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一)面对新环境难以适应
1、现实中的大学校园与大学生心目中的大学校园不一样,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还有很多大学新生过高地估计大学的轻松程度,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业压力感到无所适从。2、大学的教学理念与中学完全不同,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和大学新生以往的中小学学习、生活环境不一样,使得很多大学新生不适应,从而产生困惑,继而造成心理失调现象。3、大学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质学生,尤其是在名牌大学,新生面临更多竞争对手,与其以前在学校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
(二)交际困难的心理压力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活在社会群体里的每个个体,总要和社会进行广泛接触,产生相互作用,同其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长期在父母的呵护和宠爱下生活,面对纷纷扰扰的大学生活,有些大学生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与原则,不知道如何与人有效沟通;有的大学生有自闭现象,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有的大学生行为处事偏激,容易与同学老师造成矛盾。
(三)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经济形势的影响,整个社会就业市场不景气,就业门槛提高,目前社会上“毕业即失业”的言论不少,使不少大学新生一入学就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认为学习无用,从而无心学习,而高校里许多高年级的大学生也有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他们因失落、焦虑、抑郁、自卑等原因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就随之产生。
(四)对网络的依赖
网络世界纷繁多变,精彩纷呈,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有些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的快感当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在生活之中促成人的“生长”。但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学习,除此之外的与人交往、获得生存能力等教育均缺位,因此很多大学生在摆脱了学习的重压之后立刻陷入虚拟世界。沾染网瘾不利于健康向上的性格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育,很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精神恍惚疲惫,目光呆滞,对身旁事漠不关心,甚至诱发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和正确三观的形成。
(五)经济困窘的压力
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现行的大学收费会是家庭经济不小的负担。同时,由于大学是住校生活,家庭贫困的学生与家境优越的学生长期居住在一起,在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容易使寒门子弟心理失衡,继而产生很大心理压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其特定的目标和范围,即必须是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和实施的。如果超越了高校和在校大学生这个实际情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缺乏针对性,也无法实现。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当前在理论研究上主要移植西方心理学理论,我们当前所运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技术、手段绝大多数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做法。因此,必须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其实,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伴随着人的一生,因为每个人的欲望在一般意义上是不断增加,而现实是个人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会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健全自身人格,增强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积极适应社会环境。
(二)形式化倾向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全面的、有效的强化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目前我管理二○一五•六社会经纬国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不少教材老套陈腐,完全脱离当前实际。有些高校目前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然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严格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耐心地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还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严格按照考分高低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作为大学生学分的一部分,这样反而增加了这些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相关高校必须尽快摈弃这种流于形式、适得其反、效果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我们应该肯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丰富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系统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当死板地照着教材生搬硬套,应付考试,而应当是大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疏导,从而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做到心理自救。同样,为了解决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高校还应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于那些无法自救、需要特殊帮助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三)简单化倾向
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严格以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结合大学生心理的具体实际情况,其内容和形式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制定。但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不鲜明,变成了茶话会;有些高校教师存在错误认识,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还有一些高校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诊断和治疗,将有较轻心理问题的学生当病人来对待,使大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出现这种情况和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时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国外的心理教育模式,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科学指导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少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教师。
(四)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
有些高校出于一些错误认知,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他们仅仅关注少数甚至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问题的大学生,而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学生群体,只是将对心理有问题大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认为只有出了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才应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殊不知对绝大部分学生群体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有条件的高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争取安排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但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既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又缺乏心理辅导的相关经验,导致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和解决。