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8篇)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对策探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概述

马克思在谈商品的使用价值时,曾经说过:“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由此可见实效性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价值属性,它是活动的实施可行性,也就是人们对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追求,同时实效性必须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的,如果将注意力放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而忽视实施效果,那么其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评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达到全面发展。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如何判断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1、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要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教育者主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且还包括受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们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而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并且做到灵活应用;二是媒介要素。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必须要通过特定的桥梁才能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因此本文从教育过程的目的、方法、活动以及内容等四个方面入手,这是因为主要正确处理好上述桥梁才能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三是环境要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而且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是在短期就可以看到效果的,而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八个要素:一是基础条件,基础条件是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各项基础设施配置、现有教学条件达标并且配有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资金充足;二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发挥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教师队伍;三是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工作的重要手段;四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发挥的重要载体。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给学生灌输一种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大学生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不仅要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学生就业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需求。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的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比如增加资金支持,积极构建相应的硬件设施,同时还要积极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等,在全校形成全员共同参与的局面;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时刻将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重点的研究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现状,只有掌握学生的现状才能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最后树立发展性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是治疗化和咨询化的方式,发展性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而大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单靠治疗性教育所不能解决的,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2、注重课程改革,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依靠高校的课程教学,因此课程教育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主渠道,通过课程改革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也会降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陈本:首先高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主要是补救性教育,即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其效果主要是解决少数人的心理疾病问题,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不符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生,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入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课;其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法。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理论灌溉为主,结果导致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不到任何对自身心理问题有效解决的实践性措施。为此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侧重对学生实效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增强具体的可操作性教育。比如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建立互动的教学内容,学生要将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的向教师反映,而教师要及时的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最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结合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研究发现,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更是较少,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就是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制定科学的实效性评价体系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向实践性问题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操作评量”和“真实性评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方法。

3、积极营造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一是高校要积极优化校园环境,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广泛的宣传提升高校的软环境,比如高校要创建文明生态环境,给学生一种清新的感觉,以此环节学生的紧张情绪;二是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家庭、社会以及高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巨大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必须要依托家庭教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接触到的第一教育场所,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互动体系,及时就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以此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以此提高他们应对各种困难的意念。

作者:潘石瑛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儒家思想体系应用构想

一、儒家思想体系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儒家思想体系里蕴含的丰富心理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这为发扬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提供了依据。关淑萍(2008)针对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问题,指出传统儒家思想中闪烁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意识和能力,解决大学生心理的许多困惑和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周执前、姜巧玲(2009)针对制约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及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度剖析,强调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儒家思想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路径。朱钧、韩建梅(2010)探讨利用儒家的有益思想来解决大学新生面对的主要心理问题,提出了在大学中加强儒家有益思想的宣传和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建新(2012)针对儒家人本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要求高校教育目标确定应该一切以大学生为本;并对儒学中“修仁”思想、“仁德”思想进行了阐释,希望大学生懂得“忠恕之道”;提出“修身”论的思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指导。由此可见,将儒家思想体系引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的。

二、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观点

1.儒学中的“外推”观

儒学思想具有显著的“外推”特征。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是构成大千世界中进行人与人之间文明对话的基础,包括安乐哲在内的外国学者也高度认同孔子对“自我”的逐步塑造,认为“内向”地调整具体的个人秩序而不是外在地满足“抽象的、先验程式”是儒家思想有别于西方学说的特征。将儒学阐释的这种“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观点应用于高校心理教育中是有一定道理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己”“修己”和“求己”是“为人”“安人”和“求人”的起点和基础。儒学思想中的“外推”特征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可鉴意义。

2.儒家思想中的“人格培养论”

儒家思想把人们道德人格的构建和完善基于教育上,将理想中的道德人格塑造作为驾驭的根本目标。《大学》中“明德、仁爱、弘毅人格”就是孔子倡导的“仁德”。孔子将“仁”看成人道德人格是否健康的首要因素。儒家思想强调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做人;要教学生如何自律才能做好人的他律。儒家思想体系中基于理想道?人格的塑造观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培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儒家思想中的“心理行为养成”论

