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思心理健康教育探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日常思想教育,也包括基本政治观点教育以及学生政治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和改善的有效措施。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与其健康心理情况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心理健康的学生更容易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转化为自己信念和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人格独立、有情感、有知识的大学生,因此两者在开展时都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遵循相应的教育规律来进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心理障碍和思想困惑,为解决其存在的思想问题作了良好的铺垫。实际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当于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成功也能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相互结合运用的。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纸上谈兵,与学生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精神分析、人本主义思想和行为主义的分析理论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
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各种思潮不断碰撞和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丰富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具体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和系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一)打造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强化育人责任
高素质教育队伍的培养和打造是高校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坚定教育者政治信仰,使其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对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进行提升,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从而以行动来带动学生,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培训,并全面开展实践活动。为了促进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还需要加强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两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知识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指导,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其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健全机构和明确的分工,且管理不严格,心理辅导教师严重缺乏。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需要首先对运行机制进行重新构建,探索两者持久结合和良好运行的有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来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以促进大学生学业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协调发展。
(三)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通过教学来传达给学生并为他们带来影响,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我纠正的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更好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客观规律,避免其产生抵触心理。要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灵活结合,用多元化的技巧和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符合教学客观规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开发,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对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不能过分夸大或者忽视,应该努力去探究其深层次的本质,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来帮助学生找到自我解决的办法。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式和心理教育技巧,将学生出现的行为矛盾和困境结合起来,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办法来解决学生心理难题。
(五)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新时期中国公民需要遵守的社会主义道德,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把握好思想引导的方向,坚持以党的线路、方针和政策作为教学主导。在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时也要重视不可偏离了政治性以及方向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心理素养。
(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要求。人文关怀要求从大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充分尊重、理解、肯定和完善人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其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的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七)充分利用网络、校园文化载体等促进两者的融合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实施教育,可有效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动力,增强团结观念,培养道德情操。要借助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让大学生更为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把握学生动态,提前进行分析,做好沟通工作,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孙江洁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及其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综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等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生自然发展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使学生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一是二者学科领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法学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心理学领域,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领域;二是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思想为基本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作为理论支撑;三是二者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采用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四是二者具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为统一的大班授课,但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教师对单个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措施
1.对教育观念进行整合
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对象统一为大学生。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思想和健康心理的综合型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树立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在培养学生“德育”的发展方面虽各有独特的教育意义,但却同样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思想问题往往也伴随心理问题,打开学生的心灵,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必要先将二者的教育观念进行整合,再按照各自的教学特点开展教学。
2.对教育原则进行整合
现代大学生在中外文化不断进行激烈碰撞的环境中成长,其身上具有明显的西方的文化特征,追求独立自主与公平民主,对自由有着迫切的渴望。如果采用以往强制性的教育原则反而会增加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思想政治教育则采取公开教学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二者虽然并无相似之处,但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则都需要学生投入情感,注重学生本身的能动性。例如在学校开展的各种话剧、情景剧和各种辩论赛中,都体现着二者教育原则的有机融合。要想更好地在实际教学中将二者的教育原则进行整合,则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也需具备这两个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
3.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许多大学生在刚步入校园时,由于大学的生活与以往各个时期的校园生活有着明显的不同,起初大学生对大学校园有着新鲜感,但新鲜感过后,许多的大学生会感觉到迷茫,导致其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产生诸多问题。如果对其问题进行单独解决,其结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从思想和心理两个层面出发,双管齐下解决学生的问题。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借鉴心理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单独的疏导。从思想和心理两个角度入手,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学校可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将学生在这一阶段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二者的教育内容相互融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成果。
三、结语
大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建设。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和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才是我国最需要的人才。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赵江永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第三篇: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相关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卡斯特曾说过:“网络环境是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生产、经验、权利、文化等交互过程的结果。”故而可以总结得出:广义上的互联网环境是指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的这种网络化的社会环境;狭义上的互联网环境是指的就是互联网信息和技术的交流平台,本文所讨论的互联网环境所指是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3-4]是指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操作技术为工具,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课程教学、心理辅导、优化教育环境等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即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提出把互联网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改进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高校基本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科研究,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模式。为了进一步了解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针对高校学生设置《互联网环境下的心理调查问卷》,对心理健康服务形式、需求内容、咨询途径和当前高校学生急需或者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抽样调查。
