看待问题的思考深度,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当下,在微媒体广为流传的“普大喜奔”、“主要看气质”、“累觉不爱”、“小公举”等词汇虽然是新创造出来的词汇,但是这些词汇并不符合造词逻辑,只不过受到微媒体用户的社会从众效应便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开来,甚至有些用户在使用和转发时并不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就盲目地跟着他人用这些词汇“刷屏”。从众行为严重抹杀了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而创造性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变化,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三)微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造成威胁。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出学校、适应社会的需要。微媒体的存在把远在千里之外的两个人的沟通变得畅顺无阻,表面上人们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然而在微媒体中的沟通是建立在虚拟媒介中的,与现实中面对面的沟通有较大差别。在微媒体中,双方都可以隐藏自己的姓名、身份、地址、年龄、容貌甚至性别;沟通的内容可随意从网络中复制、粘贴过来作为自己的话语;虚假信息也暂时不会受到过重惩罚。可见,微媒体所建构的虚拟交往模式必然存在大量虚假、欺诈现象,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很可能成为虚假交际骗局的牺牲品。另外,人们过于沉溺于微媒体中而产生了大量的“低头族”,这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常见,“低头族”虽然拉近了客观沟通的距离,却拉远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人们即使近在咫尺却也无话可说只顾做一个忠实的“低头族”。这不但不能提高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反而会有可能造成人际关系中的冷漠态度,有些大学生甚至习惯了在微媒体中进行沟通而不知道在现实中如何与人友善相处。

三、微媒体时代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主动占领“微媒体基地”,利用微媒体传播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搭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公众账号,开通专门的心理健康微博账号,拍摄相关的微电影、微访谈等。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账号的名字可以为“心灵氧吧”、“怡心园”、“七彩园林”等较为优美、婉约的词汇。账号的管理和信息的者可以为心理协会等学生组织,也可是专门负责微媒体的学生组织,由这些组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定期向大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推文。发表的推文一是要轻快、活泼、图文并茂,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从众多推文注意到此账号所的推文;二是要精炼、有深度,这样才能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三是信息要有时效性、及时更新,这样才能保持读者的新鲜和好奇感;四是信息内容必须以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原则,不可为了迎合部分学生口味和偏好而不良信息。这些微媒体的学生组织可以拍摄微电影、微访谈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平台增添光彩,拍摄的演员或被采访者可以是有经验的老师、师兄、师姐,也可以是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整个制作过程既增强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又培养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及时把握校园舆情动态,正确引导价值取向。

微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扩大了原有的交友范围,接触的朋友不再仅仅是身边的同学和老师,还可能会通过“微信摇一摇”、“QQ空间漂流瓶”等平台接触到附近网络骗子甚至是不法分子,极大地威胁了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此外,微媒体的信息内容缺乏规范管理,大量低俗信息、虚假信息得不到有效过滤而出现在大学生眼前,严重损害大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心理辅导员应建立起与学生的微媒体互动平台,时刻关注学生在朋友圈或QQ空间所的个人心理动态,对较为偏激的价值观念及时纠正,对不良的舆情言论及时加以澄清,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三)将微媒体引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感染力。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多以讲授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课下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少。微信等微媒体平台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交流习惯,有广泛的学生受众群体,不失为增进师生交流的有利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等交流平台课前预习材料和课后作业,将课堂上的“手机奴隶”一族逐渐引导到可以利用手机上的微媒体软件自主学习。

(四)利用微媒体进行线上心理咨询。

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可能不会被所有的大学生接受,一些学生胆小不愿和心理老师面对面交谈,一些学生心中有难言之隐不愿跟老师面对面倾诉。对于某些认知方面心理困扰是可以初步通过线上心理咨询进行解决的,这既避免了学生因各种原因不愿意来咨询室咨询的情形,又使咨询变得方便、快捷、灵活。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以通过线上心理咨询来解决,这就需要心理老师有扎实的心理学功底来分辨哪些线上咨询是需要转到面谈咨询的。

作者:刘泽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漆亚林,高敏.问题与策展:微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媒介素养建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81~86

[2]豆宏健,王成德.大学生成长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展分析

摘要:

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当前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当前大学阶段尤为关注的一个教育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当前的时展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时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现在已经全面进入一个科学技术、网络科技发达的社会状态,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间接的导致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随着出现的心理问题就越来越多,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一部分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进入到社会工作之后的状态。由于当前已经处于一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状态,人才特别多,而大学生又是祖国未来建设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所以在大学校园要针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大学生们能够正确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最终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能够直接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比如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个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以及学习动机功利化,首先普遍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在大学时期进行的学习一般都是未来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对学习本身的乐趣并没有完全的体会和认识到,所以对知识的求知欲不够;其次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的明确的情况,很多大学生是为了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等等来应付学习,虽然已经逐渐感受到社会竞争压力比较大,但是真正让大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却是很难的,这也间接的让学生认为上大学只是为了找工作;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太过于严重,有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比较丰富多彩,在课堂上却提不起精神,尽管有一颗想要学习的心,但是却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方式方法;最后就是学习动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于学习表现除了前所未有的功利意识,导致一些计算机类的课程、外语等这些在找工作的时候能够加分的科目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情绪问题。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基础条件,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如果高于积极向上的情绪,会间接的导致很多“亚健康”的情况出现,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且制止,对大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身体伤害,包括会出现身体不适、睡眠不足、无精打采、逃避集体活动等等,这样长期以往的发展下去,对大学生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造成了很重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跌宕起伏,根据学生自身家庭条件、成长环境、自身性格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情绪的不稳定,导致学生的心理容易产生问题,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影响。

