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课前认真准备
1.1熟练掌握章节内容,对章节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认识。
1.2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准备好教学资料和材料,做好教学设计。从典型案例分析、音乐放松、角色扮演、经典的心理短片电影赏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心理宣泄等方式中选取恰当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更丰富、生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地参与教学。
2.课中教学环节
2.1教师讲授。
借助多媒体,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等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通过表情、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进入老师的语境和情感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懂得主动调节心理状态、维护心理健康。教师的讲授要生动、形象和有趣味性一些。
2.2根据章节内容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教学活动方式。
2.2.1小组讨论。
这是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主要体现。一是课堂讨论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二是课外讨论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将不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后讨论,之后写出小组总结或进行课堂总结发言通过讨论,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生的认知得到验证和交流,问题得到澄清,也加深对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理解。
2.2.2心理测试。
以强化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或者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一些适合课堂完成的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维护心理健康。
2.2.3案例分析。
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趣味性、丰富性、多样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可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
2.2.4音乐放松。
挑选经典的音乐在课堂播放,可以受到学生的青睐。特别是一些课业压力较大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使他们得到适当的放松,成为他们的能量加油站。所以课上如果提供直接的放松体验,更能赢得他们的喜欢。如果课上时间有限,可以利用课间休息进行播放。
2.2.5角色扮演。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体验。比如在人际关系章节,创设宿舍冲突情境,现场请学生根据扮演的情况讲解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让学生加深对不同沟通模式的理解。在情绪章节,请学生上台表演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愤怒、哀伤等,让台下的学生猜,使得学生对情绪的表达更具体。
2.2.6影片赏析。
新学期第一堂课上,学生在谈到对这门课的要求时,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在课堂上看到更多有意思的视频资料。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讲授,哪怕是再精彩的案例,时间久了也会显得枯燥。视频资料的冲击力更直接,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感知,学习效果会更好。如在常见的心理障碍章节,讲到抑郁症时,可选取崔永元在《艺术人生》中讲述的其患抑郁症经历的视频,看似轻松幽默的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让学生懂得抑郁症患者是怎样的痛苦,学会求助多么重要,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作用,等等。同时,可以请学生结合主题自己拍摄录制课程需要的视频资料,如关于环境适应、宿舍关系等内容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中学体验和学到更多的知识。
2.2.7心理宣泄。
在积极进行正面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宣泄式活动课给学生以宣泄的机会,缓解学生的内在压力和烦恼。通过“心理宣泄(书面表达等)———小组交流———(教师)搜集材料———教师点拨———学生自悟”,达到既定的目的。在宣泄过程中,当事人要把自己的情绪整理一下,而组员则会表示对当事人的同情、关心、支持。凭借此,宣泄可达到一定程度的身心平衡。
3.课后教学环节
3.1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环节,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2心理咨询与个体辅导。
针对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心理状况,由专业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方式有面对面交流、书面咨询、电子信件咨询、QQ群、网上讨论区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慎言律行,做到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不说,贬低学生人格的事不做,充分尊重学生,以引导和鼓励为主。
3.3素质拓展训练开展“放松训练”、“信任摔倒”、“驾驭制怒方法”、“微笑握手”、“化解嫉妒情绪”等方面的活动,使学生的德行从知到行得到升华。
4.总结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体现,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性水 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它绝不应该类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实际的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
作者:杨萍 单位: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在大学生智力正常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心理结构达到协调,并且能够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状态。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现,它是相对的。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成熟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因此他们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环境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该问题主要体现在刚进入高校的新生,他们由于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还不能适应大学生生活节奏,因此会出现适应困难、不安以及孤独的心态;二是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动力不足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与大学生学习环境与高中学习环境不同所导致的,在高中阶段我们的学习更多表现为强制性,学习管理比较严格,而进入大学以后,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就会不在强制管理,为此学生就会出现无法入手学习的心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情绪烦躁、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大学生,因此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避免和减少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在此模式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大学生因考试失利而一蹶不振,因此通过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够使得大学生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完善,但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却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特别是在高校面临生源紧张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压力背景下,使得高校领导认为实施心理健康会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他们就会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表面文章,只是在迎接上级检查或者满足少数人的需求而开设,并没有将其纳入到高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缺乏独立性,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在学生工作处、团委或者团委等机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地位得不到体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按照相应的规定执行。