(一)心理健康服务形式
关于“服务形式”的数据分析可知,网络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测试被当代高校学生所知晓的频率相对较高,分别占26.62%和32.81%,网络心理论坛和电话心理咨询分别占15.74%和18.65%,而电子邮件咨询知之甚少,仅占6.18%。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服务被大学生知晓率均不高。这也就从一定程度说明了高校学生工作在网络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宣传不到位、工作投入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由表1中关于“网络心理讨论需求”的数据分析可知,愿意和人交流探讨的高校学生所占比例最高(38.81%),选“不作考虑”的比例最低(6.46%),“没想到要和人讨论”和“不知怎么和人讨论”合计占38.68%,这部分属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可开发领域,“不想和人讨论”占16.05%,这部分群体值得格外关注,也属于心理问题产生高发群体。这一系列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高校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认可。再结合电子邮件咨询形式不受欢迎的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猜想:网络心理咨询之所以受到欢迎,主要的原因是网络心理咨询具有较好的隐匿性、开放性和便捷性。表1中“网络心理互动需求”的数据分析发现,在线心理咨询乃最受欢迎(39.06%),心理论坛其次(30.51%),而电子留言、电子邮件咨询还是不受学生喜欢(12.44%)。网络心理咨询互动需求的“其他”选项占17.99%,这为心理工作者进一步探索高校学生喜欢的其他网上心理互动形式开拓了研究空间。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求及咨询途径
关于“高校心理咨询需求方面”的数据分析发现,高校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方面,心理调试方法排在首位(33.58%),专业心理咨询需求紧跟其后(29.27%),知心倾诉对象排第三(18.48%),标准心理测试和参与心理活动的需求比例都偏低,这系列数据符合我们的预设。同时也说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内容必须包含心理知识介绍、心理咨询和心理专家在线,而对标准心理测试和参与心理活动,在网络版块建设中,其重要程度可能会受到参与情况的影响而不同。由表2中关于“高校心理咨询需求内容”的数据分析进一步发现,心理测试类的需求度最高(39.62%),心理知识类紧跟其后(22.60%),还有心理问题解答类(21.26%)和心理博客类(11.72%)。这一系列数据与高校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方面情况一致,再次说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侧重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操作,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已跟不上信息时展的步伐,亟待完善。由表2中关于“高校心理咨询途径”的数据分析可知,网络心理咨询排在首位(41.40%),这也进一步说明网络心理咨询是被高校学生广泛接受的一种形式。其次是学校心理咨询(25.84%),医院心理门诊和社会咨询机构合计仅占7.78%,不确定的占24.98%。选择“不确定”,说明这部分人中存在选择除网络心理咨询之外的其他途径,这为心理工作进一步探索高校心理咨询途径提供了可能性。
(三)网络心理咨询效果期待
由高校学生期望通过网络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调查结果可知,情绪问题最严重(18.6%),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16.7%),再次是情感问题(13.5%)、适应问题(12.1%)、自我认识问题(11.6%)、个人发展问题(10.1%)和学习问题(9.5%),家庭问题、睡眠问题和其他问题仅占7.9%。这些数据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研究方向。
三、构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面对网络给高校学生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体系安排上略显呆滞,适时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科学而灵活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新体系迫在眉睫。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稳定和发展的统一,在互联网环境下,人的本质突出地表现为追求知识和捕获信息的需要。而人的本质理论应用与否又决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同时人的本质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乃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仅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而且是个人行为的调节器,影响着个体的心理面貌,因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次,树立以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主题,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手段为辅,形成心理教育、心理咨询、预防干预三位一体的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第一,确立马列主义理论指导思想下网络心理教育内容体系。如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心理分析学理论、格式塔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为基础,打造心理教育网络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实现大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活出人生为主要目标,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组织落实学生社团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报告,发展学生能力等,形成全周期、成长性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第二,确立马列主义理论指导思想下网络心理咨询体系。发挥网络固有的隐匿性、开放性和便捷性之特点,全面挖掘大学生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个人发展问题、学习问题、家庭问题、睡眠问题,乃至于所有心理问题。进一步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模仿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系统脱敏法、儒家礼教修养方法、道家认知疗法、西方人本主义当事人中心疗法等技术操作手段适应范畴,形成广覆盖、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内容体系。第三,化被动为主动,高校加大双肩挑辅导员培养力度,提升辅导员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大力推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完善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机制。如针对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理解教育、发现和传递校园正能量事件教育、挖掘挫败事件的正向价值、探索从他人身上找存在感的方法、增强责任意识教育,强化职业精神等。第四,继续挖掘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知情意行相联系理论,补充网络意识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形成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教育理论与方法多样,步骤灵活,操作便捷的理论、操作体系。做到以上四点,便能真正实现心理教育、心理咨询、预防干预三位一体的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继承和发扬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的四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包括情绪调节与管理教育、适应性教育、自我意识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人格健康教育、正确婚恋观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等七个方面,同时又能够解决因随网络环境的冲击所导致的学生网络成瘾症、网络交往障碍等问题。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面对网络给高校学生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方面略显不足,适时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科学、形式多样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继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理论,基于互联网环境,开拓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方法论是基础,方法科学得当,即能事半功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传承和发扬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如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感染法、疏导教育法、催眠治疗、行为治疗、心理咨询等等。结合互联网的特点,进一步开拓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如儒家礼教修养方法在丧志颓废者中的认知治疗、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杨德森教授[6]提出的道家认知疗法、西方人本主义当事人中心疗法等。其次,在继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特点,建设网络心理教育平台,开通网络心理咨询,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建立网络心理档案,实施网络心理测验,研究探索网络心理训练,落实网络心理治疗。利用时下发展迅猛的互联网、移动网络平台,挖掘活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如微信心灵鸡汤栏目、BBS心灵交流在线服务等。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要想真正构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交互平台必不可少。该平台主要有四大功能,分别为相关知识传播功能、心理互动功能、心理咨询与教学功能和成果反馈功能。该网站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外,可以传递书本以外更广泛的媒体学习资源;不仅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知识,还可以微课、慕课、微视频、微动画等形式呈现知识,将课堂上的教学搬到网络,实现了匿名的自由互动,拓宽了交流空间,为时下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灵活、便利的解决途径,更科学地实现了心理问题的保密性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四)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
近年来,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研究逐渐成熟,如马艳秀提出建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包括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并对每项指标进行了科学的权重赋值。这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然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备咨询对象的有限感知与虚拟存在、身份的匿名性与现实的丧失性、角色冲突与双重个性等特点,故针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应采取多维度、灵活的模糊评价机制,如上级主管部门、同级学校之间互评、咨询者自评、学生评价等综合考虑,评估主体可以从各自任意角度给予评价,最后利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对每一评价主体赋予一个科学的权重,进而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
四、总结
互联网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信息科技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但由于网络自身的局限性,它只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手段和补充,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们要合理开发网络信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与工作机制,整合网络资源,挖掘网络功能,化解虚拟与现实的分离危机,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形成合力。
作者:孙江洁 张利萍 解方舟 何成森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