儒家思想中将理想的道德人格者称为君子,并对君子的道德行为准则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即君子行事要恰到好处,能做到中庸。儒家思想还强调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首先要严于律己、强化自身修养且具备高尚的气节。以儒家思想认定的君子准则和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儒家思想提倡的中庸之道有助于大学生看待问题时更加理性,中庸之道提倡了求真务实和全面客观的积极平衡心态来发展健康的人格,这一点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有其独特应用价值。另外,儒家思想还追求修身克己、注重超越自我,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修身克己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促进坚毅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形成,提高意志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平衡发展。

4.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论

儒家思想的和谐理论强调身心和谐,追求仁爱谦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就是强调通过尊重、宽容、谦让来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从而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就在于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地处在共生关系系统中,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加自如地面对生活,自然就能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大学》中将身心和谐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将修身作为“根本”。孔子也提出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基于人身心和谐论的阐释。儒家思想体系中基于身心统一、和谐的观念对于培养大学生谦和、宽容的理想人格、实现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借鉴儒家思想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强调了要突出功效性,尤其是强调了方法的应用和内容的多元化发展。但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途径单一,实效性较差。而儒家思想体系中注重的“自强不息”、“仁爱谦和”、“中庸之道”、“修身克己”等理念,对改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借助“中庸之道”有效纠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失衡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显现出一定的特异性,易造成其心理失衡,如对他人嫉妒、妄自菲薄等。这就需要借助中庸之道加以调节。如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而朱熹将“时中”作注为“随时以处中也”。“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孔子要求学生也能够善于对自身心理进行自我平衡,以实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理想人格。应用中庸之道养成理想人格,可解决大学生心理特异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2.借鉴“修身之道”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养成

“修身养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体现了民众善于进行心理平衡的优良传统。孔子提出“身心修养”的统一论观点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这些理论对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以及对人身心健康的意义进行充分的阐释。《大学》中则提到“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些基于修身之道的辩证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3.借鉴“忠恕之道”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很多90后的大学生很难与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些大学生由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欠缺或缺失也致使这些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加重。儒家思想重视人际交往中理解和换位思考。孔子就从人与人相处的原则立场出发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而子贡从人与人相处的消极原则出发,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这两个观点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忠恕之道”,朱熹也对“忠恕”进行了阐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儒家思想体系中基于人际交往并重视理解和换位思考的“忠恕之道”,为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四、结论

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内在“道理”和人文思想是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儒家思想体系对于高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平衡、帮助大学生养成和培育良好道德和理想人格的完善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当渗透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经典理论,不仅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身心和谐也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贺佩蓉 单位:榆林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部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美育探讨

一、美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什么是美育?目前,对美育的界定有多种说法,有人说美育是情感教育,有人说美育是趣味教育,也有人说美育是艺术教育或美学理论知识的教育,等等,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叶朗认为,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哲学科学,它植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为对象。荀子在《乐论》里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乐”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育属于人文教育。个体要想发展完善人性,需要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二者相结合。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必不可少。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大力开展美育,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一是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襟和气魄,让学生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品位;可以解放和宣泄学生的情感,有效进行心理负面情绪的疏导、调节情绪,让学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从内在规避心理健康问题;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实现人格的审美化,引导学生提升人生境界,自觉追求更有趣味、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对于大学校园来说,有助于维护秩序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营造健康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个体进行熏陶,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大乐与天地同和”。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好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大学美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并未引起学校和社会足够的重视,美育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尤其忽略了传统文化这个重要根基。中华美学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子、孔子和庄子。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为我们创造了数不清的文化瑰宝。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一直到近现代美学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大学美育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大学美育要用好用活传统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营造氛围。除了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外,还可以开展国学社、诗社、汉服社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举办艺术讲座、传统文化讲座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增加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提升其审美趣味、审美格调。二是突出经典。突出文学经典、艺术经典的教育。经典作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审美品位,引导他们去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是流行艺术不可比拟的。三是人类文化遗产教育。尽量开拓多种渠道,走出课堂,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人类文化遗产教育。人类文化遗产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培育美好、善良、高尚灵魂的养料。人类文化遗产包括人类自然遗产,如三山五岳的自然景观;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景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昆曲、古琴、皮影戏、剪纸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美育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为了增加大学生的美学知识和文艺知识外,还为了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水平,所以,大学美育不只是一门美学课,也不是几门文学艺术欣赏课,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应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一是理论支撑。通过开设通识类选修课的方式,如美学、文学、艺术等理论课程,让学生积淀美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回答有关美学、文学和艺术等基本问题,为学生的审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课堂教学不仅限于艺术类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也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美育。二是鉴赏实践。可以通过鉴赏加实践的方式,延伸理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一方面开设如音乐、美术、影视、中国传统艺术等鉴赏课程,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文学艺术,了解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书法、摄影等,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修美育实践课程,如书法、美术、陶艺、剪纸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实践中感受美,成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将审美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三是举办特色校园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利用大学的博物馆、小剧院、美术馆等场馆,经常举办一些艺术经典演出、展览和艺术大师的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感受美。结合学校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音乐节、戏剧节、文化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审美趣味。四是社会与学校双向联动。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它应该是整个社会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结构日益复杂。特别是自媒体发展以来,影视剧、电视节目、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要加强优秀文化作品的创造与推广。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价值导向、趣味和格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导向有重要的影响。多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完善新型的文化业态,可以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育人化人功能。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美、追求美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全民的美学教育,做到讲品位、有格调、脱离低俗趣味,拒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明辨是非美丑,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