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决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就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按照教科文组织规定,每2000名大学生要配置一名专职的心理学教师,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分配是每名心理健康教师要管理4000名学生,甚至更多,而且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而是由行政人员或者从事德育教学的教师兼任;二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属于半路出家,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很多教师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有效性不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评估观念存在偏差。评估理念是评估实践的先导,评估理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估实践的方向,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理念停留在对部门的政绩考核,他们为了不影响政绩,就会在评估的时候想方设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掩盖;二是评估指标简单化。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评估指标;三是评估方法单一。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时采取的方法主要局限在静态的观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将跟踪评估和现状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很多大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属于精神上有问题的人,因此他们从内心深处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造成该原因发生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首先重个体咨询,轻群体教育。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突出重视个体,而轻视了群体的教育,也就是高校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个别学生的咨询上,而没有开展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上,结合实践,很多高校在教学课时安排上集中在理论教学,而轻视了实践训练。
三、改进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虽然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负面消息在不断增加,但是真正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关键时期,因此需要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是要关心学生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角度出发,从学生关心的问题需求考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掌握大学生的现状。掌握大学生的现状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比如家庭状况、思想情况以及个人学生情况等,教师根据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评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就是看高校是都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的规定,加强大学生师资队伍建筑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调整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结构。当前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背景的工作教育者、以心理学学科为背景的心理学工作者以及以医学学科为背景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具有不同的学科知识,德育教育的实现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必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结构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其他教师为辅的结构模式;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素质。根据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1)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基础知识体系。(2)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3)职业道德修养。
3、构建积极全面的评估体系。
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将积极心理理念融入评估的全过程。在评估的过程中药将积极心理理念融入其中,以此促进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二是要构建具体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高校要在遵循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内容全面、操作简单的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建立多元化评估运行机制。多元化评估体系具有评估类型多元化、评估主体多元化以及评估方法的多元化的特点。
4、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纳入到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与其他的各项教育相结合,它在培养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应分为三大类:第一是主渠道,其中包括课程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这一渠道属于显性教育;第二是重要渠道,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一渠道属于隐性教育;第三是辅助渠道,涵盖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家庭心理健康环境熏陶,社会心理健康环境渗透。
作者:潘石瑛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般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一种自适应状态,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的内心是平衡稳定的,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适应的,其变化发展是符合一般规律的。我们说,心理健康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发展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指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年龄,心理能力能满足自己学习、生活与工作的需要,个性心理能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处于积极发展的态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3个要点:(1)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2)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心理状态。(3)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调试心理的途径和方法,使其能够在心理产生偏差的时候做到自我调适。从而能够身心健康发展。
2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2.1.1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发展师资队伍
近年来,很多高校出现了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也越来越被重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相继建立。1990年,教育部成立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各高等院校纷纷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指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与此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各高校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通过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同时,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本专科和研究生专业,向社会输送大批这方面的人才。
2.1.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各高校在近年来都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比如:(1)建立心理问题咨询站,医治通道等,对有心理疾病的同学进行干预。(2)聘请专家对高校的自杀等案件分析,探讨,进行专题研究,以达到预防发生的效果。(3)对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进行定期培训,针对个别事件进行集体探讨。(4)对学生定期排查,重点关注,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以防患于未然。同时通过开展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
2.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时展要求适应性存在欠缺
2.2.1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和活动管理有待规范
当前,大部分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上存在机构不完善,设施不齐备,人员不稳定,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上也存在不足之处,很多高校的相关活动的开展责任不明确,在某个具体问题上很容易造成学工处、团委或教育系、心理系、宣传部处等部门“齐抓共管终无人管”,给活动本身和学校带来负担。
