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新时期高校建设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形势、意义以及实务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并阐述解决措施,以期对推动大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人生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独自生活,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心理冲突。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高校宿舍中舍友之间个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网络游戏等诱惑的存在,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都是发生在大学生宿舍中的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悲剧。近年来,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工作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推动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宿舍是反映学生心理水平的窗口,宿舍关系成为衡量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标尺。在大学生宿舍心理工作的目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及时调整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偏差,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统一,从而使大学生对宿舍生活中的自我意识有正确的认识、控制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集体生活,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加强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1.打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宿舍是大学生睡眠、休息的地方,也是他们学习、交流和进行人际沟通的地方,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进入大学,许多学生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离开父母,感受集体生活。宿舍便扮演者“家”的角色,舍友就是他们新的“家人”。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难免会有紧张和焦虑情绪。良好的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集体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舍友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以后,心理上的不适就可以得到迅速缓解,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于宿舍的归属感。
2.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一个宿舍的同学朝夕相处,难免会互相影响,工作实务中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一个宿舍的学生,要优秀就都很优秀,要玩游戏就都玩游戏,这便是宿舍成员心理状态的集中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时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宿舍的学习氛围可能会影响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成长,在宿舍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交流,后进同学学习先进同学,潜移默化、互相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的成长成才。
3.塑造健康的人格品性,培养学生成熟的心理。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经常会面临感情、学业和生活上的困惑,需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并理性处理这些问题。当出现悲伤和痛苦的事情时,学生多愿意向同宿舍同学倾诉,和谐的宿舍氛围和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许多疑惑,避免心理问题甚至极端心理的产生。同时,大学生宿舍成员多来自四面八方,因为成长背景、生活习惯和个性的不同,在人性和品质方面也会存在差异,良好的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理性地看待这些差异,学会换位思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潜移默化中形成成熟的心理品格。
三、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点
1.工作被动,难以深入。
目前,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通常由院系辅导员负责,学校各个部门涉及学生的工作最终都会由院系落实,通知繁杂,事必躬亲,辅导员经常会陷入事务性工作中分身乏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理方式通常以个案为主,主要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矫正和补救性的个人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而对于每个宿舍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波动,辅导员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深入的走访和研究,只能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式应付问题而难以将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工作方式比较被动,规模和力度都不能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2.原因多样,情况复杂。
进入大学以后,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高校宿舍中,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贫富差距、生活习惯、个性、利益、感情、压力等。随着高校中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长,学生缺乏集体生活经验,自我意识日益严重,缺少换位思考和包容心,造成宿舍矛盾频发,时常出现极端案例。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难免会有摩擦,在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认知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容易演变成为心理问题。复杂的宿舍情况、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无疑为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四、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点的解决途径
1.加强重视程度,规范管理体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高校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抓住机遇,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积极推进该项工作的发展。学校应当定期对在校生组织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疏导,以免情况恶化。规范学生工作系统的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明确学生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地位,让其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走访宿舍,开展宿舍范围内的团体活动,以成长和发展性的辅导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努力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重视家庭因素,建立家长邀请制度。
家庭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给孩子的关爱有助于孩子人格的成长,对于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当建立家长邀请制度。尤其对于独生子女和从未有过宿舍集体生活经历的学生,应当鼓励家长多对孩子的集体生活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集体生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如果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及时通知家长,邀请其到学校陪读,用家庭的温暖帮助学生度过难关,重塑健康人格。
3.开展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宿舍建设中,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可以开展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请优秀宿舍交流经验感悟、开设宿舍人际关系专题讲座等,教会学生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懂得换位思考,学会处理宿舍人际关系,引起学生对宿舍生活的重视,珍惜来之不易的缘分,尽快融入并适应大学集体宿舍生活。以活动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日常宿舍文化建设中,形成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比如宿舍心理文化节、宿舍交流会等。借助微信平台、网络等新媒体,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发挥宿舍长的作用,建立朋辈咨询制度。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委员制度,但是心理委员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高校班级少则一二十人,多则近百人,仅靠一名心理委员很难全面掌握每个人的心理动态,容易导致信息不畅。宿舍是大家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宿舍长对于每个舍友的生活习惯、个人作风、恋爱问题、学业问题等都比较了解,充分发挥宿舍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让其承担心理信息员的角色,有利于及时掌握舍友真实的心理动态。组织对宿舍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技能的培训,对宿舍中常见的人际关系、感情、学习、网瘾等心理问题的处理给予一定指导,当宿舍成员遇到轻微的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地帮助其走出困境,避免情况恶化。朋辈之间年龄相当、价值观相近,他们的意见学生更容易接纳。同时,宿舍长覆盖面广,帮助范围大,与同学关系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并迅速做出反应,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与咨询工作。
五、结语
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营造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宿舍极端心理案例的产生。因此,宿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加强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宿舍管理育人是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作者:温晴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团委
参考文献:
[1]高闰青.创新心理教育模式,培养身心健康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2]耿俊杰.高校宿舍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4,(11)上.