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所有高校都应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求大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科学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该课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者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普及课程,后者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同时,高校尽可能地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心理咨询作用。高校心理咨询活动可以指导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苦闷,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学习与生活环境。近年来,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加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高校可以在学生宿舍楼下、教室楼下偏僻角落设立一些信箱,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成纸条放在信箱里。这种方式对一些性格内向、害羞、不善于进行面对面交流和表达的大学生十分方便,而且有些心里话又是碍于脸面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所以设立信箱可省去这些大学生的忧虑,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疑虑都宣泄出来。这样可以使心理咨询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普及,有些大学生已经能够自然、面对面地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问题咨询和解答。在大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老师必须遵循保密、聆听、疏导、交友的根本原则:心理咨询老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和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建立起信任、关心、尊重的师生关系,根据大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使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大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无法解决学生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可以与专业的心理医生联系,寻求外界帮助。
四、结语
总之,在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式下,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高校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是培养新一代革命接班人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与和谐。
作者:杨南熙 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问题进行的教育活动,对于其内涵,各领域的学者都有独到的见解,综合来看,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需要同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逐步融入其中。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进行综合考量,使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阶段不断成长,心理素质越来越好。③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开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目的之上,所有的操作必须具有计划性和体系结构。④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其心理疾病的产生。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社会发展必须要有人才在背后推动才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肩负的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以及千千万万家庭的责任,需要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2)大学生成长阶段的需要
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每个步入大学的青年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亦是融入社会前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人性、品格会慢慢定型。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传统的教育方法改革的需要
全国高校都强调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传统的教育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促进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认识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以及重视程度不够是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得到了普及,每年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高校的教育增加了压力,在注重专业课的同时难免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
2.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其他课程而言过于薄弱,究其根源仍是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师资力量是保证教育活动开展最直接的因素,授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此项教育课程开展的质量与效果。概而言之,目前我国的高校现状大多是僧多粥少的状况,即学生数量庞大,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严重欠缺。
3.教育模式单一
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大多是授课以及进行心理咨询,最常见的是进行心理咨询。有些高校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目前看来似乎不太现实。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处于封闭、不愿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状态。多数学生在出现困扰问题时,最不愿让人知道的对象便是父母与老师。因此,应当不断探索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缺乏理论和方法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加之人们在传统上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本土的研究并不深入。诸多的研究心理的学者选择的是在实际中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而不是潜心进行理论研究。很多现今使用的理论均是从国外借鉴来的,不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出来的,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5.学生自身认识度不够
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疾病是精神类的疾病。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身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可能并不适合进行心理咨询。有的学生在自身面临就业、学业等压力出现问题时,未能明确意识到需要解决。如果其自身不能清楚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便不能及时解决,最后可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
1.树立教育意识
树立教育意识。首先,要求高校对国家相关部门下达的文件必须严格参照执行,所有的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其次,高校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课程,同样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结合学生的数量以及日常需求配备合适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对本校所有的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以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拓展教育模式
对以往进行的单一的教育模式而言,拓宽教育的渠道、改变教育的模式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授课和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上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如,开展心理咨询课外实践活动,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让学生能够主动接触该领域。这样,学生在今后面临心理问题时能自我调节。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只是对学生的政治理念、爱国热情的培养,凡是关乎思想的问题,都与其心理问题息息相关;所以,可以尝试进行创新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增加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提升学生认识