作者:乔雪竹 李欢欢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探究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这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明确指出了第二课堂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与突出作用,多方位多渠道探索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概述

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与理论教学为主,在发挥重要教育作用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第一,第一课堂多传授间接经验,学生往往缺乏自我体验,因而对知识经验的接受仅存在感知认知层面;第二,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往往严谨却枯燥,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度不高;第三,教学普及面较窄。第二课堂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它的形式更多元化,更贴近受教育群体的学习生活环境。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研究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正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热门课题。

三、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状

以高等学校为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与第一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第一课堂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有明确的考勤制度和教育反馈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参加课堂教育一般具有主动性与自觉性。但在第二课堂教育制度下,教学活动以自愿形式参与,不存在学分制或考试制度,因而,学生在参与方面存在消极性,认为第二课堂可有可无,或者宁愿将时间投放在如勤工俭学、恋爱交友、考研、考博复习等个人活动或业余活动上。其次,由于不存在考核等硬性指标,教师在第二课堂的投入与工作量难以计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心理健康第二课堂教育的现状和地位颇为尴尬。

四、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有益探索

(一)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合了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学、积极心理治疗等西方积极心理学系统的思想和实践基础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刘江与周桂霞等人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以全员参与、多方位实施、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在他们设立的体系中,全员参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大前提,学生全员参与,教职工也全员参与。其中,教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以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系部的专兼职辅导员与学生干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骨干,他们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生活起居、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更主动地了解学生实时的心理动态与思想动态,从而给学生灌输积极的思维观念。同时,刘江等人还指出,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是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依托学院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院团委、学生会以及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各类学生活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收到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二)基于心理剧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心理剧(psychodrama)是由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Moreno)1921年提出的,心理剧能帮助参与者通过音乐、绘画、游戏等活动热身,进而在演出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梦境及人际关系,伴随剧情的发展,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心理剧的主要特点包括:1.强调以“行为”体验生命生活,而并非仅仅是探讨问题;2.心理剧强调音乐、美术等多种元素与心理咨询技术的完美结合;3.心理剧强调剧本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心理剧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被介绍到我国。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与心理学界有关人士的大力推广,心理剧经过了多番的实践,逐渐为人所认识,并为教育学界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等使用。“利用与生活相似的情景,通过行动表达的方法与技术,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当事人自己或在参与者的协助下解决,促进当事人、参与者认知领悟、情绪表达与行为改变。”基于广东某高校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在剧中饰演某种角色,能亲身体会该角色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心理需求等。随着戏剧的发展,当剧中角色得到拯救时,扮演者亦会有所感受,犹如亲临其境,扮演者与角色共同成长,融为一体。