[3]肖永红,戴益信.高校宿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09,(5).
[4]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5]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6]杨广君,李颖.新时期提高大学生宿舍心理工作实效性思考[J].科技信息,2012,(33).
第二篇: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构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时代忠实的“接触体”,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网络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在新时期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大学生特点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
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
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作者:梁丽媛 陆桂芝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7]李金芳.网络环境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2(03).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摘要: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1.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鸭式学习转向大学自主式学习,产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从高中以家庭为主的人际交往扩大到与同龄人、老师甚至社会其他行业人士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能否渡过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个性的自闭、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2.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习惯大一以来“独立”的生活模式,对学校周边环境有了接触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精力上的松解。在学业上又进入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精力上的松解,导致娱乐与学业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正处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进入异性恋爱式交往的高峰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因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模式,想自由而丰富多彩地生活。如此时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焦虑、自我怀疑、偏执、困惑、敏感、忧郁、责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3.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三是开设专业课阶段,需要全面整合文化、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因知识底子“薄”,导致学业焦虑心理。大三学生已对自己所学专业、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己的将来,目标仍然不确定,产生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仍不完善,多种态度、标准、思想相互“切磋”,处于“三观”濒临成熟的缓冲期,产生压抑模糊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心理疏导,会导致毕业困难、对生活失去动力、对人生失去目标。
4.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现状所至,各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大四上学期就进入就业期。然而,学生一边完成大四的相关课程,另一边还要整合大学“收获”,奔向招聘求职大潮中,从而产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更甚者会出现消极求职等心理;另一方面,毕业在即,一边要撰写论文,另一边要完成毕业前的各种离校事宜,会将学生推向烦躁的顶端,产生浮躁的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疏导,会导致学生求职、就业难,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引发一系列不文明毕业离校问题,更甚者出现极端事件。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目前文献中体现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多采取心理测试量表的方式,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或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式。本文将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1.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因学习方法改变产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优秀学子事迹座谈会”、“学生学业案例分析大会”,以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典型代表为主体,与大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转变过程、心理调节方法等等。针对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开展以寝室、班级、年级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文、体、学、劳活动。让大一参与者“享受”其中、收获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做好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做好衔接育人管理,让学生勇于与他人沟通、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娱乐与学业矛盾心理,开展“学业规划大赛”、“学生学业家长座谈会”。通过活动强调学业的重要,还要发挥家长的推动作用,辅助家长从实际出发定位孩子的能力及目标,不因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引发孩子不必要的自卑、自负心理。针对学生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相关内容解析性与爱的利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与异性交往,鼓励以促进学业、责任为先的恋爱观。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学校家庭互动,关注学生学业,推动学风育人管理,让学生正视学业,勇于面对恋爱问题心理,学会担当,学会取舍与放弃。
