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当下国家发展与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优质人才,大学生不仅要在专业能力上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的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在各种问题情况下能够保证积极乐观、进取的心理状况,从而有利于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实人才资源力量,这是大学生成为未来国家栋梁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同时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个人的发展需要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生活的各种困难,保持自身较为健康的心理状况,提升自身生活品质,降低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带来对自身以及家庭、社会的伤害。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家、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及家庭都需要的教育工作内容,一个学生的背后有着众多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组成,一个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波及的范围和影响并不是仅仅学生个人,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确定的。甚至,在不良心理状况之下,会造成对社会、对国家的破坏。特别是学生个人能力越大,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更大。因此学校就要想尽办法积极引导学生心理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下社会纷繁复杂,网络发达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信息,但是在这种海量信息之下,其中的负面信息或者不良言论甚至会煽动学生心里滋生不良情绪,比如仇富、仇恨社会,仇恨自身的出身、焦虑、抑郁等,这些都导致学生在生活中无法正确面对生活和对待自己,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甚至自身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其他学生、集体,甚至社会。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当下大学生中普遍的存在一定比例的心理问题学生群体,要及时发现并且有效纠正相关问题是相当必要的。
2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并不是专业资深人员,因此在教育工作上存在缺乏专业性,同时在具体管理和教育中缺乏与时俱进,大部分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教育,没有切实的深入到学生具体情况中,所使用的教育方式也脱离现实需求,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多开设实体心理咨询室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方式很敏感,都不愿意接受相关咨询服务,大部分的咨询室也处于形式化状态。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对工作缺乏重视程度,一般工作仅仅局限在对学生心理状况做相关心理测试并且对信息进行存档,但是对于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并没有有效的规划设计,导致心理测试结果存在较大的疏漏和偏差,无法很好的指导现实工作的开展。许多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测试,都懂得测试的技巧,从而对心理测试内容进行有效的隐瞒,无法将自身现实情况进行有效的展现。从而相关心理测试工作多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适应性。此外还会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其力度远远低于实际所需,只是部分的选修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没有科学有效的覆盖所有心理情况的类型,从而无法让所有心理状况存在偏差的学生对自身问题得到发现,缺乏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问题的认识和寻求帮助。大部分课程内容都较为模式化,流于形式,在内容上甚至没有注重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感受的关注,导致学生对心理问题更加羞于启齿。整个课程设置上,没有进行有效的课程考核,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当下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中,大多数学生不会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因此在课程学习上没有积极性,走形式,没有让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实际的学生内心中,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表面上在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在实质上却没有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甚至对于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缺乏深入的认识。或者让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呆板的应试教育体系中,让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活力。相关健康教育也倾向于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开展,这种做法也加大了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通过药物干预等康复理念,让心理辅导工作成为心理医生的管理倾向,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内心的自卑感。同时在人力资源上也显得尤为不足,大部分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专业化、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源,教师队伍素养无法得到高效统一,能力悬殊。甚至其中大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为兼职,并不是全职进行,在工作的专注性、专业性上都较为缺乏。缺乏对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素养,甚至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与此专业相差甚远的人员加入教育工作队伍,完全无法发挥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对相关心理问题的解决也缺乏专业性,甚至会起到一定反作用,缺乏对心理健康有问题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尊重,对相关学生有一定的忽视态度,无法及时的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无法辨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对两者界限的把控能力较弱。
3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1深入贯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节专门的课程设置或者一个心理咨询室所能完成,而是需要对所有教师和学生干部进行相关培训,让整体的教育工作团队有意识的进行心理健康引导。教师在日常课程教学和学生生活管理中,要细致观察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积极的引导,及时遏止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学生干部要对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及时的了解,并且上报给教师,让教师进行必要的干预措施,并使这些措施发挥其相应的积极性作用。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班级学生干部与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论,提倡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对网络或者社会不良煽动性言论的宣扬,同时针对学生有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状况时要及时的用合理的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自身的心理健康引导。这种健康教育理念需要深入到整体的学生教育和生活中,进行慢慢的渗透和纠正。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上,也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核,进行积极的引导,任何活动或者宣传内容都需要以健康积极的内容为准则,注重各种主题内容对学生的引导性。
