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4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化,和德育混合在一起

主要表现为高校将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混淆在一起,认为两者是相同的,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无需思想政治教育,有思想政治教育就不用心理健康教育。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笼统,也过于简单化。高校用这种主观的思想去解决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会让他们的心理病情加重,导致严重后果发生。

2.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尽管我国高校都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很多高校机构设置不合理,一部分是单独设置,有的则隶属于其他部门。正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模糊,才导致机构设置专业性不强,疏于管理和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缺乏规范性及科学性。由于高校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部分接受过此课程专业培训的教师产生失落感,在职称问题、位置摆放问题及工资报酬问题等都会让他们心理产生不平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会大量流失。

3.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定位不准

尽管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有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仍然存在着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高校对正常的心理防治和引导不够重视,而主要重点在于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上。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敢前来咨询,担心同学取笑,让学生错误地认为高校心理咨询主要针对的是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与大部分心理健康但在生活中、家庭中和情感中等遇到很多的问题没有关系,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及范围受限,不利于开展工作。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进的对策分析

1.合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虽然在具体目标着重点有差别,但最后的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人格上的健康发展。要将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首先就要将它们合理结合起来。结合的内容首先就是教育内容上的结合,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情绪、交际等方面进行引导,也让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另外一个是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要合理结合。德育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个性化教育,让德育工作更具科学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要这样,教师应该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2.建设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和伦理道德等一些专业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对这方面的教师专业要求也较高,只有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才能做好这项工作。一些国外高校,在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要求都比较严格,不但要求具备各种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求学位必须在硕士以上,还要具备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队伍,形成以专家对其指导、专职教师为主、兼职为辅,鼓励所有大学生及政工干部全体参加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结构。

3.健全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制度

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重点都放在对个别同学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治及指导,这样的做法一方面给学生产生了偏见,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都会存在心理疾病,而且还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得以真正的体现。要做好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可以开展心理咨询热线,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设计了定点、定时和主动深入等方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及时、有效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作者:王嘉禄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评对策

1心理测评概述

1.1心理测评的含义

心理测评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可以通过心理测量的定义引申出心理测评的定义。测量是按照一定规则对事物指派数字,参照这一定义,可以将心理测量定义为,根据心理学法则给人的心理特质指派数字,或者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在测验上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确定出数量化的价值。依据上述心理测量的定义,将心理测评定义为,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段,通过分析人的代表性行为,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质和行为进行定量描述和评估的行为。

1.2心理测评的特征

第一,心理测评具有客观性。所谓客观性,主要是指心理测评各个环节实施的标准化程度。首先,测评前保证所用的设施、工具、指导语等前期准备工作经过标准化检验;其次,评测时环境条件和时间控制必须标准化,确保测评对学生的刺激是客观的;最后,测评结束后评分计分、分数转化及分数解释必须标准化,以保证对测评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第二,心理测评具有间接性。心理测评是对心理特质进行测量和评估,只能通过有代表性的外显行为进行推论,这就决定了心理测评是一种间接的测量和评估,只能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属性;第三,心理测评具有相对性。心理测评不存在绝对的衡量标准。对被测者所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形成一个连续的序列,每个人较他人而言处于这一序列的某一相对位置上。

2心理测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心理测评可以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为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综合了解提供了很大便利,但现阶段各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科学和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引起一定重视。

2.1测评量表选择过于单一

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1995年至2015年的期刊输入检索条件:主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共查找到13482条结果。再继续对这13482篇文献增加检索条件:摘要包含“SCL-90”,共查找到1405条结果;增加检索条件:摘要包含“UPI”,共查找到212条结果;增加检索条件:摘要包含“EPQ”,共查找到126条结果;增加检索条件:摘要包含“16PF”,共查找到94条结果;增加检索条件:摘要包含“MMPI”,共查找到12条结果。可见,SCL-90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大学生心理测评的首选量表。但是运用SCL-90量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影响测评的准确性,单纯依靠SCL-90一种量表进行测评,不仅无法进行比对分析,也难以全面反映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测评集中选择一种量表,显然这种单一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无法对学生做出全面的了解。

2.2心理测评量表缺乏本土化研究

心理测评的理论体系、基本框架均出自西方国家的心理学,不能够全面适应我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尤其是西方的测评量表不能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身心特点。心理测评量表的本土化研究主要存在跨文化翻译、修订与重塑不当的问题。首先,现存的一些跨文化翻译只是单纯字面意义上的直译,没有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缺乏对特定的内容的推敲,无法做到精准地翻译。其次,在对已有内容进行修订和重塑时,不能恰当地在原有精华内容之上重新构造出新内容,修订过的内容缺乏实践的检验。

