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现状分析
1.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成共识。
据调查,由于适应性、人际关系、恋爱及性意识困扰、情绪、学业、就业和发展等带来的压力,九成多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且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按照社会期待,辅导员应在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扮演“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陪伴着大学生们成长,最有条件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尽早进行预防和干预;他们与大学生们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信任基础,最有条件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关注点;他们是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的组织者和家校联系的桥梁,最有条件利用朋辈和家庭等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恢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虽然很高,但多数属于成长过程中一般的心理困扰,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介入的有心理障碍的群体人数较少,需要转介专业医疗机构的心理疾病患者人数则更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憾,给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处于空置状态的现象仍然存在。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包括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识别和处置心理健康问题、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等。这些职能与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职责有区别又有联系。事实上,随着“以生为本,和谐发展”观念的深入,结合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使一部分辅导员成为专业的、一部分辅导员成为‘准专业’的、大多数辅导员都了解心理学知识和掌握一定心理教育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经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且不说高校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来打造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尚待时日,辅导员为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累也是常态,他们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因此,很多辅导员模糊了自身与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职责,更多地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让渡给专业人员,履行心理健康教育职能的自发性和自觉性都不够。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对辅导员的信任度很高,但是在面临心理压力时,选择向辅导员求助的却仅有4%。可见,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能空置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3.构建可持续性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机制势在必行。
明确角色定位、细化工作职责、提高专业素养是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效发挥的三个关键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构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机制的“五三四二一”模式。“五三四二一”模式主张通过自主发展式、资格认证式、专家引领式、经验分享式和课题拉动式等五种培训形式,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核心能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能力、识别和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具有专业知识的辅导员一方面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特殊学生旨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方面通过利用和维护四级网络设置:心理健康专职人员———学院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及时识别和适当处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期达到促进大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机制———“五三四二一”模式解析
1.“一”———一个目标。
根据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任务要求,我们将这个目标确定为“促进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模式逐渐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主张整体健康的观念。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们独生子女占多数,挫折承受能力差和社会竞争压力大之间的矛盾、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心智不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当代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之三十年前更为严重。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90年代上升到25%,21世纪初期达到了30%左右,其中较严重的占10%左右,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们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能助力大学生成长,这是切中肯綮的做法,也是现代高校教育理念的落实。
2.“二”———两种教育类型。
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将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特殊学生旨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引领下,采用多元化的辅导措施,帮助大学生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从而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辅导员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熟知不同年级大学生不同的关注点和心理问题诱发因素,通过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掌握应付心理危机的方法,以预防性干预的形式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难。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的旨在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使他们的心理功能得到恢复和协调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严重程度大致可以归为: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大类。辅导员根据自身的资质和能力,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对有能力自己处理的求助者,秉承“助人自助”的原则,运用心理治疗方法和技巧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平衡。对需要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介入或转介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的案例,做好辅助性和愈后心理健康教育。
3.“四”———四级网络设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是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挥的平台,它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宿舍心理信息员组成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状结构,发挥着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优化与治疗相结合的作用。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级网络的主要组成人员。一方面,要在心理中心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和心理问题易感病因预防教育,及时发现并配合中心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后期追踪及遗留问题的处理;一方面,要指导、协调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积极氛围,要配合心理中心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及时获取和甄别大学生心理特殊情况的报告,确保班级和宿舍成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领域。可见,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挥也是通过四级网络的顺利运行来体现和实现的。
4.“三”———三项核心能力。
辅导员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开展发展性或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备三种核心能力,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识别和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能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这里所讲的心理健康知识,包括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易感原因、症状和应对等,普及的方式有传统的讲授、体验式、案例式、角色扮演、活动式、团体式、依托校园文化式等。识别和处置心理健康问题是辅导员必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和班级、宿舍心理委员提供的信息基础上甄别、发现学生中的心理特殊情况并对严重程度作出判断。对能够处理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心理困扰可自行处理,并做好记录;对无法处理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推介,请心理中心尽早介入。专业性未被普遍认可是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能空置现象发生的一个深层原因。依托课题研究,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既能展现辅导员的专业性,又有利于辅导员将实践经验理论化,继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能力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辅导员提升自身素养、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
5.“五”———五种培训形式。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获得和提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训。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不同需求,我们的工作模式提出了自主发展式、资格认证式、专家引领式、经验分享式和课题拉动式等五种不同的培训形式。自主发展式培训指的是辅导员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地选择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这种形式的培训建立在辅导员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意愿基础上,效果明显。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中级、高级辅导员必须分别具备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以资格认证为契机,参与相关培训,可以系统地掌握心理咨询技能和理论,提升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邀请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采用讲座、督导、点评等形式给辅导员传道、授业、解惑,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规律和特点可循,经验分享有助于辅导员们相互交流,探讨常见问题的应对方法。课题对辅导员能力提升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课题选题到课题申报,再到课题研究,都需要辅导员发挥聪明才智,主动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发现并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性。可以说,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