3.2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规范现有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心理咨询室和课程、测试工作要做到尊重实际情况,采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展开,如开展网络虚拟心理咨询室,让学生在保证自身信息一定隐蔽的情况下进行,避免对学生个人生活造成影响。同时通过多渠道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羞耻感,让学生正视自身的问题,积极的寻求相关心理辅导人员的支持,积极的进行心理干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多吸纳专业人才进入,让心理健康干预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效果和科学化管理。无论是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发现问题机制上,还是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干预措施执行中,都要保证切实的科学合理性,避免对学生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保证学生的尊严,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积极的让学生离校治疗,必要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休学休养,避免学生由于自身疾病而导致的羞耻感,避免其无法面对现有的同学。而休学处理后要积极的支持学生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对于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学校不可以拒绝其返校要求,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人群有助于学生自身健康状况的发展。但是对于学生返校就学,要安排好其跟班学习,积极处理好其返校学习相关工作安排,避免一些因工作考虑不周对学生返校学习造成的阻碍。特别是很多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的心理问题,那么在返校后的课程安排上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如果可能应该提供更多的学分补充便捷指导,避免其再度因为学习问题而陷入心理困境。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的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隐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监督,不要过于明显的给学生标上心理问题学生的标志,这种标志会导致学生受到来自外在环境的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化。应该给予心理问题学生一定空间,给予更多的积极的辅助关爱,但是不要过于特殊化,这样会让学生自身感受到异常感,反而对其心理建设有一定障碍。同时在相关校园活动中,多举办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发现自身问题,并且通过有效渠道进行自身心理问题的干预和解决。
作者:宁都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1概述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身体与心灵中本身所蕴含着的积极因素。众所周知,积极心理学概念的出现以及其对人类心理造成的积极影响,改变了大家以往对心理学认知的观念,不再过分关注人们过去的心理问题,一味地寻找如何解决人们存在的或者假想出来的心理问题,而是转变思想,去关注人们本身蕴含着的积极因素,把人们的潜在积极因素挖掘出来并加以发挥与应用,从而改变人们的心理状态,引导人们在积极力量的帮助下保持一份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去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自主地去克服、去解决心理问题,开启新的生活篇章。第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健康教育都普遍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阶段,盲目被动地去解决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障碍,而不是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据了解,目前在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与障碍的概率大幅度上升。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一味地照搬照抄心理学课本知识,使得高校学生反感甚至是排斥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可以把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第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大家都知道,积极心理学更加适用于广大的高校学生,他们的心理状态本身是健康的,可以在其基础上挖掘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当代社会需要储备更多的心理积极乐观的学子,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瞬息万变的状态,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氛围。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加快速地融入社会生活,积极面对以后的生活,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一个新的篇章。
2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建设积极的高校环境。对于高校来说,整体的积极氛围主要来自于积极的组织结构、积极的学习竞争环境、积极的生活氛围这三个与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方面。首先,高校应该广泛听取在校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再结合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概况来科学合理地开设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心理课程。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积极的竞争氛围中学习与探索。与此同时,高校可以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注重校园文化的全面发展,努力为学生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的竞争环境。第二,关注学生个人的积极情绪。在建设积极的高校环境的同时,学校更应该关注每个在校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发展趋势。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心理课堂、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引导在校大学生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发展,认识并了解自己的心理所存在的问题或者障碍,而不是被动的一味的等待,以此增加自身的积极情绪,为营造高校整体的积极氛围而作铺垫。第三,培养在校学生的良好品格。大家都知道,积极心理学研究和实施的基础就是培养积极的人格。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一味停留在书面心理知识上,要注重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的改变与品格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以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周围的环境,参与、行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性格发展,塑造积极的人格。
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模式运用
第一,开展积极的文化活动。高校除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以外,还可以开展积极的教育文化活动,比如,加强学校组织的建设,鼓励社团文化的发展,重视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学校内,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有关的社团活动,鼓励在校学生自发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地去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宣传积极心理学。第二,开设积极的心理监管测试。现阶段,国内高校普遍缺少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评估、监管体系,这导致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不能起到阻止或者避免心理问题带来的恶性事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与结合,高校可以建立积极的心理评估体系,把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作为衡量指标,不再和以往一样只关注心理障碍问题,而是关注积极的心理情绪与因素。简而言之,就是评估学生的正能量指数。第三,设置积极的课程安排。高校可以在课程安排中,积极地运用与结合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广泛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接受和学习积极心理学。并可以在课程安排中合理规划,把理论知识学习、案例分析、互动学习等课程环节规划到课程中,切实落实互动交流学习,营造和谐、高效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积极的心理面对学习与生活。