2.3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短缺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两千至三千个大学生建议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2001年,我国西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希庭对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的七十四所大学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这七十四所大学中共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人员四百五十三人,约合每所学校六人,但这其中大部分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基本上为兼职人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占了绝大多数,总共二百五十一人,约占55.4%;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总共九十四人,约占总人数的20.8%;排在第三位的是医务人员,总共七十九人,约占17.4%;剩下的是其他兼职人员,总共二十九人,约占6.4%。可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大多数由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所占比例较低,专职教师数量短缺,力量较为薄弱。

2.4常模老化问题

所谓常模,是指一种用来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评结果计算而来,它是心理测评后用于比较和解释测评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常模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只能够代表一个地方在一段时间内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常模的有效期限在十年,超过十年就需要进行更新和修订。而我国部分测评量表的常模十年甚至二十年都不进行更新换代的现象时有发生。各高校经常使用的测评量表也普遍存在常模老化的问题,例如各高校使用频率最高的SCL-90的常模于1986年制定,至今已有二十九年。由此看来,我国大学生心理测评普遍存在着常模老化的问题。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科学运用心理测评的对策

3.1科学地选择和使用量表

科学地选择和使用量表,避免对一种测评量表的重复使用。一方面在进行心理测评时,可以以其中一个典型量表为主,再筛选出两个左右的同类量表为辅,以增加测评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将同一适用范围的量表进行排列组合。测评人员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科学选择量表,尤其注重量表的信度、效度及本土化程度。

3.2完善心理测评量表的本土化修订和开发

首先,继续引进国外优秀的测评量表。国外在心理测评处于领先地位,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量表编制思路,为我国量表的自主研发奠定基础;其次,合理翻译、修订和重塑国外测评量表。培养跨文化翻译的专门人才,加强心理测评翻译队伍的建设;再次,加强本土化研究,自行编制量表。加强心理测评的理论研究,创新体系框架,编制适合国人的量表。最后,创设心理测评专业性研究机构,加大资金投入。

3.3提高心理测评专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对内耐心培养专职教师,对外积极引入专业性人才,壮大专职教师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原有兼职人员可以继续兼任心理测评相关工作,但要严格进行选拔并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训练。

3.4及时修订和更新常模

常模对心理测评的标准化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常模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牢记常模的有效期限,及时检测常模,定期修订常模,适时更新常模,剔除过期常模。

作者:王自华 翟世川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第三篇:信息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信息化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一)求知欲的满足和认知的偏差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以及更丰富的资源,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大学生通过网络既能找到所需资源,还可以方便地接触到现实中难以学到的知识,了解新闻事件,阅读名家名作,观看电影电视等,最大限度地使大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知识及掌握技能的兴趣,更提高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例如网络上流传的大学生的文学作品及大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创业等。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筛查知识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道德的判断能力还很薄弱,大学生如果经常接触网络和网络信息,在认知上容易形成偏差,例如某些大学生在对事件进行评价和判断时,经常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

(二)不良情绪的释放和情感发展的畸变

大学生在现实中通常都承担着学校、社会、家庭、老师及同学等带来的多方压力,且难以在现实中有效释放。在网络上,大学生则能以聊天、发微博、打游戏、看电影或娱乐节目的方式放松身心。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由于受到习惯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不愿与人倾诉,也不愿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经过长时间的压抑,很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而虚拟的网络能为大学生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安全通道,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即时排解不良情绪,并得到心理支持,极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心理的紧张和压抑,最终使其心态和情绪得以平衡和稳定。但是,由于个体在现实中的情绪发展遵循着社会发展的规律,如逾越规范,会受到更多的压力。更有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会更加依赖,习惯在网络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心理的安慰,而在现实中却缺少与人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其现实情绪发生畸变,产生如冷漠和缺乏同情心等问题。

(三)自我价值感的满足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

大部分大学生尚处于青年的初期,自尊心强,急于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好评,并希望通过各种形式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因此有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会通过网络施展才华,借助电子网站或校园网站,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或个性化空间,方便别人了解自己,既极大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使其思考分析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信心和成就感也获得了提高。从相反方面来说,虽然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拥有了较强的自控能力,对自身行为及情绪能够进行良好的调节,并进行自我反省,但受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影响,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会出现严重的弱化及退化,某些言行失去了有效控制,进而产生人身攻击、恶意羞辱、黑客入侵及多角恋等不良行为。

(四)人际交往需要的满足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得益于优良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而信息环境的畅通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因此网络环境能为不善于现实沟通及现实交往的大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帮助其建立丰富的人脉关系,并满足其情感交流、受尊重、满足感及爱的需要,使其现实中的焦虑感及挫折感得到降低及缓解。然而,由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环境和网络的人际关系环境差异较大,在网络交往中人们的沟通方式以文字为主,交流的信息中虚拟和虚假的成分较多,缺乏及时沟通,大学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会造成其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降低,甚至出现交流障碍。另外,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交流时难免会带上虚假的面具,以致于出现双重人格,当大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时,会不知如何与人交流,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极大的降低。