只有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正确认识,才能确保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因此,在日常的心理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学校可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竞赛、讲座、实践活动等,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问题的电影、录像。
作者:刘茜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第三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和案例
(一)因生活环境改变而产生不适感
陌生的生活环境,如气候、生活饮食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会给新生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甚至很多学生不能自理自己的生活。同学A:女,大一新生,南方人。来到北方上大学,不喜欢北方的天气和饮食习惯,北方的天气很干燥。不习惯6个人住在一个宿舍,觉得宿舍空间拥挤,最主要的是不能忍受6个人用一个卫生间,因此而烦躁。同学B:女,大一新生,独生子女,第一次到外地就读。没过几天便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上吐下泻,胃肠功能紊乱。在新生军训时,晕倒过几次。
(二)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失望感
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对高等学府的人文环境、学习氛围、人际关系怀有太多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好得很”。入学后发现大学也有很多不如意,又认为“糟得很”,将大学理想化,不切实际,对其给予过高的期待。同学C:男,大一新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离自己的预期差很多。来到大学后,对学校很多地方不满意,比如说面积小、建筑密集、人口拥挤,食堂少,没有宏伟的图书馆建筑,这离理想中的大学差远了。其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是依山傍水、鸟语花香,建筑宏伟,秩序井然。因失落感而想退学回家复读。
(三)因人际关系不适产生孤独感
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不会与人交往,由此引发的心理不适,产生孤独感。部分学生经常沉浸在过去的交往情境,对现在的人际交往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总希望别人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己却处于被动地位。同学D:我常想我是不是不适合上大学,这里没有我喜欢的老师,没有我喜欢的同学,也没有人愿意和我做朋友。我的普通话很差劲,所以很少与舍友交流,总觉得同学瞧不起我,感觉不到像高中时候同学间的温暖,我感觉孤独,情绪烦躁,又无处诉说,导致失眠和头痛。
(四)自我地位改变导致评价失调
经过高考拼杀的大学新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校园后,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成绩比自己更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自己接受不了这种心理落差,打击自信,出现厌学情况。同学E:在高中阶段是学习的佼佼者,以前都是同学来请教我,而现在却经常向他人请教。从原先教师心目中的得意门生、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成了最不起眼的人物。在知识、才艺、身体容貌等方面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成绩也不再那么优秀,尤其在高等数学的学习方面很吃力。我开始自责,并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
(五)学习方法不适导致困惑迷茫
同学F:高中的时候,老师每天陪着我们学习、啃书本,一页课本我们用一周来吃透,那过程我们学得多扎实。现在老师讲课飞快,并且许多地方听不懂,下课后不少练习又做不完,自己已十分努力,每晚学习到很晚,导致睡眠不足,最后还是没有得到一等奖学金,心理很烦恼,经常自责,越这样越学不进去。
二、针对新生适应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讲授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认识、学习心理调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情绪管理、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的调适、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等,帮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诉说最近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表达不良情绪;帮助学生能够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区别,帮其澄清过去对大学的片面理解与过高的期待,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大学的理想化倾向,摆正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能够改变以往在长期应试教育下形成的被动、机械的学习模式,尝试采用新的学习策略,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改变一些错误的认知,主动与同寝室的人交流和沟通,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学习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认识自我,规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减少迷茫感。
(二)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针对所有的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从“了解大学生活”、“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调适心理”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些知识和情况,给学生一些忠告和建议。
(三)组织适用于新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1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和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助人形式。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在团体相对安全的氛围里,情感、行为以及一些负面态度都可以被辨别出来加以讨论。在团体环境中暴露这些,可使个体学会表述及应对的方法,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去。
2团体心理辅导适用于大学新生团体的可行性
一是新生有共同的发展课题。大一新生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面临着环境适应的问题。二是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三是大学生团体的自然存在。新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以及身心发展程度,这些差异为团体交流提供了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
开展“自我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如“我是谁”、“真实的我”、“发现独特的我”,通过“独特的我”、“天生我才”、“个性发现”等团体练习,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看到自己与他人的独特之处,学习接纳自己和接纳不同的人,降低优势感和失落感,增强自信心,全面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为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规划奠定基础。开展“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开展以“我也要做万人迷”、“宿舍你我他”、“我的人际交往”、“知你知我人际沟通”等为主题的团体活动,通过“刮大风”、“滚雪球”、“倾听练习”、“我说你画”、“信任之旅”、“信任背摔”等练习,让学生更了解沟通的重要性,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调整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也能促进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时间管理”团体辅导。通过“生活馅饼”、“时间成语”、“近期最重要的事”、“今日事今日毕”、“我的安逸时间”等练习,协助同学们学习和掌握有效时间管理的方法,科学地使用大脑,合理安排自由的大学时间,使生活更有计划性,人生更有掌控感。开展“培养团队精神”的团体辅导。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体,为了达到目标,团队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通过“互相欣赏”、“戴高帽”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欣赏,促进团体间的相互肯定与接纳。通过跟同学的相识和有效的心得分享,增强大一新生的集体归属感,减少孤独感和空虚感。
(四)重视朋辈心理辅导,为新生提供积极关注和帮助
在大学里,朋辈心理辅导指的是经过一系列培训的非专业人员对同龄人关注、倾听和帮助的过程。朋辈辅导员(或称心理委员),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范围内,帮助新生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朋辈辅导员(或称心理委员)可以进入新生宿舍,对自理能力较差的新生在房间打扫、物品整理等方面给予帮助;对自控力差和懒惰的学生,帮其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监督他们完成;对存在人际交往适应问题的新生,主动和他们沟通,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活动,锻炼交往能力;对胆小、拘束、缺乏安全感、在新环境适应较慢的新生,要鼓励他们一同参与班级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有归属感,建立自信心。
(五)关注特殊群体,帮助新生排解心理困扰