4结论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更加适用于广大的高校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积极心理学关注人们本身蕴含着的积极因素,引导人们在积极力量的帮助下保持一份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积极的组织结构、积极的学习竞争环境、积极的生活氛围这三个与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加快速地融入社会生活,积极面对以后的生活,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迈向一个新的里程。
作者:周涛 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一、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培育经济建设的合格人才
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来源。从人才素质的整体结构看,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身体、及心理等五项素质内容,其中心理方面的素质在人才素质的整个结构贵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对高校大学生而言,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自身在校生活和完成学业的基本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在人才成长过程是一个先决性条件,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才培育的基础质量和水平。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创造理念、自立品格、敢于竞争及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接受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为人方式等,能够促进高校学生提升主动适应环境的潜能,增强其综合性素质。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及问题
高校的学生处在人生青春期当中的中后阶段,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个人身心处在急剧发展和变化的阶段。我国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持续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加大,特别是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开始实施高等教育交费及大学生毕业自主性择业等制度,大学生由于学习、人际交往及情感困惑等各方面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若处置不得当,就会导致各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形成心理性的障碍。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现状并不能令人乐观,据统计,高校学生发生心理性障碍问题的比率为25%,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加强高校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帮助解决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3.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心理健康方面教育是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也是培育未来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环节,对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基础保障的作用。与国外相对比,国内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相对迟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一些积极的进展,但心理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不高。加强高校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能够满足高校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促进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业当中,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部分高校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一定误区,有的将心理健康方面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混淆,将大学生遇到各类问题均当作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用思想教育的手段来解决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上遇到的问题;有的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互等同,夸大了高校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功能与效用。还有相对数量的高校对心理健康方面教育不够重视,对于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基本的认识,相关教学工作不能持之以恒地组织开展,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够。
2.课堂教学不到位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中课堂教学整体情况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有的教学形式与手段相对单一,教学课程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对高校学生群体实现全面覆盖。有的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只是当作心理理论知识和内容的教育,课堂教学变成了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教学过程上联系实际不够,课堂互动性差,缺乏课程教学的考核或者考核工作走了形式。还有的只重视心理的测试而轻视科学的分析,只重视诊治心理问题而轻视问题的预防,只重视调查心理方面的问而轻视开展心理方面的训练。
3.师资队伍不到位
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专业化人才十分缺乏,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师资力量专业学习背景的人员少,多数人员身兼多职,并没有机会得到专业化的学习、进修及培训的机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很不稳定,整体教学层次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别,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质量和成效。
4.环境条件不到位
一方面,多数高校内部尚未形成心理健康的浓厚教学氛围,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若到心理健康咨询室去咨询会被别人瞧不起,导致其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遇到问题不愿意求助。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在心理健康方面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少,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课程组织、心理咨询的基础场所与设施、心理教育教师待遇等各方面的保障经费落实不够,严重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工作机制,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途径
切实提高对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将心理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落实高校主管领导专人负责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的教育经费科目,将心理健康教学纳入高校整体的教学规划,为心理健康方面教育提供保障。积极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学的方法应当由心理上适应性的教育向潜能引导与开发转变,教学的内容应当由消除心理性疾患向培育学生创新创造能力转变,加强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情绪与压力的管理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训练等,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氛围