2.2.2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薄弱、内容单一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固然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绝对不会是唯一的。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设立心理辅导站等途径来实现的,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单靠学校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存在单一性,片面性。一方面,很多教育者把工作的目标定位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身上,这样,在工作的中把自己和“心理医生”的角色混淆,主张用药物或者设备对学生治疗,这样会使学生因为担心被认为是心理疾病患者而对其“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主张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纯的作为一门课程,在课堂上讲述,通过课程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是合格,这样完全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再者,有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起来,使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混淆不清。
2.2.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其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数量短缺,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不多见,大多是德育教师、专业教师等兼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不高。兼任教师大多只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知识,专门从事心理健康专业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从教育的实际结果来看,非专业的教师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教育成果的影响是不利的。
3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欠缺和不足,这就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作者:吴晓伟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第四篇:音乐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一、音乐治疗的重要性
(一)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情绪,是决定大学生认知和人格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有效影响人的情绪。心理教育工作者正是利用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来改善人的情绪,改变人的认识。在音乐治疗中,教师不会只播放轻松美妙的音乐,大多情况下是使用充满抑郁、悲伤、矛盾情感的音乐刺激大学生,使他们能够把情绪发泄出来,释放心情。当大学生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后,心情逐步向正向转变,此时,教师就会播放一些充满正能量的音乐从而激发被治疗者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这是一个从消极到重新认识自己,并逐步使自己正能量爆棚的过程。在音乐的感染下,可以使大学生体会到悲观或积极都是人生的精神体验,从而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并逐步走向成熟。音乐治疗,能够使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心情豁然开朗起来,获得精神上的新生,逐步恢复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帮助大学生舒缓压力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为了顺应改革需求,高校也在不断努力。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进行稳定时期,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音乐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巧妙应用音乐,帮助大学生降低压力,放松心情。科学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可以促进脑波波动的起伏,改变波的种类,经过短期的音乐熏陶就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缓压力。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希望通过与周围人的沟通与交流去认识世界,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关心,满足自己对友谊的需求与渴望。在人的一生中,正值青年的大学生最渴望被人理解、接受。不可否认,在大学生的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对于部分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来说,音乐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音乐可以在教师与不愿意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音乐可以弥补语言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连续性与局限性。音乐学家创造了音乐,同时,音乐也在不断改变和塑造我们每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际关系。音乐能够让人敞开心扉。这是因为:1.音乐创造了亲近、欢快的友好氛围,消除了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紧张心理,使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够敞开心扉,坦诚相见,促进沟通;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活动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是由多人参与的群体性活动,如大合唱、合奏等。大学生在这些需要相互配合的音乐活动中,往往表现得较为直接和随意,他们可以各抒己见,相互理解,增进感情,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适应性。综上所述,音乐治疗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相互理解与包容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促进音乐治疗的广泛实施
(一)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疗法的正确认识
在充分认识到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之后,高校就要采取恰当的办法,促进音乐疗法的广泛开展与顺利实施。高校应当将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音乐治疗是一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师可以指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治疗计划,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巧妙应用音乐疗法。在进行音乐疗法之前,教师应当告诉学生音乐治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把自己融化到作品中的程度。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曲目,在安静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治疗,充分发挥音乐治疗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利用音乐治疗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音乐治疗教师还应当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能够从心理素质与医学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要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中。
三、结语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全力合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钟洁 单位:四川省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定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讲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依照其生理心理发展特征,采用专业技术和相关知识理论进行心理咨询,开展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的教育活动。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以增强心理健康、心理潜能的开发,促使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成为新一代的社会建设接班人。