建立新生的心理档案,关注一些特殊的新生群体,如贫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没住过集体宿舍的学生、高考失利的学生、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学生等,了解其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帮其排解心理困扰,预防产生危机事件。
(六)采用认知调节法,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
正确的认知是人适应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生的不适应,大部分来源于对大学生活的不合理认知方式。例如,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以偏概全,对自己行为“糟糕至极”的悲观预期等。给学生解释他的不良情绪是由于他的不合理信念导致的,“A是现在遇到的现实,B是对现实的看法和理念,C是情绪和感受。现在你感受到焦虑、失望、低落是因为B引起的,如果改变自己的看法,情绪就会改变”。帮助学生改变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恰当认知。
三、结束语
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标志,学生适应教育是开展新生教育的起点,针对新生出现的适应问题,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缩短适应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顺利渡过大学生活。
作者:沙翠霞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学工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从现代意义的角度而言,健康不只是指一个人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一样的,对现代人的发育十分重要,是现代人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也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都不断扩大,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还需要面对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通常会感到手足无措。大学生普遍呈现出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正常的人际交往。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面对形势复杂、竞争激励的社会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显严重,因此,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教育不平衡,部分高校甚至并不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部分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上,主要针对于那些极少数的可能存在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上,而不是面向全部大学生。大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向大学生开放的心理咨询与交流上,忽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心理问题预防或是心理疾病治疗,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普遍缺失的问题,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强大的作用。当前,全世界各个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国家或是地区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非常重视,然而,与之相比,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才刚刚起步,经验缺乏。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仍然存在有思想意识不够重视、心理教育的方法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致使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
我国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虽然教师对于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但是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还相差很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存在很多误解。第一,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属于大学生心理辅导员或是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学校只要建立相关机构就算完成了学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了。第二,校方没有正确预估学生自身的调节能力,以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能通过自我调节来进行解决,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主要目标是那些极少数的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很多高校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贯彻落实: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完善配套设施,充足的保障经费等一系列具体领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拘于形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具有极强技术性与专业性的工作。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都必须经过相关培训,通过资格考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并不能达到实际的需求,心理教育教师绝大部分是半专业的心理教师,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充任,有的是由学校的管理领导兼职心理教师,还有的心理教师是由来自基层德育室或是科研室的研究人员来担任。根据我国教育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统计表明,我国高校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师担任。如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教师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思政教师是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容易用德育方法取代心理咨询方法,将心理教育转变为德育教育。还有的高校虽然配备了相关的教育人员,但是心理教育质量比较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通常以自身的经验、感觉或是想象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理论与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建设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让专业的心理教师能够充分地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咨询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组织专业水平较高的教育团队,建设教育机构。高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指导,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大高校还要定期对新任的心理健康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探讨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各种心理疾病的预防方法,并对心理沟通的交流方式进行研讨,有效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应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水平。
(二)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训练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训练。针对于大学生的心理训练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现实以及生活情况。通过对学生开展心理训练,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尽量降低出现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概率。并且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心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并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情况,使大学生的心态能够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工作人员要尽量创造一些情景,让大学生去能够亲身去体验某一情景、某一种心理感受,在实践中实现真正认识自我,全面发展自我,适应社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锻炼意志品德,学会调节自我情绪,改变错误的意识与不良行为。
五、结语
我国各大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个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并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作者:余雷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洛阳分院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作用研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亦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流于形式,这主要表现在:
(1)心理测量缺乏真实性和时效性。
目前,国内高校盛行的心理测量有两类,一类为大范围了解或者筛查某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化测量;另一类为了解个体自我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标准化量表使用的前提是基于被测者自觉自愿真实作答的原则,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过程中,隐瞒或者乱填选项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使测量到的信息失真。另外,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同一位学生今天测量出的结果也许和一个月之后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不少学生都存在“谁去心理咨询室咨询谁就有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更不会去进行心理咨询,故而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引起了不良后果。
1.2心理危机干预滞后
一方面,由于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危机干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些学生及家长不愿承认或不肯正视学生存在的精神类或心理类疾病,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延误了就医时机;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专职教师人数不足、兼职教师专业知识缺乏,对学生问题的跟进和处理相对滞后,故而延误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2深度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更是广大一线辅导员及学生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2.1深度辅导的含义及应用优势
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是2009年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督察工作的重点内容,是北京市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深度辅导主要指在深入了解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学业、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深层次辅导。深度辅导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针对问题、科学指导、整合力量,即不仅要关注特殊群体学生,还要对一般学生加强辅导;要针对具体问题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全员育人理念下,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互相分工、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度辅导鼓励以人为本、反对传统说教,要求关注学生内心、尊重学生思想、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难题。深度辅导的方法能够真正倾听学生心声、提供倾诉渠道、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困惑,将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2.2深度辅导工作模式
(1)立足于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差异化、突出针对性。
深度辅导虽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法实现全体学生的无差别对待,需要明确差异化、突出针对性。深度辅导要特别关注一些重点学生,这些学生通常具有失恋、经济困难、成绩差、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变故、单亲等容易导致负面情绪滋生的特殊状态,对他们要加以帮助和辅导。可以通过面谈、网络交流等深入性的谈话方式倾听学生心声、捕捉学生信息、揣测学生内心感受、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问题。此外,对一般学生也要保持适当关注,多给予鼓励,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继续发展。
(2)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领路人,要有能力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以往的工作中,辅导员大都是依照自身发展经验来对大学生提出建议,虽然实用性较强,但科学理论依据不够,这会影响指导意见的效用。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和谈话艺术在大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中必不可少,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辅导员自身工作能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针对性强的指导,实现预期效果。另外,辅导员要始终牢记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这一主体,在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在辅导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辅导手段的实用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及可操作性。深度辅导注重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不一味强调思想灌输,注重在沟通与交流中查找、解决问题,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所以应营造真诚、平等的交流氛围,取得学生的信任,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心扉。辅导员应事先对学生状态和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并寻找共同语言,以此为纽带逐步深入。
(3)从实际问题出发,做到实效性和持续性相统一。
深度辅导的目的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时,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空谈、不务虚,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并帮助学生,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走进他们的内心,从而引导他们走向积极正确的道路。一般来说,辅导员要想在深度辅导中得到切实的效果,就要在谈话中紧扣主题、有的放矢,比如对于失恋的学生,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帮助其理智看待感情上的失败并重新找回自信,从而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对于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最关键的问题是帮助他们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可以做一些诸如为他们借别人的学习笔记和联系优秀学生为他们解答疑问这样实实在在的事。另外,深度辅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和有序推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成长和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阶段,在大一的时候可以和他谈理想,到了大四他可能需要更多就业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因此,深度辅导需要符合学生最现实、最迫切的心理需求,从他们的需求着手,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
2.3深度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深度辅导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对它进行正确运用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1)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流于形式,侧重于说教和人格的塑造,这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来说,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难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他们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而深度辅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具有深入学生思想、直达学生心灵的优势,通过对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各种生活困难和思想困惑“把脉、问诊”,并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2)学生只有在平等、深入的沟通交流中才能真正敞开心扉,这是心理测试量表和单纯的心理咨询工作无法比拟的。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心理动态,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个性的差异、思维的活跃性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不同的视角。
(3)辅导员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于较轻微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引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则可以及时反馈给心理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干预介入。在后期,深度辅导还可以与专业心理咨询紧密配合,提升与完善专业心理咨询的效用。