(三)基于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学生骨干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学生干部,是指在学生群体中担任职务,负责某些特定职责,协助学校与教师进行管理工作的一种特殊的学生身份。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有别于一般学生。当代中国的高校中,一般设有班干部、共青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等多种学生干部身份。学生干部由于生活在学生当中,与学生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与一般学生年龄相仿,朝夕相处,更能了解一般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习性与心理状态,这是学生干部的优势所在。利用好学生干部这一天然属性,有利于教师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更直接地把握学生的行为动态。而心理健康学生干部,特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承担着某些特定的学生心理工作的学生干部。基于广东某高校的经验为例,该校设立了以学院心理危机小组为首的五级心理防控系统。在该体系中,涉及心理健康学生干部的共有两级:第一级体系为渗透到各个学生宿舍与自然班级,负责监控本宿舍与本班学生心理动态的心理健康学生干部;第二级为学生会心理部与心理协会,学生会与协会的学生干部主要负责策划院级或系部级别的心理健康活动。在该体系中,心理健康学生干部发现所管区域的学生出现心理异常行为或心理动态,将立刻反映到系部的辅导员、系部的二级心理辅导站,或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而使学院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心理防控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干部的培训和训练成为重中之重,学生干部是否有能力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是否有能力辨别正常心理行为与异常的心理行为,是否具备基本的心理理论知识与咨询实践能力,将影响着心理防控体系的有效性与时效性。从广东某高校的经验分析,心理委员、心灵守望者、朋辈咨询员的培训,是保证心理防控体系顺利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经过培训的心理健康学生干部,具有了心理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他们在专职心理教师的督导与监控下开展工作,一旦来访学生的情况超出心理健康学生干部的能力范围,该个案需要马上进行转介,因此,对心理健康学生干部的工作监控,是保证心理防控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支持。

五、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代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具有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的重要任务。基于第二课堂教育模式的心理健康工作的有益尝试与有效实践,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与之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作者:陈超莹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对策研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时效性和海量性,其传播形式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贴近学生生活、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同时,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的特点,无需受场所和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主动性、创造性。网络平台的信息传递还具有隐匿性,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心理辅导的保守心理,及时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来源范围广、成分复杂、信息量大,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且这影响具有群体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时间过长、娱乐功能使用过度以及严重依赖性,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心理工作者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交流方式的改变、心态上的适应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构建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建构以主动预防为主的工作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网络化和快捷化,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科普知识、心理现象解读,心理危机预防主题,正能量故事,人生感悟分享等等,确保推送内容的丰富多样,兼顾专业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利用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设立“知音信箱”进行师生对话。利用微博快捷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微博,充分发挥微博图文并茂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互动。根据需要创立微信公众平台,以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以及一对一的方式实现和特定群体的信息交流。创建心理委员QQ群、心理协会QQ群,心理健康老师在线群等等交流群,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构建网络服务平台

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充分发挥新媒体高效管理、宣传的功能,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管理网络信息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在线科普教育、心理测试、心理课堂、心理困惑解答和缓解技巧等心理健康服务,还可提供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预约等多种服务。开设新闻、通知、公告、留言版块等,校园新闻、活动信息等,为学生提供快速的网络信息服务。建立网上心理社团,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开展心理特色活动。开设心理工作者网上办公系统,提高办事效率。

(四)加强监管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加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途径的监督和管理。实行网络平台责任制和网络实名制,多方面监管新媒体信息。重点关注年龄大、转专业、实习生、考研生等学生群体,把握并做好转专业、留级、退学等关键节点和5月、10月、寒暑假前后等敏感季节的心理问题预防。确保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并处理,发现危机事件并及时干预。

三、总结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学会网络倾听,学会用爱关注,使线上教育与线下辅导齐头并进,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问题疏导。作为心理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了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掌握必要的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作者:黄小云 关明 班元元 靳恒 单位:长江大学

第七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存的问题

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是有效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全面知悉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以目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实际来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教育辐射范围小,教育主体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已逐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受认知偏差、信息化程度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致使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辐射范围小。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局限在障碍性心理咨询层面上,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性咨询教育和发展性咨询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网络心理问题相脱离,违背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事实上,有80%甚至更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个人发展问题,譬如认知偏差、情感困惑、人际矛盾、意识观念等诸多问题,而真正属于医学心理障碍问题的却少之又少。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教育内容与教育需求相偏离,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毫无成效可言。除此之外,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日趋成熟,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更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常常羞于表达甚至不愿面对,导致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而网络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很多高校这方面工作做的不到位,其信息化建设并不完善,缺少必要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板块,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亟待提高。