2.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童其他事物一样,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只有充分了解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国内外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呈现出基础性、主体性、全体性和全面性特点。其中基础性源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人才的教育目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保障。同时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化,各国都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目标,例如:美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重点强调张扬个性,实现自我;而我国也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主体性重点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上都以大学生主体地位作为指导,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实际情况,采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新常态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作为对象进行的,因此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当然,高校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健康外,还包含了很多领域,包括社会适应、职业心理、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全面均衡的促进大学生成长。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分析
1.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了更快更好的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顺应时代特征进行路径创新探讨,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利于全面揭露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还渗透于各科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教师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于增强效果,累积经验,从多学科教育中多角度的揭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这也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全新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研究。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综合成长。对于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自身潜能的发挥,误导成长方向。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综合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探讨,帮发展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掌握知识技能,用健康的心理素质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身社会建设。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利于构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自身特点、教学环境以及教育者的风格等,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将会呈现出多样的个性特征,但又具备普遍的规律和操作模式。目前适用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医学模式、教育发展模式和教育综合模式等3种,它们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根据各种情况,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模式构建出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方式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中,因此在路径创新过程中就必须打破“学科本位”思想,整合跨学科知识,加强各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在加深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学科间的互补,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整合,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性素质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同音乐课程的整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达到舒缓身心、释放情绪的目的,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焦虑、孤独、彷徨等心理的调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需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目的。课堂教学是充分展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途径,也是实现集体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当立足课堂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指导大学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目前,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例如:心理网站的建立,主要利用计算机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教育咨询帮助;通过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沙龙、挫折考验训练等团体活动,向大学生普及宣传心理学相关知识,传播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适应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需要充分了解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规律,立足不同的学科课堂教育,建立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平台来实施开展。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进一步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培养高素质全面综合性人才,构建出适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作者:李冰清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第六篇: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适应问题
90后的大学生在家里多数是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初次离开父母亲人独立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换,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大幅度改变,都会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如未能及时与同学、朋友进行沟通或接受心理辅导,时间稍长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学习困扰问题
学习上的困扰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很显著。有的学生经历了中学的竞争与拼搏后,在大学阶段便厌倦了学习,但是又不甘落后,所以总是有一种压力感在困扰着;有的学生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的动力;有的学生专业兴趣低,只是硬着头皮去学,内心很是痛苦和矛盾。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90后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不受约束和管教。加之现如今人际交往关系在大学校园已变得不那么纯粹,复杂的关系让一些学生畏惧交往,产生“闭锁心理”;有的同学在与人交往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不成熟的交流也会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精神压力。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中后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与性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加之现今大学校园内,谈恋爱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随之会出现单相思、失恋、热恋中的行为不当、恋爱遭家长的反对等现象并引发相关心理障碍。
(五)对手机、网络等过分依赖问题
现今社会网络相当发达,90后大学生一旦不能及时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很容易网络成瘾,导致学业不能及时完成,严重者四年学业全部荒废。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成瘾是继网络成瘾之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由于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使用者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受损。该问题在90后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六)就业和发展问题
当今大学生数量庞大,90后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是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还是直接选择就业,竞争压力都非常大。担心一毕业就失业,担心考研考不到自己理想的学校等,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迷茫胆怯。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条件的变化