3.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焦虑及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推广会”、“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获得奖励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考研,做好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调节学生内心的焦虑及迷惑。针对“三观”渐于成熟的大三学生,因各项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压抑心理,开展优秀毕业生返校事迹报告会,以生动、亲近的方式与在校生沟通,讲述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努力拼搏事迹,以此助力“三观”的正确形成。通过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育人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对未来有一个初步打算,对“三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4.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开展“就业简历点评会”,与学生交流如何总结大学四年所获,制作体现个人“闪光点”的、求职意向明确的求职简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求职自信心。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辅助学生就业及择业。针对因即将毕业产生的浮躁心理,开展“毕业、就业有关事项说明会”,让学生根据时间推进做好相关安排。通过实践活动,完善就业育人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明确毕业前的各种事项,合理安排,顺利毕业;尽早给自己合理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呈现出“多面立体”效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于实体,感知于无形,但其中的影响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1.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不可否认一点,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人都患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烦躁等等,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学生患有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且患病人数不多,这类心理疾病学生的医治方法大多选择休学医学医治。对于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从学生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达到最优,即可以“防”又可以“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相融合,更有助于解决、疏导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
2.干预极端个体,宏观调控整体。心理健康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变量,一颗心是孤独的,但一群心是有力的,个人如粟,集体如仓。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很多颗心因为一个理由在一起,彼此会有影响和照应。同时,注意日常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针对心理危机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从关心帮助学生的角度,控制住极端问题。在心理健康个体或集体教育过程中由学生管理者传输健康的思想、道德,最大限度地发挥“仓”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3.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同辅助学生学业有成。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社会的建设者。因此,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立足学校,联系家长,将学生推向社会,从中认知自己、感知社会,面对问题、接受现实,完善自我、调节心理,顺利完成学业。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主要因学业问题、人际问题、就业择业问题带动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管理视角剖析学生心理问题,更有的放失地进行实践活动引导,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者:张艳丛 赵婧 苏永彬 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薇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86.
[2]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95.
[3]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4.
[4]龚霞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3,(1):85.
[5]张慧.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3,(2):187.
第四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实践
【摘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向来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为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生力量,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也见到了一些成效。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可以尝试着由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借助多媒体活动的吸引力,注重交流实践活动的感召,让学生在课堂对比中感知学习效果,通过这些有益的尝试,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积极心理学对他们人生和成长带来的帮助,以及对自己心理健康带来的益处,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校园;实践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从1998年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以后才得到人们关注的。十几年来,各个国家都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实践教育活动从高校教育延伸到经济学,现代营销理念的培养也借鉴吸收了不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其本质在于内容的人性化,“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最终都是以研究人的幸福为最终目的。美国心理学协会前主席赛里格曼认为的幸福包括乐趣、参与和意义,这种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些年,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在现实社会中,人民的“幸福感”却有降低趋势,“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感受也在不同程度上蔓延到高校中,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积极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适当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我们就积极心理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和方式、方法展开讨论,希望能够集思广益,为培养新世纪青年才俊尽自己的力量。
一、润物无声,借助影视媒体的吸引力
高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多见,而且这种标题的形式也会让学生反感。似乎给人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是因学生心理不健康,所以才需要进行配合参加的教育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活动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为影视媒体资料丰富,选择余地大,可以作为我们实施教育的首选,学生也非常乐于接受。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的兴起,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据某媒体报导,《中国合伙人》《失恋三十三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等国产影视剧在当代大学生中影响非常大,这些主题为青春、励志和成长的话题备受关注,剧中人物也为学生们津津乐道。这不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健康心理学教育资料吗?其中那么多的积极心理学因素,会逐渐在学生心理生根发芽的。我们学校通过官方渠道积极引导,在大学校内的板报上,展开讨论,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关注。