(二)缺乏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教育服务水平低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开展的过程,需要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作保障,其相关建设耗时长、投资大,且短期效果可能不明显。虽然很多高校已逐渐认识到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当中,但是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性把握不足,并未全面而正确地认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方式、内容等,缺乏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在这样的制度管理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一味地按照章程办事,简单地为了执行教育而教育,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完善性,未能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规范制度制定中来。另外,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少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和功效,这样不仅影响了其教育服务的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认知。因为,教师只有深入到大学生所处的网络虚拟世界中,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学生的心境、思想,才能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也是人本教育的关键。因此,高校不仅要完善校内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以保证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性、有效性,继而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化策略

作者基于上文中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存问题的分析和总结,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策略,即搭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和完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以供参考。

(一)搭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改进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使网络充裕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里。诚然网络的盛行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但是其本身的优势是不能否认的。既然是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开展的教育,那么我们就利用网络保护隐私、快速通讯等特性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如此不仅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参与积极性,还保证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使该项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更加贴合,而这些效能必须要借助信息服务平台才得以发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软件被开发出来,我们可以选用的平台服务方式也日渐丰富,例如自助服务、心理热线、心灵信箱等。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软件的终端,我们可以配备一名或几名资深心理学教师,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仅凭网路教育并不能真正地实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需要我们开设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辅导,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观念,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健康的网络心理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产生正确的自我教育行为。

(二)完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在高职院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其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对于这部分教师而言,他们的工作任务有很多,主要包括:协助高校制定完善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章程,并予以实施。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帮助学校制定详细而又规范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章程,并积极予以实施。除此之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需要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善于发现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有关完善建议,以确保该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可行性;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危机。教师可借助校内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及时总结和分析各阶段、各层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大学生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主导功能,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危机;对求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网络、电话、课堂以及课后求助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或问题,保证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工作。依托校园网络信息平台,以信息、视频教学、主题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工作。以QQ、网页、微博、博客等形式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尽可能大的铺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范围。为进一步保证教育的实效,高校应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活动,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以期他们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作者:侯勇 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第八篇:大学生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独立学院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独立学院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包括很多方面,重点表现在他们有强烈的自卑感、焦虑、困惑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一)环境不能适应导致心理问题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一部分人适应新环境比较缓慢,对于接触到的新事物、新面孔,他们经常会出现胆怯、害怕的心理。他们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同时可能对于自己进入的学校有一种失望,本来想迈入大学的他们因为高考的失利进入独立学院,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在自己心里就会产生消极、倦怠、焦虑等情感状态,这些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会慢慢腐蚀这一部分人的心理健康,从而不能正常学生生活,出现退学等状况。

(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心理问题

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目前人际交往困难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得最重要的一点,每个人在生活学习中或多或少要与别人沟通交流,但是往往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差异而被其他人所忽视,甚至于可以说是孤立,在别人参与正常的休闲娱乐时,他们却无法融入别人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性格就会更加的孤僻,更少的与社会接触,从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网络过分依赖导致心理问题

独立学院不少大学生因交际困难所以企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也就出现了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他们会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去上网,有的人甚至成天泡在网吧,沉浸在虚拟的环境中不能自拔,自我封闭。但是这一部分人往往在实际生活中沉默寡言,在网络世界中往往会出类拔萃,他们把网络作为在校园中发表言论、交流感情的最主要场所,甚至无尽止的上网玩电脑游戏、聊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而对于网络的沉迷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智,对于他们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学习就业压力导致心理问题

步入大学以后学生会感觉到中学学习和大学学习完全是不一样的,大学学习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独立学院的学生高考分数一般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很难找准学习方法,成绩下滑,挂科甚至留级,就可能导致自暴自弃。而学业即将结束之时,他们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认识不足,很多企业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歧视,把他们挡在就业大门之外,这使即将走入的社会他们心中充满无奈,让他们感到四年所付出是时间、经历都付诸东流,产生负面情绪。

二、独立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独立学院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下就是几点合理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独立院校如果要想切实加强对自己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要成立心理健康中心,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并让他们通过开展心理调查与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关注并辅导,尽可能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课堂的形式让教师直接与学生互动并辅导,这样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会慢慢降低。

(二)重视师资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首先在制定人才招聘计划的时候考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有计划的选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来校从事相关工作;其次,独立学院还要加强对现有学生工作人员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和谐心理环境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独立学院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比如通过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让学生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积极开始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自然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结语

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怎么样引导学生去完成学业,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独立学院必须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于倩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