将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充分发挥校园中电视、广播、局域网及报纸、杂志、海报等各类媒体,全方位、多样化地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观点和理念。精心组织和推荐学生定期读一些心理学书籍,设立心理辅导宣传专栏,组织开展心理方面的测试与定期性的交流沟通,邀请心理学专家举办专题辅导讲座,促进心理健康知识与理念的普及。使学生经常沉浸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向宿舍、课外小组及延伸等各个层面延伸,通过温和与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好的教育成效。
3.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构建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
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立体直观、吸引力强的特点,创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主页或网站,设立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测试、治疗及案例分析等栏目,增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兴趣。建立基于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平台,通过专业教师进行在线式心理健康咨询问答及心理咨询电子邮件回复的方式,增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的广泛性、深入性及便捷性。设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论坛、QQ群及微信群等,为大学生建立起交流与倾诉内心感情情绪的平台与载体。
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夯实心理教育的组织基础
加强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加大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创建一支心理专业教师、德育专业教师、高校行政管理员、校医、班主任及学生骨干等各方面人员共同参加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人员队伍,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脱产学习,不断增强其教学科研水平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方面教育是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也是培育未来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环节。然而从实践情况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实效不强、工作较为滞后,目前是一个对高校意义重大而又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内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推广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作者:廖琳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途径
一、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在新媒体环境下关于医护行业有很多健康且具有正能量的言论,这些言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导向。第二,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高校医学生获取信息和宣泄不满的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医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可以接受更多的社会信息,也可以对自己内心的想法畅所欲言,宣泄自己的不满,对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
(二)消极影响
第一,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其中不乏一些不好的思想和观念,这些观念对各高校医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从而影响高校医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之外,新媒体环境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而高校医学生对这些虚假信息分辨不足,导致自己的心理健康或者价值观受到虚假信息的侵蚀,产生异变。第二,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医学生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其中,对于新媒体言论的依赖性过于严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医学生对高校本身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从而影响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途径,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的积极作用,合理规避新媒体环境的消极影响。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新媒体有效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了加强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其和新媒体环境进行有效结合。首先,教师在进行心理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来进行教学,将微博和微信上的流行观点提炼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阐明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观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不合理的观点要及时纠正,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然后,教师可以以班级内的学生为基础组建一个微信群或者要求学生微博关注,在日常的生活中留心在学生中流行的一些不健康观念,或者教师要及时针对网上的不健康流行观通过微博或者微信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提高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
在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新媒体的有效结合,最基础的保障就是提高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师普遍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较差,所以在医学院校中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相应培训,或者对新媒体教学进行学习和交流,让教师对新媒体的构成和应用模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提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教师和医学院校的辅导员运用新媒体的素质和能力。
(三)对高校医学生开展相应活动
新媒体对高校医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根本原因是对新媒体的高信赖度。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开展“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活动,帮助高校医学生对新媒体进行正确的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对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提高高校医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当新媒体环境的言论和课程知识发生冲突的时候,高校医学生能够做出科学的判断,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三、总结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医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面的影响包括健康的言论对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还扩展了宣泄心中不满的途径。负面的影响包括不良言论对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作用,加强了高校医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导致医学院校本身心理健康课程地位地下降。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高校医学生开展“正确认识新媒体”活动、提高教师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将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新媒体有效结合。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对完善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唐婷婷 单位:西安医学院