二、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视为工作重点,以“校园结合、专兼配合、师生参与、骨干带动”为基本原则,建设具有专业水准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同时,在学生中建立由学校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健康委员、生活心理咨询员组成的学生心理健康队伍,作为后备补充力量,并建立校、院间的层级管理,及校、院、班级、宿舍间“四位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当前,调查的5所院校都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工作,只有另外少部分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配备不够齐全,且未达到教育部门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够完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不够全面。所以,相关高校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并提高其心理教育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二)建立服务中心,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以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基础。当下,各个高校的学工部均设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中心,并调拨专项经费和配备专业人员支持该中心的工作和运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的工作,如: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拓展、情绪治疗、沙盘游戏、心理调节等,以心理健康咨询及教育为工作重心,对工作方式与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实施得很好,如: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其中,中国科技大学的心理辅导机构是全省高校当中最早成立的,中心投入资金及从业心理咨询师较多、水平较高,日常工作管理规范,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较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全面到位。

(三)合理开设课程,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心理健康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育。各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将相关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规划中,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课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对学生个性进行完善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潜能的开发,不仅仅局限于改善学生的不良心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辅导、心理治愈、心理素质拓展、角色模拟、职业角度的心理训练等。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参与以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解决心理问题,提升自我认识,开发心理潜能,并优化心理素养。各高校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沙盘、绘画等治疗及情绪调节等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及心理知识竞赛的活动中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建立校园网站,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网络有功能多、范围广及传播快等优点,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运用网络工具,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利用网络快速有效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测评服务,将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网络的大学生心理服务包括:心理论坛、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测评、心理讲座等基础教育环节,同时还包括和心理健康相关的音乐、电影、摄影、短片等,以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结语

信息化的发展不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到,信息化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引导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加强队伍建设,为学生建立心理服务中心,根据实际合理开设课程,并为学生建立校园网站,积极拓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和空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徐建科 赵仁青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核改革与创新

一、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制度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一直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难点。绝大部分的教学工作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方面,很少有研究学者涉及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即使有研究学者指出,但仅仅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实践操作无法跟上理论的研究。

1.实际教学和课程考核脱节

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把这种考核形式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很多教学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不能如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建设,很多教学工作者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注入式、讲授式已经无法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做出了改革和创新,但是这些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对考核制度的改革。在对这门课程进行考核时仍然使用传统的考核制度考核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导致实际教学和课程考核的脱节。

2.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考核这门课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卷面考试,一种是期末论文,还有一种就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考核,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但是期末考试也是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通过卷面测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使用这种考核方法,学生基本通过考前的一周复习就可以通过考核,甚至还可以取得高分。而平时成绩主要和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课下作业有关,但是作业抄袭、点名帮答到的现象在大学已经屡见不鲜。这种形式的考核不仅过于简单,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3.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

部分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只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上,忽略了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学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基本上都是一次性考试,考试的成绩就代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这门课程的成长变化完全没有注重,这使课程考核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4.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虽然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一样,都是通过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的结合,但是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并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科学的评分标准。甚至有些学校的任课老师自行决定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重,这种考核制度既不能保证科学、公正,更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

1.明确考核的目标

要求这门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完善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这门课程的考核目标。具体考核目标应该包括这些内容:(1)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情况;(2)检测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3)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状况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4)学生反馈的信息,促进教学工作者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首先,摒弃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摒弃期末考试或者期末论文考核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法,使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其中过程性考核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考核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然后定期进行小结考核,最后结合终结性考核,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采用量性考核和质性考核有效结合的方法。量性考核是指通过学生在学习前后的心理素质变化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观察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而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质性考核就是通过记录和文字描述,即通过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情况,老师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来完成考核。再次采用多种考核主体有效结合的方法,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可能过于片面,因此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其他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同学的反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思,可以作为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最后采用课内外表现有效结合的考核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要观察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考核,应该把考核的重点向课外倾斜,考核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3.注重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考核

学校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体验、感知、合作、分享,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教育部明确指出,教学的评估不仅是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评估,也是对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评估。因此,不应把考核的重点都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而应该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其他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对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升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考核成绩比例。

4.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明确评分的标准

课程考核应该由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组成,要求平时考核占到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和学生自我体验,其中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发言次数以及学生的听课态度,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科学合理客观地给出学生在课堂的考核分数,课外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社会生活适应等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并根据同学、家长和其他任课老师的反馈信息,科学地给出考核的分数。自我主观体验主要是学生对自我的分析总结,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并给出相应的考核分数。

三、结束语

对这门课程考核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作者:张艳霞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