在学习内容上,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是基础性的,大学期间学的知识专业性较强,有些同学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学;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期间都是老师家长督促安排学生学习,然而,在大学主要是靠自己安排学习,加之大学没有月考之类的考试,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主动学习。在生活环境上,中学阶段大部分同学每天晚上回家休息,吃穿由家长负责,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可以跟家长述说,在大学班集体和宿舍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吃饭,穿衣都要靠自己,心里不适应,产生了诸多问题。在交往人群上,中学阶段交往的人群主要是同学,家长,同学大都是邻村,邻小区,邻街道的。生活方式、语言等都没有很大的差异。在大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生活方式、语言、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2.主观条件的变化
有的学生在上大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很理想很神秘,上大学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由此引起了落差和失望;有的学生在中学时非常出色,是学校和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后人才济济,不受重视了,由此产生了失宠感,内心无比失落。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1.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摸底调查并及时指导
学生会要成立心理调适部,每年开学初都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找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然后辅导员约请这些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分析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确定不同的心理问题类型与程度,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2.开展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也能够使学生之间增强沟通,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团日活动或者课余时间开展集体活动,保证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3.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
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该课程中,除了系统的讲解和学习外,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有特色实用的学习和论坛活动,向学生系统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并掌握心理维护及心理恢复的方法。
4.实施阶段化、个性化、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要不同。对于大一的学生,主要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可以通过俱乐部、社团等形式帮助他们把课余时间利用好,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二的学生,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立性、自信心,可以通过素质拓展等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主要是做好他们的升学及就业指导,做好升学和就业过程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教育方法上,利用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可以通过通信和网络等途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辅导,比如设立QQ在线心理辅导、开设心理辅导热线、在校内网上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页等,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广泛地开展。
作者:李绍龙 宋昕 单位:鲁东大学法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一、体育对人的积极作用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近段时间以来,各种手机跑步APP开始风靡起来,大批的人群开始拿着手机跑步,同时记录自己的运动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从静坐不动变得重新热爱起体育运动来,有的还利用手机软件组团约跑,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更热的运动潮。越多的人热爱运动,就越值得欣喜,从大的方面来讲,这也会促进我们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因为,体育运动不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会对人们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这些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从生理上来说,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是强身健体的最有效途径。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人体肌肉和各种组织的生长,促进血液系统循环和人体的生长发育,从而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体育运动有利于调节、改善人体神经系统,提高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记忆和判断能力,从而有利于人的学习能力的保持。其次,从心理上来说,体育锻炼能够有效调节人的紧张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使人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力;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保持健康的心态,有利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运用,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为人处事的自信心,使个性能在职场、校园中更易融入集体,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一些集体体育锻炼项目与竞赛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更有利于人们获得在社会群体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体育运动有利于人们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来自巨大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压力,更与他们习惯封闭的空间生活、缺乏日常身体的运动和锻炼有很大关系,这种匮乏又反过来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在前几者方面的承受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首先是对背井离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适应,使其产生自卑、自负、没有安全感的心理。大学是自主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是半个独立的社会,大学生们从小习惯了在父母的呵护和帮助下分析、解决问题,在外失去了父母的关怀和老师的督促检查便感到无所适从。进入大学前后巨大的地位落差和转换,使许多学生短期内很难适应,以至于在心里埋下阴影。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外界的抵抗力往往是薄弱的,面对不能解决或者无人帮助的情况,易闷闷不乐甚至精神抑郁,长此以往,心理健康必然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从小就娇生惯养或者争强好胜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次是人际交往的困惑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成因。人际交往的困惑常使许多大学生实行自我封闭,变得越来越压抑;许多大学生表面看起来跟同学嘻嘻哈哈,其实内心是封闭、孤独的,他们不愿意跟同学吐露心事,长时间下来,就容易累积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学生性格比较暴躁或者强势,不容易找到可以与之交流、具有共鸣的朋友;有的学生性格软弱、内向,面对他人、集体不敢真正表达自我,容易陷入苦恼;有很多大学生仅仅只因为与室友、同学或者老师在一件事情上关系处理不当就选择轻生,心理过于脆弱。与男生相比,女生由于人际关系问题而引发情绪波动的现象比男生更加普遍、更为明显。再次是大学生缺乏集体活动和其他形式的运动。一方面是他们缺乏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一些高校缺乏供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活动的硬件设施,这种缺乏使学生的身心得不到锻炼,情绪也无法发泄。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进行锻炼。