3.人际关系问题。

俗话说,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有效的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人际关系可以说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在当前以及步入社会后保持良好心态的必备条件[1]。大学生在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起初都会有一些不适应,跟之前初中、高中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教育方式都不一样,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对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模式、师生关系以及异性关系都表现的比较胆怯。大学生生活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勇气,虽然充满兴趣,但是缺少行动力,又难免因为互相攀比导致人际关系破裂,最终形成难以解决和挽回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以时展为特点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在当前的时展背景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势在必行,而且要结合当下的形势以及社会的发展现状来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据时展特点来树立新的思想观念[2]。首先,大学校园的领导就要先树立起这个意识,才能逐渐的宣传到教师、到学生,大学校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识,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结合当下的时展特点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等等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保证学生也能够树立起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以及深刻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和进行。

2.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观。

大学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产生心理问题,有时候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大学生眼里或者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都会变成极大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调试,这样才能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首先就是要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观,只有从根本上产生自信、乐观的态度,才能在遇到一些挫折、打击的时候坚强的挺过去,挫折也分很多种,有些可以让人一蹶不振、痛苦、失望但是挫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大学生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些可以逃避,但是有些是躲也躲不掉的,所以要大学生要学会正面迎接挫折,认真的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最终战胜挫折,将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人需求作为出发点,对学生的个人幸福与成功相对比较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这些的时候,大多数都是以心理学理论来作为基础,对其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原因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分析、精神分析等等,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是需要详细的理论来作为支持的。而学生的传统德育教育主要是政治学、教育学、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这些方面的原则作为基础理论知识,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再教育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大学校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利用思想政治课程来实施,包括说服个集体教育、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群众性这样的特点;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这些则是更加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一些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带有一定的保密性和个别性,更加的注重双方交流平等。将大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主要体现在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但是在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解决,才能达到结合的目的。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也可以根据教育方法和手段上来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有保密性这样的特点,但是可以充分借鉴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利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普及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在时展为特点的背景影响下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光是大学生自身,大学生的父母、大学教师以及学校领导都存在一定的生存压力,要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并且结合大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大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健康成长。

作者:伍冬云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建军.新形势下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黄希庭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而在当今网络信息急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做好课程设计是保证课程取得实效的前提。通过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有吸引力和实用性,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它以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传授心理知识、培养心理品质为内容的专门课程。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说明,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些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迅速参与,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训练感染力和推动力,学会把心理学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教学形式:针对的讲,提升学生的兴趣,你让学生动心;灵活的讲,提升学生的思考,你让学生动脑;互动的讲,提升学生的参与,你让学生动身。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会让人觉得特别形象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例如,课程的开场,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和暖身,前台的展现和后台的实用分析操作相结合来设计课程。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自己曾经有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轻描淡写而又非常动情的讲述教师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故事中让人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让人感觉到老师确实能够在学生和课程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当然“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如视频音频等引人思考。而暖身活动环节的设计则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是否能让学生打开心灵自我开放。比如:手指操、落手指、猫和老鼠、乒乓球、金龙拍拍操、记者采访、用手问好、四方块游戏等等。从暖身活动引申它们在其他课程内容下的应用,比如和人际沟通交往哪个知识点结合、和情绪的哪个方面结合、和压力的某一部分结合来应用。并且在活动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Fact:刚刚做了说了画了什么;Find:对自己的发现是什么;Feeling:感受到什么;Future: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动身动心。

而在课程主体准备的过程中,注意三个方面:备学生、备自己、备课程。备学生:明确你的课程是同一个人对话的过程,将对方转化为你的合作者,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他们所需要的他们所处的背景和心理状况来确定授课目标,再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备自己:面临即将讲授的话题,明确自我的感受是迷惑的还是清楚的,真正的知道自己的主张和立场,面对别人的赞成或反对能否正确的接受。备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展现形式。在内容设计上,主题、对象、时间都需要明确和控制。关上电脑和ppt,从学生角度出发,无限接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我辩驳或实地调查不断筛选,找到最好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轻理论的系统传授,重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会例如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调适、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人格魅力、大学生涯规划、学习心理、调控情绪、提升人际交往、处理好恋爱与性、压力与挫折应对、珍爱生命等等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心理潜力和能量,并且使他们在心灵上都得到成长和提升。在方法设计上,可以采用:讲授、提问与讨论、录像与回放、案例学习、角色演练、心理学团队活动、影片赏析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运用图片、符合学生自己的、与学生自己相关的、幽默笑话和滑稽、奇特夸张和荒诞等手段不断吸引注意力和加深印象。在使用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授课目标、授课主题、具体内容、学生的身心情况、学校和班级的授课条件以及时间控制、和教室地点等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灵活使用,共同发挥作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一堂好的课程就像一场好的表演,教师需要精心的完成编(剧本)、导(组织)、演(展现)的工作。不断的从细节到框架,拆分到整合,刻板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情感的唤起是起始,情感的体验是过程,情感的升华是目的,只有将“情”贯穿始终,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总结授课的规则就是:说者有情,学生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言之有物,讲的应是对方需要的,对方听进去什么才是重要的;过程有趣,改变讲的方式,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项科学系统的操作,包括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如何让课程更加吸引学生,真正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传统的讲授性传授到更多的对学生的引导启迪,更加发挥学生的资源和他们的主动性,更多的参与教学,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程中以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和充分的热情,认真准备,积极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理论与实际并重,不断科学与成熟的发展道路。

作者:韩希 单位:沈阳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4)

[3]樊富氓.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