之后,学校还组织了全校师生同观看了一部关于幸福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非官方翻译或称《追求幸福》《追逐幸福》),并布置了全校大讨论的作业。这部影片虽然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比较简单,确是曾获得2006年奥斯卡提名最佳男主角的剧情片,由哥伦比亚影业发行。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也不影响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幸福”也许从来就不具有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通过电影,通过电影中塑造的人物,这个男主角所说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你问的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我会直接告诉你“我不知道”,但我向你保证,我知道如何寻找答案,而且我是一定会找出答案的。这里,浓缩了一个“美国梦”,与我们现在的“中国梦”有很多精神意义上的重合,也极具推广价值。学校通过广大师生广泛讨论,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无疑,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幸福不是虚拟的偶像膜拜,幸福也并非遥不可及,但也许永远不会主动来敲门,只有自己才能成为叩响幸福大门的使者。
二、网络推进,注重实践活动的感召力
随着科技的普及,在现代的大学校园,学生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上,各种软件五花八门。如果我们教育工作不占据这个良好的思想教育高地,将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大损失。经过抽样调查统计,目前学生使用最普及的社交软件是微博、微信、QQ等,一部分学生也在手机上网购买服装等商品。为了让学生能够吸取更多的正能量,学校宣教部研究开发制作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并绑定了一个微博账号,公众平台每天推送一期新的图文消息,微博则转载并参与互动,前期通过学校宣传主动引导学生关注。由于平台所推送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很多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方面的资讯,因此,推广工作比较容易进行。在内容建设上,学校宣教部与学生会以及各个兴趣团体紧密联系,经常一起研讨主题,力求新颖,力求别致,力求传导积极心理学。譬如,学校就一则社会新闻推送了消息:据大河网报道,马朝立十七岁时遭遇事故左小腿截肢,妻子高红娟有听力、语言障碍,但夫妇二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等救济,而是积极创业,谋划出路,他们白手起家开办了快递公司。后来,两人先后荣获2014年度全国“最美快递员”、某市自强励志“星青年”等荣誉称号。之后,他们还在自己取得一定成绩后积极帮助别人创业。原属他们部下的快递员沈鹏飞说:“他不像老板像大哥,我们都喊他老大”,如今,沈鹏飞也在马朝立的帮助下开设了快递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这则消息通过微信、微博的发酵和推动,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学生们讨论的热点不再是创业如何如何艰辛、现实如何如何残酷,而是积极地找路子、谈方法,对标自己的思想差距和行为差距:“积极面对生活,生活也会积极给你回报”“逆境,对于强者只是攀登高峰的一块垫脚石,而对于弱者却是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一条条带着丰富感情的评论如火似荼。这无疑代表了新一代大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全新认知,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三、成效对比,感受课堂互动的感染力
效果,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不容置疑,电子产品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比如越来越多的“低头族”“蜗居族”“宅男宅女”等等,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在加强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当面沟通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技巧,丰富多变的教学内容,将积极心理学教学融入到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迷上课堂面对面的交流,让教学也产生一种“魔力”!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位哲学老师,在某次教学正式上课之前,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不太规范的圆圈,请同学们告诉他画的是什么?可以想象得到,对于这么抽象的图案,老师也没有更多的提示,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地球”,有人说是“鸡蛋”,有人说是“太阳”,也有调皮的学生说“什么都不是,所有的回答只是一个想象”。老师问为什么?有同学说:因为快到世界地球日了,所以我认为您想告诉我们这个地球被人类破坏的现象;有同学说:鸡蛋是静态的,但是可以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又可以生出很多蛋,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老师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生命轮回的道理;有同学说:连续阴天好多日了,今天放晴,天空上出现了久违的太阳,物由心生,这个圆自然应该是太阳的写意;也有同学说:老师只是随手画了一个圈,并不具备任何生命、物质的特征,因此它什么都不是,所有同学们的回答只是自己心里一个无端的臆测!老师笑了,他点点头,很诚恳地表扬了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还赞美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后,老师说了一段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话:其实,我画的是一个梦,我昨天晚上的做的梦,我梦到了同学们毕业了,离校十年以后,大家不约而同、意气风发地回到这里与老师相聚,你们在各自的领域积极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同学们围在一起,像极了这个圆圈!我不是天才的画家,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因此,我就画了这个“梦”的图像,希望你们能看懂!老师的话音未落,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的声声喝彩,也许不仅仅为老师的这次分享,更是为自己今后精彩的人生鼓劲加油。这一次简单的课堂互动,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效果,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都安安静静听老师讲哲学课,同学们都被老师带进了那一片知识的海洋中。
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可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需专门开辟严肃的课程,也许那样并不适合现代青年的心理接受能力。做一些新的教学尝试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我们心中有积极心理学的概念,通过大家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办法,不断地借鉴吸收,因地制宜地加强研究,就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子。我想,通过我们教育战线教职工的不断努力,通过暗示、传导等方式,给学生传递积极心理学,每日输送正能量,定能让我们的高校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王晓明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参考文献:
[1]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02).
[2]杨集梅,柴洁余.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2(02).
[3]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李稚琳.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职教通讯,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