作者:郭玉琼 单位:皖南医学院
第二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析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确立的非常阶段,是成为自己和完善自我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最复杂和最集中的时期,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大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是自我同一的过程,是自我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是既注重自我而又不固守自我,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改造自我的过程。”而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各种矛盾的凸显时期,面对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化,高校学生在人际关系、就业、适应环境变化、情感等诸多方面遇到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如果在这一时期高校学生不能够处理好与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迫切需要。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近年来,有关数据表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呈上升趋势,相关案件也屡见不鲜。从2004年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四个室友事件,到2006年江西某高校学生李某杀死女友案件,再到2013年轰动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发生。除了一些具体的原因之外,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层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新时期加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引发的诸多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为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不仅仅是个人事件,教育事件,它还是国家事件,这对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是关系到国家强弱的大计,刻不容缓。”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相对较晚,随着这项工作日渐深入的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困惑也越来越突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
其一,就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方面而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工作对象和重心放在了那些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极少数学生的身上,而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它遵循的是发展性模式,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主,以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辅。显然,高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削弱了心理健康的全体性和发展性目标,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所应发挥出的作用相应减弱了。其二,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方面而言,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少,有的甚至认为自己不会遇到任何心理问题,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没有任何用处。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即使遇到了心理问题碍于面子也不会主动去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在他们的观念中,一旦走进心理咨询室那么一定会从此被贴上了“心理有病”的标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在很多时候都只是一种“摆设”。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开展形式存在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领域很宽,包括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情绪管理,求职择业等,这实际上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性特点的要求。但往往高校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多样化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大学生感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无法解决自身问题。此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基本上是以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同时辅以其他形式。即使在课堂教学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以选修课形式为主,而对于选修课的课堂效果和课后效果是令人失望的。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选修课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关,很多老师只是机械地在输出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国家教育部对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与在校大学生数量上的配比要求为1:3000,实际上国内很多高校都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从这一点可以反映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雄厚,有的老师甚至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对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全面,所以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新时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较高、较广泛要求,更谈不上开发其潜能。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虽然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等方式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畴和方法,但是各自的服务对象、内容、重心、方法和功能又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其对从事人员的知识专业性要求是不同的,但是往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之间的职责范围不明确或者是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承担所有职责。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经费不足以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被忽视等问题。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所遇到的种种阻碍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经费的不足,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抑制其发展步伐。此外,我国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在教学或是开展工作过程中通常会忽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特征及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与成就感,挫伤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进而可能会导致他们消极应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类课程。而且,一般高校所设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等社团组织很少开展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即使在已开展的活动中也未能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社员及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多数学生失去参与其中的兴趣,收效甚微。
三、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问题的主要对策
1.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针对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实际情况,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从其他部门中剥离出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其他教育工作的差别,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客观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学科。也正是因为二者之间有联系,所以才有结合的可能性;正因为二者之间有区别,所以才有结合的必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放在思政部之下,它所增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而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置于学工处之下,它所注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管理和实践操作。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在专业上独立,不断得到理论上的发展,也需要明确的实施载体确保其真正为高校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其一是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改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单调和僵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分析自身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其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打破心理健康教育以个体心理咨询为主要形式的现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游戏、素质拓展训练,还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快捷便利的方式拓宽心灵沟通的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大小主要归因于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只有将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活动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努力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普及性和针对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面,主要包括生活辅导、学习指导、情绪情感辅导、就业指导四个方面内容,最大限度覆盖普遍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的教育真正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在开展心健康教育具体工作时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施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入学不适应,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突出生活辅导,以期帮助新生们调整好对新环境的不适甚至是抵触心态,以正确的态度处理与自身、周围环境以及他人的关系,积极乐观地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于大二时期的学生,他们面临的困惑主要是来自于情绪情感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则该侧重于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心理,解决困惑。随着专业课程数量的增加和难度的提升,大部分大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一时期会感到学业压力大,学习效率低下,对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的疏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大四学生,他们即将跨出校园走入社会,在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准毕业生们普遍感到就业压力之大。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高校心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4.要加大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和对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组建高素质教育队伍。