作者:郑佳琳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探究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们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与爱好,为了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以及丰富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在相应老师的指导下而组织起来的学生组织。社团的成立开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也为学校的德育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调整不良情绪,唤起内心积极的情绪,保持快乐的心情,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不断蓬勃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其最重要的在于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普遍存在质量不高、专业性弱的状况,往往容易出现大量类似知识竞赛或文艺表演等形式的活动,或者是容易和其他类型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开展的活动雷同,不能完全抓住心理教育的精神,活动组织的创新性不够。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开展活动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以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心理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学生对活动的反馈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的创新方向与方式,以学生自助社团建设的角度,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以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为例,对2014级新生做了调查研究,其中女生占80%,男生占20%;班级心理委员占10%,普通同学占90%。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教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对2014级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主要采取发放并回收问卷的形式,将结果统一进行汇总,统计并分析。此问卷共有13题,其中单项选择为6题,多项选择为7题。共发管理二○一五•六热点透视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研究结果
1、对社团了解度调查。
在被调查的200个同学中,听说过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占71.43%,非常了解的占20%,完全没听说过的占8.75%。说明大部分2014级新生已经开始参与由社团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类活动。在对社团的知晓时间调查结果显示,40%的2014级同学在刚入学时就已知晓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只有5.72%的同学在“做这份问卷时才知道”,说明社团目前的宣传与推广做法效果尚可:新生入学报到时,社团工作者们作为迎新志愿者中的一支特色队伍,统一着装并且张贴心理小贴士,给入学的新生送去心理关怀,同时还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的“存在感”。从对社团的了解途径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者是学长学姐的口中得知心理社团的存在,说明班级心理委员在大学生群体中对心协的宣传存在一定的作用;少数同学通过招新了解到社团,说明对于招新方式、宣传方法还可以适当进行调整,由此打响心理社团的知名度。
2、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度调查。
在商学院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类主题教育及特色活动中,同学们对特色活动“心理课堂”及主题活动“12.5要爱我” 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了解更多一些,说明社团在大一下半学期的“3.20咱爱您”心理健康周及“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中需要更加精心的策划活动、展开宣传。在对已参与过的活动调查结果中,同学们更加倾向于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类活动,例如商学院心理社团开展的“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讲座”,因为邀请学长学姐讲述大学成长经历,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欢迎;79%的同学对“感恩节漂流信活动”也凡响热烈。对于商学院心理社团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等培训活动,53.33%的同学表示非常乐意参加并且已经参加过一些。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类公选课知晓度也较高,约占71.42%。
3、对社团活动的期待度调查。
调查结果中看出,比例最多的同学希望社团能够围绕“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方面多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其次是“求职与择业”问题。对于活动形式的需求,从总体来看,大家都倾向于心理类电影的赏析活动,在观影的同时又能了解部分心理现象及心理知识。从问卷结果中看出,希望围绕“学习与学业”问题开展活动的比例最少,但从目前来说,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面临学业方面困惑的大学生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并不小,涉及学业问题的个体咨询数量也不少,说明今后心理社团对于此类活动的开展在形式、方法还应进行改良。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的创新化思考
(一)社团活动广度化创新
1、加强与其他社团的交流,可以与不同类型社团在管理上加强经验交流,有利于社团建设工作的完善;也可以在活动上合作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如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与电信学院联合开展“我为心协代言”的微视展播活动,由商学院策划并推广,借助电信学院通信技术的专业背景,生动而有效地开展了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在社团的相互合作中,社团成员能广泛地接触到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成长经历的各类学生群体,也能帮助社团成员更好地打开视野,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2、加强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主动将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服务送出校园、送进社区,定期、定点开展公益性活动,在实践中贯彻、丰富、升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培养社团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举办的一系列服务型活动能有效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空间,既可以向有需要的社区提供帮助,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认知度,让更多的普通人加入到关注心理健康的行列,也能为社团、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社团活动深度化创新
1、社团活动努力向专业性、研究性方向深度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基础心理学知识、能够解决简单心理困惑的工作者。对于大多数来自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举办的活动是出于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或本身具有强烈的助人愿望,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大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常识,缺乏较好的沟通技巧、助人技巧和心理素质。因此,社团还需要用心设计、增加一定数量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心理健康咨询相关技能方面的活动。如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大学生心理协会成立四年以来,已固定形成“心理课堂”“心理沙龙”“心理影院”等社团特色活动。“心理课堂”会定期邀请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学知识;“心理沙龙”会针对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设置主题,由专业老师组织活动参与者开展充分的讨论;“心理影院”会选择心理学专业中普遍推崇的经典佳片进行赏析活动,在集体观影之前对影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专业术语等做详细的介绍,在观影之后,请活动参与者结合自身体会做充分的思考与交流。
2、社团活动努力将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充分结合,申请并开展一系列与社团建设相关的课题研究。尤其可以对心理社团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充分汲取参与活动的广大学生给出的意见、建议和评价,从而进一步改善社团活动的开展状况,举办更多兼具轻松和实用特点的、广受大学生欢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作者:郭蓓茗 吴月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