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文化课学习轻体育、心理教育的问题,致使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应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起重任。这就需要不仅要加强体育教学,还要适当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把体育课堂上的内容进一步细化、推广,使其在整个大学校园里得到普及和贯彻。针对以上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以及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当针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首先,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和特点,第一,对全体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和教育,使每位体育教师都能提高对身心健康与体育教学的紧密联系方面的认识;然后以高校体育教师为先导,使其对全校其他教师和校务工作人员推广、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争取在每个大学校园里都能形成一张鼓励学生活动、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大网;此外,要结合体育的特点,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学校应当研讨开设这方面的校级选修课供广大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收获更多的身心知识,使其身心受益,做全面健康发展的大学生。第二,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大学体育在健身、娱乐、心灵舒展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赛事地活动,如球类联赛、拔河比赛、长跑比赛等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情地活动。通过这种形式,有助于充实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进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对外界的心灵认知。第三,要重点针对新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的全面普及教育。利用大学时刚进入校园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一开始就对其从物理运动和心理知识学习两方面进行教育,这样更有利于使健康、运动的意识内化于心,在此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有利于帮助他们逐步认识遇到的各种困难、心理困扰,具备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良好心理准备,也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第四,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和各种论坛的作用,多组织大学体育课程学习与心理健康关系方面的讲座,鼓励学生们去听、思考、实践,从动力上保障他们接受健康的教育和学习方式。第五,针对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际,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把体育竞赛作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地安排和推广,还要及时地鼓励、督促学生们进行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比赛、赛后进行讲座总结等。第六,高校应当健全校园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大学应当成立专门的研究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专业教师、专家小组。这些人员要由教育工作者与精神医学专家共同组建而成,该团队要努力制订出一套比较客观、实用、符合客观实际的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他们要不断研究、公布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原因并适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多利用公告、宣传栏、宣传手册、校报、校广播电视台等亲近大学生的校园宣传工具,向学生们宣讲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鼓励他们多通过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
四、总结
健美操是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学习健美操,我们不但可以从外形上变得更加美丽,从内心里也能够获得更大的愉悦。近些年来,随着减肥、健美、健康等时尚观念越来越受大众追捧,体育健美操也越来越成为受大学生们欢迎的体育课内容,对此,作为健美操专业的一名学生,更应该学好这门体育艺术,不但从形体上塑造完美的自己,也从心灵上塑造完美的自己。
作者:陶琳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
第八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试
一、理论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达到以下三个层面: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认定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自我认知层面: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其教学形式和方法应该符合大学生心身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内在动机。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师生关系的平等、互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董耀棠,1997)在知识传授方面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主、任课教师的教授为辅。同时,提倡学生的体验式教学。教师应丰富教育形式,结合心理技能训练,着重学生的体验和分享,促使学生将课堂中习得的心理机能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应用中,使学生在内化心理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优化。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更强调校园隐形教育和整体教学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各种可整合的资源,调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补充辅助教学。
二、具体操作
(一)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主要手段。
教师应善于创设活动的情境,以体验性的学习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情绪情感体验的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感悟中达到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体验性的教学模式一般遵循五阶段循环模式:“导入——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教学手段及辅助教学工具多样化。如,音乐放松、图书馆资料搜索等。根据其知识传导的途径可以分为语言传递信息法、实际训练法、欣赏活动法、引导探究法等。
(二)以主动内化与经验迁移相结合。
在教学中,有关概念、知识力求学生的主动内化,避免简单的灌输。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感性经验和即时信息,学习和掌握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和必要的心理科学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健康的知识学习更多地强调如何将外化的理论概念内化成自身的认知,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学会理解、迁移和应用,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情境当中。因此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知识的感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十分重要。这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以班干部带头,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方便班级的管理和课程的开展。
(三)与社会热点、常见问题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的素材应紧扣社会热点、学生常见问题,避免出现学习内容与实际相孤立的情况。社会热点折射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及主要矛盾,同时也是学生所关心,喜闻乐见的事情。用社会热点,学生常见问题去阐释心理学相关知识,不仅生动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眼界,同时避免了单纯的知识灌输,以社会热点、常见问题作为例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学习,帮助其内化。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和结合学生的心理动态,需要掌握教学第一手材料,这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课程的例子和内容,避免一套课件,一成不变。
(四)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为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单纯依靠第一课堂进行是远远不够,应多渠道、多层次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利用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如开展心灵拓展(户外团体辅导)、校园心理情境剧大赛、心理演讲大赛、心理知识竞赛等。同时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将社会上的优秀资源引入校园,办心理讲座等,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的学习。
(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考核机制。
提倡心理健康课程的自主教育则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考核机制,考核应分为两个方向:教师自主教育情况考核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考核。若不对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会是教学流于形式,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影响教学质量,损害学生学习利益。教师自主教育情况考核可从两方面评价:1.学生自主教育成果汇报。2.学生对教师教学组织的评分。而对学生的考核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理论课程学习的评价、自我成长报告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拓展手册。
作者:邓彩霞 单位: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