现实情况表明,资金投入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增加对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的经费支持,鼓励当地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再次,学校应把科研经费切实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此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并调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另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高素质的教育队伍的建立。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中指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职人员原则上要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序列。”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和监管。各高校应规范管理,从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要具有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方可上岗。同时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管,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监督,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作者:卢加云 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第三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前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在学习生活中较少存在严重的心理矛盾与冲突;(2)学生实践的意识较强,对技能性学习表现出广泛且浓厚的兴趣;(3)职业心理成熟度较高,对毕业有现实的承受力与耐挫力;(4)思维比较活跃,对实务训练具有较强的领受性。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劣势。前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自我标签偏低,表现为较低的自我期望;(2)价值观多元化,表现为失范的校园行为;(3)独占心理严重,表现为人际关系缺乏修补意识。
3.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本研究以心理健康课所授班级普高监13-2班22人(当时为高职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生自查方式来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研究过程为:给学生布置题为《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和《我的内心独白》的作业,要求学生二选一,完成一题,以本次作业成绩为本门课程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此作业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本研究的效度。通过对此班22人的作业整理发现:此班大部分学生具有高职学生的特点,如自我标签偏低,价值观呈多元化,但实践意识很强,对毕业有现实的承受力与耐挫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育理念
在具体教学中,心理健康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应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师,否则教师角色的错位会影响教学效果,弱化心理健康课的辅导功能,也可能会使心理健康课变成了传统说教的“德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这是本课教师的基本角色定位。心理健康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课堂团体活动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情绪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情绪情感、学会宣泄情绪情感、释放压力、减少痛苦、重获自信和力量的作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不是“教育者”,而是学生心灵的“倾听者”;不是“批判者”,而是所有学生心灵的“包容者”。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
在备心理健康课时,当深刻地了解了学生特点,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将会发生较大转变。心理健康课强调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入手,以“活动”和“体验”为核心,让学生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受,使其加深印象,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它的特性决定了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必要性。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是一点点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因此,文章认为体验式教学特别适合在高职心理健康课中运用。而体验式教学模式通常有三种:
1.心灵故事———讨论分享———现场调查———导入主题。
本文将以《自我意识的含义与结构》这部分内容的具体教学设计为例来阐述这一教学模式。先给学生讲述一个心灵故事:在我国,被评为央视“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杰出大学生”徐本禹,他认为:“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正常的人,我来自偶然,是一颗尘土。我有平凡人的无助和七情六欲。”“我是一个坚强、自信而又不甘寂寞的人,条件越差,生活越苦,我的意志就越发坚定。”针对徐本禹的言论,启发学生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思考:而我们在上学期间,也会对这类问题进行思考,比如:我是谁?我是否有价值?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努力奋斗为的是什么?……对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练习,来看一看我们自己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即完成20个“我是谁”。具体活动设计如下:(1)完成句子。指导语: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心理测试。请你尽量写出20个“我是谁”,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如果写不出来,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由于这是自我分析材料,不会给别人看,所以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什么顾虑。例如“我叫某某,我是一个诚实的人”等等。(提前给学生准备好一张白纸)(2)分析。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你的完成速度如何?你写的内容的深度如何?正面的评价多还是负面的评价多?是正、负面评价都有,还是只有一方面的句子?二十句句子的内容如何?是否有集中的主题?(3)拓展。谈谈你的感受?你拥有?你缺少?你了解自己么?(4)延伸。请存下草稿。五年之后,可以再写一遍,看看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体验后,导入主题:其实通俗地说,这些都叫“自我意识”。随后就可以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理论讲解了。
2.心理体验———自我剖析———产生体验———提高认识。
本文以《心理健康的标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来阐述这一教学模式。首先设计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如:完成活动“我最珍贵的……”,具体活动设计如下:指导语:请你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在你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请你写出五件对你来说最珍贵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金钱、汽车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毅力、友谊等。活动步骤:首先准备五张小纸。分别在每张小纸上写上一样你最珍贵的事物。然后去掉其中的一样,剩下四样最珍贵的事物,去掉的时候对自己思考选择舍弃这项的理由,撕去这张纸头。后面操作雷同,直至将所有纸头撕掉。活动后,请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来自我剖析:你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什么?随后着重请学生表达感受。如:通过这个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在面临不断升级的选择困难时,你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学生表达认识,从而提高认识。如: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在不同的情景中,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我们不能绝对地将某一方面的状态,确定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也并不是绝对的。
3.思考苑———改善认知———调整自我。
本文以《情绪管理的方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详细阐述这一教学模式。在这部分内容中设计活动《情绪垃圾桶和能源加油站》,具体步骤如下:(1)请同学们取出一张白纸并将困扰自己的情绪写在白纸上。(2)此时此刻将白纸销毁,可采用剪碎、揉烂、划破等各种方式。(3)请将销毁的白纸扔进垃圾桶里,我们来完成这个仪式,它象征着我们把负面情绪也随之丢弃。(4)提问学生:你的负面情绪有哪些?你有哪些应对方式呢?(老师将其写在黑板上)(5)先请同学在一张白纸上画几个同心圆,再请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支持能源”,其中最内圈是自己在遇到挫折时最先想到的人,外圈是较少想到的人。(可自主添加同心圆)你会寻求哪些人的帮助?然后请学生分享同心圆中的内容。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对负面情绪进行一个处理的仪式,引发学生对自身有哪些负面情绪的思考,全班一起来思考应对方式和“支持能源”,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改变原来单一或较片面的情绪管理的方法,以后在生活中就可以主动地调整自身情绪。
四、如何上好一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
如果一位教师领会了学生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模式,那么再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变得容易很多。当然要上好一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除了深刻体会教育理念,还需要把握:教学内容要适宜、贴切;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明确、具体、可操作;教学环节设计要有层次感、逻辑性;教学形式、方法灵活多样。但是一节好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里必定是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着以上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他知识讲授的课程,它必定只有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才能使心理健康课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而要上好一节课,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基础,教育理念是灵魂,教学设计是具体落实,少了哪一环节都无法备好一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
作者:刘滢沁 单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