第五篇:高校新建校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高校新建校区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本研究搜集了我校2013级、2014级学生入学半年后心理健康问卷(scl-90)调查数据,数据分析显示,我校校本部2013级学生异常检出率为9.34%,新建校区检出率为12.58%,新建校区高出3.24个百分点;我校校本部2014级学生异常检出率为9.92%,新建校区检出率为14.17%,高出4.25个百分点。可见,新建校区异常学生检出率偏高,心理问题发生率较校本部较高。新校区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强迫、偏执、焦虑因子上得分较高,部分学生表现出睡眠和饮食上存在问题。
2.结合数据分析,选取部分异常学生进行进一步心理访谈,发现新校区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突出。一是学业困惑,迷茫无助,对未来的学业、职业都感到无所适从;二是出现更多的人际关系问题,这与日常咨询中常见的宿舍矛盾、人际退缩、集体生活适应困难以及恋爱问题等相一致;三是学生缺乏归属感,感觉精神生活空虚,大多学生不愿意走出宿舍参加学校活动,感觉业余生活乏味枯燥,多沉迷网络,从而引发了更多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新建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第一,新建校区远离校本部,多数建在城市郊区或偏远地带,周边环境单调,学生接触其他学校和社会机会较少,常会产生孤独、压抑感觉。新建校区的特殊性,常常会使得校本部原有的教育模式无法发挥作用,师生都需要适应,短期内都会存在迷茫、焦躁的情绪,师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归属感,心理问题凸显。加之,新建校区缺乏校本部丰厚的文化底蕴沉淀,难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给新建校区心理工作带来挑战。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校本部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硬件建设上已趋于完备,新校区多方面都在探索阶段,资金和环境都有限制,短期内难以达到校本部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器材等的相对匮乏,给工作带来不便,使得工作全面铺开较为困难。第三,人员配置尚不完善,学生心理研究尚在初级阶段。校本部经多年的调整和适应,心理工作人员配比已基本稳定,各项工作开展有条不紊,新建校区本身处于探索阶段,各项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心理工作人员选拔和配备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进而达到均衡。另外,校本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多年实践研究,已形成体系,具备了一套基本符合校本部学生心理发展的心理教育模式,具有传承性,而新建校区校园环境、管理模式等因素使得学生具有特殊性,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找到适合新建校区学生心理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高校新建校区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对策研究
1.加强开展新建校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有计划,有目的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心理知识宣传,例如开展心理系列活动、网络心理咨询、微信、校园贴吧等渠道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加自我认同感。另外,借助校园多项文化活动的力量,融合心理元素,如文艺演出、职业生涯大赛等,加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使其对校园生活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2.逐渐完善新建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
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随着新建校区各项不断完善,学校应加强新校区心理健康基础设施的建设,购置必要设备,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心理咨询室、团体咨询室、素质拓展基地等;与之相应的师资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师资尚缺乏现状下,可借助辅导员力量,充实师资力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课程开展是广大学生获取心理知识的重要渠道,大范围的普及知识,有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其次,建立规范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新建校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地理位置偏远,使得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提升,因此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发挥各个阶层等级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4.发挥学生组织力量,加强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发挥新建校区学生组织的力量,运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充实心理辅导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力量,对心理协会、心理委员、心理志愿者等致力于校区心理服务的学生组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使其协助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团体辅导。从而形成专业教师心理辅导和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作者:李丹萍 王瑞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
第六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浅析
一、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资深的专业老师担任副职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设立分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心理发展动向,随时向辅导员或院系汇报。学校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和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中精心选拔,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构:一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包括治疗室、侧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协会;三级为院专心理咨询室;四级为班级。每个机构都有其主要职能,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一)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二)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四、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二)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四)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六、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全方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首先,建设文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助于陶冶情操。其次,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积极为学生创造文明、祥和、宽松的成长环境。再次,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主动学习,以身作则,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他们在平等、和睦、民主的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第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是一所学校,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熔炉。社会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七、总结
总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无论在理论方法,还是实践运用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机构会逐渐完善,软、硬件设备更加齐全,专业师资队伍越来越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卢琰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